伊寧縣村民撿到6公斤“娃娃魚” 已被送至野生動物保護機構

動物 中國大鯢 伊犁河 兩棲動物 新疆晨報 2017-06-06

新疆晨報訊(文/ 記者 段小利 圖/通訊員 周剛)近日,伊寧縣一農民在位於英塔木鎮內的伊犁河流域抓魚時撿到一條重達6公斤的娃娃魚,這是伊寧縣首次發現該物種。

伊寧縣村民撿到6公斤“娃娃魚” 已被送至野生動物保護機構

伊寧縣村民撿到6公斤“娃娃魚” 已被送至野生動物保護機構

目前,這條娃娃魚已被當地派出所送至伊犁州野生動物保護機構。

6月4日,新疆晨報記者聯繫到伊寧縣公安局森林派出所指導員陳林,他介紹,這條娃娃魚將在伊犁州動物保護組織採取認證、救助等程序後,在合適的時機放歸大自然。

據介紹,6 月1日12 時,伊寧縣一村民在位於英塔木鎮的伊犁河流域抓魚時,抓到了一條“沒見過的魚”,這條魚全身黑不溜秋,滑膩膩的看起來跟鱷魚形態一樣,大個頭,約有80釐米長,四隻腳加個小尾巴,叫起來跟嬰兒一樣發出“哇哇”的哭聲,很是怪異。

隨即,他把這條“怪魚”抱回家用大水盆子養著,並向伊寧縣拘留所報警。

據伊寧縣拘留所教導員謝宗揚介紹,接到電話後,他隨即聯繫森林派出所民警趕到該村民家中,將該娃娃魚抱了出來。

“該魚頭部、尾部都呈現扁平狀,身體兩側有明顯的褶皺,四肢短而扁,體表光滑,佈滿黏液,身體背面是黑色和棕紅色混雜。過現場確認,是一條大鯢,長75釐米,寬35 釐米,重達6公斤,在伊寧縣也是首次發現。”伊寧縣公安局森林派出所指導員陳林說。

因目前大鯢只在阿克蘇地區有大量人工養殖,此次發現的大鯢是人工繁殖還是野生,暫不好判斷。

據瞭解,娃娃魚學名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是國家二級兩棲野生保護動物,主要產於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適宜棲息於水溫3~23℃的水中,個體大的多生活於深水處,中小型個體多在淺水處。由於其叫聲很像嬰兒的哭聲,因此,又被稱為“娃娃魚”。

其對水質、生活環境等有極高要求,能在伊犁河流域出現,也從側面說明該流域水質較好。

據瞭解,伊犁河谷位於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環山,氣候溫和溼潤,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4℃,年日照時數2870小時,降水豐富,是新疆最溼潤的地區。

消息:新疆境內出現野生大鯢的可能性很小

2016 年6月,在新源縣鞏乃斯河流域(伊犁河域部分)那拉提段,一村民也在河邊撿到一條娃娃魚,並交由當地水利部門。

據新疆師範大學新疆北鯢研究中心專家於非接受新疆晨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也是最珍貴之一的兩棲動物,屬國家二級保護兩棲野生動物,是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及野生動物基因保護品種,主產於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在新疆並沒有生存的條件。

據其介紹,大鯢屬於南方品種,新疆境內出現野生大鯢的可能性很小,伊犁河發現的大鯢是不是野生的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人工養殖的大鯢並不會在顏色和形體上發生改變,很可能是在新疆銷售或者被市民放歸的。

延伸閱讀:阿克蘇成功養殖1000多尾成年大鯢

據瞭解,經過近四年的人工養殖,阿克蘇養殖成功1000多尾成年大鯢,打破了人工繁殖大鯢幼苗的技術瓶頸。

由於大鯢繁殖率低,所以天然資源存量有限,國內大鯢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尚處研究探索階段。2012年,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蘇管理局與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聯合,從陝西安康引進1000多尾大鯢。

他們結合大鯢的生理特點和對環境的需求,採取人工模擬自然生態環境的方法設計建造了馴養車間及親本培育洞穴,分3批引進種魚。經過技術人員的不斷探索,成功解決了本地條件下的集約化馴養及親魚培育技術。今年5月,技術人員通過光照、水溫和餌料等調控措施,成功產卵550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