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爺聖誕'

"
"
灶王爺聖誕

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灶司爺爺(浙江衢州稱),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舊俗供於灶上的神。傳說灶神於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陳報人家善惡。《莊子·達生》“灶有 髻 ” 唐 成玄英 疏:“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 髻 也。” 漢 應劭 《風俗通·祀典·灶神》:“《周禮》說:‘ 顓頊氏 有子曰 黎 ,為 祝融 ,祀以為灶神。’” 唐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皋記上》:“灶神名 隗 ,狀如美女。又姓 張 名 單 ,字 子郭 。夫人字 卿忌 ……一曰名 壤子 也。”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亂歲》:“廿五至除夕傳為亂歲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駕,諸凶煞俱不用事,多於此五日內婚嫁,謂之百無禁忌。”

"
灶王爺聖誕

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灶司爺爺(浙江衢州稱),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舊俗供於灶上的神。傳說灶神於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陳報人家善惡。《莊子·達生》“灶有 髻 ” 唐 成玄英 疏:“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 髻 也。” 漢 應劭 《風俗通·祀典·灶神》:“《周禮》說:‘ 顓頊氏 有子曰 黎 ,為 祝融 ,祀以為灶神。’” 唐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皋記上》:“灶神名 隗 ,狀如美女。又姓 張 名 單 ,字 子郭 。夫人字 卿忌 ……一曰名 壤子 也。”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亂歲》:“廿五至除夕傳為亂歲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駕,諸凶煞俱不用事,多於此五日內婚嫁,謂之百無禁忌。”

灶王爺聖誕

灶神職能

灶神之職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製作。約在東晉前,灶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奉祀介紹

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因此,南北習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舊時亦有士紳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別。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之類,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馬。 關於祭灶禮儀 祭灶的禮儀各地可能不同,大體上來說是如此規矩: 祭灶時間:多數地區於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數地區為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 祭灶地點:廚房爐灶邊 祭灶供品:三牲(雞、豬、魚肉)、飴糖(麥芽糖)、清茶、水果、金紙等 祭灶以麥芽糖塞住灶神之口,使其不講人間罪惡,祭祀之人口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焚香祀送,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畫像從灶上揭下,連同金紙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 祭灶的禮儀,在我看來是整個灶神傳說及祭祀風俗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因為它充分體現出了中國人的神怪觀念。神仙不僅是可以溝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戲弄的。人們的娛神行為同時也是自娛,神仙在年節當前的時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一個影子,而是與我們一同歡慶佳節的血脈相通的家人。祭祀活動在敬神行為的背後,是以強化家族觀及民族觀為目的,也許這就是中華民族星火相傳、團結進取、生生不息的奧祕所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