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評價一所大學或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評價一所大學或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趙繼

教育部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北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吉林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細數三大關鍵詞,回顧高等教育改革發展40年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但也面臨著新問題。從人才培養質量上來講,現在這些大學生獲取信息能力、外語語言能力、知識的豐富程度以及基礎知識的寬度都是很好的,但是其擔當精神、抗壓能力、耐力韌性與那一代人比有所欠缺,他們對生活、對社會、對他人的理解也發生了新變化。

然而,無論如何,這一代大學生所具備的不保守、不迷信、敢於創新的時代特徵,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有重要意義。

第三個關鍵詞是“變化”。高等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正說明她已由社會的邊緣走向了社會的中心。發展教育、科教興國的國家戰略已經深入人心了,大家已經意識到教育對於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所以關注、熱議的聲音勢必會空前活躍。

中國教育40年來發展的最大成就,就是現在各行各業挑大樑的人,主體上都是我們國家自己培養出來的。

高等教育這40年的變化,在以下幾個方面都直接或間接地有所反映。

一是中國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主要人才和智力支持,總體上基本可以依託國內高校培養;

二是中國高等院校在國際版圖中的地位呈“板塊式”前移,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不容忽視;

三是老百姓上大學的願望已經轉化為上好大學的期待;

四是高等教育在社會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

但是,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新的矛盾、壓力和問題。怎樣持續提升質量,怎樣由大變強,怎樣滿足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怎樣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等等,都是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發揮東北大學技術創新優勢,積極向多科性大學轉變

東北大學在過去40年裡抓住了發展的機遇,在一些重要轉折點上,總體來說,還是抓住了影響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從而推動了學校的發展,使東北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佈局等方面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評價一所大學或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東北大學

首先,東北大學為國家、為行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湧現出了以幹勇、雒建斌、劉炯天、逯高清等為代表的中外院士,以劉積仁、劉載望、呂松濤為代表的優秀企業家,培養了一批政府和各界精英。

其次,東北大學在科學技術創新上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貢獻。第三,東北大學的一些優秀科研團隊、優質學科,已經能夠站在國際舞臺上參與競爭了。

另外,東北大學的學科佈局更加優化了,作為一所老牌工學院,在發揮傳統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東大正在往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

綜合來講,這40年東北大學的發展還是不錯的,但是中間有許多坎坷,也面臨著不少新問題,如傳統優勢學科如何與時俱進、再創新,新興學科如何培育,學科交叉如何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持續改進,創新潛力如何釋放,國際影響力如何進一步提升等等。

東北大學為支持諸多國家支柱性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鋼鐵共性關鍵技術、綠色智能製造方面,東北大學已經擁有了一批可以引領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評價一所大學或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東北大學官方網站

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王國棟院士的帶領下,圍繞國家戰略重點和企業實際需求開展了“靶向式”攻關,在高強汽車板、高牌號電工鋼、高標準船用鋼等領域頻頻落子。

至今,已獲得了5個方向的10項關鍵技術成果,並在行業內實現了轉化。其中,方向一的關鍵技術成果,“微合金鋼連鑄坯質量控制工藝與裝備”已應用於23條生產線,“鋼包底噴粉精煉工藝與裝備”已完成新撫鋼工業試驗,並已與鞍鋼簽訂了推廣應用合同;

方向二的關鍵技術成果,“熱軋-冷卻-熱處理一體化組織性能控制”已應用於58條生產線,“極限規格板材先進熱處理裝備及工藝技術”已應用於27條生產線;

方向三的關鍵技術成果,“熱軋帶鋼免酸洗還原退火熱鍍鋅關鍵工藝技術”已在邯鋼、無錫華晶完成了工業試驗,“薄帶連鑄無取向6.5%Si鋼關鍵製造工藝技術”已在武鋼實現了工業應用;

方向四的關鍵技術成果,“高精度冷軋板形控制技術與裝備技術”已應用於10條生產線,“先進連續退火與塗鍍技術”已應用於6條生產線;

方向五的關鍵技術成果,“預富集-懸浮焙燒-磁選工藝與裝備技術”已應用於1條生產線;“超級鐵精礦與潔淨鋼基料短流程製備技術”已應用於1條生產線。在港珠澳大橋、核電站、海上鑽井平臺、大飛機等國家重大裝備製造中,都有東北大學技術的深度參與。

柴天佑院士領銜的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面向流程工業高效化和綠色化的重大需求,以複雜工業系統的建模、控制、優化和綜合自動化新理論和技術為主攻方向,不斷創新機制,形成了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成果轉化和促進基礎研究的快速通道。

實驗室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的決策與控制一體化的生產全流程集成優化控制方法,已成功應用於國內赤鐵礦選礦生產線、巴布亞新幾內亞瑞木鎳鈷冶煉、越南氧化鋁生產等重大自動化工程,顯著提高了金屬回收率和精礦品位指標。

作為未來國際自動化發展方向之一,該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被寫入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出版的引領未來自動化發展方向的白皮書《面向人類未來的系統與控制》中,這些都很了不起。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評價一所大學或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調研

對於東北大學來說,進入“雙一流”建設學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是幾代人奮鬥的結果,是幾十年來東北大學建設的成果和成效。“雙一流”建設高校都是很好的學校,客觀地說,東北大學在“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實力還不算靠前,但每個學校都有各自的特色。

第二,要接受現實、看到差距和不足,才能補短板,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發揚東北大學的優勢和長處。據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佈的2018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東北大學被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收錄的論文數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共4434篇,其中被SCI收錄的有1866篇,近五年高水平論文發表數量增長了2.7倍。在技術創新和轉移上,東北大學也取得了很多令人關注的成就。

第三,現行的評價體系對以技術創新、產學研合作見長的高校相對來說不是很有利。不可否認,強調知識創新和基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用高被引論文數量來對以基礎研究為重點的知識創新進行評價也無可厚非,而且要鼓勵。但是,大學是多樣化的,評價中也要考慮到中國大學的不同類型、發展階段、特色等眾多因素。

在這次“雙一流”遴選中也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並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我認為對中國大學的評價,還有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的空間。對於東北大學這一類高校來說,目前一些國際上的評價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就好比用籃球運動的規則來評價足球運動員。如果能加大考慮高校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所做出的貢獻的權重,綜合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兩方面的不同側重來進行分類評價,對東北大學會相對更有利一些。

就創新來講,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創新、區域創新、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等,而現在對於大學的評價體系過於側重知識創新,並且評價指標過於集中,尤其是國際上的一些商業性質的評價機構。但對於東北大學來講,知識創新並非強項。當然,對於東北大學來講,知識創新方面也需要加強。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評價一所大學或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東北大學要在頂層設計上構建未來的預期和願景,實現“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起引領作用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其中,有三個關鍵詞非常重要:引領,新型工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

首先,強調的是“引領”,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支撐”。現在,我們已經可以說,在鋼鐵行業某些關鍵技術領域,在流程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某些技術方面,東北大學是可以起到一定“引領”作用的,當然,引領的作用還要進一步加強。

第二,引領未來新型工業的創新發展,就要理解什麼是未來新型工業形態。可以預見,在未來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會產生很多現有學科專業不能覆蓋的新領域,東北大學需要加快構建新的學科專業佈局。

第三,要把握住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世界一流大學不是一下子就能建成的,尤其是內涵。不能光看幾個指標,更要看內涵和品質,因此,一流之路還很長。我們一方面要對標世界水平,找到差距,但更要堅持中國特色。東北大學需要進一步把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轉移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尤其是要把它轉化為優質的育人資源。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評價一所大學或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務還很艱鉅,但春天已經不遠了

對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在仍有幾個問題需要關注。首先,要關注多樣性。中國高等教育體量大、需求多樣,但目前的問題是趨同化現象嚴重。中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大多都集中在985、211高校,這是不夠的。多樣化是解決當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在法國和德國有一類工程師學校,在排名上並不耀眼,但對工程師的培養特別嚴格,畢業生的薪資待遇很好。

而在我們社會的傳統認識裡,往往對這類學校不屑一顧或者評價不客觀,但未來中國的發展一定要有一批這樣的有特色的好學校。

生物界繁榮的標誌是多樣性,沒有多樣性就沒有繁榮,沒有多樣性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高質量。多樣化是形成特色的前提,而形成多樣化的前提是鼓勵大學依法自主辦學、自主管理。

其次,要關注開放性。要打開大學的邊界,向社會產業和經濟開放,打破學科、專業、課程、知識的疆界,打開學者、學生的視野。我們目前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基本是延續了適應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原理產生的流水線生產模式,強調的是規格化、高效化和剛性化,追求“多快好省”,這適用於早期的工業化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培養要轉到定製化、智能化、多樣化和高級化上來,就一定要開放。

其中,最重要是學科開放、打破壁壘,推動學科交叉,這也是未來高等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破解的難題。不能每誕生一種新經濟,產生一類新產業,就開辦一個新專業,這是應急的方式。我設想,將來可以在有條件的大學,依託學科和課程組合的方式來培養新領域的領軍人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需求就會有什麼樣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格局和形態的形成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對於高等教育的發展來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困難重重的。所以,一些高等教育改革的亮點和探索,我判斷,首先會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率先誕生。

同時,我相信時勢造英雄,戰場出統帥,在改革大潮中,後來人一定比前人強。每個地區的大學只要戰略對頭,真抓實幹,久久為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當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穩步發展時,高等教育版塊隨之整體遷移,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肯定會有一些先行先試大學迅速崛起。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評價一所大學或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評價一所大學或一名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吉林工業大學帶給我的影響是“精準”。它曾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其管理模式明顯帶有機械工業的痕跡,非常講究操作性。對於機械製造來講,如果精度不夠就無法進行組裝,所以在設計製造、推演公式等各方面都要求工夫到家,精準到位。

吉林大學相對來說學科更加綜合,學術比較活躍,觀念比較開放,強調格局和視野,特別是科學和人文氛圍濃厚,注重仰望星空。

東北大學給我最深的體會是“務實”,任何事情都要求做出來、要落地。踏實、務實、樸實,可以說是東大學子的風範和形象。

最好能把三所學校的風格結合起來,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在做事情時,要放大格局、找準方向、務實推動,要找到落實政策的切入點,也要在觀念層面進行深層次的哲學反思。

陳志文:我注意到,老吉大合併的時候您在學校做校長助理。經歷過那段整合的歷史,您應該是感受最深的,回頭看將近二十年前的那次整合,您怎麼評價?

趙繼:我個人認為,一所學校是否需要合併,要從幾個方面進行判斷。一是要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評價,時間跨度至少要二十年,甚至更長。二是要看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有利於學科實力的增強,有利於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三是要看是否符合高等教育的規律,符合大學未來發展的趨勢。

我認為,吉大已經過了合校初期最困難的歷史時期,現在吉大的比較優勢在於學科綜合。吉大有足夠大的能量和多學科優勢,也更有精力和潛力發展一些新的交叉學科增長點,學科“戰略縱深大”,更有能力做出一些大的成果來。

陳志文:最後一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答案都不一樣。您覺得教授和校長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作為一名校長最重要的核心素質或者能力是什麼?

趙繼:教授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專則深、深則精、精則通、通則合,所以教授的知識結構往往是“T”型的。教授所具備的個人能力,以及所經歷地嚴格的科學方法論和學術訓練,對於一名校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但是,教授和校長兩者之間還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所要求的政治素質以外,教育思想對於一名大學校長來說是很重要的,在選拔校長時,這一點需要被關注。教育思想不是教育想法,也不僅僅是教育觀念,它是經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系統理論和觀點,和做學問一樣,是在研究、探索、思考、實踐、成功、失敗、教訓和汗水中凝成的。就像軍事思想,不是在教科書裡學到的,而是在戰場上打拼後感悟出來的。

校長要具備對教育發展規律的把控能力,要善於在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引下,匯聚力量、推動實施。

校長還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機遇意識,特別是“無中生有”、整合資源的能力。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評價一所大學或校長,都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陳志文:您說的第四點恰恰是多數校長特別容易忽視的。

趙繼:對於高校的發展來講,資源是永遠不夠的。大學校長要善於抓住機遇,發現資源,整合資源,利用資源,幹最想幹的事。另外,校長還需要有激情。因為很多情況下,並不能完全把握事情未來的發展預期,在困難的時候要能堅持下來,需要校長有信仰、有理想。

資料來源: 中國教育在線 114產學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