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概要】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1300餘場《長征組歌》的“笛吹”與“五梆子”北派祕技,造就他一代絕技。今將研究成果(初探)公示於此,以饗讀者。

《笛藝“南北雙絕”之張森清》

作者:方立平

近來一段時間,看到不少笛家視頻。印象最深的,竟是兩位長者的演奏:2019年5月間為紀念馮子存誕辰115週年,兩位軍旅老笛家張森清馮學禮(都早過了古稀之年)盡情地吹奏著馮子存老的傳譜《五梆子》,他們的演奏,可謂“翻江倒海”“驚天動地”,如同火焰山鐵扇公主的“扇子”,將聽賞者的熱血都煽得沸騰起來……

張、馮二位軍旅笛家無疑都絕技驚人,高人一籌,值得研究。但為了能將他們的絕技陳述透,只能分頭議之。本文想先對張森清的笛藝作些討論。

從《長征組歌》到“軍中第一笛”

喜歡張森清的笛子由來已久。並一直視他與俞遜發為笛壇“雙絕”。

上世紀六十年代佳作迭出。與大型歌舞《東方紅》前後誕生的就有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這個組歌從創作到演出,從歌唱到演奏,或者說從馬玉濤到張森清等,都無一不是劃時代的!

《長征組歌》是集合了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誕生的。從立意到每個技藝術細節都被精雕細磨,終於打造成一部中國式的“新創世紀”(這是筆者對這部偉大作品的評述)。我在這裡指出“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是想繼續說明:正是有了“舉國之力”的打造,註定了參與演出的這些歌唱家演奏家也被打磨成了劃時代的藝術大家。其中就包括了張森清先生。

有人稱張森清先生為“軍中第一笛”。這是個響亮的稱號,絕對沒問題。但還不夠;在我看來,他的“獨一無二”,決不侷限於軍中,而是完全適合將之放到整個中國現當代笛藝舞臺上論述的,他是整個中國百年笛界的傑出代表之一,或者就如我前面已在表述的:他是與南方的已故大家俞遜發一起,堪稱“雙絕”!

只要聽過《長征組歌》的,就一定會對張森清穿插全曲的笛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一直以為,笛子獨奏有兩大類,一類是站在音樂會上的獨奏,一類就是為“畫面”做的配樂式的“獨奏”。我欣賞俞遜髮式的舞臺獨奏,這類高手能毫無包袱地盡情將各自個性展現出來。但同時尤其又欽佩張森清、羅守誠等這些演奏大家,他們為組歌舞臺、電影等配音,這時的獨奏,笛家已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吹了,而要綜觀全局,即眼看四路、耳聽八方,也就是說,演奏時,不僅要吹出自己的個性,還更要聽好別人的一一這裡聽好別人的,是指要研究好合作者們的,包括劇情,包括前後各歌唱家、各樂器演奏、各場景轉換等等的要素,然後將演奏不僅表達出自我,又與他人他物他景“同步性時空”作出最佳的穿插。也就是有了這種理解,每每想及張森清《長征組歌》中,穿插於“長征”途中的美妙無比、又恰到妙處的悠揚笛聲,就為他由衷喝彩!

說到張森清先生與《長征組歌》,筆者就會想起他那極帶傳奇式的與《長征組歌》的緣分,並感慨與感動!這是要研究張森清時不得不一說的。

《長征組歌》是特殊年代產生的曠世鉅作,我們知道那個年代對政治與藝術均具有極高的要求,對每個參演者的選擇,不是優秀,而是要最好!選拔的方式是“嚴酷”到了“止善”地步。而張森清先生又簡直就是為《長征組歌》而生的。讀到一份張森清先生接受昭華藝術課堂的訪談,說到他當年被“星探”物色上選入戰友歌舞團,參演《長征組歌》的經過一一

作為“軍中第一笛”的張森清先生進入部隊的經歷充滿傳奇:

那是1961年,張森清還是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笛子專業的學生。忽然有一天來了兩個穿中山裝的人,他們神祕地找到了張森清,悄悄問他:“我們是部隊的,你想不想參軍?”張森清說:我一聽就樂了。當年的年輕人對進部隊文工團可謂神往!因此他欣然答應。來人馬上塞給他一張當天下午兩點的火車票,說:“那你馬上走,去北京。”並補充說,“你走了,我們會找學校談的。”於是,張森清帶上笛子就去了正在四處招兵買馬的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成了一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笛子演奏家。

四年後,張森清與《長征組歌》不期而遇,從而成就了他作為偉大的笛子藝術家的人生傳奇。那是中國音樂史上少有的傳奇呵:

那是196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三十週年,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肖華上將創作了《長征組歌》。這是一組紅色詩史!註定將成為經典。這部作品分別交給戰友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配曲。結果呢,總政文工團的曲洋氣,倒像歌劇。而戰友文工團的作曲家,因都是學民歌出身的,作曲時,很自然地在《長征組歌》中融入了很多民歌的元素,並隨當年紅軍長征一路經過的地方加入了很多地方音樂元素,如湖南花鼓戲、雲南採茶調、川江號子、陝北民歌等。如此這般,使整部組歌的曲調上多了許多泥土味,民族風格濃重,讓那個時代的人聽了備感親切。結果自然是戰友文工團的方案被採用了。又因排演《長征組歌》在當時是屬於重大的政治任務,所有參演者都需經過嚴格的選拔。而張森清在選擇後幸運地成為了組歌樂隊中唯一的笛子演奏員。

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笛藝史上又一座里程碑註定是為張森清先生聳立:

首排《長征組歌》,張森清和被選中的戰友們在北京北海公園邊上的一個大廟裡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張森清後來回憶說:為幫助理解作品內涵,肖華上將親自來給我們講長征。“他邊講邊哭,我們邊聽邊哭。”而訓練後的審查也是異常嚴格:民樂一般用五聲音階,而交響樂多用七聲音階,要將它們完美融合在一起並非易事。因此,整首組曲的排演與審核幾乎是一個音一個音地過關。張森清說:正是如此嚴格排演,才成就了《長征組歌》這部詩史經典;而自己的演奏水準與境界也獲得突飛猛進。

《長征組歌》於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宮禮堂首演。組歌反映的是1934年的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的場景。張森清的笛子吹出了那種憂傷與惜別之情,既婉轉如絲,又如歌如泣,始終在劇情中穿插,整部組歌的藝術魅力徹底征服了在場觀眾。首演後觀眾們報以熱烈掌聲,久久不肯離去。隨後,節目被各地請去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超乎想象的歡迎……至今長演不衰。細算起來,至今竟然已公演了一千二三百場。特別今人欽佩的是,半個多世紀一千多場演出下來,張森清先生竟然從沒缺席過一場!這是何等樣的音樂史的“奇觀”!而且,據張森清自己說,他場場演,還場場被感動,沒有一場的演出不流淚!張森清說:我真的是從第一場起,就把自己當成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

正是這種將演出視如“信仰”般的演出,讓張森清將生命都融化進了藝術創作,他說:“我演出從來都不看譜。我能記住全部組歌的每一個音節。”全場演出,需要換用大小6根笛子,張森清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

幾十年了,《長征組歌》成為了張森清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不漏掉每一場《長征組歌》的演出,任何和演出有衝突的事情都會讓道。就連他已經辦好退休、到國外看望在大使館工作的女兒女婿,好不容易辦好籤證,但僅半個月時間,一聽到團裡要重走長征路,要一路進行《長征組歌》大型公益演出,他就急忙趕回,在歷時40天的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中,沿途有大型演出22場,小型演出還有16場,幾乎是一天一場,而張森清帶著他長長短短的6根笛子,也一路奔波,作為全團年齡最大的一名團員,仍無論是在“地表溫度47攝氏度的瑞金,還是在大雨滂沱的興國”,一場不缺地演出。他的笛聲一如當年,堪稱神笛。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概要】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1300餘場《長征組歌》的“笛吹”與“五梆子”北派祕技,造就他一代絕技。今將研究成果(初探)公示於此,以饗讀者。

《笛藝“南北雙絕”之張森清》

作者:方立平

近來一段時間,看到不少笛家視頻。印象最深的,竟是兩位長者的演奏:2019年5月間為紀念馮子存誕辰115週年,兩位軍旅老笛家張森清馮學禮(都早過了古稀之年)盡情地吹奏著馮子存老的傳譜《五梆子》,他們的演奏,可謂“翻江倒海”“驚天動地”,如同火焰山鐵扇公主的“扇子”,將聽賞者的熱血都煽得沸騰起來……

張、馮二位軍旅笛家無疑都絕技驚人,高人一籌,值得研究。但為了能將他們的絕技陳述透,只能分頭議之。本文想先對張森清的笛藝作些討論。

從《長征組歌》到“軍中第一笛”

喜歡張森清的笛子由來已久。並一直視他與俞遜發為笛壇“雙絕”。

上世紀六十年代佳作迭出。與大型歌舞《東方紅》前後誕生的就有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這個組歌從創作到演出,從歌唱到演奏,或者說從馬玉濤到張森清等,都無一不是劃時代的!

《長征組歌》是集合了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誕生的。從立意到每個技藝術細節都被精雕細磨,終於打造成一部中國式的“新創世紀”(這是筆者對這部偉大作品的評述)。我在這裡指出“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是想繼續說明:正是有了“舉國之力”的打造,註定了參與演出的這些歌唱家演奏家也被打磨成了劃時代的藝術大家。其中就包括了張森清先生。

有人稱張森清先生為“軍中第一笛”。這是個響亮的稱號,絕對沒問題。但還不夠;在我看來,他的“獨一無二”,決不侷限於軍中,而是完全適合將之放到整個中國現當代笛藝舞臺上論述的,他是整個中國百年笛界的傑出代表之一,或者就如我前面已在表述的:他是與南方的已故大家俞遜發一起,堪稱“雙絕”!

只要聽過《長征組歌》的,就一定會對張森清穿插全曲的笛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一直以為,笛子獨奏有兩大類,一類是站在音樂會上的獨奏,一類就是為“畫面”做的配樂式的“獨奏”。我欣賞俞遜髮式的舞臺獨奏,這類高手能毫無包袱地盡情將各自個性展現出來。但同時尤其又欽佩張森清、羅守誠等這些演奏大家,他們為組歌舞臺、電影等配音,這時的獨奏,笛家已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吹了,而要綜觀全局,即眼看四路、耳聽八方,也就是說,演奏時,不僅要吹出自己的個性,還更要聽好別人的一一這裡聽好別人的,是指要研究好合作者們的,包括劇情,包括前後各歌唱家、各樂器演奏、各場景轉換等等的要素,然後將演奏不僅表達出自我,又與他人他物他景“同步性時空”作出最佳的穿插。也就是有了這種理解,每每想及張森清《長征組歌》中,穿插於“長征”途中的美妙無比、又恰到妙處的悠揚笛聲,就為他由衷喝彩!

說到張森清先生與《長征組歌》,筆者就會想起他那極帶傳奇式的與《長征組歌》的緣分,並感慨與感動!這是要研究張森清時不得不一說的。

《長征組歌》是特殊年代產生的曠世鉅作,我們知道那個年代對政治與藝術均具有極高的要求,對每個參演者的選擇,不是優秀,而是要最好!選拔的方式是“嚴酷”到了“止善”地步。而張森清先生又簡直就是為《長征組歌》而生的。讀到一份張森清先生接受昭華藝術課堂的訪談,說到他當年被“星探”物色上選入戰友歌舞團,參演《長征組歌》的經過一一

作為“軍中第一笛”的張森清先生進入部隊的經歷充滿傳奇:

那是1961年,張森清還是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笛子專業的學生。忽然有一天來了兩個穿中山裝的人,他們神祕地找到了張森清,悄悄問他:“我們是部隊的,你想不想參軍?”張森清說:我一聽就樂了。當年的年輕人對進部隊文工團可謂神往!因此他欣然答應。來人馬上塞給他一張當天下午兩點的火車票,說:“那你馬上走,去北京。”並補充說,“你走了,我們會找學校談的。”於是,張森清帶上笛子就去了正在四處招兵買馬的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成了一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笛子演奏家。

四年後,張森清與《長征組歌》不期而遇,從而成就了他作為偉大的笛子藝術家的人生傳奇。那是中國音樂史上少有的傳奇呵:

那是196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三十週年,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肖華上將創作了《長征組歌》。這是一組紅色詩史!註定將成為經典。這部作品分別交給戰友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配曲。結果呢,總政文工團的曲洋氣,倒像歌劇。而戰友文工團的作曲家,因都是學民歌出身的,作曲時,很自然地在《長征組歌》中融入了很多民歌的元素,並隨當年紅軍長征一路經過的地方加入了很多地方音樂元素,如湖南花鼓戲、雲南採茶調、川江號子、陝北民歌等。如此這般,使整部組歌的曲調上多了許多泥土味,民族風格濃重,讓那個時代的人聽了備感親切。結果自然是戰友文工團的方案被採用了。又因排演《長征組歌》在當時是屬於重大的政治任務,所有參演者都需經過嚴格的選拔。而張森清在選擇後幸運地成為了組歌樂隊中唯一的笛子演奏員。

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笛藝史上又一座里程碑註定是為張森清先生聳立:

首排《長征組歌》,張森清和被選中的戰友們在北京北海公園邊上的一個大廟裡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張森清後來回憶說:為幫助理解作品內涵,肖華上將親自來給我們講長征。“他邊講邊哭,我們邊聽邊哭。”而訓練後的審查也是異常嚴格:民樂一般用五聲音階,而交響樂多用七聲音階,要將它們完美融合在一起並非易事。因此,整首組曲的排演與審核幾乎是一個音一個音地過關。張森清說:正是如此嚴格排演,才成就了《長征組歌》這部詩史經典;而自己的演奏水準與境界也獲得突飛猛進。

《長征組歌》於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宮禮堂首演。組歌反映的是1934年的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的場景。張森清的笛子吹出了那種憂傷與惜別之情,既婉轉如絲,又如歌如泣,始終在劇情中穿插,整部組歌的藝術魅力徹底征服了在場觀眾。首演後觀眾們報以熱烈掌聲,久久不肯離去。隨後,節目被各地請去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超乎想象的歡迎……至今長演不衰。細算起來,至今竟然已公演了一千二三百場。特別今人欽佩的是,半個多世紀一千多場演出下來,張森清先生竟然從沒缺席過一場!這是何等樣的音樂史的“奇觀”!而且,據張森清自己說,他場場演,還場場被感動,沒有一場的演出不流淚!張森清說:我真的是從第一場起,就把自己當成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

正是這種將演出視如“信仰”般的演出,讓張森清將生命都融化進了藝術創作,他說:“我演出從來都不看譜。我能記住全部組歌的每一個音節。”全場演出,需要換用大小6根笛子,張森清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

幾十年了,《長征組歌》成為了張森清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不漏掉每一場《長征組歌》的演出,任何和演出有衝突的事情都會讓道。就連他已經辦好退休、到國外看望在大使館工作的女兒女婿,好不容易辦好籤證,但僅半個月時間,一聽到團裡要重走長征路,要一路進行《長征組歌》大型公益演出,他就急忙趕回,在歷時40天的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中,沿途有大型演出22場,小型演出還有16場,幾乎是一天一場,而張森清帶著他長長短短的6根笛子,也一路奔波,作為全團年齡最大的一名團員,仍無論是在“地表溫度47攝氏度的瑞金,還是在大雨滂沱的興國”,一場不缺地演出。他的笛聲一如當年,堪稱神笛。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圖為張森清剛入伍時留影,下圖為日常排演照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概要】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1300餘場《長征組歌》的“笛吹”與“五梆子”北派祕技,造就他一代絕技。今將研究成果(初探)公示於此,以饗讀者。

《笛藝“南北雙絕”之張森清》

作者:方立平

近來一段時間,看到不少笛家視頻。印象最深的,竟是兩位長者的演奏:2019年5月間為紀念馮子存誕辰115週年,兩位軍旅老笛家張森清馮學禮(都早過了古稀之年)盡情地吹奏著馮子存老的傳譜《五梆子》,他們的演奏,可謂“翻江倒海”“驚天動地”,如同火焰山鐵扇公主的“扇子”,將聽賞者的熱血都煽得沸騰起來……

張、馮二位軍旅笛家無疑都絕技驚人,高人一籌,值得研究。但為了能將他們的絕技陳述透,只能分頭議之。本文想先對張森清的笛藝作些討論。

從《長征組歌》到“軍中第一笛”

喜歡張森清的笛子由來已久。並一直視他與俞遜發為笛壇“雙絕”。

上世紀六十年代佳作迭出。與大型歌舞《東方紅》前後誕生的就有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這個組歌從創作到演出,從歌唱到演奏,或者說從馬玉濤到張森清等,都無一不是劃時代的!

《長征組歌》是集合了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誕生的。從立意到每個技藝術細節都被精雕細磨,終於打造成一部中國式的“新創世紀”(這是筆者對這部偉大作品的評述)。我在這裡指出“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是想繼續說明:正是有了“舉國之力”的打造,註定了參與演出的這些歌唱家演奏家也被打磨成了劃時代的藝術大家。其中就包括了張森清先生。

有人稱張森清先生為“軍中第一笛”。這是個響亮的稱號,絕對沒問題。但還不夠;在我看來,他的“獨一無二”,決不侷限於軍中,而是完全適合將之放到整個中國現當代笛藝舞臺上論述的,他是整個中國百年笛界的傑出代表之一,或者就如我前面已在表述的:他是與南方的已故大家俞遜發一起,堪稱“雙絕”!

只要聽過《長征組歌》的,就一定會對張森清穿插全曲的笛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一直以為,笛子獨奏有兩大類,一類是站在音樂會上的獨奏,一類就是為“畫面”做的配樂式的“獨奏”。我欣賞俞遜髮式的舞臺獨奏,這類高手能毫無包袱地盡情將各自個性展現出來。但同時尤其又欽佩張森清、羅守誠等這些演奏大家,他們為組歌舞臺、電影等配音,這時的獨奏,笛家已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吹了,而要綜觀全局,即眼看四路、耳聽八方,也就是說,演奏時,不僅要吹出自己的個性,還更要聽好別人的一一這裡聽好別人的,是指要研究好合作者們的,包括劇情,包括前後各歌唱家、各樂器演奏、各場景轉換等等的要素,然後將演奏不僅表達出自我,又與他人他物他景“同步性時空”作出最佳的穿插。也就是有了這種理解,每每想及張森清《長征組歌》中,穿插於“長征”途中的美妙無比、又恰到妙處的悠揚笛聲,就為他由衷喝彩!

說到張森清先生與《長征組歌》,筆者就會想起他那極帶傳奇式的與《長征組歌》的緣分,並感慨與感動!這是要研究張森清時不得不一說的。

《長征組歌》是特殊年代產生的曠世鉅作,我們知道那個年代對政治與藝術均具有極高的要求,對每個參演者的選擇,不是優秀,而是要最好!選拔的方式是“嚴酷”到了“止善”地步。而張森清先生又簡直就是為《長征組歌》而生的。讀到一份張森清先生接受昭華藝術課堂的訪談,說到他當年被“星探”物色上選入戰友歌舞團,參演《長征組歌》的經過一一

作為“軍中第一笛”的張森清先生進入部隊的經歷充滿傳奇:

那是1961年,張森清還是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笛子專業的學生。忽然有一天來了兩個穿中山裝的人,他們神祕地找到了張森清,悄悄問他:“我們是部隊的,你想不想參軍?”張森清說:我一聽就樂了。當年的年輕人對進部隊文工團可謂神往!因此他欣然答應。來人馬上塞給他一張當天下午兩點的火車票,說:“那你馬上走,去北京。”並補充說,“你走了,我們會找學校談的。”於是,張森清帶上笛子就去了正在四處招兵買馬的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成了一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笛子演奏家。

四年後,張森清與《長征組歌》不期而遇,從而成就了他作為偉大的笛子藝術家的人生傳奇。那是中國音樂史上少有的傳奇呵:

那是196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三十週年,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肖華上將創作了《長征組歌》。這是一組紅色詩史!註定將成為經典。這部作品分別交給戰友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配曲。結果呢,總政文工團的曲洋氣,倒像歌劇。而戰友文工團的作曲家,因都是學民歌出身的,作曲時,很自然地在《長征組歌》中融入了很多民歌的元素,並隨當年紅軍長征一路經過的地方加入了很多地方音樂元素,如湖南花鼓戲、雲南採茶調、川江號子、陝北民歌等。如此這般,使整部組歌的曲調上多了許多泥土味,民族風格濃重,讓那個時代的人聽了備感親切。結果自然是戰友文工團的方案被採用了。又因排演《長征組歌》在當時是屬於重大的政治任務,所有參演者都需經過嚴格的選拔。而張森清在選擇後幸運地成為了組歌樂隊中唯一的笛子演奏員。

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笛藝史上又一座里程碑註定是為張森清先生聳立:

首排《長征組歌》,張森清和被選中的戰友們在北京北海公園邊上的一個大廟裡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張森清後來回憶說:為幫助理解作品內涵,肖華上將親自來給我們講長征。“他邊講邊哭,我們邊聽邊哭。”而訓練後的審查也是異常嚴格:民樂一般用五聲音階,而交響樂多用七聲音階,要將它們完美融合在一起並非易事。因此,整首組曲的排演與審核幾乎是一個音一個音地過關。張森清說:正是如此嚴格排演,才成就了《長征組歌》這部詩史經典;而自己的演奏水準與境界也獲得突飛猛進。

《長征組歌》於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宮禮堂首演。組歌反映的是1934年的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的場景。張森清的笛子吹出了那種憂傷與惜別之情,既婉轉如絲,又如歌如泣,始終在劇情中穿插,整部組歌的藝術魅力徹底征服了在場觀眾。首演後觀眾們報以熱烈掌聲,久久不肯離去。隨後,節目被各地請去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超乎想象的歡迎……至今長演不衰。細算起來,至今竟然已公演了一千二三百場。特別今人欽佩的是,半個多世紀一千多場演出下來,張森清先生竟然從沒缺席過一場!這是何等樣的音樂史的“奇觀”!而且,據張森清自己說,他場場演,還場場被感動,沒有一場的演出不流淚!張森清說:我真的是從第一場起,就把自己當成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

正是這種將演出視如“信仰”般的演出,讓張森清將生命都融化進了藝術創作,他說:“我演出從來都不看譜。我能記住全部組歌的每一個音節。”全場演出,需要換用大小6根笛子,張森清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

幾十年了,《長征組歌》成為了張森清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不漏掉每一場《長征組歌》的演出,任何和演出有衝突的事情都會讓道。就連他已經辦好退休、到國外看望在大使館工作的女兒女婿,好不容易辦好籤證,但僅半個月時間,一聽到團裡要重走長征路,要一路進行《長征組歌》大型公益演出,他就急忙趕回,在歷時40天的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中,沿途有大型演出22場,小型演出還有16場,幾乎是一天一場,而張森清帶著他長長短短的6根笛子,也一路奔波,作為全團年齡最大的一名團員,仍無論是在“地表溫度47攝氏度的瑞金,還是在大雨滂沱的興國”,一場不缺地演出。他的笛聲一如當年,堪稱神笛。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圖為張森清剛入伍時留影,下圖為日常排演照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與周炳生兄討論張森清笛藝

張森清與《長征組歌》的傳奇,聞之無人不感動。這是一個堪稱中國笛壇上最光彩奪目的傳奇故事,它將註定要被載入當代音樂史冊。但感動之餘,筆者依然想說,假如要討論張森清先生的高超笛藝,就不能僅停留在一部作品上。近來從網上看到張森清先生在迪拜開的獨奏音樂會的視頻,反覆賞看後,感到同樣精采之極!他的颱風是那麼與眾不同:他沒穿軍裝,也沒像一般人穿長衫或華麗的演出裝,他就只穿著日常的襯衣褲一一這在我眼裡,倒更多了一種“現代性”的“隨意”,並頓顯一種別具一格的精緻與瀟灑來了!一一一位白頭髮的英俊老者的精緻與瀟灑!在這個視頻中,張森清一口氣吹奏了多首中國笛子名曲。聽賞後,我覺得已無須對他演奏的具體曲目做什麼瑣碎的評說了一一因為這是一種真正的大家的演奏!那種從每道旋律中飄出的灑脫,每個音都被控制在最精妙又最適合的音位上,直讓人連連歎服!

張森清是部“大書”,他的表演中內涵太豐富了。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並學習到張森清的藝術真諦,筆者與有“江南絲竹笛王”之稱、同時與張森清深有交流,並有極好見地的周炳生兄作著多次探討。炳生兄對張森清的認識可謂精到至深。我們也是從那個張森清馮學禮為慶祝馮子存紀念日演奏的《五梆子》視頻談起的。並由此引伸出不少其他美學上的討論。徵得炳生兄的同意,我將與他的對話基本復原並刊登於此,供讀者增進對張森清先生笛藝理解時共亨。對話如下一一

方(指筆者方立平):炳生兄,能否再與我說說張森清嗎?我正在寫一篇關於張森清先生的文字。並引用了您今天在微信上的一段有關他與馮學禮吹《五梆子》的視頻的“評語”。您是這樣說的:“過去到現在,《五梆子》半個多世紀以來,吹得五花八門!可以嗎?我認為可以;但精氣神吹出來嗎?馮子存神韻繼承了多少?(馮子存也是吸收北派前人優秀藝術進行提煉和創新,才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的)!看他們倆(指張森清馮學禮)的精彩演繹,真可謂是美的享受,魅力無窮!張森清在戰友文工團,馮學禮在北京空軍文工團,他們都是笛子獨奏演員,都是從60年代聞名北方,聞名全國全軍的!過去他們經常與馮子存、劉管樂和陳重在一起;而且他們倆都是南派北派通吃!我與他們因都是軍人,有緣相識,並有機會學習和領悟到了他們吹笛震撼的真諦!”一一我完全贊同炳生兄對他們的這段評語。我對他們的演奏喜愛之極!他們的演奏真是天籟![玫瑰][玫瑰][玫瑰]值得所有執笛者學之。

周(指周炳生復答):……張森清笛藝成就:1)全軍笛子大比武第一名;2)參加長征組歌演出多達一千二三百場(查網再確定);3)馬玉濤唱民歌都是他伴奏的(還有耿蓮鳳等《祖國一片新面貌》二重唱等);4)個人專輯出了許多;5)《塞上鐵騎》是他吹奏出的唱片,文革期間連同《揚鞭催馬送糧忙》《陝北好》《棗園春色》《牧民新歌》這5大笛曲都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典範;6)俞遜發到他家裡去研學過北派笛藝。(這是我歸納的,實事求是!對外先不說)

方:[強][強][強]張森清笛子是絕品。與俞遜發可稱雙絕的!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絕倫!

周:您當面聽他吹《五梆子》,美妙絕倫!會震撼您心!另外,您的“雙絕”觀點是對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張森清是拼命苦練的。在天津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是劉管樂和陳重教他們的。張森清馮學禮都是天津音樂學院同班同學,都是天津人。

方:張森清笛音中有一種“英俊”之氣,如其軍人形象。

周:對頭!張老師笛藝高超,人又很謙虛!他對自己笛藝永不滿足!我說他將軍笛,充滿大氣!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張森清說吹笛應該充滿大氣、帥氣、豪氣、靈氣和仙氣。這樣音樂形象才能栩栩如生!英俊就是帥氣!(帥哥)他不喜歡霸氣!但很多人都要霸氣!

方:張將軍笛藝絕品,有金屬之質,又有白玉之澤!

周:[強][強][強]有道理!說的太對了!

方:能否再多講幾句?我想在寫張森清(以後還想寫馮學禮)的文章中,插一段我與您這樣內容的對話,其中一,講清張馮二人《五梆子》演奏的技術要求標準;二,《五梆子》這首作品在中國笛子藝術中的價值(我個人一直喜愛這首曲子,認為它與“牧民新歌”一樣是最好的笛曲)。

周:知道了。《五梆子》北派味最濃厚,技術全面,很有代表性,《喜相逢》《萬年紅》也相當經典,我個人認為這3首笛曲是馮子存的代表作;一般人《喜相逢》會吹一點,但《五梆子》多半是在“瞎吹”,技術不對,北派的腔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吹出來。《五梆子》,對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張森清馮學禮來說是60年磨一劍!他們在吹奏中呈現5大特色:1)重承一—注重技術繼承,弘揚吹破天精神,把握藝術精髓;2)講爽一—演奏旋律展現爽中見情,情中見趣之藝術魅力;3)求花一—追求錦上添花,做到北派各種技巧運用自如,使之花而不亂不俗;4)增透一—打造好北派高亢豪放音樂形象,夯實音透質透,不斷增強穿透力、凸顯感染力,5)講韻一—把握梆子戲二人臺唱腔之魂,在實戰中體現精氣神,展現演奏神韻。

方:五條說得極好![強][強][強][強][強][強]確實,我在反覆聽張森清先生的演奏錄音後深感:他在運氣與音位精準的控制上(特別需要與場景吻合時)天下獨步!

周:我是欣賞他的吹法!馮子存的大氣;劉管樂的豪氣;陳重的秀氣形成他力克群雄的帥氣!現在他年歲已高還吹成這樣真是難能可貴!(後來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分到戰友歌舞團,讓他們吹《長征組歌》就是吹不出軍魂震撼之氣!主要核心技術沒有掌握!)

……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概要】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1300餘場《長征組歌》的“笛吹”與“五梆子”北派祕技,造就他一代絕技。今將研究成果(初探)公示於此,以饗讀者。

《笛藝“南北雙絕”之張森清》

作者:方立平

近來一段時間,看到不少笛家視頻。印象最深的,竟是兩位長者的演奏:2019年5月間為紀念馮子存誕辰115週年,兩位軍旅老笛家張森清馮學禮(都早過了古稀之年)盡情地吹奏著馮子存老的傳譜《五梆子》,他們的演奏,可謂“翻江倒海”“驚天動地”,如同火焰山鐵扇公主的“扇子”,將聽賞者的熱血都煽得沸騰起來……

張、馮二位軍旅笛家無疑都絕技驚人,高人一籌,值得研究。但為了能將他們的絕技陳述透,只能分頭議之。本文想先對張森清的笛藝作些討論。

從《長征組歌》到“軍中第一笛”

喜歡張森清的笛子由來已久。並一直視他與俞遜發為笛壇“雙絕”。

上世紀六十年代佳作迭出。與大型歌舞《東方紅》前後誕生的就有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這個組歌從創作到演出,從歌唱到演奏,或者說從馬玉濤到張森清等,都無一不是劃時代的!

《長征組歌》是集合了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誕生的。從立意到每個技藝術細節都被精雕細磨,終於打造成一部中國式的“新創世紀”(這是筆者對這部偉大作品的評述)。我在這裡指出“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是想繼續說明:正是有了“舉國之力”的打造,註定了參與演出的這些歌唱家演奏家也被打磨成了劃時代的藝術大家。其中就包括了張森清先生。

有人稱張森清先生為“軍中第一笛”。這是個響亮的稱號,絕對沒問題。但還不夠;在我看來,他的“獨一無二”,決不侷限於軍中,而是完全適合將之放到整個中國現當代笛藝舞臺上論述的,他是整個中國百年笛界的傑出代表之一,或者就如我前面已在表述的:他是與南方的已故大家俞遜發一起,堪稱“雙絕”!

只要聽過《長征組歌》的,就一定會對張森清穿插全曲的笛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一直以為,笛子獨奏有兩大類,一類是站在音樂會上的獨奏,一類就是為“畫面”做的配樂式的“獨奏”。我欣賞俞遜髮式的舞臺獨奏,這類高手能毫無包袱地盡情將各自個性展現出來。但同時尤其又欽佩張森清、羅守誠等這些演奏大家,他們為組歌舞臺、電影等配音,這時的獨奏,笛家已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吹了,而要綜觀全局,即眼看四路、耳聽八方,也就是說,演奏時,不僅要吹出自己的個性,還更要聽好別人的一一這裡聽好別人的,是指要研究好合作者們的,包括劇情,包括前後各歌唱家、各樂器演奏、各場景轉換等等的要素,然後將演奏不僅表達出自我,又與他人他物他景“同步性時空”作出最佳的穿插。也就是有了這種理解,每每想及張森清《長征組歌》中,穿插於“長征”途中的美妙無比、又恰到妙處的悠揚笛聲,就為他由衷喝彩!

說到張森清先生與《長征組歌》,筆者就會想起他那極帶傳奇式的與《長征組歌》的緣分,並感慨與感動!這是要研究張森清時不得不一說的。

《長征組歌》是特殊年代產生的曠世鉅作,我們知道那個年代對政治與藝術均具有極高的要求,對每個參演者的選擇,不是優秀,而是要最好!選拔的方式是“嚴酷”到了“止善”地步。而張森清先生又簡直就是為《長征組歌》而生的。讀到一份張森清先生接受昭華藝術課堂的訪談,說到他當年被“星探”物色上選入戰友歌舞團,參演《長征組歌》的經過一一

作為“軍中第一笛”的張森清先生進入部隊的經歷充滿傳奇:

那是1961年,張森清還是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笛子專業的學生。忽然有一天來了兩個穿中山裝的人,他們神祕地找到了張森清,悄悄問他:“我們是部隊的,你想不想參軍?”張森清說:我一聽就樂了。當年的年輕人對進部隊文工團可謂神往!因此他欣然答應。來人馬上塞給他一張當天下午兩點的火車票,說:“那你馬上走,去北京。”並補充說,“你走了,我們會找學校談的。”於是,張森清帶上笛子就去了正在四處招兵買馬的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成了一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笛子演奏家。

四年後,張森清與《長征組歌》不期而遇,從而成就了他作為偉大的笛子藝術家的人生傳奇。那是中國音樂史上少有的傳奇呵:

那是196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三十週年,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肖華上將創作了《長征組歌》。這是一組紅色詩史!註定將成為經典。這部作品分別交給戰友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配曲。結果呢,總政文工團的曲洋氣,倒像歌劇。而戰友文工團的作曲家,因都是學民歌出身的,作曲時,很自然地在《長征組歌》中融入了很多民歌的元素,並隨當年紅軍長征一路經過的地方加入了很多地方音樂元素,如湖南花鼓戲、雲南採茶調、川江號子、陝北民歌等。如此這般,使整部組歌的曲調上多了許多泥土味,民族風格濃重,讓那個時代的人聽了備感親切。結果自然是戰友文工團的方案被採用了。又因排演《長征組歌》在當時是屬於重大的政治任務,所有參演者都需經過嚴格的選拔。而張森清在選擇後幸運地成為了組歌樂隊中唯一的笛子演奏員。

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笛藝史上又一座里程碑註定是為張森清先生聳立:

首排《長征組歌》,張森清和被選中的戰友們在北京北海公園邊上的一個大廟裡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張森清後來回憶說:為幫助理解作品內涵,肖華上將親自來給我們講長征。“他邊講邊哭,我們邊聽邊哭。”而訓練後的審查也是異常嚴格:民樂一般用五聲音階,而交響樂多用七聲音階,要將它們完美融合在一起並非易事。因此,整首組曲的排演與審核幾乎是一個音一個音地過關。張森清說:正是如此嚴格排演,才成就了《長征組歌》這部詩史經典;而自己的演奏水準與境界也獲得突飛猛進。

《長征組歌》於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宮禮堂首演。組歌反映的是1934年的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的場景。張森清的笛子吹出了那種憂傷與惜別之情,既婉轉如絲,又如歌如泣,始終在劇情中穿插,整部組歌的藝術魅力徹底征服了在場觀眾。首演後觀眾們報以熱烈掌聲,久久不肯離去。隨後,節目被各地請去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超乎想象的歡迎……至今長演不衰。細算起來,至今竟然已公演了一千二三百場。特別今人欽佩的是,半個多世紀一千多場演出下來,張森清先生竟然從沒缺席過一場!這是何等樣的音樂史的“奇觀”!而且,據張森清自己說,他場場演,還場場被感動,沒有一場的演出不流淚!張森清說:我真的是從第一場起,就把自己當成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

正是這種將演出視如“信仰”般的演出,讓張森清將生命都融化進了藝術創作,他說:“我演出從來都不看譜。我能記住全部組歌的每一個音節。”全場演出,需要換用大小6根笛子,張森清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

幾十年了,《長征組歌》成為了張森清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不漏掉每一場《長征組歌》的演出,任何和演出有衝突的事情都會讓道。就連他已經辦好退休、到國外看望在大使館工作的女兒女婿,好不容易辦好籤證,但僅半個月時間,一聽到團裡要重走長征路,要一路進行《長征組歌》大型公益演出,他就急忙趕回,在歷時40天的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中,沿途有大型演出22場,小型演出還有16場,幾乎是一天一場,而張森清帶著他長長短短的6根笛子,也一路奔波,作為全團年齡最大的一名團員,仍無論是在“地表溫度47攝氏度的瑞金,還是在大雨滂沱的興國”,一場不缺地演出。他的笛聲一如當年,堪稱神笛。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圖為張森清剛入伍時留影,下圖為日常排演照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與周炳生兄討論張森清笛藝

張森清與《長征組歌》的傳奇,聞之無人不感動。這是一個堪稱中國笛壇上最光彩奪目的傳奇故事,它將註定要被載入當代音樂史冊。但感動之餘,筆者依然想說,假如要討論張森清先生的高超笛藝,就不能僅停留在一部作品上。近來從網上看到張森清先生在迪拜開的獨奏音樂會的視頻,反覆賞看後,感到同樣精采之極!他的颱風是那麼與眾不同:他沒穿軍裝,也沒像一般人穿長衫或華麗的演出裝,他就只穿著日常的襯衣褲一一這在我眼裡,倒更多了一種“現代性”的“隨意”,並頓顯一種別具一格的精緻與瀟灑來了!一一一位白頭髮的英俊老者的精緻與瀟灑!在這個視頻中,張森清一口氣吹奏了多首中國笛子名曲。聽賞後,我覺得已無須對他演奏的具體曲目做什麼瑣碎的評說了一一因為這是一種真正的大家的演奏!那種從每道旋律中飄出的灑脫,每個音都被控制在最精妙又最適合的音位上,直讓人連連歎服!

張森清是部“大書”,他的表演中內涵太豐富了。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並學習到張森清的藝術真諦,筆者與有“江南絲竹笛王”之稱、同時與張森清深有交流,並有極好見地的周炳生兄作著多次探討。炳生兄對張森清的認識可謂精到至深。我們也是從那個張森清馮學禮為慶祝馮子存紀念日演奏的《五梆子》視頻談起的。並由此引伸出不少其他美學上的討論。徵得炳生兄的同意,我將與他的對話基本復原並刊登於此,供讀者增進對張森清先生笛藝理解時共亨。對話如下一一

方(指筆者方立平):炳生兄,能否再與我說說張森清嗎?我正在寫一篇關於張森清先生的文字。並引用了您今天在微信上的一段有關他與馮學禮吹《五梆子》的視頻的“評語”。您是這樣說的:“過去到現在,《五梆子》半個多世紀以來,吹得五花八門!可以嗎?我認為可以;但精氣神吹出來嗎?馮子存神韻繼承了多少?(馮子存也是吸收北派前人優秀藝術進行提煉和創新,才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的)!看他們倆(指張森清馮學禮)的精彩演繹,真可謂是美的享受,魅力無窮!張森清在戰友文工團,馮學禮在北京空軍文工團,他們都是笛子獨奏演員,都是從60年代聞名北方,聞名全國全軍的!過去他們經常與馮子存、劉管樂和陳重在一起;而且他們倆都是南派北派通吃!我與他們因都是軍人,有緣相識,並有機會學習和領悟到了他們吹笛震撼的真諦!”一一我完全贊同炳生兄對他們的這段評語。我對他們的演奏喜愛之極!他們的演奏真是天籟![玫瑰][玫瑰][玫瑰]值得所有執笛者學之。

周(指周炳生復答):……張森清笛藝成就:1)全軍笛子大比武第一名;2)參加長征組歌演出多達一千二三百場(查網再確定);3)馬玉濤唱民歌都是他伴奏的(還有耿蓮鳳等《祖國一片新面貌》二重唱等);4)個人專輯出了許多;5)《塞上鐵騎》是他吹奏出的唱片,文革期間連同《揚鞭催馬送糧忙》《陝北好》《棗園春色》《牧民新歌》這5大笛曲都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典範;6)俞遜發到他家裡去研學過北派笛藝。(這是我歸納的,實事求是!對外先不說)

方:[強][強][強]張森清笛子是絕品。與俞遜發可稱雙絕的!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絕倫!

周:您當面聽他吹《五梆子》,美妙絕倫!會震撼您心!另外,您的“雙絕”觀點是對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張森清是拼命苦練的。在天津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是劉管樂和陳重教他們的。張森清馮學禮都是天津音樂學院同班同學,都是天津人。

方:張森清笛音中有一種“英俊”之氣,如其軍人形象。

周:對頭!張老師笛藝高超,人又很謙虛!他對自己笛藝永不滿足!我說他將軍笛,充滿大氣!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張森清說吹笛應該充滿大氣、帥氣、豪氣、靈氣和仙氣。這樣音樂形象才能栩栩如生!英俊就是帥氣!(帥哥)他不喜歡霸氣!但很多人都要霸氣!

方:張將軍笛藝絕品,有金屬之質,又有白玉之澤!

周:[強][強][強]有道理!說的太對了!

方:能否再多講幾句?我想在寫張森清(以後還想寫馮學禮)的文章中,插一段我與您這樣內容的對話,其中一,講清張馮二人《五梆子》演奏的技術要求標準;二,《五梆子》這首作品在中國笛子藝術中的價值(我個人一直喜愛這首曲子,認為它與“牧民新歌”一樣是最好的笛曲)。

周:知道了。《五梆子》北派味最濃厚,技術全面,很有代表性,《喜相逢》《萬年紅》也相當經典,我個人認為這3首笛曲是馮子存的代表作;一般人《喜相逢》會吹一點,但《五梆子》多半是在“瞎吹”,技術不對,北派的腔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吹出來。《五梆子》,對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張森清馮學禮來說是60年磨一劍!他們在吹奏中呈現5大特色:1)重承一—注重技術繼承,弘揚吹破天精神,把握藝術精髓;2)講爽一—演奏旋律展現爽中見情,情中見趣之藝術魅力;3)求花一—追求錦上添花,做到北派各種技巧運用自如,使之花而不亂不俗;4)增透一—打造好北派高亢豪放音樂形象,夯實音透質透,不斷增強穿透力、凸顯感染力,5)講韻一—把握梆子戲二人臺唱腔之魂,在實戰中體現精氣神,展現演奏神韻。

方:五條說得極好![強][強][強][強][強][強]確實,我在反覆聽張森清先生的演奏錄音後深感:他在運氣與音位精準的控制上(特別需要與場景吻合時)天下獨步!

周:我是欣賞他的吹法!馮子存的大氣;劉管樂的豪氣;陳重的秀氣形成他力克群雄的帥氣!現在他年歲已高還吹成這樣真是難能可貴!(後來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分到戰友歌舞團,讓他們吹《長征組歌》就是吹不出軍魂震撼之氣!主要核心技術沒有掌握!)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概要】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1300餘場《長征組歌》的“笛吹”與“五梆子”北派祕技,造就他一代絕技。今將研究成果(初探)公示於此,以饗讀者。

《笛藝“南北雙絕”之張森清》

作者:方立平

近來一段時間,看到不少笛家視頻。印象最深的,竟是兩位長者的演奏:2019年5月間為紀念馮子存誕辰115週年,兩位軍旅老笛家張森清馮學禮(都早過了古稀之年)盡情地吹奏著馮子存老的傳譜《五梆子》,他們的演奏,可謂“翻江倒海”“驚天動地”,如同火焰山鐵扇公主的“扇子”,將聽賞者的熱血都煽得沸騰起來……

張、馮二位軍旅笛家無疑都絕技驚人,高人一籌,值得研究。但為了能將他們的絕技陳述透,只能分頭議之。本文想先對張森清的笛藝作些討論。

從《長征組歌》到“軍中第一笛”

喜歡張森清的笛子由來已久。並一直視他與俞遜發為笛壇“雙絕”。

上世紀六十年代佳作迭出。與大型歌舞《東方紅》前後誕生的就有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這個組歌從創作到演出,從歌唱到演奏,或者說從馬玉濤到張森清等,都無一不是劃時代的!

《長征組歌》是集合了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誕生的。從立意到每個技藝術細節都被精雕細磨,終於打造成一部中國式的“新創世紀”(這是筆者對這部偉大作品的評述)。我在這裡指出“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是想繼續說明:正是有了“舉國之力”的打造,註定了參與演出的這些歌唱家演奏家也被打磨成了劃時代的藝術大家。其中就包括了張森清先生。

有人稱張森清先生為“軍中第一笛”。這是個響亮的稱號,絕對沒問題。但還不夠;在我看來,他的“獨一無二”,決不侷限於軍中,而是完全適合將之放到整個中國現當代笛藝舞臺上論述的,他是整個中國百年笛界的傑出代表之一,或者就如我前面已在表述的:他是與南方的已故大家俞遜發一起,堪稱“雙絕”!

只要聽過《長征組歌》的,就一定會對張森清穿插全曲的笛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一直以為,笛子獨奏有兩大類,一類是站在音樂會上的獨奏,一類就是為“畫面”做的配樂式的“獨奏”。我欣賞俞遜髮式的舞臺獨奏,這類高手能毫無包袱地盡情將各自個性展現出來。但同時尤其又欽佩張森清、羅守誠等這些演奏大家,他們為組歌舞臺、電影等配音,這時的獨奏,笛家已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吹了,而要綜觀全局,即眼看四路、耳聽八方,也就是說,演奏時,不僅要吹出自己的個性,還更要聽好別人的一一這裡聽好別人的,是指要研究好合作者們的,包括劇情,包括前後各歌唱家、各樂器演奏、各場景轉換等等的要素,然後將演奏不僅表達出自我,又與他人他物他景“同步性時空”作出最佳的穿插。也就是有了這種理解,每每想及張森清《長征組歌》中,穿插於“長征”途中的美妙無比、又恰到妙處的悠揚笛聲,就為他由衷喝彩!

說到張森清先生與《長征組歌》,筆者就會想起他那極帶傳奇式的與《長征組歌》的緣分,並感慨與感動!這是要研究張森清時不得不一說的。

《長征組歌》是特殊年代產生的曠世鉅作,我們知道那個年代對政治與藝術均具有極高的要求,對每個參演者的選擇,不是優秀,而是要最好!選拔的方式是“嚴酷”到了“止善”地步。而張森清先生又簡直就是為《長征組歌》而生的。讀到一份張森清先生接受昭華藝術課堂的訪談,說到他當年被“星探”物色上選入戰友歌舞團,參演《長征組歌》的經過一一

作為“軍中第一笛”的張森清先生進入部隊的經歷充滿傳奇:

那是1961年,張森清還是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笛子專業的學生。忽然有一天來了兩個穿中山裝的人,他們神祕地找到了張森清,悄悄問他:“我們是部隊的,你想不想參軍?”張森清說:我一聽就樂了。當年的年輕人對進部隊文工團可謂神往!因此他欣然答應。來人馬上塞給他一張當天下午兩點的火車票,說:“那你馬上走,去北京。”並補充說,“你走了,我們會找學校談的。”於是,張森清帶上笛子就去了正在四處招兵買馬的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成了一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笛子演奏家。

四年後,張森清與《長征組歌》不期而遇,從而成就了他作為偉大的笛子藝術家的人生傳奇。那是中國音樂史上少有的傳奇呵:

那是196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三十週年,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肖華上將創作了《長征組歌》。這是一組紅色詩史!註定將成為經典。這部作品分別交給戰友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配曲。結果呢,總政文工團的曲洋氣,倒像歌劇。而戰友文工團的作曲家,因都是學民歌出身的,作曲時,很自然地在《長征組歌》中融入了很多民歌的元素,並隨當年紅軍長征一路經過的地方加入了很多地方音樂元素,如湖南花鼓戲、雲南採茶調、川江號子、陝北民歌等。如此這般,使整部組歌的曲調上多了許多泥土味,民族風格濃重,讓那個時代的人聽了備感親切。結果自然是戰友文工團的方案被採用了。又因排演《長征組歌》在當時是屬於重大的政治任務,所有參演者都需經過嚴格的選拔。而張森清在選擇後幸運地成為了組歌樂隊中唯一的笛子演奏員。

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笛藝史上又一座里程碑註定是為張森清先生聳立:

首排《長征組歌》,張森清和被選中的戰友們在北京北海公園邊上的一個大廟裡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張森清後來回憶說:為幫助理解作品內涵,肖華上將親自來給我們講長征。“他邊講邊哭,我們邊聽邊哭。”而訓練後的審查也是異常嚴格:民樂一般用五聲音階,而交響樂多用七聲音階,要將它們完美融合在一起並非易事。因此,整首組曲的排演與審核幾乎是一個音一個音地過關。張森清說:正是如此嚴格排演,才成就了《長征組歌》這部詩史經典;而自己的演奏水準與境界也獲得突飛猛進。

《長征組歌》於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宮禮堂首演。組歌反映的是1934年的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的場景。張森清的笛子吹出了那種憂傷與惜別之情,既婉轉如絲,又如歌如泣,始終在劇情中穿插,整部組歌的藝術魅力徹底征服了在場觀眾。首演後觀眾們報以熱烈掌聲,久久不肯離去。隨後,節目被各地請去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超乎想象的歡迎……至今長演不衰。細算起來,至今竟然已公演了一千二三百場。特別今人欽佩的是,半個多世紀一千多場演出下來,張森清先生竟然從沒缺席過一場!這是何等樣的音樂史的“奇觀”!而且,據張森清自己說,他場場演,還場場被感動,沒有一場的演出不流淚!張森清說:我真的是從第一場起,就把自己當成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

正是這種將演出視如“信仰”般的演出,讓張森清將生命都融化進了藝術創作,他說:“我演出從來都不看譜。我能記住全部組歌的每一個音節。”全場演出,需要換用大小6根笛子,張森清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

幾十年了,《長征組歌》成為了張森清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不漏掉每一場《長征組歌》的演出,任何和演出有衝突的事情都會讓道。就連他已經辦好退休、到國外看望在大使館工作的女兒女婿,好不容易辦好籤證,但僅半個月時間,一聽到團裡要重走長征路,要一路進行《長征組歌》大型公益演出,他就急忙趕回,在歷時40天的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中,沿途有大型演出22場,小型演出還有16場,幾乎是一天一場,而張森清帶著他長長短短的6根笛子,也一路奔波,作為全團年齡最大的一名團員,仍無論是在“地表溫度47攝氏度的瑞金,還是在大雨滂沱的興國”,一場不缺地演出。他的笛聲一如當年,堪稱神笛。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圖為張森清剛入伍時留影,下圖為日常排演照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與周炳生兄討論張森清笛藝

張森清與《長征組歌》的傳奇,聞之無人不感動。這是一個堪稱中國笛壇上最光彩奪目的傳奇故事,它將註定要被載入當代音樂史冊。但感動之餘,筆者依然想說,假如要討論張森清先生的高超笛藝,就不能僅停留在一部作品上。近來從網上看到張森清先生在迪拜開的獨奏音樂會的視頻,反覆賞看後,感到同樣精采之極!他的颱風是那麼與眾不同:他沒穿軍裝,也沒像一般人穿長衫或華麗的演出裝,他就只穿著日常的襯衣褲一一這在我眼裡,倒更多了一種“現代性”的“隨意”,並頓顯一種別具一格的精緻與瀟灑來了!一一一位白頭髮的英俊老者的精緻與瀟灑!在這個視頻中,張森清一口氣吹奏了多首中國笛子名曲。聽賞後,我覺得已無須對他演奏的具體曲目做什麼瑣碎的評說了一一因為這是一種真正的大家的演奏!那種從每道旋律中飄出的灑脫,每個音都被控制在最精妙又最適合的音位上,直讓人連連歎服!

張森清是部“大書”,他的表演中內涵太豐富了。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並學習到張森清的藝術真諦,筆者與有“江南絲竹笛王”之稱、同時與張森清深有交流,並有極好見地的周炳生兄作著多次探討。炳生兄對張森清的認識可謂精到至深。我們也是從那個張森清馮學禮為慶祝馮子存紀念日演奏的《五梆子》視頻談起的。並由此引伸出不少其他美學上的討論。徵得炳生兄的同意,我將與他的對話基本復原並刊登於此,供讀者增進對張森清先生笛藝理解時共亨。對話如下一一

方(指筆者方立平):炳生兄,能否再與我說說張森清嗎?我正在寫一篇關於張森清先生的文字。並引用了您今天在微信上的一段有關他與馮學禮吹《五梆子》的視頻的“評語”。您是這樣說的:“過去到現在,《五梆子》半個多世紀以來,吹得五花八門!可以嗎?我認為可以;但精氣神吹出來嗎?馮子存神韻繼承了多少?(馮子存也是吸收北派前人優秀藝術進行提煉和創新,才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的)!看他們倆(指張森清馮學禮)的精彩演繹,真可謂是美的享受,魅力無窮!張森清在戰友文工團,馮學禮在北京空軍文工團,他們都是笛子獨奏演員,都是從60年代聞名北方,聞名全國全軍的!過去他們經常與馮子存、劉管樂和陳重在一起;而且他們倆都是南派北派通吃!我與他們因都是軍人,有緣相識,並有機會學習和領悟到了他們吹笛震撼的真諦!”一一我完全贊同炳生兄對他們的這段評語。我對他們的演奏喜愛之極!他們的演奏真是天籟![玫瑰][玫瑰][玫瑰]值得所有執笛者學之。

周(指周炳生復答):……張森清笛藝成就:1)全軍笛子大比武第一名;2)參加長征組歌演出多達一千二三百場(查網再確定);3)馬玉濤唱民歌都是他伴奏的(還有耿蓮鳳等《祖國一片新面貌》二重唱等);4)個人專輯出了許多;5)《塞上鐵騎》是他吹奏出的唱片,文革期間連同《揚鞭催馬送糧忙》《陝北好》《棗園春色》《牧民新歌》這5大笛曲都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典範;6)俞遜發到他家裡去研學過北派笛藝。(這是我歸納的,實事求是!對外先不說)

方:[強][強][強]張森清笛子是絕品。與俞遜發可稱雙絕的!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絕倫!

周:您當面聽他吹《五梆子》,美妙絕倫!會震撼您心!另外,您的“雙絕”觀點是對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張森清是拼命苦練的。在天津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是劉管樂和陳重教他們的。張森清馮學禮都是天津音樂學院同班同學,都是天津人。

方:張森清笛音中有一種“英俊”之氣,如其軍人形象。

周:對頭!張老師笛藝高超,人又很謙虛!他對自己笛藝永不滿足!我說他將軍笛,充滿大氣!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張森清說吹笛應該充滿大氣、帥氣、豪氣、靈氣和仙氣。這樣音樂形象才能栩栩如生!英俊就是帥氣!(帥哥)他不喜歡霸氣!但很多人都要霸氣!

方:張將軍笛藝絕品,有金屬之質,又有白玉之澤!

周:[強][強][強]有道理!說的太對了!

方:能否再多講幾句?我想在寫張森清(以後還想寫馮學禮)的文章中,插一段我與您這樣內容的對話,其中一,講清張馮二人《五梆子》演奏的技術要求標準;二,《五梆子》這首作品在中國笛子藝術中的價值(我個人一直喜愛這首曲子,認為它與“牧民新歌”一樣是最好的笛曲)。

周:知道了。《五梆子》北派味最濃厚,技術全面,很有代表性,《喜相逢》《萬年紅》也相當經典,我個人認為這3首笛曲是馮子存的代表作;一般人《喜相逢》會吹一點,但《五梆子》多半是在“瞎吹”,技術不對,北派的腔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吹出來。《五梆子》,對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張森清馮學禮來說是60年磨一劍!他們在吹奏中呈現5大特色:1)重承一—注重技術繼承,弘揚吹破天精神,把握藝術精髓;2)講爽一—演奏旋律展現爽中見情,情中見趣之藝術魅力;3)求花一—追求錦上添花,做到北派各種技巧運用自如,使之花而不亂不俗;4)增透一—打造好北派高亢豪放音樂形象,夯實音透質透,不斷增強穿透力、凸顯感染力,5)講韻一—把握梆子戲二人臺唱腔之魂,在實戰中體現精氣神,展現演奏神韻。

方:五條說得極好![強][強][強][強][強][強]確實,我在反覆聽張森清先生的演奏錄音後深感:他在運氣與音位精準的控制上(特別需要與場景吻合時)天下獨步!

周:我是欣賞他的吹法!馮子存的大氣;劉管樂的豪氣;陳重的秀氣形成他力克群雄的帥氣!現在他年歲已高還吹成這樣真是難能可貴!(後來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分到戰友歌舞團,讓他們吹《長征組歌》就是吹不出軍魂震撼之氣!主要核心技術沒有掌握!)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下四圖是張森清當年與馬王濤、“張耿”二重唱組合下部隊基層演出時的照片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概要】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1300餘場《長征組歌》的“笛吹”與“五梆子”北派祕技,造就他一代絕技。今將研究成果(初探)公示於此,以饗讀者。

《笛藝“南北雙絕”之張森清》

作者:方立平

近來一段時間,看到不少笛家視頻。印象最深的,竟是兩位長者的演奏:2019年5月間為紀念馮子存誕辰115週年,兩位軍旅老笛家張森清馮學禮(都早過了古稀之年)盡情地吹奏著馮子存老的傳譜《五梆子》,他們的演奏,可謂“翻江倒海”“驚天動地”,如同火焰山鐵扇公主的“扇子”,將聽賞者的熱血都煽得沸騰起來……

張、馮二位軍旅笛家無疑都絕技驚人,高人一籌,值得研究。但為了能將他們的絕技陳述透,只能分頭議之。本文想先對張森清的笛藝作些討論。

從《長征組歌》到“軍中第一笛”

喜歡張森清的笛子由來已久。並一直視他與俞遜發為笛壇“雙絕”。

上世紀六十年代佳作迭出。與大型歌舞《東方紅》前後誕生的就有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這個組歌從創作到演出,從歌唱到演奏,或者說從馬玉濤到張森清等,都無一不是劃時代的!

《長征組歌》是集合了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誕生的。從立意到每個技藝術細節都被精雕細磨,終於打造成一部中國式的“新創世紀”(這是筆者對這部偉大作品的評述)。我在這裡指出“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是想繼續說明:正是有了“舉國之力”的打造,註定了參與演出的這些歌唱家演奏家也被打磨成了劃時代的藝術大家。其中就包括了張森清先生。

有人稱張森清先生為“軍中第一笛”。這是個響亮的稱號,絕對沒問題。但還不夠;在我看來,他的“獨一無二”,決不侷限於軍中,而是完全適合將之放到整個中國現當代笛藝舞臺上論述的,他是整個中國百年笛界的傑出代表之一,或者就如我前面已在表述的:他是與南方的已故大家俞遜發一起,堪稱“雙絕”!

只要聽過《長征組歌》的,就一定會對張森清穿插全曲的笛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一直以為,笛子獨奏有兩大類,一類是站在音樂會上的獨奏,一類就是為“畫面”做的配樂式的“獨奏”。我欣賞俞遜髮式的舞臺獨奏,這類高手能毫無包袱地盡情將各自個性展現出來。但同時尤其又欽佩張森清、羅守誠等這些演奏大家,他們為組歌舞臺、電影等配音,這時的獨奏,笛家已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吹了,而要綜觀全局,即眼看四路、耳聽八方,也就是說,演奏時,不僅要吹出自己的個性,還更要聽好別人的一一這裡聽好別人的,是指要研究好合作者們的,包括劇情,包括前後各歌唱家、各樂器演奏、各場景轉換等等的要素,然後將演奏不僅表達出自我,又與他人他物他景“同步性時空”作出最佳的穿插。也就是有了這種理解,每每想及張森清《長征組歌》中,穿插於“長征”途中的美妙無比、又恰到妙處的悠揚笛聲,就為他由衷喝彩!

說到張森清先生與《長征組歌》,筆者就會想起他那極帶傳奇式的與《長征組歌》的緣分,並感慨與感動!這是要研究張森清時不得不一說的。

《長征組歌》是特殊年代產生的曠世鉅作,我們知道那個年代對政治與藝術均具有極高的要求,對每個參演者的選擇,不是優秀,而是要最好!選拔的方式是“嚴酷”到了“止善”地步。而張森清先生又簡直就是為《長征組歌》而生的。讀到一份張森清先生接受昭華藝術課堂的訪談,說到他當年被“星探”物色上選入戰友歌舞團,參演《長征組歌》的經過一一

作為“軍中第一笛”的張森清先生進入部隊的經歷充滿傳奇:

那是1961年,張森清還是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笛子專業的學生。忽然有一天來了兩個穿中山裝的人,他們神祕地找到了張森清,悄悄問他:“我們是部隊的,你想不想參軍?”張森清說:我一聽就樂了。當年的年輕人對進部隊文工團可謂神往!因此他欣然答應。來人馬上塞給他一張當天下午兩點的火車票,說:“那你馬上走,去北京。”並補充說,“你走了,我們會找學校談的。”於是,張森清帶上笛子就去了正在四處招兵買馬的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成了一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笛子演奏家。

四年後,張森清與《長征組歌》不期而遇,從而成就了他作為偉大的笛子藝術家的人生傳奇。那是中國音樂史上少有的傳奇呵:

那是196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三十週年,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肖華上將創作了《長征組歌》。這是一組紅色詩史!註定將成為經典。這部作品分別交給戰友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配曲。結果呢,總政文工團的曲洋氣,倒像歌劇。而戰友文工團的作曲家,因都是學民歌出身的,作曲時,很自然地在《長征組歌》中融入了很多民歌的元素,並隨當年紅軍長征一路經過的地方加入了很多地方音樂元素,如湖南花鼓戲、雲南採茶調、川江號子、陝北民歌等。如此這般,使整部組歌的曲調上多了許多泥土味,民族風格濃重,讓那個時代的人聽了備感親切。結果自然是戰友文工團的方案被採用了。又因排演《長征組歌》在當時是屬於重大的政治任務,所有參演者都需經過嚴格的選拔。而張森清在選擇後幸運地成為了組歌樂隊中唯一的笛子演奏員。

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笛藝史上又一座里程碑註定是為張森清先生聳立:

首排《長征組歌》,張森清和被選中的戰友們在北京北海公園邊上的一個大廟裡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張森清後來回憶說:為幫助理解作品內涵,肖華上將親自來給我們講長征。“他邊講邊哭,我們邊聽邊哭。”而訓練後的審查也是異常嚴格:民樂一般用五聲音階,而交響樂多用七聲音階,要將它們完美融合在一起並非易事。因此,整首組曲的排演與審核幾乎是一個音一個音地過關。張森清說:正是如此嚴格排演,才成就了《長征組歌》這部詩史經典;而自己的演奏水準與境界也獲得突飛猛進。

《長征組歌》於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宮禮堂首演。組歌反映的是1934年的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的場景。張森清的笛子吹出了那種憂傷與惜別之情,既婉轉如絲,又如歌如泣,始終在劇情中穿插,整部組歌的藝術魅力徹底征服了在場觀眾。首演後觀眾們報以熱烈掌聲,久久不肯離去。隨後,節目被各地請去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超乎想象的歡迎……至今長演不衰。細算起來,至今竟然已公演了一千二三百場。特別今人欽佩的是,半個多世紀一千多場演出下來,張森清先生竟然從沒缺席過一場!這是何等樣的音樂史的“奇觀”!而且,據張森清自己說,他場場演,還場場被感動,沒有一場的演出不流淚!張森清說:我真的是從第一場起,就把自己當成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

正是這種將演出視如“信仰”般的演出,讓張森清將生命都融化進了藝術創作,他說:“我演出從來都不看譜。我能記住全部組歌的每一個音節。”全場演出,需要換用大小6根笛子,張森清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

幾十年了,《長征組歌》成為了張森清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不漏掉每一場《長征組歌》的演出,任何和演出有衝突的事情都會讓道。就連他已經辦好退休、到國外看望在大使館工作的女兒女婿,好不容易辦好籤證,但僅半個月時間,一聽到團裡要重走長征路,要一路進行《長征組歌》大型公益演出,他就急忙趕回,在歷時40天的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中,沿途有大型演出22場,小型演出還有16場,幾乎是一天一場,而張森清帶著他長長短短的6根笛子,也一路奔波,作為全團年齡最大的一名團員,仍無論是在“地表溫度47攝氏度的瑞金,還是在大雨滂沱的興國”,一場不缺地演出。他的笛聲一如當年,堪稱神笛。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圖為張森清剛入伍時留影,下圖為日常排演照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與周炳生兄討論張森清笛藝

張森清與《長征組歌》的傳奇,聞之無人不感動。這是一個堪稱中國笛壇上最光彩奪目的傳奇故事,它將註定要被載入當代音樂史冊。但感動之餘,筆者依然想說,假如要討論張森清先生的高超笛藝,就不能僅停留在一部作品上。近來從網上看到張森清先生在迪拜開的獨奏音樂會的視頻,反覆賞看後,感到同樣精采之極!他的颱風是那麼與眾不同:他沒穿軍裝,也沒像一般人穿長衫或華麗的演出裝,他就只穿著日常的襯衣褲一一這在我眼裡,倒更多了一種“現代性”的“隨意”,並頓顯一種別具一格的精緻與瀟灑來了!一一一位白頭髮的英俊老者的精緻與瀟灑!在這個視頻中,張森清一口氣吹奏了多首中國笛子名曲。聽賞後,我覺得已無須對他演奏的具體曲目做什麼瑣碎的評說了一一因為這是一種真正的大家的演奏!那種從每道旋律中飄出的灑脫,每個音都被控制在最精妙又最適合的音位上,直讓人連連歎服!

張森清是部“大書”,他的表演中內涵太豐富了。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並學習到張森清的藝術真諦,筆者與有“江南絲竹笛王”之稱、同時與張森清深有交流,並有極好見地的周炳生兄作著多次探討。炳生兄對張森清的認識可謂精到至深。我們也是從那個張森清馮學禮為慶祝馮子存紀念日演奏的《五梆子》視頻談起的。並由此引伸出不少其他美學上的討論。徵得炳生兄的同意,我將與他的對話基本復原並刊登於此,供讀者增進對張森清先生笛藝理解時共亨。對話如下一一

方(指筆者方立平):炳生兄,能否再與我說說張森清嗎?我正在寫一篇關於張森清先生的文字。並引用了您今天在微信上的一段有關他與馮學禮吹《五梆子》的視頻的“評語”。您是這樣說的:“過去到現在,《五梆子》半個多世紀以來,吹得五花八門!可以嗎?我認為可以;但精氣神吹出來嗎?馮子存神韻繼承了多少?(馮子存也是吸收北派前人優秀藝術進行提煉和創新,才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的)!看他們倆(指張森清馮學禮)的精彩演繹,真可謂是美的享受,魅力無窮!張森清在戰友文工團,馮學禮在北京空軍文工團,他們都是笛子獨奏演員,都是從60年代聞名北方,聞名全國全軍的!過去他們經常與馮子存、劉管樂和陳重在一起;而且他們倆都是南派北派通吃!我與他們因都是軍人,有緣相識,並有機會學習和領悟到了他們吹笛震撼的真諦!”一一我完全贊同炳生兄對他們的這段評語。我對他們的演奏喜愛之極!他們的演奏真是天籟![玫瑰][玫瑰][玫瑰]值得所有執笛者學之。

周(指周炳生復答):……張森清笛藝成就:1)全軍笛子大比武第一名;2)參加長征組歌演出多達一千二三百場(查網再確定);3)馬玉濤唱民歌都是他伴奏的(還有耿蓮鳳等《祖國一片新面貌》二重唱等);4)個人專輯出了許多;5)《塞上鐵騎》是他吹奏出的唱片,文革期間連同《揚鞭催馬送糧忙》《陝北好》《棗園春色》《牧民新歌》這5大笛曲都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典範;6)俞遜發到他家裡去研學過北派笛藝。(這是我歸納的,實事求是!對外先不說)

方:[強][強][強]張森清笛子是絕品。與俞遜發可稱雙絕的!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絕倫!

周:您當面聽他吹《五梆子》,美妙絕倫!會震撼您心!另外,您的“雙絕”觀點是對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張森清是拼命苦練的。在天津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是劉管樂和陳重教他們的。張森清馮學禮都是天津音樂學院同班同學,都是天津人。

方:張森清笛音中有一種“英俊”之氣,如其軍人形象。

周:對頭!張老師笛藝高超,人又很謙虛!他對自己笛藝永不滿足!我說他將軍笛,充滿大氣!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張森清說吹笛應該充滿大氣、帥氣、豪氣、靈氣和仙氣。這樣音樂形象才能栩栩如生!英俊就是帥氣!(帥哥)他不喜歡霸氣!但很多人都要霸氣!

方:張將軍笛藝絕品,有金屬之質,又有白玉之澤!

周:[強][強][強]有道理!說的太對了!

方:能否再多講幾句?我想在寫張森清(以後還想寫馮學禮)的文章中,插一段我與您這樣內容的對話,其中一,講清張馮二人《五梆子》演奏的技術要求標準;二,《五梆子》這首作品在中國笛子藝術中的價值(我個人一直喜愛這首曲子,認為它與“牧民新歌”一樣是最好的笛曲)。

周:知道了。《五梆子》北派味最濃厚,技術全面,很有代表性,《喜相逢》《萬年紅》也相當經典,我個人認為這3首笛曲是馮子存的代表作;一般人《喜相逢》會吹一點,但《五梆子》多半是在“瞎吹”,技術不對,北派的腔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吹出來。《五梆子》,對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張森清馮學禮來說是60年磨一劍!他們在吹奏中呈現5大特色:1)重承一—注重技術繼承,弘揚吹破天精神,把握藝術精髓;2)講爽一—演奏旋律展現爽中見情,情中見趣之藝術魅力;3)求花一—追求錦上添花,做到北派各種技巧運用自如,使之花而不亂不俗;4)增透一—打造好北派高亢豪放音樂形象,夯實音透質透,不斷增強穿透力、凸顯感染力,5)講韻一—把握梆子戲二人臺唱腔之魂,在實戰中體現精氣神,展現演奏神韻。

方:五條說得極好![強][強][強][強][強][強]確實,我在反覆聽張森清先生的演奏錄音後深感:他在運氣與音位精準的控制上(特別需要與場景吻合時)天下獨步!

周:我是欣賞他的吹法!馮子存的大氣;劉管樂的豪氣;陳重的秀氣形成他力克群雄的帥氣!現在他年歲已高還吹成這樣真是難能可貴!(後來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分到戰友歌舞團,讓他們吹《長征組歌》就是吹不出軍魂震撼之氣!主要核心技術沒有掌握!)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下四圖是張森清當年與馬王濤、“張耿”二重唱組合下部隊基層演出時的照片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概要】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1300餘場《長征組歌》的“笛吹”與“五梆子”北派祕技,造就他一代絕技。今將研究成果(初探)公示於此,以饗讀者。

《笛藝“南北雙絕”之張森清》

作者:方立平

近來一段時間,看到不少笛家視頻。印象最深的,竟是兩位長者的演奏:2019年5月間為紀念馮子存誕辰115週年,兩位軍旅老笛家張森清馮學禮(都早過了古稀之年)盡情地吹奏著馮子存老的傳譜《五梆子》,他們的演奏,可謂“翻江倒海”“驚天動地”,如同火焰山鐵扇公主的“扇子”,將聽賞者的熱血都煽得沸騰起來……

張、馮二位軍旅笛家無疑都絕技驚人,高人一籌,值得研究。但為了能將他們的絕技陳述透,只能分頭議之。本文想先對張森清的笛藝作些討論。

從《長征組歌》到“軍中第一笛”

喜歡張森清的笛子由來已久。並一直視他與俞遜發為笛壇“雙絕”。

上世紀六十年代佳作迭出。與大型歌舞《東方紅》前後誕生的就有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這個組歌從創作到演出,從歌唱到演奏,或者說從馬玉濤到張森清等,都無一不是劃時代的!

《長征組歌》是集合了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誕生的。從立意到每個技藝術細節都被精雕細磨,終於打造成一部中國式的“新創世紀”(這是筆者對這部偉大作品的評述)。我在這裡指出“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是想繼續說明:正是有了“舉國之力”的打造,註定了參與演出的這些歌唱家演奏家也被打磨成了劃時代的藝術大家。其中就包括了張森清先生。

有人稱張森清先生為“軍中第一笛”。這是個響亮的稱號,絕對沒問題。但還不夠;在我看來,他的“獨一無二”,決不侷限於軍中,而是完全適合將之放到整個中國現當代笛藝舞臺上論述的,他是整個中國百年笛界的傑出代表之一,或者就如我前面已在表述的:他是與南方的已故大家俞遜發一起,堪稱“雙絕”!

只要聽過《長征組歌》的,就一定會對張森清穿插全曲的笛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一直以為,笛子獨奏有兩大類,一類是站在音樂會上的獨奏,一類就是為“畫面”做的配樂式的“獨奏”。我欣賞俞遜髮式的舞臺獨奏,這類高手能毫無包袱地盡情將各自個性展現出來。但同時尤其又欽佩張森清、羅守誠等這些演奏大家,他們為組歌舞臺、電影等配音,這時的獨奏,笛家已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吹了,而要綜觀全局,即眼看四路、耳聽八方,也就是說,演奏時,不僅要吹出自己的個性,還更要聽好別人的一一這裡聽好別人的,是指要研究好合作者們的,包括劇情,包括前後各歌唱家、各樂器演奏、各場景轉換等等的要素,然後將演奏不僅表達出自我,又與他人他物他景“同步性時空”作出最佳的穿插。也就是有了這種理解,每每想及張森清《長征組歌》中,穿插於“長征”途中的美妙無比、又恰到妙處的悠揚笛聲,就為他由衷喝彩!

說到張森清先生與《長征組歌》,筆者就會想起他那極帶傳奇式的與《長征組歌》的緣分,並感慨與感動!這是要研究張森清時不得不一說的。

《長征組歌》是特殊年代產生的曠世鉅作,我們知道那個年代對政治與藝術均具有極高的要求,對每個參演者的選擇,不是優秀,而是要最好!選拔的方式是“嚴酷”到了“止善”地步。而張森清先生又簡直就是為《長征組歌》而生的。讀到一份張森清先生接受昭華藝術課堂的訪談,說到他當年被“星探”物色上選入戰友歌舞團,參演《長征組歌》的經過一一

作為“軍中第一笛”的張森清先生進入部隊的經歷充滿傳奇:

那是1961年,張森清還是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笛子專業的學生。忽然有一天來了兩個穿中山裝的人,他們神祕地找到了張森清,悄悄問他:“我們是部隊的,你想不想參軍?”張森清說:我一聽就樂了。當年的年輕人對進部隊文工團可謂神往!因此他欣然答應。來人馬上塞給他一張當天下午兩點的火車票,說:“那你馬上走,去北京。”並補充說,“你走了,我們會找學校談的。”於是,張森清帶上笛子就去了正在四處招兵買馬的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成了一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笛子演奏家。

四年後,張森清與《長征組歌》不期而遇,從而成就了他作為偉大的笛子藝術家的人生傳奇。那是中國音樂史上少有的傳奇呵:

那是196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三十週年,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肖華上將創作了《長征組歌》。這是一組紅色詩史!註定將成為經典。這部作品分別交給戰友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配曲。結果呢,總政文工團的曲洋氣,倒像歌劇。而戰友文工團的作曲家,因都是學民歌出身的,作曲時,很自然地在《長征組歌》中融入了很多民歌的元素,並隨當年紅軍長征一路經過的地方加入了很多地方音樂元素,如湖南花鼓戲、雲南採茶調、川江號子、陝北民歌等。如此這般,使整部組歌的曲調上多了許多泥土味,民族風格濃重,讓那個時代的人聽了備感親切。結果自然是戰友文工團的方案被採用了。又因排演《長征組歌》在當時是屬於重大的政治任務,所有參演者都需經過嚴格的選拔。而張森清在選擇後幸運地成為了組歌樂隊中唯一的笛子演奏員。

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笛藝史上又一座里程碑註定是為張森清先生聳立:

首排《長征組歌》,張森清和被選中的戰友們在北京北海公園邊上的一個大廟裡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張森清後來回憶說:為幫助理解作品內涵,肖華上將親自來給我們講長征。“他邊講邊哭,我們邊聽邊哭。”而訓練後的審查也是異常嚴格:民樂一般用五聲音階,而交響樂多用七聲音階,要將它們完美融合在一起並非易事。因此,整首組曲的排演與審核幾乎是一個音一個音地過關。張森清說:正是如此嚴格排演,才成就了《長征組歌》這部詩史經典;而自己的演奏水準與境界也獲得突飛猛進。

《長征組歌》於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宮禮堂首演。組歌反映的是1934年的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的場景。張森清的笛子吹出了那種憂傷與惜別之情,既婉轉如絲,又如歌如泣,始終在劇情中穿插,整部組歌的藝術魅力徹底征服了在場觀眾。首演後觀眾們報以熱烈掌聲,久久不肯離去。隨後,節目被各地請去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超乎想象的歡迎……至今長演不衰。細算起來,至今竟然已公演了一千二三百場。特別今人欽佩的是,半個多世紀一千多場演出下來,張森清先生竟然從沒缺席過一場!這是何等樣的音樂史的“奇觀”!而且,據張森清自己說,他場場演,還場場被感動,沒有一場的演出不流淚!張森清說:我真的是從第一場起,就把自己當成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

正是這種將演出視如“信仰”般的演出,讓張森清將生命都融化進了藝術創作,他說:“我演出從來都不看譜。我能記住全部組歌的每一個音節。”全場演出,需要換用大小6根笛子,張森清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

幾十年了,《長征組歌》成為了張森清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不漏掉每一場《長征組歌》的演出,任何和演出有衝突的事情都會讓道。就連他已經辦好退休、到國外看望在大使館工作的女兒女婿,好不容易辦好籤證,但僅半個月時間,一聽到團裡要重走長征路,要一路進行《長征組歌》大型公益演出,他就急忙趕回,在歷時40天的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中,沿途有大型演出22場,小型演出還有16場,幾乎是一天一場,而張森清帶著他長長短短的6根笛子,也一路奔波,作為全團年齡最大的一名團員,仍無論是在“地表溫度47攝氏度的瑞金,還是在大雨滂沱的興國”,一場不缺地演出。他的笛聲一如當年,堪稱神笛。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圖為張森清剛入伍時留影,下圖為日常排演照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與周炳生兄討論張森清笛藝

張森清與《長征組歌》的傳奇,聞之無人不感動。這是一個堪稱中國笛壇上最光彩奪目的傳奇故事,它將註定要被載入當代音樂史冊。但感動之餘,筆者依然想說,假如要討論張森清先生的高超笛藝,就不能僅停留在一部作品上。近來從網上看到張森清先生在迪拜開的獨奏音樂會的視頻,反覆賞看後,感到同樣精采之極!他的颱風是那麼與眾不同:他沒穿軍裝,也沒像一般人穿長衫或華麗的演出裝,他就只穿著日常的襯衣褲一一這在我眼裡,倒更多了一種“現代性”的“隨意”,並頓顯一種別具一格的精緻與瀟灑來了!一一一位白頭髮的英俊老者的精緻與瀟灑!在這個視頻中,張森清一口氣吹奏了多首中國笛子名曲。聽賞後,我覺得已無須對他演奏的具體曲目做什麼瑣碎的評說了一一因為這是一種真正的大家的演奏!那種從每道旋律中飄出的灑脫,每個音都被控制在最精妙又最適合的音位上,直讓人連連歎服!

張森清是部“大書”,他的表演中內涵太豐富了。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並學習到張森清的藝術真諦,筆者與有“江南絲竹笛王”之稱、同時與張森清深有交流,並有極好見地的周炳生兄作著多次探討。炳生兄對張森清的認識可謂精到至深。我們也是從那個張森清馮學禮為慶祝馮子存紀念日演奏的《五梆子》視頻談起的。並由此引伸出不少其他美學上的討論。徵得炳生兄的同意,我將與他的對話基本復原並刊登於此,供讀者增進對張森清先生笛藝理解時共亨。對話如下一一

方(指筆者方立平):炳生兄,能否再與我說說張森清嗎?我正在寫一篇關於張森清先生的文字。並引用了您今天在微信上的一段有關他與馮學禮吹《五梆子》的視頻的“評語”。您是這樣說的:“過去到現在,《五梆子》半個多世紀以來,吹得五花八門!可以嗎?我認為可以;但精氣神吹出來嗎?馮子存神韻繼承了多少?(馮子存也是吸收北派前人優秀藝術進行提煉和創新,才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的)!看他們倆(指張森清馮學禮)的精彩演繹,真可謂是美的享受,魅力無窮!張森清在戰友文工團,馮學禮在北京空軍文工團,他們都是笛子獨奏演員,都是從60年代聞名北方,聞名全國全軍的!過去他們經常與馮子存、劉管樂和陳重在一起;而且他們倆都是南派北派通吃!我與他們因都是軍人,有緣相識,並有機會學習和領悟到了他們吹笛震撼的真諦!”一一我完全贊同炳生兄對他們的這段評語。我對他們的演奏喜愛之極!他們的演奏真是天籟![玫瑰][玫瑰][玫瑰]值得所有執笛者學之。

周(指周炳生復答):……張森清笛藝成就:1)全軍笛子大比武第一名;2)參加長征組歌演出多達一千二三百場(查網再確定);3)馬玉濤唱民歌都是他伴奏的(還有耿蓮鳳等《祖國一片新面貌》二重唱等);4)個人專輯出了許多;5)《塞上鐵騎》是他吹奏出的唱片,文革期間連同《揚鞭催馬送糧忙》《陝北好》《棗園春色》《牧民新歌》這5大笛曲都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典範;6)俞遜發到他家裡去研學過北派笛藝。(這是我歸納的,實事求是!對外先不說)

方:[強][強][強]張森清笛子是絕品。與俞遜發可稱雙絕的!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絕倫!

周:您當面聽他吹《五梆子》,美妙絕倫!會震撼您心!另外,您的“雙絕”觀點是對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張森清是拼命苦練的。在天津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是劉管樂和陳重教他們的。張森清馮學禮都是天津音樂學院同班同學,都是天津人。

方:張森清笛音中有一種“英俊”之氣,如其軍人形象。

周:對頭!張老師笛藝高超,人又很謙虛!他對自己笛藝永不滿足!我說他將軍笛,充滿大氣!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張森清說吹笛應該充滿大氣、帥氣、豪氣、靈氣和仙氣。這樣音樂形象才能栩栩如生!英俊就是帥氣!(帥哥)他不喜歡霸氣!但很多人都要霸氣!

方:張將軍笛藝絕品,有金屬之質,又有白玉之澤!

周:[強][強][強]有道理!說的太對了!

方:能否再多講幾句?我想在寫張森清(以後還想寫馮學禮)的文章中,插一段我與您這樣內容的對話,其中一,講清張馮二人《五梆子》演奏的技術要求標準;二,《五梆子》這首作品在中國笛子藝術中的價值(我個人一直喜愛這首曲子,認為它與“牧民新歌”一樣是最好的笛曲)。

周:知道了。《五梆子》北派味最濃厚,技術全面,很有代表性,《喜相逢》《萬年紅》也相當經典,我個人認為這3首笛曲是馮子存的代表作;一般人《喜相逢》會吹一點,但《五梆子》多半是在“瞎吹”,技術不對,北派的腔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吹出來。《五梆子》,對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張森清馮學禮來說是60年磨一劍!他們在吹奏中呈現5大特色:1)重承一—注重技術繼承,弘揚吹破天精神,把握藝術精髓;2)講爽一—演奏旋律展現爽中見情,情中見趣之藝術魅力;3)求花一—追求錦上添花,做到北派各種技巧運用自如,使之花而不亂不俗;4)增透一—打造好北派高亢豪放音樂形象,夯實音透質透,不斷增強穿透力、凸顯感染力,5)講韻一—把握梆子戲二人臺唱腔之魂,在實戰中體現精氣神,展現演奏神韻。

方:五條說得極好![強][強][強][強][強][強]確實,我在反覆聽張森清先生的演奏錄音後深感:他在運氣與音位精準的控制上(特別需要與場景吻合時)天下獨步!

周:我是欣賞他的吹法!馮子存的大氣;劉管樂的豪氣;陳重的秀氣形成他力克群雄的帥氣!現在他年歲已高還吹成這樣真是難能可貴!(後來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分到戰友歌舞團,讓他們吹《長征組歌》就是吹不出軍魂震撼之氣!主要核心技術沒有掌握!)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下四圖是張森清當年與馬王濤、“張耿”二重唱組合下部隊基層演出時的照片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三、“笛壇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在與炳生兄來回的討論中,炳生兄還告訴我說,張森清先生一生做人低調,他總是說“我只是演奏比較用心,在我團老藝術家的多年培養下比較好的完成了本職工作而已”(他還一直表示先後對他教誨的“劉管樂陳重楊立中馮子存”的感恩),因此,一直不願讓人宣傳自己。

但筆者想,既然要研究中國的笛藝文化,那就對該研究的對象都不能遺漏,特別是對張森清先生這樣的既做人低調、卻笛藝高超的大家做更深入研討才行。因此,此後,我又讓炳生兄給我傳來有關張森清先生演奏的各種版本的視頻。在反覆研看中,我深感炳生兄不愧是張森清先生的知音和笛壇鑑賞家。他對張森清先生的評價是極其到位的。當然,所有這些也映證了筆者將張森清與俞遜發兄視為“笛壇雙絕”的評點也是適合的。

什麼叫“絕”?就是將之放到中國笛壇上,其藝術風流蓋世,無人可及。關於俞遜發兄的演奏藝術之“絕”,筆者會有專文論述。而本文則是專述張森清先生的演奏藝術之“絕”。那麼,張森清先生的“絕”體現在那裡呢?

毫無疑問,他的一千多場《長征組歌》演出的輝煌“政績”是一絕。有誰能幾十年一千多場的演出場場不缺,而且場場演奏到自己淚流滿面不算,還讓四方聽眾熱淚盈眶?!這種將笛藝與感人的淚融在了一道就是一種“絕”的佐證。

但這還只是一種偏重感性的理解。他的笛藝上的“絕”,如從笛子技藝上論,就很有講究的了。我以為,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就在於他從長年累月演奏“長征組歌”及為馬玉濤、“張耿”二重唱伴奏時錘鍊出來的,對演奏“入景入情”的“控制上的”極其精準精確精妙的“分寸感”。

這裡是否應補充一下張森清先生與馬王濤等大藝術表演家們合作的片斷,以便更全面理解他的笛藝表演藝術形成的緣由:

張森清自1961年到戰友文工團後,先是給馬玉濤等歌唱藝術家作伴奏。從後來他獨具一格的笛藝風格的形成、成為《長征組歌》的主奏者而言,這段經歷真可謂是一種“天機”!這些大歌唱家數以百計、又各具風格的歌曲演唱,仔細想想,其實如同金鏞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經諸多武俠高人指點被傳承到了絕技的“郭大俠”一樣。他通過與所有這些當年活躍於中國舞臺的天才藝術家的合作,在將自己的“笛吹”融匯入他們的超然藝術表演時,卻同時將他們各具特色的天才的表演特色“基因”吸納過來了。如馬玉濤的《馬兒啊你慢些走》《看見你們格外親》等又陽剛又動情的“馬氏風格”就成了日後張森清先生的以“帥氣”為主要特徵的笛藝風格的一種元素。另外,他在1970年代起給標誌性的“張耿”男女聲二重唱(也有上百首各種風格的歌曲)合作伴奏(當時名震海內外的戰友文工團的創作班子專為馬玉濤、“張耿”二重唱寫的新作品一個接一個地出現),這使他與樂隊戰友在每天忙於排練演出中(每天從早到晚連演三場是常事)獲得各類表演藝術的啟示。張森清先生常這麼表示:“我團的老藝術家嚴格要求我能從所伴奏的大量的歌曲裡面的歌唱性中,吸收營養,以使演奏的每個音符、每種風格都要掌握到位。我們團的老藝術家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每場演出都有專人記錄:返場幾次,哪兒沒演好,下次怎麼改進,等等。下部隊為兵服務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每年下部隊演出最少也是一百多場。”

正是這些由一大群天才藝術家組合的創造氛圍,成了他演奏藝術發展的最好養分,從而讓他的笛藝“在火線上”飛速成長。而1965年《長征組歌》的誕生及此後數以千百計場次的演出,就更是催化了張森清必然要成長為一顆“巨星”的土壤。

由於這類演奏充滿歷史感、時代感、場景感,使張森清的演奏與其他只從事音樂會獨奏的人在所思所想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催化他的笛藝更多地做到“入景入情”;而正是這種吹笛上要求“入景入情”,控制上就練就了“精準精確精妙”的“分寸感”(這正是他的笛聲那麼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假如將這種吹笛“入景入情”,且控制上的極其“精準精確精妙”的“分寸感”作為一種“尺度”衡量,恐怕少有人能做到。

我非常主張當今的學笛者好好聽聽張森清先生的演奏。比如,聽聽他的《五梆子》,那種“大氣、帥氣、豪氣、靈氣和仙氣”是怎麼表達出來的?就是在於他與眾不同的“分寸感”的精準!就拿“大氣”來說,假如只是一味誇張“大氣”,就很可能會成“霸氣”,那樣就會失去“帥氣”等。要理解“霸氣”與“帥氣”的不同,我們就得聽聽張森清先生演了一千多場的《長征組歌》一一就聽那段“過雪山草地”吧一一那簡直是神來之筆!聽之思之,想想看,假如你拿起笛子,坐進樂池,望著臺上紅軍就要過“雪山草地”的悲壯情景,你能否吹奏出像張森清先生的那種笛音:它竟像一帖良藥的藥引子,為這場史詩般的壯歌拉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帷幕!說實話,在我的印象中,雖然優秀笛家是有一些,但真要再選一家,並將誰的笛音風格代入進去,卻總覺會差了些什麼,總覺沒有張森清先生的帥氣的笛音所帶動起來的恰到好處的意境意趣。“多之一分”從而見“噪”,“少之一分”從而顯“弱”。終難與張森清先生的相比。

這正是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所在!值得我們很好地深入研究。

細聽《長征組歌》,張森清先生的笛子的“角色”非常微妙:它的出現的比重並非很大,卻異常重要。重要到這部組歌中,參演的樂器演奏家很多,幾十個吧,但唯張森清的“角色地位”是與歌唱家馬玉濤、賈世駿、馬國光等一樣呈現“主角”形象。而每次他的笛聲揚起,總成為整個劇情推進的極其鮮明的內容。仍以“過雪山草地”一節為例:張森清的笛聲響起,那種紅軍艱困中雖憂慮卻不失信仰的意蘊在笛聲中飄然而起,如同給全曲尋找到了一種音樂精神的定位一一這談何容易!這時的演奏,是切不可由著性子吹的,而是要求吹笛者心中有全局,要習慣於環顧全景,甚至要關注劇情發展及如何為歌唱家的進入導引,而吹出最恰如其份的聲調才行的。也就是說:這時的笛音要能適合全劇全景和全部參演者的進出才算是最好的!這遠比一個獨奏者只須吹憑著自己的性子吹要來得複雜和精微。因此,難度無疑更大。對演奏者整體素養的考驗也就更大。

筆者研究後認為:也正是有了幾十年上千場演出《長征組歌》,才產生了張森清先生的獨一無二的吹笛境界;也由此誕生了當代中國笛子的一種新藝境。

從張森清先生在《長征組歌》中笛藝的表現,我們應該可以看出:一種成功的演奏藝術,確實不簡單,需要許多方面的素養,如:因一開始由作者肖華對長征親身經歷的講解,使之得魂;那個年代又因一貫地重視體驗生活(直到老了還重走長征路),使之得形;一生對藝術忠誠,刻苦演練(一個音一個音審核),使之得技;一千多場的同一首組歌的演奏實踐,使之得心……這得魂得形得技得心,正是張森清先生能成為“雙絕”演奏家的關鍵所在。

細究下去,我們一定還可以發現:在張森清先生的藝術中,一定是已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觀,和為實現藝術觀而形成的獨特的技術體系。觀察張森清先生幾十年笛藝生涯,他起於“北派”傳人,又融合了南北風格,所有這些又因與《長征組歌》的實踐經驗結合一起,確實造就了他的笛藝系統多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東西。

關於張森清先生的笛藝,是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但可惜至今研究者並不多。因此,筆者認為,周炳生兄之前用“帥氣”及評述他和馮學禮時說的一段話尤顯重要,值得我們學習張森清先生時反覆思考。為了引起大家重視,不妨再重申之,將它分行排列如下:

需學習和注意的5大特色是:

1)重承—一注重技術繼承,弘揚吹破天精神,把握藝術精髓;

2)講爽—一演奏旋律展現爽中見情,情中見趣之藝術魅力;

3)求花—一追求錦上添花,做到北派各種技巧運用自如,使之花而不亂不俗;

4)增透—一打造好北派高亢豪放音樂形象,夯實音透質透,不斷增強穿透力、凸顯感染力;

5)講韻—一把握梆子戲二人臺唱腔之魂,在實戰中體現精氣神,展現演奏神韻”……

炳生兄對張森清馮學禮笛藝的這五條點評,確實“畫龍點睛”地活現出張森清與馮學禮笛藝的精妙與別具一格!實為過人之“絕招”。值得人們深思學之。

特謹賦七律《聽笛詠張森清先生》三首以歌之:

之一

韻起笛隨鐵流走,情到淚處也揪心。

風腥雨血森森過,青史回眸去清清。

真氣一口憑信仰,美聲萬般靠直尋。

一千三百六十遍,三籟天出在森清。

注:直尋,古人詩學中一個概念。一千三百六十遍,張森清參演《長征組歌》的大概的場次。

之二

由來馬上盛功名,今看執笛也英俊。

雙鬢已生山聖雪,六音仍做地草行。

驚殊迪拜五梆子,留取夏華世界音。

試問探星今何在?一笛軍中看森清。

注:探星,指當年在天津音樂學院暗訪並發現張森清的兩位軍人。

之三

子存管樂陸春齡,盛世笛壇象氣新。

南有瑯玡飛神韻,北出戰友降奇兵。

由來匯水成大海,終讓高枝起鳳鳴。

六孔竹笛今古史,南北雙絕有森清。

注:南有瑯玡,指俞遜發。北出戰友,指張森清,其所屬戰友文工團,創演《長征組歌》。南北雙絕,指俞遜發與張森清。

2019.7.20

本文作者方立平近影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概要】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1300餘場《長征組歌》的“笛吹”與“五梆子”北派祕技,造就他一代絕技。今將研究成果(初探)公示於此,以饗讀者。

《笛藝“南北雙絕”之張森清》

作者:方立平

近來一段時間,看到不少笛家視頻。印象最深的,竟是兩位長者的演奏:2019年5月間為紀念馮子存誕辰115週年,兩位軍旅老笛家張森清馮學禮(都早過了古稀之年)盡情地吹奏著馮子存老的傳譜《五梆子》,他們的演奏,可謂“翻江倒海”“驚天動地”,如同火焰山鐵扇公主的“扇子”,將聽賞者的熱血都煽得沸騰起來……

張、馮二位軍旅笛家無疑都絕技驚人,高人一籌,值得研究。但為了能將他們的絕技陳述透,只能分頭議之。本文想先對張森清的笛藝作些討論。

從《長征組歌》到“軍中第一笛”

喜歡張森清的笛子由來已久。並一直視他與俞遜發為笛壇“雙絕”。

上世紀六十年代佳作迭出。與大型歌舞《東方紅》前後誕生的就有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這個組歌從創作到演出,從歌唱到演奏,或者說從馬玉濤到張森清等,都無一不是劃時代的!

《長征組歌》是集合了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誕生的。從立意到每個技藝術細節都被精雕細磨,終於打造成一部中國式的“新創世紀”(這是筆者對這部偉大作品的評述)。我在這裡指出“時代的能量、集體的智慧”,是想繼續說明:正是有了“舉國之力”的打造,註定了參與演出的這些歌唱家演奏家也被打磨成了劃時代的藝術大家。其中就包括了張森清先生。

有人稱張森清先生為“軍中第一笛”。這是個響亮的稱號,絕對沒問題。但還不夠;在我看來,他的“獨一無二”,決不侷限於軍中,而是完全適合將之放到整個中國現當代笛藝舞臺上論述的,他是整個中國百年笛界的傑出代表之一,或者就如我前面已在表述的:他是與南方的已故大家俞遜發一起,堪稱“雙絕”!

只要聽過《長征組歌》的,就一定會對張森清穿插全曲的笛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一直以為,笛子獨奏有兩大類,一類是站在音樂會上的獨奏,一類就是為“畫面”做的配樂式的“獨奏”。我欣賞俞遜髮式的舞臺獨奏,這類高手能毫無包袱地盡情將各自個性展現出來。但同時尤其又欽佩張森清、羅守誠等這些演奏大家,他們為組歌舞臺、電影等配音,這時的獨奏,笛家已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吹了,而要綜觀全局,即眼看四路、耳聽八方,也就是說,演奏時,不僅要吹出自己的個性,還更要聽好別人的一一這裡聽好別人的,是指要研究好合作者們的,包括劇情,包括前後各歌唱家、各樂器演奏、各場景轉換等等的要素,然後將演奏不僅表達出自我,又與他人他物他景“同步性時空”作出最佳的穿插。也就是有了這種理解,每每想及張森清《長征組歌》中,穿插於“長征”途中的美妙無比、又恰到妙處的悠揚笛聲,就為他由衷喝彩!

說到張森清先生與《長征組歌》,筆者就會想起他那極帶傳奇式的與《長征組歌》的緣分,並感慨與感動!這是要研究張森清時不得不一說的。

《長征組歌》是特殊年代產生的曠世鉅作,我們知道那個年代對政治與藝術均具有極高的要求,對每個參演者的選擇,不是優秀,而是要最好!選拔的方式是“嚴酷”到了“止善”地步。而張森清先生又簡直就是為《長征組歌》而生的。讀到一份張森清先生接受昭華藝術課堂的訪談,說到他當年被“星探”物色上選入戰友歌舞團,參演《長征組歌》的經過一一

作為“軍中第一笛”的張森清先生進入部隊的經歷充滿傳奇:

那是1961年,張森清還是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笛子專業的學生。忽然有一天來了兩個穿中山裝的人,他們神祕地找到了張森清,悄悄問他:“我們是部隊的,你想不想參軍?”張森清說:我一聽就樂了。當年的年輕人對進部隊文工團可謂神往!因此他欣然答應。來人馬上塞給他一張當天下午兩點的火車票,說:“那你馬上走,去北京。”並補充說,“你走了,我們會找學校談的。”於是,張森清帶上笛子就去了正在四處招兵買馬的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成了一名部隊文工團的專業笛子演奏家。

四年後,張森清與《長征組歌》不期而遇,從而成就了他作為偉大的笛子藝術家的人生傳奇。那是中國音樂史上少有的傳奇呵:

那是196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三十週年,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肖華上將創作了《長征組歌》。這是一組紅色詩史!註定將成為經典。這部作品分別交給戰友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配曲。結果呢,總政文工團的曲洋氣,倒像歌劇。而戰友文工團的作曲家,因都是學民歌出身的,作曲時,很自然地在《長征組歌》中融入了很多民歌的元素,並隨當年紅軍長征一路經過的地方加入了很多地方音樂元素,如湖南花鼓戲、雲南採茶調、川江號子、陝北民歌等。如此這般,使整部組歌的曲調上多了許多泥土味,民族風格濃重,讓那個時代的人聽了備感親切。結果自然是戰友文工團的方案被採用了。又因排演《長征組歌》在當時是屬於重大的政治任務,所有參演者都需經過嚴格的選拔。而張森清在選擇後幸運地成為了組歌樂隊中唯一的笛子演奏員。

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笛藝史上又一座里程碑註定是為張森清先生聳立:

首排《長征組歌》,張森清和被選中的戰友們在北京北海公園邊上的一個大廟裡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張森清後來回憶說:為幫助理解作品內涵,肖華上將親自來給我們講長征。“他邊講邊哭,我們邊聽邊哭。”而訓練後的審查也是異常嚴格:民樂一般用五聲音階,而交響樂多用七聲音階,要將它們完美融合在一起並非易事。因此,整首組曲的排演與審核幾乎是一個音一個音地過關。張森清說:正是如此嚴格排演,才成就了《長征組歌》這部詩史經典;而自己的演奏水準與境界也獲得突飛猛進。

《長征組歌》於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宮禮堂首演。組歌反映的是1934年的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的場景。張森清的笛子吹出了那種憂傷與惜別之情,既婉轉如絲,又如歌如泣,始終在劇情中穿插,整部組歌的藝術魅力徹底征服了在場觀眾。首演後觀眾們報以熱烈掌聲,久久不肯離去。隨後,節目被各地請去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超乎想象的歡迎……至今長演不衰。細算起來,至今竟然已公演了一千二三百場。特別今人欽佩的是,半個多世紀一千多場演出下來,張森清先生竟然從沒缺席過一場!這是何等樣的音樂史的“奇觀”!而且,據張森清自己說,他場場演,還場場被感動,沒有一場的演出不流淚!張森清說:我真的是從第一場起,就把自己當成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

正是這種將演出視如“信仰”般的演出,讓張森清將生命都融化進了藝術創作,他說:“我演出從來都不看譜。我能記住全部組歌的每一個音節。”全場演出,需要換用大小6根笛子,張森清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

幾十年了,《長征組歌》成為了張森清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不漏掉每一場《長征組歌》的演出,任何和演出有衝突的事情都會讓道。就連他已經辦好退休、到國外看望在大使館工作的女兒女婿,好不容易辦好籤證,但僅半個月時間,一聽到團裡要重走長征路,要一路進行《長征組歌》大型公益演出,他就急忙趕回,在歷時40天的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中,沿途有大型演出22場,小型演出還有16場,幾乎是一天一場,而張森清帶著他長長短短的6根笛子,也一路奔波,作為全團年齡最大的一名團員,仍無論是在“地表溫度47攝氏度的瑞金,還是在大雨滂沱的興國”,一場不缺地演出。他的笛聲一如當年,堪稱神笛。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圖為張森清剛入伍時留影,下圖為日常排演照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與周炳生兄討論張森清笛藝

張森清與《長征組歌》的傳奇,聞之無人不感動。這是一個堪稱中國笛壇上最光彩奪目的傳奇故事,它將註定要被載入當代音樂史冊。但感動之餘,筆者依然想說,假如要討論張森清先生的高超笛藝,就不能僅停留在一部作品上。近來從網上看到張森清先生在迪拜開的獨奏音樂會的視頻,反覆賞看後,感到同樣精采之極!他的颱風是那麼與眾不同:他沒穿軍裝,也沒像一般人穿長衫或華麗的演出裝,他就只穿著日常的襯衣褲一一這在我眼裡,倒更多了一種“現代性”的“隨意”,並頓顯一種別具一格的精緻與瀟灑來了!一一一位白頭髮的英俊老者的精緻與瀟灑!在這個視頻中,張森清一口氣吹奏了多首中國笛子名曲。聽賞後,我覺得已無須對他演奏的具體曲目做什麼瑣碎的評說了一一因為這是一種真正的大家的演奏!那種從每道旋律中飄出的灑脫,每個音都被控制在最精妙又最適合的音位上,直讓人連連歎服!

張森清是部“大書”,他的表演中內涵太豐富了。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並學習到張森清的藝術真諦,筆者與有“江南絲竹笛王”之稱、同時與張森清深有交流,並有極好見地的周炳生兄作著多次探討。炳生兄對張森清的認識可謂精到至深。我們也是從那個張森清馮學禮為慶祝馮子存紀念日演奏的《五梆子》視頻談起的。並由此引伸出不少其他美學上的討論。徵得炳生兄的同意,我將與他的對話基本復原並刊登於此,供讀者增進對張森清先生笛藝理解時共亨。對話如下一一

方(指筆者方立平):炳生兄,能否再與我說說張森清嗎?我正在寫一篇關於張森清先生的文字。並引用了您今天在微信上的一段有關他與馮學禮吹《五梆子》的視頻的“評語”。您是這樣說的:“過去到現在,《五梆子》半個多世紀以來,吹得五花八門!可以嗎?我認為可以;但精氣神吹出來嗎?馮子存神韻繼承了多少?(馮子存也是吸收北派前人優秀藝術進行提煉和創新,才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的)!看他們倆(指張森清馮學禮)的精彩演繹,真可謂是美的享受,魅力無窮!張森清在戰友文工團,馮學禮在北京空軍文工團,他們都是笛子獨奏演員,都是從60年代聞名北方,聞名全國全軍的!過去他們經常與馮子存、劉管樂和陳重在一起;而且他們倆都是南派北派通吃!我與他們因都是軍人,有緣相識,並有機會學習和領悟到了他們吹笛震撼的真諦!”一一我完全贊同炳生兄對他們的這段評語。我對他們的演奏喜愛之極!他們的演奏真是天籟![玫瑰][玫瑰][玫瑰]值得所有執笛者學之。

周(指周炳生復答):……張森清笛藝成就:1)全軍笛子大比武第一名;2)參加長征組歌演出多達一千二三百場(查網再確定);3)馬玉濤唱民歌都是他伴奏的(還有耿蓮鳳等《祖國一片新面貌》二重唱等);4)個人專輯出了許多;5)《塞上鐵騎》是他吹奏出的唱片,文革期間連同《揚鞭催馬送糧忙》《陝北好》《棗園春色》《牧民新歌》這5大笛曲都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典範;6)俞遜發到他家裡去研學過北派笛藝。(這是我歸納的,實事求是!對外先不說)

方:[強][強][強]張森清笛子是絕品。與俞遜發可稱雙絕的!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絕倫!

周:您當面聽他吹《五梆子》,美妙絕倫!會震撼您心!另外,您的“雙絕”觀點是對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張森清是拼命苦練的。在天津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是劉管樂和陳重教他們的。張森清馮學禮都是天津音樂學院同班同學,都是天津人。

方:張森清笛音中有一種“英俊”之氣,如其軍人形象。

周:對頭!張老師笛藝高超,人又很謙虛!他對自己笛藝永不滿足!我說他將軍笛,充滿大氣!他的一些演奏,我聽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妙!張森清說吹笛應該充滿大氣、帥氣、豪氣、靈氣和仙氣。這樣音樂形象才能栩栩如生!英俊就是帥氣!(帥哥)他不喜歡霸氣!但很多人都要霸氣!

方:張將軍笛藝絕品,有金屬之質,又有白玉之澤!

周:[強][強][強]有道理!說的太對了!

方:能否再多講幾句?我想在寫張森清(以後還想寫馮學禮)的文章中,插一段我與您這樣內容的對話,其中一,講清張馮二人《五梆子》演奏的技術要求標準;二,《五梆子》這首作品在中國笛子藝術中的價值(我個人一直喜愛這首曲子,認為它與“牧民新歌”一樣是最好的笛曲)。

周:知道了。《五梆子》北派味最濃厚,技術全面,很有代表性,《喜相逢》《萬年紅》也相當經典,我個人認為這3首笛曲是馮子存的代表作;一般人《喜相逢》會吹一點,但《五梆子》多半是在“瞎吹”,技術不對,北派的腔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吹出來。《五梆子》,對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張森清馮學禮來說是60年磨一劍!他們在吹奏中呈現5大特色:1)重承一—注重技術繼承,弘揚吹破天精神,把握藝術精髓;2)講爽一—演奏旋律展現爽中見情,情中見趣之藝術魅力;3)求花一—追求錦上添花,做到北派各種技巧運用自如,使之花而不亂不俗;4)增透一—打造好北派高亢豪放音樂形象,夯實音透質透,不斷增強穿透力、凸顯感染力,5)講韻一—把握梆子戲二人臺唱腔之魂,在實戰中體現精氣神,展現演奏神韻。

方:五條說得極好![強][強][強][強][強][強]確實,我在反覆聽張森清先生的演奏錄音後深感:他在運氣與音位精準的控制上(特別需要與場景吻合時)天下獨步!

周:我是欣賞他的吹法!馮子存的大氣;劉管樂的豪氣;陳重的秀氣形成他力克群雄的帥氣!現在他年歲已高還吹成這樣真是難能可貴!(後來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分到戰友歌舞團,讓他們吹《長征組歌》就是吹不出軍魂震撼之氣!主要核心技術沒有掌握!)

……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上下四圖是張森清當年與馬王濤、“張耿”二重唱組合下部隊基層演出時的照片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三、“笛壇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在與炳生兄來回的討論中,炳生兄還告訴我說,張森清先生一生做人低調,他總是說“我只是演奏比較用心,在我團老藝術家的多年培養下比較好的完成了本職工作而已”(他還一直表示先後對他教誨的“劉管樂陳重楊立中馮子存”的感恩),因此,一直不願讓人宣傳自己。

但筆者想,既然要研究中國的笛藝文化,那就對該研究的對象都不能遺漏,特別是對張森清先生這樣的既做人低調、卻笛藝高超的大家做更深入研討才行。因此,此後,我又讓炳生兄給我傳來有關張森清先生演奏的各種版本的視頻。在反覆研看中,我深感炳生兄不愧是張森清先生的知音和笛壇鑑賞家。他對張森清先生的評價是極其到位的。當然,所有這些也映證了筆者將張森清與俞遜發兄視為“笛壇雙絕”的評點也是適合的。

什麼叫“絕”?就是將之放到中國笛壇上,其藝術風流蓋世,無人可及。關於俞遜發兄的演奏藝術之“絕”,筆者會有專文論述。而本文則是專述張森清先生的演奏藝術之“絕”。那麼,張森清先生的“絕”體現在那裡呢?

毫無疑問,他的一千多場《長征組歌》演出的輝煌“政績”是一絕。有誰能幾十年一千多場的演出場場不缺,而且場場演奏到自己淚流滿面不算,還讓四方聽眾熱淚盈眶?!這種將笛藝與感人的淚融在了一道就是一種“絕”的佐證。

但這還只是一種偏重感性的理解。他的笛藝上的“絕”,如從笛子技藝上論,就很有講究的了。我以為,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就在於他從長年累月演奏“長征組歌”及為馬玉濤、“張耿”二重唱伴奏時錘鍊出來的,對演奏“入景入情”的“控制上的”極其精準精確精妙的“分寸感”。

這裡是否應補充一下張森清先生與馬王濤等大藝術表演家們合作的片斷,以便更全面理解他的笛藝表演藝術形成的緣由:

張森清自1961年到戰友文工團後,先是給馬玉濤等歌唱藝術家作伴奏。從後來他獨具一格的笛藝風格的形成、成為《長征組歌》的主奏者而言,這段經歷真可謂是一種“天機”!這些大歌唱家數以百計、又各具風格的歌曲演唱,仔細想想,其實如同金鏞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經諸多武俠高人指點被傳承到了絕技的“郭大俠”一樣。他通過與所有這些當年活躍於中國舞臺的天才藝術家的合作,在將自己的“笛吹”融匯入他們的超然藝術表演時,卻同時將他們各具特色的天才的表演特色“基因”吸納過來了。如馬玉濤的《馬兒啊你慢些走》《看見你們格外親》等又陽剛又動情的“馬氏風格”就成了日後張森清先生的以“帥氣”為主要特徵的笛藝風格的一種元素。另外,他在1970年代起給標誌性的“張耿”男女聲二重唱(也有上百首各種風格的歌曲)合作伴奏(當時名震海內外的戰友文工團的創作班子專為馬玉濤、“張耿”二重唱寫的新作品一個接一個地出現),這使他與樂隊戰友在每天忙於排練演出中(每天從早到晚連演三場是常事)獲得各類表演藝術的啟示。張森清先生常這麼表示:“我團的老藝術家嚴格要求我能從所伴奏的大量的歌曲裡面的歌唱性中,吸收營養,以使演奏的每個音符、每種風格都要掌握到位。我們團的老藝術家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每場演出都有專人記錄:返場幾次,哪兒沒演好,下次怎麼改進,等等。下部隊為兵服務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每年下部隊演出最少也是一百多場。”

正是這些由一大群天才藝術家組合的創造氛圍,成了他演奏藝術發展的最好養分,從而讓他的笛藝“在火線上”飛速成長。而1965年《長征組歌》的誕生及此後數以千百計場次的演出,就更是催化了張森清必然要成長為一顆“巨星”的土壤。

由於這類演奏充滿歷史感、時代感、場景感,使張森清的演奏與其他只從事音樂會獨奏的人在所思所想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催化他的笛藝更多地做到“入景入情”;而正是這種吹笛上要求“入景入情”,控制上就練就了“精準精確精妙”的“分寸感”(這正是他的笛聲那麼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假如將這種吹笛“入景入情”,且控制上的極其“精準精確精妙”的“分寸感”作為一種“尺度”衡量,恐怕少有人能做到。

我非常主張當今的學笛者好好聽聽張森清先生的演奏。比如,聽聽他的《五梆子》,那種“大氣、帥氣、豪氣、靈氣和仙氣”是怎麼表達出來的?就是在於他與眾不同的“分寸感”的精準!就拿“大氣”來說,假如只是一味誇張“大氣”,就很可能會成“霸氣”,那樣就會失去“帥氣”等。要理解“霸氣”與“帥氣”的不同,我們就得聽聽張森清先生演了一千多場的《長征組歌》一一就聽那段“過雪山草地”吧一一那簡直是神來之筆!聽之思之,想想看,假如你拿起笛子,坐進樂池,望著臺上紅軍就要過“雪山草地”的悲壯情景,你能否吹奏出像張森清先生的那種笛音:它竟像一帖良藥的藥引子,為這場史詩般的壯歌拉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帷幕!說實話,在我的印象中,雖然優秀笛家是有一些,但真要再選一家,並將誰的笛音風格代入進去,卻總覺會差了些什麼,總覺沒有張森清先生的帥氣的笛音所帶動起來的恰到好處的意境意趣。“多之一分”從而見“噪”,“少之一分”從而顯“弱”。終難與張森清先生的相比。

這正是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所在!值得我們很好地深入研究。

細聽《長征組歌》,張森清先生的笛子的“角色”非常微妙:它的出現的比重並非很大,卻異常重要。重要到這部組歌中,參演的樂器演奏家很多,幾十個吧,但唯張森清的“角色地位”是與歌唱家馬玉濤、賈世駿、馬國光等一樣呈現“主角”形象。而每次他的笛聲揚起,總成為整個劇情推進的極其鮮明的內容。仍以“過雪山草地”一節為例:張森清的笛聲響起,那種紅軍艱困中雖憂慮卻不失信仰的意蘊在笛聲中飄然而起,如同給全曲尋找到了一種音樂精神的定位一一這談何容易!這時的演奏,是切不可由著性子吹的,而是要求吹笛者心中有全局,要習慣於環顧全景,甚至要關注劇情發展及如何為歌唱家的進入導引,而吹出最恰如其份的聲調才行的。也就是說:這時的笛音要能適合全劇全景和全部參演者的進出才算是最好的!這遠比一個獨奏者只須吹憑著自己的性子吹要來得複雜和精微。因此,難度無疑更大。對演奏者整體素養的考驗也就更大。

筆者研究後認為:也正是有了幾十年上千場演出《長征組歌》,才產生了張森清先生的獨一無二的吹笛境界;也由此誕生了當代中國笛子的一種新藝境。

從張森清先生在《長征組歌》中笛藝的表現,我們應該可以看出:一種成功的演奏藝術,確實不簡單,需要許多方面的素養,如:因一開始由作者肖華對長征親身經歷的講解,使之得魂;那個年代又因一貫地重視體驗生活(直到老了還重走長征路),使之得形;一生對藝術忠誠,刻苦演練(一個音一個音審核),使之得技;一千多場的同一首組歌的演奏實踐,使之得心……這得魂得形得技得心,正是張森清先生能成為“雙絕”演奏家的關鍵所在。

細究下去,我們一定還可以發現:在張森清先生的藝術中,一定是已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觀,和為實現藝術觀而形成的獨特的技術體系。觀察張森清先生幾十年笛藝生涯,他起於“北派”傳人,又融合了南北風格,所有這些又因與《長征組歌》的實踐經驗結合一起,確實造就了他的笛藝系統多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東西。

關於張森清先生的笛藝,是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但可惜至今研究者並不多。因此,筆者認為,周炳生兄之前用“帥氣”及評述他和馮學禮時說的一段話尤顯重要,值得我們學習張森清先生時反覆思考。為了引起大家重視,不妨再重申之,將它分行排列如下:

需學習和注意的5大特色是:

1)重承—一注重技術繼承,弘揚吹破天精神,把握藝術精髓;

2)講爽—一演奏旋律展現爽中見情,情中見趣之藝術魅力;

3)求花—一追求錦上添花,做到北派各種技巧運用自如,使之花而不亂不俗;

4)增透—一打造好北派高亢豪放音樂形象,夯實音透質透,不斷增強穿透力、凸顯感染力;

5)講韻—一把握梆子戲二人臺唱腔之魂,在實戰中體現精氣神,展現演奏神韻”……

炳生兄對張森清馮學禮笛藝的這五條點評,確實“畫龍點睛”地活現出張森清與馮學禮笛藝的精妙與別具一格!實為過人之“絕招”。值得人們深思學之。

特謹賦七律《聽笛詠張森清先生》三首以歌之:

之一

韻起笛隨鐵流走,情到淚處也揪心。

風腥雨血森森過,青史回眸去清清。

真氣一口憑信仰,美聲萬般靠直尋。

一千三百六十遍,三籟天出在森清。

注:直尋,古人詩學中一個概念。一千三百六十遍,張森清參演《長征組歌》的大概的場次。

之二

由來馬上盛功名,今看執笛也英俊。

雙鬢已生山聖雪,六音仍做地草行。

驚殊迪拜五梆子,留取夏華世界音。

試問探星今何在?一笛軍中看森清。

注:探星,指當年在天津音樂學院暗訪並發現張森清的兩位軍人。

之三

子存管樂陸春齡,盛世笛壇象氣新。

南有瑯玡飛神韻,北出戰友降奇兵。

由來匯水成大海,終讓高枝起鳳鳴。

六孔竹笛今古史,南北雙絕有森清。

注:南有瑯玡,指俞遜發。北出戰友,指張森清,其所屬戰友文工團,創演《長征組歌》。南北雙絕,指俞遜發與張森清。

2019.7.20

本文作者方立平近影

凡學笛者不可不學張森清!“南北雙絕”張森清先生笛藝之“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