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

古人在形容英雄時有句話非常的貼切,那便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由這句話可知,英雄總是誕生在特殊的環境裡,而這個特殊的環境,總是缺少現代人的平和與愜意。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所以我們心中的那些大英雄們,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換來自己的功成名就,也往往能夠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寧。

所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雖然有英雄的傳說,卻看不到英雄的本人。因為現代和平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感受到的盡是幸福和愜意,這樣的社會,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醞釀英雄的土壤。

更誇張的景象是,在一段時間裡,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甚至都無法履行見義勇為的美德。這不是個體的不幸,也不是時代的不幸,放大到整個社會發展規律裡,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僅僅是現代社會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社會從一種狀態進階到另一種狀態時,在一種社會法則替代另一種社會法則的過程中,總會因為一些不完備的細節而造成與現代文明不匹配的景象,而這種景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階段,整個社會群體的傷痛和瘡疤。

但是當英雄帶著他累累傷痕,赫赫戰功,從淤血奮戰的戰場,從那個催生他們的“亂世”,疲憊不堪的回到現代文明的社會家園時,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

古人在形容英雄時有句話非常的貼切,那便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由這句話可知,英雄總是誕生在特殊的環境裡,而這個特殊的環境,總是缺少現代人的平和與愜意。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所以我們心中的那些大英雄們,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換來自己的功成名就,也往往能夠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寧。

所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雖然有英雄的傳說,卻看不到英雄的本人。因為現代和平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感受到的盡是幸福和愜意,這樣的社會,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醞釀英雄的土壤。

更誇張的景象是,在一段時間裡,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甚至都無法履行見義勇為的美德。這不是個體的不幸,也不是時代的不幸,放大到整個社會發展規律裡,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僅僅是現代社會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社會從一種狀態進階到另一種狀態時,在一種社會法則替代另一種社會法則的過程中,總會因為一些不完備的細節而造成與現代文明不匹配的景象,而這種景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階段,整個社會群體的傷痛和瘡疤。

但是當英雄帶著他累累傷痕,赫赫戰功,從淤血奮戰的戰場,從那個催生他們的“亂世”,疲憊不堪的回到現代文明的社會家園時,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1982年,由硬漢史泰龍主演的,一部關於越戰英雄在現代文明社會遭遇的影片《第一滴血》上映。在這部影片中,史泰龍飾演一個越南戰場歸來的戰爭英雄約翰蘭博,但是因為在越南戰場的經歷,他長期遠離現代社會文明,以至於迴歸到現代家園之後,他很難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中。

為了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他開始在美國的現代社會中,尋找自己昔日在越南戰場的小夥伴。然而影片開頭的劇情讓他的尋找陷入了絕望,他最有希望找到的戰友貝瑞,因為在越南戰場留下的後遺症患病去世了。

影片的開頭導演並沒有過多的交代蘭博的背景,而是用幾個優美的長鏡頭,極力的渲染一種遊子歸鄉的鄉愁意境。而與這種畫面意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蘭博在進入小鎮時和小鎮警長威利的衝突。這種衝突,顯示了現代社會對這個戰爭英雄的排斥,以及蘭博自身對現代社會難以融入的社交困境。

"

古人在形容英雄時有句話非常的貼切,那便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由這句話可知,英雄總是誕生在特殊的環境裡,而這個特殊的環境,總是缺少現代人的平和與愜意。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所以我們心中的那些大英雄們,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換來自己的功成名就,也往往能夠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寧。

所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雖然有英雄的傳說,卻看不到英雄的本人。因為現代和平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感受到的盡是幸福和愜意,這樣的社會,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醞釀英雄的土壤。

更誇張的景象是,在一段時間裡,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甚至都無法履行見義勇為的美德。這不是個體的不幸,也不是時代的不幸,放大到整個社會發展規律裡,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僅僅是現代社會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社會從一種狀態進階到另一種狀態時,在一種社會法則替代另一種社會法則的過程中,總會因為一些不完備的細節而造成與現代文明不匹配的景象,而這種景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階段,整個社會群體的傷痛和瘡疤。

但是當英雄帶著他累累傷痕,赫赫戰功,從淤血奮戰的戰場,從那個催生他們的“亂世”,疲憊不堪的回到現代文明的社會家園時,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1982年,由硬漢史泰龍主演的,一部關於越戰英雄在現代文明社會遭遇的影片《第一滴血》上映。在這部影片中,史泰龍飾演一個越南戰場歸來的戰爭英雄約翰蘭博,但是因為在越南戰場的經歷,他長期遠離現代社會文明,以至於迴歸到現代家園之後,他很難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中。

為了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他開始在美國的現代社會中,尋找自己昔日在越南戰場的小夥伴。然而影片開頭的劇情讓他的尋找陷入了絕望,他最有希望找到的戰友貝瑞,因為在越南戰場留下的後遺症患病去世了。

影片的開頭導演並沒有過多的交代蘭博的背景,而是用幾個優美的長鏡頭,極力的渲染一種遊子歸鄉的鄉愁意境。而與這種畫面意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蘭博在進入小鎮時和小鎮警長威利的衝突。這種衝突,顯示了現代社會對這個戰爭英雄的排斥,以及蘭博自身對現代社會難以融入的社交困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而威利的步步緊逼,則向觀眾展示了現代社會的處世法則,顯然蘭博無法理解這種,在現代社會中,擁有絕對力量的社會法則。他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他寂寞的眼神中,觀眾們感受到了這個硬漢的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孤獨禁閉的靈魂。相比於對眼前的一切敞開心扉,他更願意用血肉之軀承受這個“陌生”世界對他的抵制和不友好。

回到這個小鎮,蘭博只想吃上一頓飽飯,但是他卻被警長威力以流浪罪和攜帶武器為由趕出小鎮。在最初的摩擦中,蘭博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周遊君看來,蘭博對現代社會的沉默,比小鎮警察對蘭博的精神和肉體凌辱更為令觀眾動容和值得思考。

"

古人在形容英雄時有句話非常的貼切,那便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由這句話可知,英雄總是誕生在特殊的環境裡,而這個特殊的環境,總是缺少現代人的平和與愜意。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所以我們心中的那些大英雄們,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換來自己的功成名就,也往往能夠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寧。

所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雖然有英雄的傳說,卻看不到英雄的本人。因為現代和平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感受到的盡是幸福和愜意,這樣的社會,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醞釀英雄的土壤。

更誇張的景象是,在一段時間裡,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甚至都無法履行見義勇為的美德。這不是個體的不幸,也不是時代的不幸,放大到整個社會發展規律裡,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僅僅是現代社會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社會從一種狀態進階到另一種狀態時,在一種社會法則替代另一種社會法則的過程中,總會因為一些不完備的細節而造成與現代文明不匹配的景象,而這種景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階段,整個社會群體的傷痛和瘡疤。

但是當英雄帶著他累累傷痕,赫赫戰功,從淤血奮戰的戰場,從那個催生他們的“亂世”,疲憊不堪的回到現代文明的社會家園時,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1982年,由硬漢史泰龍主演的,一部關於越戰英雄在現代文明社會遭遇的影片《第一滴血》上映。在這部影片中,史泰龍飾演一個越南戰場歸來的戰爭英雄約翰蘭博,但是因為在越南戰場的經歷,他長期遠離現代社會文明,以至於迴歸到現代家園之後,他很難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中。

為了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他開始在美國的現代社會中,尋找自己昔日在越南戰場的小夥伴。然而影片開頭的劇情讓他的尋找陷入了絕望,他最有希望找到的戰友貝瑞,因為在越南戰場留下的後遺症患病去世了。

影片的開頭導演並沒有過多的交代蘭博的背景,而是用幾個優美的長鏡頭,極力的渲染一種遊子歸鄉的鄉愁意境。而與這種畫面意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蘭博在進入小鎮時和小鎮警長威利的衝突。這種衝突,顯示了現代社會對這個戰爭英雄的排斥,以及蘭博自身對現代社會難以融入的社交困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而威利的步步緊逼,則向觀眾展示了現代社會的處世法則,顯然蘭博無法理解這種,在現代社會中,擁有絕對力量的社會法則。他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他寂寞的眼神中,觀眾們感受到了這個硬漢的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孤獨禁閉的靈魂。相比於對眼前的一切敞開心扉,他更願意用血肉之軀承受這個“陌生”世界對他的抵制和不友好。

回到這個小鎮,蘭博只想吃上一頓飽飯,但是他卻被警長威力以流浪罪和攜帶武器為由趕出小鎮。在最初的摩擦中,蘭博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周遊君看來,蘭博對現代社會的沉默,比小鎮警察對蘭博的精神和肉體凌辱更為令觀眾動容和值得思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導演用警察局中的衝突,給觀眾們留下了一個貫穿了整部影片的懸念——蘭博為什麼會和小鎮上的警察將衝突升級到這種地步,本來看似可以輕易化解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的發展成叢林之戰的。表面上的原因是小鎮警察對蘭博的蔑視和輕視,他們蔑視蘭博在現代社會中的流浪漢處境,同時他們輕視這個赤手空拳沉默男人的對抗能力。但是更根本的原因是,被戰爭製造出的,擁有特殊技能的,越戰英雄蘭博,對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他以及同伴們先遺忘,後遺棄,再蔑視的不滿。

而蘭博在面對耀武揚威的小鎮警察時,最初一直保持著一種剋制,隱忍的態度。但是他被戰爭磨鍊出的求生本能,在他遇到危險時,提醒他應該做出必要的反擊。正是戰爭帶給他的創痛,讓他在忍無可忍之後,被“逼上梁山”。回到叢林的蘭博,迴歸到了他戰爭機器的本色。

"

古人在形容英雄時有句話非常的貼切,那便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由這句話可知,英雄總是誕生在特殊的環境裡,而這個特殊的環境,總是缺少現代人的平和與愜意。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所以我們心中的那些大英雄們,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換來自己的功成名就,也往往能夠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寧。

所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雖然有英雄的傳說,卻看不到英雄的本人。因為現代和平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感受到的盡是幸福和愜意,這樣的社會,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醞釀英雄的土壤。

更誇張的景象是,在一段時間裡,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甚至都無法履行見義勇為的美德。這不是個體的不幸,也不是時代的不幸,放大到整個社會發展規律裡,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僅僅是現代社會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社會從一種狀態進階到另一種狀態時,在一種社會法則替代另一種社會法則的過程中,總會因為一些不完備的細節而造成與現代文明不匹配的景象,而這種景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階段,整個社會群體的傷痛和瘡疤。

但是當英雄帶著他累累傷痕,赫赫戰功,從淤血奮戰的戰場,從那個催生他們的“亂世”,疲憊不堪的回到現代文明的社會家園時,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1982年,由硬漢史泰龍主演的,一部關於越戰英雄在現代文明社會遭遇的影片《第一滴血》上映。在這部影片中,史泰龍飾演一個越南戰場歸來的戰爭英雄約翰蘭博,但是因為在越南戰場的經歷,他長期遠離現代社會文明,以至於迴歸到現代家園之後,他很難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中。

為了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他開始在美國的現代社會中,尋找自己昔日在越南戰場的小夥伴。然而影片開頭的劇情讓他的尋找陷入了絕望,他最有希望找到的戰友貝瑞,因為在越南戰場留下的後遺症患病去世了。

影片的開頭導演並沒有過多的交代蘭博的背景,而是用幾個優美的長鏡頭,極力的渲染一種遊子歸鄉的鄉愁意境。而與這種畫面意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蘭博在進入小鎮時和小鎮警長威利的衝突。這種衝突,顯示了現代社會對這個戰爭英雄的排斥,以及蘭博自身對現代社會難以融入的社交困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而威利的步步緊逼,則向觀眾展示了現代社會的處世法則,顯然蘭博無法理解這種,在現代社會中,擁有絕對力量的社會法則。他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他寂寞的眼神中,觀眾們感受到了這個硬漢的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孤獨禁閉的靈魂。相比於對眼前的一切敞開心扉,他更願意用血肉之軀承受這個“陌生”世界對他的抵制和不友好。

回到這個小鎮,蘭博只想吃上一頓飽飯,但是他卻被警長威力以流浪罪和攜帶武器為由趕出小鎮。在最初的摩擦中,蘭博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周遊君看來,蘭博對現代社會的沉默,比小鎮警察對蘭博的精神和肉體凌辱更為令觀眾動容和值得思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導演用警察局中的衝突,給觀眾們留下了一個貫穿了整部影片的懸念——蘭博為什麼會和小鎮上的警察將衝突升級到這種地步,本來看似可以輕易化解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的發展成叢林之戰的。表面上的原因是小鎮警察對蘭博的蔑視和輕視,他們蔑視蘭博在現代社會中的流浪漢處境,同時他們輕視這個赤手空拳沉默男人的對抗能力。但是更根本的原因是,被戰爭製造出的,擁有特殊技能的,越戰英雄蘭博,對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他以及同伴們先遺忘,後遺棄,再蔑視的不滿。

而蘭博在面對耀武揚威的小鎮警察時,最初一直保持著一種剋制,隱忍的態度。但是他被戰爭磨鍊出的求生本能,在他遇到危險時,提醒他應該做出必要的反擊。正是戰爭帶給他的創痛,讓他在忍無可忍之後,被“逼上梁山”。回到叢林的蘭博,迴歸到了他戰爭機器的本色。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迴歸叢林的那段警車和摩托車的追逐戲,充分的展現了蘭博(或者說他的扮演者史泰龍)的硬漢本色,在蕭瑟的冬天,身穿短袖的蘭博,駕駛著飛馳的越野摩托車,讓觀眾透過銀幕都能感受到他沸騰的熱血。在迴歸叢林之後,蘭博更是向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這個鐵血硬漢的狂野之美。銀幕上充滿寫實感的自然風貌的森林,映襯著赤膊上陣,揮灑著獸性的蘭博,這種背景更是昇華了蘭博的人物魅力。

在森林中,蘭博儼然化身成了一個戰鬥機器,雖然他也知道痛,他也受傷,但是他知道在任何處境中做出最佳的,必要的抉擇。這裡面有兩個場景是對蘭博求生欲和戰鬥力的最佳說明。首先是警隊的二號人物亞瑟在直升機上,對懸崖上的蘭博射擊時,蘭博在感受到生命被嚴重威脅時,他做了一個大膽冒險的決定——跳下懸崖,通過一個松樹做緩衝。接著是他在墜落時,不慎被松樹上的樹枝劃傷胳膊,這個時候蘭博從他的匕首把的機關中,取出一套針線,將傷口縫合,相信很多觀眾在觀看這一幕時,都有種頭皮發麻的震撼。

"

古人在形容英雄時有句話非常的貼切,那便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由這句話可知,英雄總是誕生在特殊的環境裡,而這個特殊的環境,總是缺少現代人的平和與愜意。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所以我們心中的那些大英雄們,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換來自己的功成名就,也往往能夠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寧。

所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雖然有英雄的傳說,卻看不到英雄的本人。因為現代和平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感受到的盡是幸福和愜意,這樣的社會,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醞釀英雄的土壤。

更誇張的景象是,在一段時間裡,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甚至都無法履行見義勇為的美德。這不是個體的不幸,也不是時代的不幸,放大到整個社會發展規律裡,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僅僅是現代社會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社會從一種狀態進階到另一種狀態時,在一種社會法則替代另一種社會法則的過程中,總會因為一些不完備的細節而造成與現代文明不匹配的景象,而這種景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階段,整個社會群體的傷痛和瘡疤。

但是當英雄帶著他累累傷痕,赫赫戰功,從淤血奮戰的戰場,從那個催生他們的“亂世”,疲憊不堪的回到現代文明的社會家園時,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1982年,由硬漢史泰龍主演的,一部關於越戰英雄在現代文明社會遭遇的影片《第一滴血》上映。在這部影片中,史泰龍飾演一個越南戰場歸來的戰爭英雄約翰蘭博,但是因為在越南戰場的經歷,他長期遠離現代社會文明,以至於迴歸到現代家園之後,他很難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中。

為了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他開始在美國的現代社會中,尋找自己昔日在越南戰場的小夥伴。然而影片開頭的劇情讓他的尋找陷入了絕望,他最有希望找到的戰友貝瑞,因為在越南戰場留下的後遺症患病去世了。

影片的開頭導演並沒有過多的交代蘭博的背景,而是用幾個優美的長鏡頭,極力的渲染一種遊子歸鄉的鄉愁意境。而與這種畫面意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蘭博在進入小鎮時和小鎮警長威利的衝突。這種衝突,顯示了現代社會對這個戰爭英雄的排斥,以及蘭博自身對現代社會難以融入的社交困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而威利的步步緊逼,則向觀眾展示了現代社會的處世法則,顯然蘭博無法理解這種,在現代社會中,擁有絕對力量的社會法則。他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他寂寞的眼神中,觀眾們感受到了這個硬漢的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孤獨禁閉的靈魂。相比於對眼前的一切敞開心扉,他更願意用血肉之軀承受這個“陌生”世界對他的抵制和不友好。

回到這個小鎮,蘭博只想吃上一頓飽飯,但是他卻被警長威力以流浪罪和攜帶武器為由趕出小鎮。在最初的摩擦中,蘭博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周遊君看來,蘭博對現代社會的沉默,比小鎮警察對蘭博的精神和肉體凌辱更為令觀眾動容和值得思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導演用警察局中的衝突,給觀眾們留下了一個貫穿了整部影片的懸念——蘭博為什麼會和小鎮上的警察將衝突升級到這種地步,本來看似可以輕易化解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的發展成叢林之戰的。表面上的原因是小鎮警察對蘭博的蔑視和輕視,他們蔑視蘭博在現代社會中的流浪漢處境,同時他們輕視這個赤手空拳沉默男人的對抗能力。但是更根本的原因是,被戰爭製造出的,擁有特殊技能的,越戰英雄蘭博,對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他以及同伴們先遺忘,後遺棄,再蔑視的不滿。

而蘭博在面對耀武揚威的小鎮警察時,最初一直保持著一種剋制,隱忍的態度。但是他被戰爭磨鍊出的求生本能,在他遇到危險時,提醒他應該做出必要的反擊。正是戰爭帶給他的創痛,讓他在忍無可忍之後,被“逼上梁山”。回到叢林的蘭博,迴歸到了他戰爭機器的本色。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迴歸叢林的那段警車和摩托車的追逐戲,充分的展現了蘭博(或者說他的扮演者史泰龍)的硬漢本色,在蕭瑟的冬天,身穿短袖的蘭博,駕駛著飛馳的越野摩托車,讓觀眾透過銀幕都能感受到他沸騰的熱血。在迴歸叢林之後,蘭博更是向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這個鐵血硬漢的狂野之美。銀幕上充滿寫實感的自然風貌的森林,映襯著赤膊上陣,揮灑著獸性的蘭博,這種背景更是昇華了蘭博的人物魅力。

在森林中,蘭博儼然化身成了一個戰鬥機器,雖然他也知道痛,他也受傷,但是他知道在任何處境中做出最佳的,必要的抉擇。這裡面有兩個場景是對蘭博求生欲和戰鬥力的最佳說明。首先是警隊的二號人物亞瑟在直升機上,對懸崖上的蘭博射擊時,蘭博在感受到生命被嚴重威脅時,他做了一個大膽冒險的決定——跳下懸崖,通過一個松樹做緩衝。接著是他在墜落時,不慎被松樹上的樹枝劃傷胳膊,這個時候蘭博從他的匕首把的機關中,取出一套針線,將傷口縫合,相信很多觀眾在觀看這一幕時,都有種頭皮發麻的震撼。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這個場景之前,蘭博僅僅是要和小鎮上的警察爭個勝負,而這個場景之後,蘭博發現,在現代文明中有比戰爭中更令人可怕的人性。在戰場上,蘭博和他的戰友是為了戰役的勝利,在有軍隊領導的命令下,才會執行殺人的任務,而在現代社會中,一些人,僅僅是因為個人情緒,便不將別人的生命放在眼裡。蘭博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在求生欲的驅使下,利用在戰場上積累的經驗,屢屢挫敗小鎮上的警察,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慎將亞瑟晃下直升機墜落身亡。

這個片段中,還出現了全片中最著名的那句,蘭博對警長威利的臺詞“你是鎮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這句臺詞中,暗含了蘭博對自己曾經輝煌歲月的驕傲和懷念,對以威利為代表的,現代人虛榮和狂妄的蔑視。至此蘭博的準確身份,被全面地揭開,原來他是受過美國國會嘉獎的戰鬥英雄,他也是越南戰場上,美國軍隊培養出的,傑出的戰士和“戰鬥機器”。

"

古人在形容英雄時有句話非常的貼切,那便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由這句話可知,英雄總是誕生在特殊的環境裡,而這個特殊的環境,總是缺少現代人的平和與愜意。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所以我們心中的那些大英雄們,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換來自己的功成名就,也往往能夠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寧。

所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雖然有英雄的傳說,卻看不到英雄的本人。因為現代和平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感受到的盡是幸福和愜意,這樣的社會,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醞釀英雄的土壤。

更誇張的景象是,在一段時間裡,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甚至都無法履行見義勇為的美德。這不是個體的不幸,也不是時代的不幸,放大到整個社會發展規律裡,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僅僅是現代社會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社會從一種狀態進階到另一種狀態時,在一種社會法則替代另一種社會法則的過程中,總會因為一些不完備的細節而造成與現代文明不匹配的景象,而這種景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階段,整個社會群體的傷痛和瘡疤。

但是當英雄帶著他累累傷痕,赫赫戰功,從淤血奮戰的戰場,從那個催生他們的“亂世”,疲憊不堪的回到現代文明的社會家園時,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1982年,由硬漢史泰龍主演的,一部關於越戰英雄在現代文明社會遭遇的影片《第一滴血》上映。在這部影片中,史泰龍飾演一個越南戰場歸來的戰爭英雄約翰蘭博,但是因為在越南戰場的經歷,他長期遠離現代社會文明,以至於迴歸到現代家園之後,他很難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中。

為了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他開始在美國的現代社會中,尋找自己昔日在越南戰場的小夥伴。然而影片開頭的劇情讓他的尋找陷入了絕望,他最有希望找到的戰友貝瑞,因為在越南戰場留下的後遺症患病去世了。

影片的開頭導演並沒有過多的交代蘭博的背景,而是用幾個優美的長鏡頭,極力的渲染一種遊子歸鄉的鄉愁意境。而與這種畫面意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蘭博在進入小鎮時和小鎮警長威利的衝突。這種衝突,顯示了現代社會對這個戰爭英雄的排斥,以及蘭博自身對現代社會難以融入的社交困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而威利的步步緊逼,則向觀眾展示了現代社會的處世法則,顯然蘭博無法理解這種,在現代社會中,擁有絕對力量的社會法則。他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他寂寞的眼神中,觀眾們感受到了這個硬漢的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孤獨禁閉的靈魂。相比於對眼前的一切敞開心扉,他更願意用血肉之軀承受這個“陌生”世界對他的抵制和不友好。

回到這個小鎮,蘭博只想吃上一頓飽飯,但是他卻被警長威力以流浪罪和攜帶武器為由趕出小鎮。在最初的摩擦中,蘭博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周遊君看來,蘭博對現代社會的沉默,比小鎮警察對蘭博的精神和肉體凌辱更為令觀眾動容和值得思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導演用警察局中的衝突,給觀眾們留下了一個貫穿了整部影片的懸念——蘭博為什麼會和小鎮上的警察將衝突升級到這種地步,本來看似可以輕易化解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的發展成叢林之戰的。表面上的原因是小鎮警察對蘭博的蔑視和輕視,他們蔑視蘭博在現代社會中的流浪漢處境,同時他們輕視這個赤手空拳沉默男人的對抗能力。但是更根本的原因是,被戰爭製造出的,擁有特殊技能的,越戰英雄蘭博,對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他以及同伴們先遺忘,後遺棄,再蔑視的不滿。

而蘭博在面對耀武揚威的小鎮警察時,最初一直保持著一種剋制,隱忍的態度。但是他被戰爭磨鍊出的求生本能,在他遇到危險時,提醒他應該做出必要的反擊。正是戰爭帶給他的創痛,讓他在忍無可忍之後,被“逼上梁山”。回到叢林的蘭博,迴歸到了他戰爭機器的本色。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迴歸叢林的那段警車和摩托車的追逐戲,充分的展現了蘭博(或者說他的扮演者史泰龍)的硬漢本色,在蕭瑟的冬天,身穿短袖的蘭博,駕駛著飛馳的越野摩托車,讓觀眾透過銀幕都能感受到他沸騰的熱血。在迴歸叢林之後,蘭博更是向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這個鐵血硬漢的狂野之美。銀幕上充滿寫實感的自然風貌的森林,映襯著赤膊上陣,揮灑著獸性的蘭博,這種背景更是昇華了蘭博的人物魅力。

在森林中,蘭博儼然化身成了一個戰鬥機器,雖然他也知道痛,他也受傷,但是他知道在任何處境中做出最佳的,必要的抉擇。這裡面有兩個場景是對蘭博求生欲和戰鬥力的最佳說明。首先是警隊的二號人物亞瑟在直升機上,對懸崖上的蘭博射擊時,蘭博在感受到生命被嚴重威脅時,他做了一個大膽冒險的決定——跳下懸崖,通過一個松樹做緩衝。接著是他在墜落時,不慎被松樹上的樹枝劃傷胳膊,這個時候蘭博從他的匕首把的機關中,取出一套針線,將傷口縫合,相信很多觀眾在觀看這一幕時,都有種頭皮發麻的震撼。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這個場景之前,蘭博僅僅是要和小鎮上的警察爭個勝負,而這個場景之後,蘭博發現,在現代文明中有比戰爭中更令人可怕的人性。在戰場上,蘭博和他的戰友是為了戰役的勝利,在有軍隊領導的命令下,才會執行殺人的任務,而在現代社會中,一些人,僅僅是因為個人情緒,便不將別人的生命放在眼裡。蘭博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在求生欲的驅使下,利用在戰場上積累的經驗,屢屢挫敗小鎮上的警察,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慎將亞瑟晃下直升機墜落身亡。

這個片段中,還出現了全片中最著名的那句,蘭博對警長威利的臺詞“你是鎮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這句臺詞中,暗含了蘭博對自己曾經輝煌歲月的驕傲和懷念,對以威利為代表的,現代人虛榮和狂妄的蔑視。至此蘭博的準確身份,被全面地揭開,原來他是受過美國國會嘉獎的戰鬥英雄,他也是越南戰場上,美國軍隊培養出的,傑出的戰士和“戰鬥機器”。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圍剿蘭博的過程中,蘭博的老上級薩繆爾上校企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這次爭端,但是在威利的步步緊逼之下,在鎮子上居民和警察的圍追堵截中,這個曾經戰場上的國家英雄,變成了這些,他曾經用生命為之戰鬥的人民眼中的怪物。

"

古人在形容英雄時有句話非常的貼切,那便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由這句話可知,英雄總是誕生在特殊的環境裡,而這個特殊的環境,總是缺少現代人的平和與愜意。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所以我們心中的那些大英雄們,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換來自己的功成名就,也往往能夠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寧。

所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雖然有英雄的傳說,卻看不到英雄的本人。因為現代和平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感受到的盡是幸福和愜意,這樣的社會,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醞釀英雄的土壤。

更誇張的景象是,在一段時間裡,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甚至都無法履行見義勇為的美德。這不是個體的不幸,也不是時代的不幸,放大到整個社會發展規律裡,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僅僅是現代社會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社會從一種狀態進階到另一種狀態時,在一種社會法則替代另一種社會法則的過程中,總會因為一些不完備的細節而造成與現代文明不匹配的景象,而這種景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階段,整個社會群體的傷痛和瘡疤。

但是當英雄帶著他累累傷痕,赫赫戰功,從淤血奮戰的戰場,從那個催生他們的“亂世”,疲憊不堪的回到現代文明的社會家園時,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1982年,由硬漢史泰龍主演的,一部關於越戰英雄在現代文明社會遭遇的影片《第一滴血》上映。在這部影片中,史泰龍飾演一個越南戰場歸來的戰爭英雄約翰蘭博,但是因為在越南戰場的經歷,他長期遠離現代社會文明,以至於迴歸到現代家園之後,他很難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中。

為了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他開始在美國的現代社會中,尋找自己昔日在越南戰場的小夥伴。然而影片開頭的劇情讓他的尋找陷入了絕望,他最有希望找到的戰友貝瑞,因為在越南戰場留下的後遺症患病去世了。

影片的開頭導演並沒有過多的交代蘭博的背景,而是用幾個優美的長鏡頭,極力的渲染一種遊子歸鄉的鄉愁意境。而與這種畫面意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蘭博在進入小鎮時和小鎮警長威利的衝突。這種衝突,顯示了現代社會對這個戰爭英雄的排斥,以及蘭博自身對現代社會難以融入的社交困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而威利的步步緊逼,則向觀眾展示了現代社會的處世法則,顯然蘭博無法理解這種,在現代社會中,擁有絕對力量的社會法則。他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他寂寞的眼神中,觀眾們感受到了這個硬漢的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孤獨禁閉的靈魂。相比於對眼前的一切敞開心扉,他更願意用血肉之軀承受這個“陌生”世界對他的抵制和不友好。

回到這個小鎮,蘭博只想吃上一頓飽飯,但是他卻被警長威力以流浪罪和攜帶武器為由趕出小鎮。在最初的摩擦中,蘭博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周遊君看來,蘭博對現代社會的沉默,比小鎮警察對蘭博的精神和肉體凌辱更為令觀眾動容和值得思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導演用警察局中的衝突,給觀眾們留下了一個貫穿了整部影片的懸念——蘭博為什麼會和小鎮上的警察將衝突升級到這種地步,本來看似可以輕易化解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的發展成叢林之戰的。表面上的原因是小鎮警察對蘭博的蔑視和輕視,他們蔑視蘭博在現代社會中的流浪漢處境,同時他們輕視這個赤手空拳沉默男人的對抗能力。但是更根本的原因是,被戰爭製造出的,擁有特殊技能的,越戰英雄蘭博,對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他以及同伴們先遺忘,後遺棄,再蔑視的不滿。

而蘭博在面對耀武揚威的小鎮警察時,最初一直保持著一種剋制,隱忍的態度。但是他被戰爭磨鍊出的求生本能,在他遇到危險時,提醒他應該做出必要的反擊。正是戰爭帶給他的創痛,讓他在忍無可忍之後,被“逼上梁山”。回到叢林的蘭博,迴歸到了他戰爭機器的本色。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迴歸叢林的那段警車和摩托車的追逐戲,充分的展現了蘭博(或者說他的扮演者史泰龍)的硬漢本色,在蕭瑟的冬天,身穿短袖的蘭博,駕駛著飛馳的越野摩托車,讓觀眾透過銀幕都能感受到他沸騰的熱血。在迴歸叢林之後,蘭博更是向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這個鐵血硬漢的狂野之美。銀幕上充滿寫實感的自然風貌的森林,映襯著赤膊上陣,揮灑著獸性的蘭博,這種背景更是昇華了蘭博的人物魅力。

在森林中,蘭博儼然化身成了一個戰鬥機器,雖然他也知道痛,他也受傷,但是他知道在任何處境中做出最佳的,必要的抉擇。這裡面有兩個場景是對蘭博求生欲和戰鬥力的最佳說明。首先是警隊的二號人物亞瑟在直升機上,對懸崖上的蘭博射擊時,蘭博在感受到生命被嚴重威脅時,他做了一個大膽冒險的決定——跳下懸崖,通過一個松樹做緩衝。接著是他在墜落時,不慎被松樹上的樹枝劃傷胳膊,這個時候蘭博從他的匕首把的機關中,取出一套針線,將傷口縫合,相信很多觀眾在觀看這一幕時,都有種頭皮發麻的震撼。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這個場景之前,蘭博僅僅是要和小鎮上的警察爭個勝負,而這個場景之後,蘭博發現,在現代文明中有比戰爭中更令人可怕的人性。在戰場上,蘭博和他的戰友是為了戰役的勝利,在有軍隊領導的命令下,才會執行殺人的任務,而在現代社會中,一些人,僅僅是因為個人情緒,便不將別人的生命放在眼裡。蘭博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在求生欲的驅使下,利用在戰場上積累的經驗,屢屢挫敗小鎮上的警察,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慎將亞瑟晃下直升機墜落身亡。

這個片段中,還出現了全片中最著名的那句,蘭博對警長威利的臺詞“你是鎮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這句臺詞中,暗含了蘭博對自己曾經輝煌歲月的驕傲和懷念,對以威利為代表的,現代人虛榮和狂妄的蔑視。至此蘭博的準確身份,被全面地揭開,原來他是受過美國國會嘉獎的戰鬥英雄,他也是越南戰場上,美國軍隊培養出的,傑出的戰士和“戰鬥機器”。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圍剿蘭博的過程中,蘭博的老上級薩繆爾上校企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這次爭端,但是在威利的步步緊逼之下,在鎮子上居民和警察的圍追堵截中,這個曾經戰場上的國家英雄,變成了這些,他曾經用生命為之戰鬥的人民眼中的怪物。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蘭博和小鎮居民們的態度,成了影片中無法調和的矛盾,而擔負起這一重任的薩繆爾上校,始終無法和小鎮的霸主威利達成和解。最後的矛盾愈演愈烈,蘭博差點用他的戰爭技能摧毀整個小鎮。在影片最後,蘭博將威利打成了重傷,而他本人在面對薩繆爾上校時,吐露出心聲。

"

古人在形容英雄時有句話非常的貼切,那便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由這句話可知,英雄總是誕生在特殊的環境裡,而這個特殊的環境,總是缺少現代人的平和與愜意。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所以我們心中的那些大英雄們,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除了換來自己的功成名就,也往往能夠給社會,給人民,帶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寧。

所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雖然有英雄的傳說,卻看不到英雄的本人。因為現代和平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感受到的盡是幸福和愜意,這樣的社會,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醞釀英雄的土壤。

更誇張的景象是,在一段時間裡,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甚至都無法履行見義勇為的美德。這不是個體的不幸,也不是時代的不幸,放大到整個社會發展規律裡,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僅僅是現代社會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社會從一種狀態進階到另一種狀態時,在一種社會法則替代另一種社會法則的過程中,總會因為一些不完備的細節而造成與現代文明不匹配的景象,而這種景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階段,整個社會群體的傷痛和瘡疤。

但是當英雄帶著他累累傷痕,赫赫戰功,從淤血奮戰的戰場,從那個催生他們的“亂世”,疲憊不堪的回到現代文明的社會家園時,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1982年,由硬漢史泰龍主演的,一部關於越戰英雄在現代文明社會遭遇的影片《第一滴血》上映。在這部影片中,史泰龍飾演一個越南戰場歸來的戰爭英雄約翰蘭博,但是因為在越南戰場的經歷,他長期遠離現代社會文明,以至於迴歸到現代家園之後,他很難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中。

為了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他開始在美國的現代社會中,尋找自己昔日在越南戰場的小夥伴。然而影片開頭的劇情讓他的尋找陷入了絕望,他最有希望找到的戰友貝瑞,因為在越南戰場留下的後遺症患病去世了。

影片的開頭導演並沒有過多的交代蘭博的背景,而是用幾個優美的長鏡頭,極力的渲染一種遊子歸鄉的鄉愁意境。而與這種畫面意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蘭博在進入小鎮時和小鎮警長威利的衝突。這種衝突,顯示了現代社會對這個戰爭英雄的排斥,以及蘭博自身對現代社會難以融入的社交困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而威利的步步緊逼,則向觀眾展示了現代社會的處世法則,顯然蘭博無法理解這種,在現代社會中,擁有絕對力量的社會法則。他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他寂寞的眼神中,觀眾們感受到了這個硬漢的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孤獨禁閉的靈魂。相比於對眼前的一切敞開心扉,他更願意用血肉之軀承受這個“陌生”世界對他的抵制和不友好。

回到這個小鎮,蘭博只想吃上一頓飽飯,但是他卻被警長威力以流浪罪和攜帶武器為由趕出小鎮。在最初的摩擦中,蘭博用沉默對抗著眼前的一切,在周遊君看來,蘭博對現代社會的沉默,比小鎮警察對蘭博的精神和肉體凌辱更為令觀眾動容和值得思考。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導演用警察局中的衝突,給觀眾們留下了一個貫穿了整部影片的懸念——蘭博為什麼會和小鎮上的警察將衝突升級到這種地步,本來看似可以輕易化解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的發展成叢林之戰的。表面上的原因是小鎮警察對蘭博的蔑視和輕視,他們蔑視蘭博在現代社會中的流浪漢處境,同時他們輕視這個赤手空拳沉默男人的對抗能力。但是更根本的原因是,被戰爭製造出的,擁有特殊技能的,越戰英雄蘭博,對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他以及同伴們先遺忘,後遺棄,再蔑視的不滿。

而蘭博在面對耀武揚威的小鎮警察時,最初一直保持著一種剋制,隱忍的態度。但是他被戰爭磨鍊出的求生本能,在他遇到危險時,提醒他應該做出必要的反擊。正是戰爭帶給他的創痛,讓他在忍無可忍之後,被“逼上梁山”。回到叢林的蘭博,迴歸到了他戰爭機器的本色。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迴歸叢林的那段警車和摩托車的追逐戲,充分的展現了蘭博(或者說他的扮演者史泰龍)的硬漢本色,在蕭瑟的冬天,身穿短袖的蘭博,駕駛著飛馳的越野摩托車,讓觀眾透過銀幕都能感受到他沸騰的熱血。在迴歸叢林之後,蘭博更是向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這個鐵血硬漢的狂野之美。銀幕上充滿寫實感的自然風貌的森林,映襯著赤膊上陣,揮灑著獸性的蘭博,這種背景更是昇華了蘭博的人物魅力。

在森林中,蘭博儼然化身成了一個戰鬥機器,雖然他也知道痛,他也受傷,但是他知道在任何處境中做出最佳的,必要的抉擇。這裡面有兩個場景是對蘭博求生欲和戰鬥力的最佳說明。首先是警隊的二號人物亞瑟在直升機上,對懸崖上的蘭博射擊時,蘭博在感受到生命被嚴重威脅時,他做了一個大膽冒險的決定——跳下懸崖,通過一個松樹做緩衝。接著是他在墜落時,不慎被松樹上的樹枝劃傷胳膊,這個時候蘭博從他的匕首把的機關中,取出一套針線,將傷口縫合,相信很多觀眾在觀看這一幕時,都有種頭皮發麻的震撼。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這個場景之前,蘭博僅僅是要和小鎮上的警察爭個勝負,而這個場景之後,蘭博發現,在現代文明中有比戰爭中更令人可怕的人性。在戰場上,蘭博和他的戰友是為了戰役的勝利,在有軍隊領導的命令下,才會執行殺人的任務,而在現代社會中,一些人,僅僅是因為個人情緒,便不將別人的生命放在眼裡。蘭博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在求生欲的驅使下,利用在戰場上積累的經驗,屢屢挫敗小鎮上的警察,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慎將亞瑟晃下直升機墜落身亡。

這個片段中,還出現了全片中最著名的那句,蘭博對警長威利的臺詞“你是鎮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這句臺詞中,暗含了蘭博對自己曾經輝煌歲月的驕傲和懷念,對以威利為代表的,現代人虛榮和狂妄的蔑視。至此蘭博的準確身份,被全面地揭開,原來他是受過美國國會嘉獎的戰鬥英雄,他也是越南戰場上,美國軍隊培養出的,傑出的戰士和“戰鬥機器”。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在圍剿蘭博的過程中,蘭博的老上級薩繆爾上校企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這次爭端,但是在威利的步步緊逼之下,在鎮子上居民和警察的圍追堵截中,這個曾經戰場上的國家英雄,變成了這些,他曾經用生命為之戰鬥的人民眼中的怪物。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蘭博和小鎮居民們的態度,成了影片中無法調和的矛盾,而擔負起這一重任的薩繆爾上校,始終無法和小鎮的霸主威利達成和解。最後的矛盾愈演愈烈,蘭博差點用他的戰爭技能摧毀整個小鎮。在影片最後,蘭博將威利打成了重傷,而他本人在面對薩繆爾上校時,吐露出心聲。

37年前,史泰龍的“第一滴血”,演繹了現代英雄的“悲愴”

人們像談論怪物一樣唾棄這個為國家拋灑過熱血的戰鬥英雄,這種態度,也正是和平年代的人民和英雄的隔閡,造成了蘭博在迴歸到現代社會中,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生活的歸宿感,在蘭博的身上,觀眾們看到一個現代英雄的“悲愴”之情。蘭博最後哭的像一個找不到家的孩子,在他披上風衣走出警察局的時候,觀眾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充滿獸性的戰爭機器,而是一個現代英雄的“悲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