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晚期,這一次災難,導致了當時百分之六十的物種滅絕,奧陶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一次的大災難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奧陶紀開始於距今約五億年前,持續約6500萬年,當時的陸地大都被海洋覆蓋,所有生物都生存與海里,陸地上上沒有任何動物,甚至連植物都沒有。

"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晚期,這一次災難,導致了當時百分之六十的物種滅絕,奧陶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一次的大災難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奧陶紀開始於距今約五億年前,持續約6500萬年,當時的陸地大都被海洋覆蓋,所有生物都生存與海里,陸地上上沒有任何動物,甚至連植物都沒有。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當時的地裡分佈


"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於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岩層,位於寒武系與志留系岩層之間。因這個地區是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奧陶紀早期,氣候溫和,淺海覆蓋著大部分地區,在廣闊的海洋中,大量無脊椎海洋生物與其他類群的動植物磅礴發展,繁榮無比,那時的老大是鸚鵡螺,一種大型食肉動物,仗著自己體型巨大,在海里那時稱王稱霸,鮮有敵手,只有一種體型也是巨大的板足 才能與踏過過招,但也不是對手,很多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小型動物進化出了針刺等防禦性體徵,以防止被捕食,海洋裡的動物們多種多樣,在晚期(4.8億年前)還出現了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鱷魚,推測淡水植物也有可能同時出現。

當時海生生物進入了鼎盛時期,其樂融融,大量生活早淺海地區的海洋動物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場大災難即將來臨,給那個世界帶去毀滅性的打擊。

"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晚期,這一次災難,導致了當時百分之六十的物種滅絕,奧陶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一次的大災難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奧陶紀開始於距今約五億年前,持續約6500萬年,當時的陸地大都被海洋覆蓋,所有生物都生存與海里,陸地上上沒有任何動物,甚至連植物都沒有。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當時的地裡分佈


"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於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岩層,位於寒武系與志留系岩層之間。因這個地區是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奧陶紀早期,氣候溫和,淺海覆蓋著大部分地區,在廣闊的海洋中,大量無脊椎海洋生物與其他類群的動植物磅礴發展,繁榮無比,那時的老大是鸚鵡螺,一種大型食肉動物,仗著自己體型巨大,在海里那時稱王稱霸,鮮有敵手,只有一種體型也是巨大的板足 才能與踏過過招,但也不是對手,很多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小型動物進化出了針刺等防禦性體徵,以防止被捕食,海洋裡的動物們多種多樣,在晚期(4.8億年前)還出現了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鱷魚,推測淡水植物也有可能同時出現。

當時海生生物進入了鼎盛時期,其樂融融,大量生活早淺海地區的海洋動物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場大災難即將來臨,給那個世界帶去毀滅性的打擊。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4.49億年前的一天,一束來自地球6000光年外的伽馬射線穿過大氣層,擊中地球,粉碎了大氣分子,大氣層被打的破裂不堪,這速伽馬射線是由於一顆中子星與黑洞因為不明原因相撞,產生伽馬風暴,其中一束正好擊中了地球。

由於伽馬射線對於大氣層的破壞,三分之一的臭氧層被擊毀,紫外線殺死了大量浮游生物,海洋食物鏈基礎被破壞,輻射殺死了大量珊瑚,大量海洋生物的棲息地被破壞,一年之後,全球都是饑荒,所有海洋生物都在飢餓中自相殘殺才能生存。

"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晚期,這一次災難,導致了當時百分之六十的物種滅絕,奧陶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一次的大災難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奧陶紀開始於距今約五億年前,持續約6500萬年,當時的陸地大都被海洋覆蓋,所有生物都生存與海里,陸地上上沒有任何動物,甚至連植物都沒有。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當時的地裡分佈


"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於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岩層,位於寒武系與志留系岩層之間。因這個地區是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奧陶紀早期,氣候溫和,淺海覆蓋著大部分地區,在廣闊的海洋中,大量無脊椎海洋生物與其他類群的動植物磅礴發展,繁榮無比,那時的老大是鸚鵡螺,一種大型食肉動物,仗著自己體型巨大,在海里那時稱王稱霸,鮮有敵手,只有一種體型也是巨大的板足 才能與踏過過招,但也不是對手,很多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小型動物進化出了針刺等防禦性體徵,以防止被捕食,海洋裡的動物們多種多樣,在晚期(4.8億年前)還出現了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鱷魚,推測淡水植物也有可能同時出現。

當時海生生物進入了鼎盛時期,其樂融融,大量生活早淺海地區的海洋動物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場大災難即將來臨,給那個世界帶去毀滅性的打擊。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4.49億年前的一天,一束來自地球6000光年外的伽馬射線穿過大氣層,擊中地球,粉碎了大氣分子,大氣層被打的破裂不堪,這速伽馬射線是由於一顆中子星與黑洞因為不明原因相撞,產生伽馬風暴,其中一束正好擊中了地球。

由於伽馬射線對於大氣層的破壞,三分之一的臭氧層被擊毀,紫外線殺死了大量浮游生物,海洋食物鏈基礎被破壞,輻射殺死了大量珊瑚,大量海洋生物的棲息地被破壞,一年之後,全球都是饑荒,所有海洋生物都在飢餓中自相殘殺才能生存。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數十年之後,大氣分子重新組合,但卻沒有結束災難,分子重新組合成一種二氧化氮的有毒氣體,遮天蔽日,地球一半的陽光被遮擋,氣溫下降迅速,動物卵無法在低溫中發育,導致很多種群滅絕,剩下的浮游生物又因為低溫被被殺死了很多,饑荒進一步加大。

500年之後,三分之一的生物滅絕,剩下的生物依然還在飢餓中掙扎,氣溫下降,導致大量海水結冰,冰上在海上橫衝直撞,昔日的霸主鸚鵡螺也只能逃到深海去避難,但由於深海的壓強很大,鸚鵡螺的外殼被壓碎,很多鸚鵡螺死於深海。

"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晚期,這一次災難,導致了當時百分之六十的物種滅絕,奧陶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一次的大災難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奧陶紀開始於距今約五億年前,持續約6500萬年,當時的陸地大都被海洋覆蓋,所有生物都生存與海里,陸地上上沒有任何動物,甚至連植物都沒有。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當時的地裡分佈


"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於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岩層,位於寒武系與志留系岩層之間。因這個地區是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奧陶紀早期,氣候溫和,淺海覆蓋著大部分地區,在廣闊的海洋中,大量無脊椎海洋生物與其他類群的動植物磅礴發展,繁榮無比,那時的老大是鸚鵡螺,一種大型食肉動物,仗著自己體型巨大,在海里那時稱王稱霸,鮮有敵手,只有一種體型也是巨大的板足 才能與踏過過招,但也不是對手,很多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小型動物進化出了針刺等防禦性體徵,以防止被捕食,海洋裡的動物們多種多樣,在晚期(4.8億年前)還出現了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鱷魚,推測淡水植物也有可能同時出現。

當時海生生物進入了鼎盛時期,其樂融融,大量生活早淺海地區的海洋動物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場大災難即將來臨,給那個世界帶去毀滅性的打擊。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4.49億年前的一天,一束來自地球6000光年外的伽馬射線穿過大氣層,擊中地球,粉碎了大氣分子,大氣層被打的破裂不堪,這速伽馬射線是由於一顆中子星與黑洞因為不明原因相撞,產生伽馬風暴,其中一束正好擊中了地球。

由於伽馬射線對於大氣層的破壞,三分之一的臭氧層被擊毀,紫外線殺死了大量浮游生物,海洋食物鏈基礎被破壞,輻射殺死了大量珊瑚,大量海洋生物的棲息地被破壞,一年之後,全球都是饑荒,所有海洋生物都在飢餓中自相殘殺才能生存。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數十年之後,大氣分子重新組合,但卻沒有結束災難,分子重新組合成一種二氧化氮的有毒氣體,遮天蔽日,地球一半的陽光被遮擋,氣溫下降迅速,動物卵無法在低溫中發育,導致很多種群滅絕,剩下的浮游生物又因為低溫被被殺死了很多,饑荒進一步加大。

500年之後,三分之一的生物滅絕,剩下的生物依然還在飢餓中掙扎,氣溫下降,導致大量海水結冰,冰上在海上橫衝直撞,昔日的霸主鸚鵡螺也只能逃到深海去避難,但由於深海的壓強很大,鸚鵡螺的外殼被壓碎,很多鸚鵡螺死於深海。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鸚鵡螺殼


冰川的蔓延快到難以想象,海洋生物的大量棲息地再次被破壞,冰川消耗大量的海水,海平面由此下降了一百米,還多陸地露出了水面,15萬年之後二分之一的生物都滅絕了,冰川時期足足持續了20萬年,生命幾乎消失殆盡,只有漫長的時間才能使生命復甦繁榮,重新生機勃勃。

又過了20萬年,距離災難已經過去40萬年了,災難終於結束,這是地球歷史上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大約百分之六十的生物滅絕,曾經的霸主鸚鵡螺頑強的活了下來,但是基因發生了變化,體型縮小至二米,而曾經的對手依然保持原來的體型,成功登頂食物鏈頂端,星甲魚的一支成功進化出了頜部,成為最早的有頜部的脊椎動物,“棘魚。”

"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晚期,這一次災難,導致了當時百分之六十的物種滅絕,奧陶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一次的大災難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奧陶紀開始於距今約五億年前,持續約6500萬年,當時的陸地大都被海洋覆蓋,所有生物都生存與海里,陸地上上沒有任何動物,甚至連植物都沒有。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當時的地裡分佈


"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於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岩層,位於寒武系與志留系岩層之間。因這個地區是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奧陶紀早期,氣候溫和,淺海覆蓋著大部分地區,在廣闊的海洋中,大量無脊椎海洋生物與其他類群的動植物磅礴發展,繁榮無比,那時的老大是鸚鵡螺,一種大型食肉動物,仗著自己體型巨大,在海里那時稱王稱霸,鮮有敵手,只有一種體型也是巨大的板足 才能與踏過過招,但也不是對手,很多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小型動物進化出了針刺等防禦性體徵,以防止被捕食,海洋裡的動物們多種多樣,在晚期(4.8億年前)還出現了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鱷魚,推測淡水植物也有可能同時出現。

當時海生生物進入了鼎盛時期,其樂融融,大量生活早淺海地區的海洋動物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場大災難即將來臨,給那個世界帶去毀滅性的打擊。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4.49億年前的一天,一束來自地球6000光年外的伽馬射線穿過大氣層,擊中地球,粉碎了大氣分子,大氣層被打的破裂不堪,這速伽馬射線是由於一顆中子星與黑洞因為不明原因相撞,產生伽馬風暴,其中一束正好擊中了地球。

由於伽馬射線對於大氣層的破壞,三分之一的臭氧層被擊毀,紫外線殺死了大量浮游生物,海洋食物鏈基礎被破壞,輻射殺死了大量珊瑚,大量海洋生物的棲息地被破壞,一年之後,全球都是饑荒,所有海洋生物都在飢餓中自相殘殺才能生存。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數十年之後,大氣分子重新組合,但卻沒有結束災難,分子重新組合成一種二氧化氮的有毒氣體,遮天蔽日,地球一半的陽光被遮擋,氣溫下降迅速,動物卵無法在低溫中發育,導致很多種群滅絕,剩下的浮游生物又因為低溫被被殺死了很多,饑荒進一步加大。

500年之後,三分之一的生物滅絕,剩下的生物依然還在飢餓中掙扎,氣溫下降,導致大量海水結冰,冰上在海上橫衝直撞,昔日的霸主鸚鵡螺也只能逃到深海去避難,但由於深海的壓強很大,鸚鵡螺的外殼被壓碎,很多鸚鵡螺死於深海。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鸚鵡螺殼


冰川的蔓延快到難以想象,海洋生物的大量棲息地再次被破壞,冰川消耗大量的海水,海平面由此下降了一百米,還多陸地露出了水面,15萬年之後二分之一的生物都滅絕了,冰川時期足足持續了20萬年,生命幾乎消失殆盡,只有漫長的時間才能使生命復甦繁榮,重新生機勃勃。

又過了20萬年,距離災難已經過去40萬年了,災難終於結束,這是地球歷史上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大約百分之六十的生物滅絕,曾經的霸主鸚鵡螺頑強的活了下來,但是基因發生了變化,體型縮小至二米,而曾經的對手依然保持原來的體型,成功登頂食物鏈頂端,星甲魚的一支成功進化出了頜部,成為最早的有頜部的脊椎動物,“棘魚。”

小於一億分之一的一束光擊中地球導致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災難固然令人傷心,但它帶來的不僅僅只是滅絕,舊物種的滅絕為新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這是舊生物的滅絕,但卻帶來了新生命的大爆發。

伽馬射線擊中地球的概率小於一億分之一,這也能擊中地球,該說地球倒黴,還是說命運使然,如果沒有這次的生物大滅絕,地球的命運又將往何處發展?如果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事實,那麼人類又是否會在後來的後來出現在地球?

是倒黴也是命運,是災難也是幸運,是滅絕也是新生,在自然的面前所有生物都不堪一擊,在宇宙面前所有東西都不值一提,作為人類,現在地球上的霸主,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敬畏,才能避免被滅絕的危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