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新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制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新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制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

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佈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這幅世界地圖的作者全名為路易斯·查爾斯·德斯諾斯(Louis Charles Desnos,1725-1805),他出生在一個法國布商的家庭,但憑藉愛好與鑽研進入天文與地理學的領域,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他在巴黎從事圖書、地圖、地球儀和其他科學儀器等的出版、製作、銷售生意,是那個時代測繪儀器、地球儀、地圖等的主要製造和銷售商之一,商鋪的辦公室就在巴黎的聖雅克街7號。他擁有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皇家地球儀制造商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皇家認同以及500英鎊的不菲年薪令人垂涎。德斯諾斯與當時的法國其他地理學家,比如薩諾尼和圖爾等人(Zannoni and Louis Brion de la Tour)有著經常的聯繫,並創作了大量的地圖和圖書作品,不過伴之而來的也有同行的“羨慕嫉妒恨”,嫉妒者們聲稱,他是個無良的出版商,從來不考慮和區分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出版。所以,在那個時期,德斯諾斯同巴黎同行們有著不少漫長的法律糾紛,同行們評價他是“(只要有利可圖),就刊印任何擺在他眼前的作品”,完全不管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有版權問題。但不管怎樣,他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地圖製作和出版商之一,他的關於法國本土方方面面的詳細地圖,以及後期製作的便攜式地圖集《地理年鑑》,都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接受。

熟悉古地圖的人看到這張世界地圖,或許會感到,這熟悉的外圍裝飾,怎麼好像出自另一位法國製圖大師德·費爾(參我們公眾號31期的介紹)之手呢?


"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新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制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

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佈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這幅世界地圖的作者全名為路易斯·查爾斯·德斯諾斯(Louis Charles Desnos,1725-1805),他出生在一個法國布商的家庭,但憑藉愛好與鑽研進入天文與地理學的領域,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他在巴黎從事圖書、地圖、地球儀和其他科學儀器等的出版、製作、銷售生意,是那個時代測繪儀器、地球儀、地圖等的主要製造和銷售商之一,商鋪的辦公室就在巴黎的聖雅克街7號。他擁有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皇家地球儀制造商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皇家認同以及500英鎊的不菲年薪令人垂涎。德斯諾斯與當時的法國其他地理學家,比如薩諾尼和圖爾等人(Zannoni and Louis Brion de la Tour)有著經常的聯繫,並創作了大量的地圖和圖書作品,不過伴之而來的也有同行的“羨慕嫉妒恨”,嫉妒者們聲稱,他是個無良的出版商,從來不考慮和區分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出版。所以,在那個時期,德斯諾斯同巴黎同行們有著不少漫長的法律糾紛,同行們評價他是“(只要有利可圖),就刊印任何擺在他眼前的作品”,完全不管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有版權問題。但不管怎樣,他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地圖製作和出版商之一,他的關於法國本土方方面面的詳細地圖,以及後期製作的便攜式地圖集《地理年鑑》,都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接受。

熟悉古地圖的人看到這張世界地圖,或許會感到,這熟悉的外圍裝飾,怎麼好像出自另一位法國製圖大師德·費爾(參我們公眾號31期的介紹)之手呢?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外圍裝飾中似曾相識又很有性格的月亮

的確如此,德斯諾斯那3個版本的世界地圖,其外圍裝飾幾乎同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世界地圖完全一致:刻畫的場景都是繁複而奢華,在地圖頂部代表了天堂,描繪著眾神和女神、歡快飛翔著的小天使、黃道十二宮的星座等等,那五顆已知的行星(水金火木土)、太陽、月亮也都用一種很有“性格”的畫法描繪了出來;地圖的底部代表著人類生活的大地,描繪了貿易、勞作、娛樂、學術研究等等場景,表現的主要是法國人與這個星球上其他民族的互動。但如果認為德斯諾斯不過是照搬了德·費爾的地圖,那就太對不住德斯諾斯為此地圖付出的努力了,雖然其地理信息也借鑑了德·費爾的數據,但,如果將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以及德斯諾斯幾個版本的地圖對比著看,就會發現,德斯諾斯地圖的整體佈局與細節都是全新的了。


"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新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制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

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佈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這幅世界地圖的作者全名為路易斯·查爾斯·德斯諾斯(Louis Charles Desnos,1725-1805),他出生在一個法國布商的家庭,但憑藉愛好與鑽研進入天文與地理學的領域,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他在巴黎從事圖書、地圖、地球儀和其他科學儀器等的出版、製作、銷售生意,是那個時代測繪儀器、地球儀、地圖等的主要製造和銷售商之一,商鋪的辦公室就在巴黎的聖雅克街7號。他擁有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皇家地球儀制造商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皇家認同以及500英鎊的不菲年薪令人垂涎。德斯諾斯與當時的法國其他地理學家,比如薩諾尼和圖爾等人(Zannoni and Louis Brion de la Tour)有著經常的聯繫,並創作了大量的地圖和圖書作品,不過伴之而來的也有同行的“羨慕嫉妒恨”,嫉妒者們聲稱,他是個無良的出版商,從來不考慮和區分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出版。所以,在那個時期,德斯諾斯同巴黎同行們有著不少漫長的法律糾紛,同行們評價他是“(只要有利可圖),就刊印任何擺在他眼前的作品”,完全不管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有版權問題。但不管怎樣,他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地圖製作和出版商之一,他的關於法國本土方方面面的詳細地圖,以及後期製作的便攜式地圖集《地理年鑑》,都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接受。

熟悉古地圖的人看到這張世界地圖,或許會感到,這熟悉的外圍裝飾,怎麼好像出自另一位法國製圖大師德·費爾(參我們公眾號31期的介紹)之手呢?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外圍裝飾中似曾相識又很有性格的月亮

的確如此,德斯諾斯那3個版本的世界地圖,其外圍裝飾幾乎同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世界地圖完全一致:刻畫的場景都是繁複而奢華,在地圖頂部代表了天堂,描繪著眾神和女神、歡快飛翔著的小天使、黃道十二宮的星座等等,那五顆已知的行星(水金火木土)、太陽、月亮也都用一種很有“性格”的畫法描繪了出來;地圖的底部代表著人類生活的大地,描繪了貿易、勞作、娛樂、學術研究等等場景,表現的主要是法國人與這個星球上其他民族的互動。但如果認為德斯諾斯不過是照搬了德·費爾的地圖,那就太對不住德斯諾斯為此地圖付出的努力了,雖然其地理信息也借鑑了德·費爾的數據,但,如果將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以及德斯諾斯幾個版本的地圖對比著看,就會發現,德斯諾斯地圖的整體佈局與細節都是全新的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

1700年,法國另一位製圖師諾林(Jean-BaptisteNolin)出版了一副壯麗的掛牆世界地圖(Le Globe Terrestre),此圖第一次對澳洲東海岸給出來假想中的海岸線。然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描述,在十八世紀中期卻受到了法國假設地理學派的歡迎,也包括了製圖師布榭(Buache)等人。當時英國的地圖製作者傾向於不遵循這種相當激進的、對澳大利亞東部的假想描述,更願意選擇更保守的荷蘭人的描述。限於當時落後的通訊手段及信息傳遞效率,德斯諾斯也還沒有意識到庫克船長已經帶回來最新的、詳細的澳洲東海岸以及新西蘭海岸的測繪信息,在1772年版的地圖上德斯諾斯選擇接受了假設地理學,他在“勝利來臨的最後一刻選擇了放棄抵抗“,1772年的這版世界地圖,也成了人類對這片“新荷蘭”大陸(今澳大利亞)未知海岸線的絕版假設。

*但也有幾個例外,比如由理查德·庫西(Richard Cushee)於1731年出版的地球儀、托馬斯·基欽(ThomasKitchin)1771年製作的雙半球世界地圖等,採用了法國人的這種“假設地理學派”的描繪。


"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新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制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

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佈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這幅世界地圖的作者全名為路易斯·查爾斯·德斯諾斯(Louis Charles Desnos,1725-1805),他出生在一個法國布商的家庭,但憑藉愛好與鑽研進入天文與地理學的領域,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他在巴黎從事圖書、地圖、地球儀和其他科學儀器等的出版、製作、銷售生意,是那個時代測繪儀器、地球儀、地圖等的主要製造和銷售商之一,商鋪的辦公室就在巴黎的聖雅克街7號。他擁有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皇家地球儀制造商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皇家認同以及500英鎊的不菲年薪令人垂涎。德斯諾斯與當時的法國其他地理學家,比如薩諾尼和圖爾等人(Zannoni and Louis Brion de la Tour)有著經常的聯繫,並創作了大量的地圖和圖書作品,不過伴之而來的也有同行的“羨慕嫉妒恨”,嫉妒者們聲稱,他是個無良的出版商,從來不考慮和區分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出版。所以,在那個時期,德斯諾斯同巴黎同行們有著不少漫長的法律糾紛,同行們評價他是“(只要有利可圖),就刊印任何擺在他眼前的作品”,完全不管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有版權問題。但不管怎樣,他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地圖製作和出版商之一,他的關於法國本土方方面面的詳細地圖,以及後期製作的便攜式地圖集《地理年鑑》,都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接受。

熟悉古地圖的人看到這張世界地圖,或許會感到,這熟悉的外圍裝飾,怎麼好像出自另一位法國製圖大師德·費爾(參我們公眾號31期的介紹)之手呢?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外圍裝飾中似曾相識又很有性格的月亮

的確如此,德斯諾斯那3個版本的世界地圖,其外圍裝飾幾乎同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世界地圖完全一致:刻畫的場景都是繁複而奢華,在地圖頂部代表了天堂,描繪著眾神和女神、歡快飛翔著的小天使、黃道十二宮的星座等等,那五顆已知的行星(水金火木土)、太陽、月亮也都用一種很有“性格”的畫法描繪了出來;地圖的底部代表著人類生活的大地,描繪了貿易、勞作、娛樂、學術研究等等場景,表現的主要是法國人與這個星球上其他民族的互動。但如果認為德斯諾斯不過是照搬了德·費爾的地圖,那就太對不住德斯諾斯為此地圖付出的努力了,雖然其地理信息也借鑑了德·費爾的數據,但,如果將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以及德斯諾斯幾個版本的地圖對比著看,就會發現,德斯諾斯地圖的整體佈局與細節都是全新的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

1700年,法國另一位製圖師諾林(Jean-BaptisteNolin)出版了一副壯麗的掛牆世界地圖(Le Globe Terrestre),此圖第一次對澳洲東海岸給出來假想中的海岸線。然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描述,在十八世紀中期卻受到了法國假設地理學派的歡迎,也包括了製圖師布榭(Buache)等人。當時英國的地圖製作者傾向於不遵循這種相當激進的、對澳大利亞東部的假想描述,更願意選擇更保守的荷蘭人的描述。限於當時落後的通訊手段及信息傳遞效率,德斯諾斯也還沒有意識到庫克船長已經帶回來最新的、詳細的澳洲東海岸以及新西蘭海岸的測繪信息,在1772年版的地圖上德斯諾斯選擇接受了假設地理學,他在“勝利來臨的最後一刻選擇了放棄抵抗“,1772年的這版世界地圖,也成了人類對這片“新荷蘭”大陸(今澳大利亞)未知海岸線的絕版假設。

*但也有幾個例外,比如由理查德·庫西(Richard Cushee)於1731年出版的地球儀、托馬斯·基欽(ThomasKitchin)1771年製作的雙半球世界地圖等,採用了法國人的這種“假設地理學派”的描繪。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諾林1700年的世界地圖 包含許多假想的地理信息 Jean-Baptiste_Nolin _Le_G

該地圖的另一個獨特特徵,是新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雖然這也屬於不那麼靠譜的“地理假設”的產物,但是在“新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跖點”仍是此圖中的一大亮點,並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對跖(Antipode projection)點,為地理學與幾何學上的名詞。簡單的說,從地球上的某一地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的另一端,就是該地點的對跖點*,地球的南北極就是一對兒對跖點,因此,對跖點也可稱為地球的相對極。如果將一張世界地圖沿經度線對摺並撕開成兩半後,將其中一半相對於另一半旋轉180度後,彼此重疊的兩個點就是對跖點。由於對跖點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彼此的寒暑與晝夜剛好相反;此外,就電磁波通信而言,對跖點之間的傳遞效果通常都較其周邊地區好,這就是所謂的“對跖點效果(antipode effect)”。在這張地圖上。巴黎、倫敦、馬德里、羅馬、君士坦丁堡、斯德哥爾摩和彼得堡等歐洲主要城市的對跖點,就都出現在了新西蘭東部的假想南極大陸上。

*尋找對跖點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是由經緯度來推算(經度減180度,緯度南北互換),例如以香港為例子,香港城市的位置為北緯22.3度,東經114.2度。那麼,它的對跖點則為南緯22.3度,西經65.8度,位於阿根廷胡胡伊省北部。


"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新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制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

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佈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這幅世界地圖的作者全名為路易斯·查爾斯·德斯諾斯(Louis Charles Desnos,1725-1805),他出生在一個法國布商的家庭,但憑藉愛好與鑽研進入天文與地理學的領域,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他在巴黎從事圖書、地圖、地球儀和其他科學儀器等的出版、製作、銷售生意,是那個時代測繪儀器、地球儀、地圖等的主要製造和銷售商之一,商鋪的辦公室就在巴黎的聖雅克街7號。他擁有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皇家地球儀制造商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皇家認同以及500英鎊的不菲年薪令人垂涎。德斯諾斯與當時的法國其他地理學家,比如薩諾尼和圖爾等人(Zannoni and Louis Brion de la Tour)有著經常的聯繫,並創作了大量的地圖和圖書作品,不過伴之而來的也有同行的“羨慕嫉妒恨”,嫉妒者們聲稱,他是個無良的出版商,從來不考慮和區分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出版。所以,在那個時期,德斯諾斯同巴黎同行們有著不少漫長的法律糾紛,同行們評價他是“(只要有利可圖),就刊印任何擺在他眼前的作品”,完全不管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有版權問題。但不管怎樣,他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地圖製作和出版商之一,他的關於法國本土方方面面的詳細地圖,以及後期製作的便攜式地圖集《地理年鑑》,都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接受。

熟悉古地圖的人看到這張世界地圖,或許會感到,這熟悉的外圍裝飾,怎麼好像出自另一位法國製圖大師德·費爾(參我們公眾號31期的介紹)之手呢?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外圍裝飾中似曾相識又很有性格的月亮

的確如此,德斯諾斯那3個版本的世界地圖,其外圍裝飾幾乎同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世界地圖完全一致:刻畫的場景都是繁複而奢華,在地圖頂部代表了天堂,描繪著眾神和女神、歡快飛翔著的小天使、黃道十二宮的星座等等,那五顆已知的行星(水金火木土)、太陽、月亮也都用一種很有“性格”的畫法描繪了出來;地圖的底部代表著人類生活的大地,描繪了貿易、勞作、娛樂、學術研究等等場景,表現的主要是法國人與這個星球上其他民族的互動。但如果認為德斯諾斯不過是照搬了德·費爾的地圖,那就太對不住德斯諾斯為此地圖付出的努力了,雖然其地理信息也借鑑了德·費爾的數據,但,如果將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以及德斯諾斯幾個版本的地圖對比著看,就會發現,德斯諾斯地圖的整體佈局與細節都是全新的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

1700年,法國另一位製圖師諾林(Jean-BaptisteNolin)出版了一副壯麗的掛牆世界地圖(Le Globe Terrestre),此圖第一次對澳洲東海岸給出來假想中的海岸線。然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描述,在十八世紀中期卻受到了法國假設地理學派的歡迎,也包括了製圖師布榭(Buache)等人。當時英國的地圖製作者傾向於不遵循這種相當激進的、對澳大利亞東部的假想描述,更願意選擇更保守的荷蘭人的描述。限於當時落後的通訊手段及信息傳遞效率,德斯諾斯也還沒有意識到庫克船長已經帶回來最新的、詳細的澳洲東海岸以及新西蘭海岸的測繪信息,在1772年版的地圖上德斯諾斯選擇接受了假設地理學,他在“勝利來臨的最後一刻選擇了放棄抵抗“,1772年的這版世界地圖,也成了人類對這片“新荷蘭”大陸(今澳大利亞)未知海岸線的絕版假設。

*但也有幾個例外,比如由理查德·庫西(Richard Cushee)於1731年出版的地球儀、托馬斯·基欽(ThomasKitchin)1771年製作的雙半球世界地圖等,採用了法國人的這種“假設地理學派”的描繪。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諾林1700年的世界地圖 包含許多假想的地理信息 Jean-Baptiste_Nolin _Le_G

該地圖的另一個獨特特徵,是新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雖然這也屬於不那麼靠譜的“地理假設”的產物,但是在“新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跖點”仍是此圖中的一大亮點,並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對跖(Antipode projection)點,為地理學與幾何學上的名詞。簡單的說,從地球上的某一地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的另一端,就是該地點的對跖點*,地球的南北極就是一對兒對跖點,因此,對跖點也可稱為地球的相對極。如果將一張世界地圖沿經度線對摺並撕開成兩半後,將其中一半相對於另一半旋轉180度後,彼此重疊的兩個點就是對跖點。由於對跖點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彼此的寒暑與晝夜剛好相反;此外,就電磁波通信而言,對跖點之間的傳遞效果通常都較其周邊地區好,這就是所謂的“對跖點效果(antipode effect)”。在這張地圖上。巴黎、倫敦、馬德里、羅馬、君士坦丁堡、斯德哥爾摩和彼得堡等歐洲主要城市的對跖點,就都出現在了新西蘭東部的假想南極大陸上。

*尋找對跖點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是由經緯度來推算(經度減180度,緯度南北互換),例如以香港為例子,香港城市的位置為北緯22.3度,東經114.2度。那麼,它的對跖點則為南緯22.3度,西經65.8度,位於阿根廷胡胡伊省北部。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左上角的新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在“新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跖點

該地圖對“假設地理學說”的另一個反映,是它描繪了假想中的南極大陸、以及大陸中間巨大的內海——根據布榭*的假設,德斯諾斯在那裡“描繪”了一個比已發現的北冰洋區域更大的“南冰洋”。

*布榭,Philippe Buache,就是上文那個認同假設地理學派的布榭、在1729年被任命為法國國王的首席地圖師,他是紀堯姆·德利勒的徒弟,在1730年又成為了德利勒遺孀的女婿。

法國探險家布韋(全名讓·巴蒂斯特·查爾斯·布韋,Jean-Baptiste Charles Bouvet de Lozier),1738-1739年間曾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遠征,他在之後發佈的報告中說到:在南緯54度布韋島*附近的地方發現了許多“兩三百英尺高(約60-90米),周長有半里格到兩三個裡格(約2.8公里-16.6公里)的巨大冰山”。布榭基於這些南半球探險的報告、以及自己多年來發展完善的地理假設理論,將他的論文《地理和物理觀測,包括南極地區和它們應該包含的冰凍海域的理論》於1763年發表在《紳士雜誌》上,該理論假設的核心就是“南極地區必須包含一個冰凍的大海,並藉由大陸上的山脈和巨大的河流發育和滋養,才能產生出布韋所描述的那種尺度的巨大冰山”,布榭將其假設為一個陸間海(land-locked basin),並向北通過兩個出口與其他大洋相連,布榭還認為“南極大陸應該有與西伯利亞一樣壯觀的河流,因為西伯利亞的河流塑造了北極地區的冰山……,冰山一定是來自漂浮的冰蓋,就像在北極一樣,而不是來自大陸。”這種一廂情願的假設,同更早的大陸平衡理論假設的“未知南方大陸”幾乎如出一轍。

"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新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制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

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佈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這幅世界地圖的作者全名為路易斯·查爾斯·德斯諾斯(Louis Charles Desnos,1725-1805),他出生在一個法國布商的家庭,但憑藉愛好與鑽研進入天文與地理學的領域,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他在巴黎從事圖書、地圖、地球儀和其他科學儀器等的出版、製作、銷售生意,是那個時代測繪儀器、地球儀、地圖等的主要製造和銷售商之一,商鋪的辦公室就在巴黎的聖雅克街7號。他擁有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皇家地球儀制造商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皇家認同以及500英鎊的不菲年薪令人垂涎。德斯諾斯與當時的法國其他地理學家,比如薩諾尼和圖爾等人(Zannoni and Louis Brion de la Tour)有著經常的聯繫,並創作了大量的地圖和圖書作品,不過伴之而來的也有同行的“羨慕嫉妒恨”,嫉妒者們聲稱,他是個無良的出版商,從來不考慮和區分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出版。所以,在那個時期,德斯諾斯同巴黎同行們有著不少漫長的法律糾紛,同行們評價他是“(只要有利可圖),就刊印任何擺在他眼前的作品”,完全不管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有版權問題。但不管怎樣,他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地圖製作和出版商之一,他的關於法國本土方方面面的詳細地圖,以及後期製作的便攜式地圖集《地理年鑑》,都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接受。

熟悉古地圖的人看到這張世界地圖,或許會感到,這熟悉的外圍裝飾,怎麼好像出自另一位法國製圖大師德·費爾(參我們公眾號31期的介紹)之手呢?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外圍裝飾中似曾相識又很有性格的月亮

的確如此,德斯諾斯那3個版本的世界地圖,其外圍裝飾幾乎同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世界地圖完全一致:刻畫的場景都是繁複而奢華,在地圖頂部代表了天堂,描繪著眾神和女神、歡快飛翔著的小天使、黃道十二宮的星座等等,那五顆已知的行星(水金火木土)、太陽、月亮也都用一種很有“性格”的畫法描繪了出來;地圖的底部代表著人類生活的大地,描繪了貿易、勞作、娛樂、學術研究等等場景,表現的主要是法國人與這個星球上其他民族的互動。但如果認為德斯諾斯不過是照搬了德·費爾的地圖,那就太對不住德斯諾斯為此地圖付出的努力了,雖然其地理信息也借鑑了德·費爾的數據,但,如果將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以及德斯諾斯幾個版本的地圖對比著看,就會發現,德斯諾斯地圖的整體佈局與細節都是全新的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

1700年,法國另一位製圖師諾林(Jean-BaptisteNolin)出版了一副壯麗的掛牆世界地圖(Le Globe Terrestre),此圖第一次對澳洲東海岸給出來假想中的海岸線。然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描述,在十八世紀中期卻受到了法國假設地理學派的歡迎,也包括了製圖師布榭(Buache)等人。當時英國的地圖製作者傾向於不遵循這種相當激進的、對澳大利亞東部的假想描述,更願意選擇更保守的荷蘭人的描述。限於當時落後的通訊手段及信息傳遞效率,德斯諾斯也還沒有意識到庫克船長已經帶回來最新的、詳細的澳洲東海岸以及新西蘭海岸的測繪信息,在1772年版的地圖上德斯諾斯選擇接受了假設地理學,他在“勝利來臨的最後一刻選擇了放棄抵抗“,1772年的這版世界地圖,也成了人類對這片“新荷蘭”大陸(今澳大利亞)未知海岸線的絕版假設。

*但也有幾個例外,比如由理查德·庫西(Richard Cushee)於1731年出版的地球儀、托馬斯·基欽(ThomasKitchin)1771年製作的雙半球世界地圖等,採用了法國人的這種“假設地理學派”的描繪。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諾林1700年的世界地圖 包含許多假想的地理信息 Jean-Baptiste_Nolin _Le_G

該地圖的另一個獨特特徵,是新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雖然這也屬於不那麼靠譜的“地理假設”的產物,但是在“新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跖點”仍是此圖中的一大亮點,並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對跖(Antipode projection)點,為地理學與幾何學上的名詞。簡單的說,從地球上的某一地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的另一端,就是該地點的對跖點*,地球的南北極就是一對兒對跖點,因此,對跖點也可稱為地球的相對極。如果將一張世界地圖沿經度線對摺並撕開成兩半後,將其中一半相對於另一半旋轉180度後,彼此重疊的兩個點就是對跖點。由於對跖點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彼此的寒暑與晝夜剛好相反;此外,就電磁波通信而言,對跖點之間的傳遞效果通常都較其周邊地區好,這就是所謂的“對跖點效果(antipode effect)”。在這張地圖上。巴黎、倫敦、馬德里、羅馬、君士坦丁堡、斯德哥爾摩和彼得堡等歐洲主要城市的對跖點,就都出現在了新西蘭東部的假想南極大陸上。

*尋找對跖點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是由經緯度來推算(經度減180度,緯度南北互換),例如以香港為例子,香港城市的位置為北緯22.3度,東經114.2度。那麼,它的對跖點則為南緯22.3度,西經65.8度,位於阿根廷胡胡伊省北部。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左上角的新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在“新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跖點

該地圖對“假設地理學說”的另一個反映,是它描繪了假想中的南極大陸、以及大陸中間巨大的內海——根據布榭*的假設,德斯諾斯在那裡“描繪”了一個比已發現的北冰洋區域更大的“南冰洋”。

*布榭,Philippe Buache,就是上文那個認同假設地理學派的布榭、在1729年被任命為法國國王的首席地圖師,他是紀堯姆·德利勒的徒弟,在1730年又成為了德利勒遺孀的女婿。

法國探險家布韋(全名讓·巴蒂斯特·查爾斯·布韋,Jean-Baptiste Charles Bouvet de Lozier),1738-1739年間曾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遠征,他在之後發佈的報告中說到:在南緯54度布韋島*附近的地方發現了許多“兩三百英尺高(約60-90米),周長有半里格到兩三個裡格(約2.8公里-16.6公里)的巨大冰山”。布榭基於這些南半球探險的報告、以及自己多年來發展完善的地理假設理論,將他的論文《地理和物理觀測,包括南極地區和它們應該包含的冰凍海域的理論》於1763年發表在《紳士雜誌》上,該理論假設的核心就是“南極地區必須包含一個冰凍的大海,並藉由大陸上的山脈和巨大的河流發育和滋養,才能產生出布韋所描述的那種尺度的巨大冰山”,布榭將其假設為一個陸間海(land-locked basin),並向北通過兩個出口與其他大洋相連,布榭還認為“南極大陸應該有與西伯利亞一樣壯觀的河流,因為西伯利亞的河流塑造了北極地區的冰山……,冰山一定是來自漂浮的冰蓋,就像在北極一樣,而不是來自大陸。”這種一廂情願的假設,同更早的大陸平衡理論假設的“未知南方大陸”幾乎如出一轍。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布韋島(挪威語Bouvetøya,英語BouvetIsland,臺灣譯為布威島,香港譯為鮑威特島),是南大西洋的一個孤立火山島,現屬挪威南極領地。1739年1月由法國航海家讓-巴蒂斯特·夏爾·布韋(Jean-Baptiste Charles Bouvet de Lozier)首次發現,但由於天氣海況及人員傷病等多方面原因,布韋沒有對該地進行考察,因此他也無法判定這究竟是一個島嶼還是南極大陸的一部分。他將該地命名為“the Cape of Circumusion”,並記錄了經緯度。布韋島是世界上距任何一個大陸最遠的島嶼之一。

"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新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制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

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佈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這幅世界地圖的作者全名為路易斯·查爾斯·德斯諾斯(Louis Charles Desnos,1725-1805),他出生在一個法國布商的家庭,但憑藉愛好與鑽研進入天文與地理學的領域,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他在巴黎從事圖書、地圖、地球儀和其他科學儀器等的出版、製作、銷售生意,是那個時代測繪儀器、地球儀、地圖等的主要製造和銷售商之一,商鋪的辦公室就在巴黎的聖雅克街7號。他擁有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皇家地球儀制造商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皇家認同以及500英鎊的不菲年薪令人垂涎。德斯諾斯與當時的法國其他地理學家,比如薩諾尼和圖爾等人(Zannoni and Louis Brion de la Tour)有著經常的聯繫,並創作了大量的地圖和圖書作品,不過伴之而來的也有同行的“羨慕嫉妒恨”,嫉妒者們聲稱,他是個無良的出版商,從來不考慮和區分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出版。所以,在那個時期,德斯諾斯同巴黎同行們有著不少漫長的法律糾紛,同行們評價他是“(只要有利可圖),就刊印任何擺在他眼前的作品”,完全不管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有版權問題。但不管怎樣,他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地圖製作和出版商之一,他的關於法國本土方方面面的詳細地圖,以及後期製作的便攜式地圖集《地理年鑑》,都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接受。

熟悉古地圖的人看到這張世界地圖,或許會感到,這熟悉的外圍裝飾,怎麼好像出自另一位法國製圖大師德·費爾(參我們公眾號31期的介紹)之手呢?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外圍裝飾中似曾相識又很有性格的月亮

的確如此,德斯諾斯那3個版本的世界地圖,其外圍裝飾幾乎同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世界地圖完全一致:刻畫的場景都是繁複而奢華,在地圖頂部代表了天堂,描繪著眾神和女神、歡快飛翔著的小天使、黃道十二宮的星座等等,那五顆已知的行星(水金火木土)、太陽、月亮也都用一種很有“性格”的畫法描繪了出來;地圖的底部代表著人類生活的大地,描繪了貿易、勞作、娛樂、學術研究等等場景,表現的主要是法國人與這個星球上其他民族的互動。但如果認為德斯諾斯不過是照搬了德·費爾的地圖,那就太對不住德斯諾斯為此地圖付出的努力了,雖然其地理信息也借鑑了德·費爾的數據,但,如果將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以及德斯諾斯幾個版本的地圖對比著看,就會發現,德斯諾斯地圖的整體佈局與細節都是全新的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

1700年,法國另一位製圖師諾林(Jean-BaptisteNolin)出版了一副壯麗的掛牆世界地圖(Le Globe Terrestre),此圖第一次對澳洲東海岸給出來假想中的海岸線。然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描述,在十八世紀中期卻受到了法國假設地理學派的歡迎,也包括了製圖師布榭(Buache)等人。當時英國的地圖製作者傾向於不遵循這種相當激進的、對澳大利亞東部的假想描述,更願意選擇更保守的荷蘭人的描述。限於當時落後的通訊手段及信息傳遞效率,德斯諾斯也還沒有意識到庫克船長已經帶回來最新的、詳細的澳洲東海岸以及新西蘭海岸的測繪信息,在1772年版的地圖上德斯諾斯選擇接受了假設地理學,他在“勝利來臨的最後一刻選擇了放棄抵抗“,1772年的這版世界地圖,也成了人類對這片“新荷蘭”大陸(今澳大利亞)未知海岸線的絕版假設。

*但也有幾個例外,比如由理查德·庫西(Richard Cushee)於1731年出版的地球儀、托馬斯·基欽(ThomasKitchin)1771年製作的雙半球世界地圖等,採用了法國人的這種“假設地理學派”的描繪。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諾林1700年的世界地圖 包含許多假想的地理信息 Jean-Baptiste_Nolin _Le_G

該地圖的另一個獨特特徵,是新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雖然這也屬於不那麼靠譜的“地理假設”的產物,但是在“新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跖點”仍是此圖中的一大亮點,並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對跖(Antipode projection)點,為地理學與幾何學上的名詞。簡單的說,從地球上的某一地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的另一端,就是該地點的對跖點*,地球的南北極就是一對兒對跖點,因此,對跖點也可稱為地球的相對極。如果將一張世界地圖沿經度線對摺並撕開成兩半後,將其中一半相對於另一半旋轉180度後,彼此重疊的兩個點就是對跖點。由於對跖點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彼此的寒暑與晝夜剛好相反;此外,就電磁波通信而言,對跖點之間的傳遞效果通常都較其周邊地區好,這就是所謂的“對跖點效果(antipode effect)”。在這張地圖上。巴黎、倫敦、馬德里、羅馬、君士坦丁堡、斯德哥爾摩和彼得堡等歐洲主要城市的對跖點,就都出現在了新西蘭東部的假想南極大陸上。

*尋找對跖點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是由經緯度來推算(經度減180度,緯度南北互換),例如以香港為例子,香港城市的位置為北緯22.3度,東經114.2度。那麼,它的對跖點則為南緯22.3度,西經65.8度,位於阿根廷胡胡伊省北部。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左上角的新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在“新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跖點

該地圖對“假設地理學說”的另一個反映,是它描繪了假想中的南極大陸、以及大陸中間巨大的內海——根據布榭*的假設,德斯諾斯在那裡“描繪”了一個比已發現的北冰洋區域更大的“南冰洋”。

*布榭,Philippe Buache,就是上文那個認同假設地理學派的布榭、在1729年被任命為法國國王的首席地圖師,他是紀堯姆·德利勒的徒弟,在1730年又成為了德利勒遺孀的女婿。

法國探險家布韋(全名讓·巴蒂斯特·查爾斯·布韋,Jean-Baptiste Charles Bouvet de Lozier),1738-1739年間曾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遠征,他在之後發佈的報告中說到:在南緯54度布韋島*附近的地方發現了許多“兩三百英尺高(約60-90米),周長有半里格到兩三個裡格(約2.8公里-16.6公里)的巨大冰山”。布榭基於這些南半球探險的報告、以及自己多年來發展完善的地理假設理論,將他的論文《地理和物理觀測,包括南極地區和它們應該包含的冰凍海域的理論》於1763年發表在《紳士雜誌》上,該理論假設的核心就是“南極地區必須包含一個冰凍的大海,並藉由大陸上的山脈和巨大的河流發育和滋養,才能產生出布韋所描述的那種尺度的巨大冰山”,布榭將其假設為一個陸間海(land-locked basin),並向北通過兩個出口與其他大洋相連,布榭還認為“南極大陸應該有與西伯利亞一樣壯觀的河流,因為西伯利亞的河流塑造了北極地區的冰山……,冰山一定是來自漂浮的冰蓋,就像在北極一樣,而不是來自大陸。”這種一廂情願的假設,同更早的大陸平衡理論假設的“未知南方大陸”幾乎如出一轍。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布韋島(挪威語Bouvetøya,英語BouvetIsland,臺灣譯為布威島,香港譯為鮑威特島),是南大西洋的一個孤立火山島,現屬挪威南極領地。1739年1月由法國航海家讓-巴蒂斯特·夏爾·布韋(Jean-Baptiste Charles Bouvet de Lozier)首次發現,但由於天氣海況及人員傷病等多方面原因,布韋沒有對該地進行考察,因此他也無法判定這究竟是一個島嶼還是南極大陸的一部分。他將該地命名為“the Cape of Circumusion”,並記錄了經緯度。布韋島是世界上距任何一個大陸最遠的島嶼之一。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布韋 1738-1739 探險航跡

德斯諾斯的這張地地圖,忠實地反應了他的法國老鄉布榭的這種理論:此圖的南極地區,不再是一個單一的陸地,而是由一個冰封的內海隔開的兩個島嶼,冰山從那裡分離並向北漂流到大洋之上……,兩個“南冰洋”的出口一個在非洲下方、南緯54度附近、被認為是布韋發現大量冰山的地方,另一個則在南美洲大陸西南端,那裡是探險家戴維斯曾經報告發現大量冰川的地方。如果布榭知道英國人哈雷在1700年的探險中,曾在南緯52.5°度,西經35°度的位置也曾經發現大量的巨型冰川,那他的“南冰洋”假想圖,不知道還要多開幾個口子。那個年代,科幻與夢幻,好像也不過是一念之差。好在,此地圖上的“南冰洋”寫著“猜想”(conjecturée),否則,今日的我們怕是真不知道這幅地圖描繪的到底是哪一顆星球。


"

德斯諾斯這幅世界地圖最後一版的出版時間為1772年,可以看做是一條時間分割線:在此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完整岸線輪廓依然缺失大量信息、許多部分是基於假設;但1771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航行結束後,他成為首次環航了新西蘭的歐洲人、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海岸的歐洲人。在後庫克時代,歐洲人制作的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輪廓變得完整而清晰起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法國製圖師德斯諾斯(Desnos)的世界地圖1772年版

這版世界地圖首次發佈是在1760年,1766年第一次再版,又一個6年之後,才是這個1772年版本,期間每版的地理信息都有更新。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這幾版本的地圖上飄忽不定的形狀和位置,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斯諾斯這版1772年地圖被視為“時間分割線”的意義。

這幅世界地圖的作者全名為路易斯·查爾斯·德斯諾斯(Louis Charles Desnos,1725-1805),他出生在一個法國布商的家庭,但憑藉愛好與鑽研進入天文與地理學的領域,成為十八世紀法國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他在巴黎從事圖書、地圖、地球儀和其他科學儀器等的出版、製作、銷售生意,是那個時代測繪儀器、地球儀、地圖等的主要製造和銷售商之一,商鋪的辦公室就在巴黎的聖雅克街7號。他擁有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皇家地球儀制造商職位,這個職位帶給他的皇家認同以及500英鎊的不菲年薪令人垂涎。德斯諾斯與當時的法國其他地理學家,比如薩諾尼和圖爾等人(Zannoni and Louis Brion de la Tour)有著經常的聯繫,並創作了大量的地圖和圖書作品,不過伴之而來的也有同行的“羨慕嫉妒恨”,嫉妒者們聲稱,他是個無良的出版商,從來不考慮和區分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出版。所以,在那個時期,德斯諾斯同巴黎同行們有著不少漫長的法律糾紛,同行們評價他是“(只要有利可圖),就刊印任何擺在他眼前的作品”,完全不管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有版權問題。但不管怎樣,他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地圖製作和出版商之一,他的關於法國本土方方面面的詳細地圖,以及後期製作的便攜式地圖集《地理年鑑》,都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接受。

熟悉古地圖的人看到這張世界地圖,或許會感到,這熟悉的外圍裝飾,怎麼好像出自另一位法國製圖大師德·費爾(參我們公眾號31期的介紹)之手呢?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外圍裝飾中似曾相識又很有性格的月亮

的確如此,德斯諾斯那3個版本的世界地圖,其外圍裝飾幾乎同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世界地圖完全一致:刻畫的場景都是繁複而奢華,在地圖頂部代表了天堂,描繪著眾神和女神、歡快飛翔著的小天使、黃道十二宮的星座等等,那五顆已知的行星(水金火木土)、太陽、月亮也都用一種很有“性格”的畫法描繪了出來;地圖的底部代表著人類生活的大地,描繪了貿易、勞作、娛樂、學術研究等等場景,表現的主要是法國人與這個星球上其他民族的互動。但如果認為德斯諾斯不過是照搬了德·費爾的地圖,那就太對不住德斯諾斯為此地圖付出的努力了,雖然其地理信息也借鑑了德·費爾的數據,但,如果將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以及德斯諾斯幾個版本的地圖對比著看,就會發現,德斯諾斯地圖的整體佈局與細節都是全新的了。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德·費爾1694年版本的地圖

1700年,法國另一位製圖師諾林(Jean-BaptisteNolin)出版了一副壯麗的掛牆世界地圖(Le Globe Terrestre),此圖第一次對澳洲東海岸給出來假想中的海岸線。然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描述,在十八世紀中期卻受到了法國假設地理學派的歡迎,也包括了製圖師布榭(Buache)等人。當時英國的地圖製作者傾向於不遵循這種相當激進的、對澳大利亞東部的假想描述,更願意選擇更保守的荷蘭人的描述。限於當時落後的通訊手段及信息傳遞效率,德斯諾斯也還沒有意識到庫克船長已經帶回來最新的、詳細的澳洲東海岸以及新西蘭海岸的測繪信息,在1772年版的地圖上德斯諾斯選擇接受了假設地理學,他在“勝利來臨的最後一刻選擇了放棄抵抗“,1772年的這版世界地圖,也成了人類對這片“新荷蘭”大陸(今澳大利亞)未知海岸線的絕版假設。

*但也有幾個例外,比如由理查德·庫西(Richard Cushee)於1731年出版的地球儀、托馬斯·基欽(ThomasKitchin)1771年製作的雙半球世界地圖等,採用了法國人的這種“假設地理學派”的描繪。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諾林1700年的世界地圖 包含許多假想的地理信息 Jean-Baptiste_Nolin _Le_G

該地圖的另一個獨特特徵,是新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雖然這也屬於不那麼靠譜的“地理假設”的產物,但是在“新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跖點”仍是此圖中的一大亮點,並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對跖(Antipode projection)點,為地理學與幾何學上的名詞。簡單的說,從地球上的某一地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的另一端,就是該地點的對跖點*,地球的南北極就是一對兒對跖點,因此,對跖點也可稱為地球的相對極。如果將一張世界地圖沿經度線對摺並撕開成兩半後,將其中一半相對於另一半旋轉180度後,彼此重疊的兩個點就是對跖點。由於對跖點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彼此的寒暑與晝夜剛好相反;此外,就電磁波通信而言,對跖點之間的傳遞效果通常都較其周邊地區好,這就是所謂的“對跖點效果(antipode effect)”。在這張地圖上。巴黎、倫敦、馬德里、羅馬、君士坦丁堡、斯德哥爾摩和彼得堡等歐洲主要城市的對跖點,就都出現在了新西蘭東部的假想南極大陸上。

*尋找對跖點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是由經緯度來推算(經度減180度,緯度南北互換),例如以香港為例子,香港城市的位置為北緯22.3度,東經114.2度。那麼,它的對跖點則為南緯22.3度,西經65.8度,位於阿根廷胡胡伊省北部。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左上角的新西蘭,成為假想的南極大陸的附屬部分,在“新西蘭”附近,描繪了歐洲主要城市的“透視對跖點

該地圖對“假設地理學說”的另一個反映,是它描繪了假想中的南極大陸、以及大陸中間巨大的內海——根據布榭*的假設,德斯諾斯在那裡“描繪”了一個比已發現的北冰洋區域更大的“南冰洋”。

*布榭,Philippe Buache,就是上文那個認同假設地理學派的布榭、在1729年被任命為法國國王的首席地圖師,他是紀堯姆·德利勒的徒弟,在1730年又成為了德利勒遺孀的女婿。

法國探險家布韋(全名讓·巴蒂斯特·查爾斯·布韋,Jean-Baptiste Charles Bouvet de Lozier),1738-1739年間曾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遠征,他在之後發佈的報告中說到:在南緯54度布韋島*附近的地方發現了許多“兩三百英尺高(約60-90米),周長有半里格到兩三個裡格(約2.8公里-16.6公里)的巨大冰山”。布榭基於這些南半球探險的報告、以及自己多年來發展完善的地理假設理論,將他的論文《地理和物理觀測,包括南極地區和它們應該包含的冰凍海域的理論》於1763年發表在《紳士雜誌》上,該理論假設的核心就是“南極地區必須包含一個冰凍的大海,並藉由大陸上的山脈和巨大的河流發育和滋養,才能產生出布韋所描述的那種尺度的巨大冰山”,布榭將其假設為一個陸間海(land-locked basin),並向北通過兩個出口與其他大洋相連,布榭還認為“南極大陸應該有與西伯利亞一樣壯觀的河流,因為西伯利亞的河流塑造了北極地區的冰山……,冰山一定是來自漂浮的冰蓋,就像在北極一樣,而不是來自大陸。”這種一廂情願的假設,同更早的大陸平衡理論假設的“未知南方大陸”幾乎如出一轍。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布韋島(挪威語Bouvetøya,英語BouvetIsland,臺灣譯為布威島,香港譯為鮑威特島),是南大西洋的一個孤立火山島,現屬挪威南極領地。1739年1月由法國航海家讓-巴蒂斯特·夏爾·布韋(Jean-Baptiste Charles Bouvet de Lozier)首次發現,但由於天氣海況及人員傷病等多方面原因,布韋沒有對該地進行考察,因此他也無法判定這究竟是一個島嶼還是南極大陸的一部分。他將該地命名為“the Cape of Circumusion”,並記錄了經緯度。布韋島是世界上距任何一個大陸最遠的島嶼之一。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布韋 1738-1739 探險航跡

德斯諾斯的這張地地圖,忠實地反應了他的法國老鄉布榭的這種理論:此圖的南極地區,不再是一個單一的陸地,而是由一個冰封的內海隔開的兩個島嶼,冰山從那裡分離並向北漂流到大洋之上……,兩個“南冰洋”的出口一個在非洲下方、南緯54度附近、被認為是布韋發現大量冰山的地方,另一個則在南美洲大陸西南端,那裡是探險家戴維斯曾經報告發現大量冰川的地方。如果布榭知道英國人哈雷在1700年的探險中,曾在南緯52.5°度,西經35°度的位置也曾經發現大量的巨型冰川,那他的“南冰洋”假想圖,不知道還要多開幾個口子。那個年代,科幻與夢幻,好像也不過是一念之差。好在,此地圖上的“南冰洋”寫著“猜想”(conjecturée),否則,今日的我們怕是真不知道這幅地圖描繪的到底是哪一顆星球。


34期~探索“未知南方大陸”的故事(下)—記德斯諾斯及其世界地圖

猜想中的南冰洋把南極洲隔開成兩個島嶼

風帆年代的人類,雖然有著堅韌的意志與探索未知的雄心壯志,但技術條件依然難以同極地地區狂莽的自然力量直接抗衡。直到1838-1842年,美國人威爾克斯赴南極海域進行多次探險,繪製了2000多公里的南極洲海岸線地圖,他在印度洋地區測繪的南極岸線被命名為威爾克斯地(Wilkes Land),非假想的南極岸線才算初露崢嶸。之後,經過幾代探險家的努力,直到20世紀20年代,南極洲的地圖才算初步完成。而彼時,如果回看德斯諾斯的這幅世界地圖,不知會對人類探索與進步的軌跡生出幾多感觸!

榮耀艦隊 / 橙湖工作室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