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是二戰德國主要的石油來源地,這裡每年生產大約1000萬噸石油,基本餵飽了德國的戰爭機器,而德國沿海省份的石油產量只有每年50萬噸,該國煤制油的最高產能也就是每年500萬噸的樣子,而它消耗石油最多的1943年需要大約1200萬噸石油供應,很明顯沒有羅馬尼亞是絕對不行的。

二戰德軍真正的幫手,這國不僅提供1000萬噸石油,還有70萬大軍

看過德國電影《我們的父輩》的軍迷肯定對影片裡庫爾斯克會戰的部分印象最深,奮戰在別爾哥羅德廢墟里得威爾漢姆中尉被自己的營長告知,因缺乏航空燃料空軍將不能支援地面做戰……,可見,在1943年最關鍵的時刻,由於德軍沒能奪取高加索油田而陷入油荒,這一年也是駐紮在非洲的盟軍轟炸機,開始大規模空襲羅馬尼亞的一年,正是羅馬尼亞的石油減產讓德軍陷入絕境。

二戰德軍真正的幫手,這國不僅提供1000萬噸石油,還有70萬大軍

1942年軸心國奮戰整個下半年,不但沒能奪取高加索,還損失了150多萬軍隊和大量技術兵器,這都註定了它要失敗,而且損失的部隊以羅馬尼亞人為主。根據統計顯示:到1943年奮戰在蘇德戰場的羅馬尼亞兵力突破了70萬人大關,這幾乎相當於曼師坦因指揮哈爾科夫反擊戰時手裡的兵力總和,因此說:羅馬尼亞不僅為機械化戰爭提供了必備的石油,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軸心國的兵力不足問題,它的作用絕對在意大利之上,當真無愧的軸心國脊樑啊!

二戰德軍真正的幫手,這國不僅提供1000萬噸石油,還有70萬大軍

(羅馬尼亞和德軍的士兵,注意頭盔差別)

但是,二戰時期的羅馬尼亞工業基礎有限,這就導致它的部隊裝備不是太好,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之時,全部部署在蘇羅邊境的19個羅馬尼亞師只裝備捷克生產的ZB-24步槍,輕機槍五花八門包括捷克的ZB-26\30\53和奧地利生產的施瓦茨羅德輕機槍,基本沒有攻堅武器。由於裝備不足,羅馬尼亞部隊還使用繳獲的莫辛-納甘步槍、PPD-40\41衝鋒槍和託卡列夫手槍,尤其是蘇聯火炮最受歡迎,不僅羅馬尼亞軍隊就連德軍也很喜歡蘇聯火炮,只可惜一直受到彈藥奇缺的困擾。羅馬尼亞軍隊的裝備總體尚屬可觀,至少它有裝備可用,但缺乏反坦克炮和交通工具是個致命傷!

二戰德軍真正的幫手,這國不僅提供1000萬噸石油,還有70萬大軍

1942年11月底,朱可夫領著110萬紅軍展開天王星反擊計劃時,首要打擊的目標就是保盧斯第六集團軍的南北兩翼,這裡分別為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的防區,兩個集團軍擁有27個師38.2萬人,相比之下匈牙利第2集團軍20.9萬人、意大利第8集團軍只有20萬人,這些僕從國軍隊是軸心國在1942年下半年發起藍色行動挺進高加索的主力軍,而人數佔大多數的羅馬尼亞軍隊伴隨第6集團軍主攻斯大林格勒,是主力中主力,意大利和匈牙利的軍隊只能留守頓河上游防線,由此可見羅馬尼亞的重要性!

二戰德軍真正的幫手,這國不僅提供1000萬噸石油,還有70萬大軍

​(羅馬尼亞領導者安東內斯庫和裡賓特洛甫)

不僅是在1942年下半年,從巴巴羅薩計劃剛開始之時,羅馬尼亞軍隊就是軸心國的主力。很多人都認為羅馬尼亞軍隊在圍攻敖德薩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就此斷定它的實力一般!殊不知曼師坦因的第11集團軍在圍攻要塞塞瓦斯托波爾時同樣傷亡數萬人,該集團軍甚至不得不解散了事,因此說敖德薩之戰絕對不是羅馬尼亞無能。

羅馬尼亞軍隊在敖德薩戰役中的表現確實不太讓人滿意,此戰羅軍傷亡8.1萬人,約1.8萬人戰死、1.1萬人失蹤。而防禦一方的蘇軍傷亡4.1萬人,約1.6萬人戰死。如果不是在這個港口浪費的時間和生命太多,大大遲滯了南方集團軍的推進速度,也許曼師坦因就不用南下來幫助消滅基輔周圍的蘇聯紅軍了。

二戰德軍真正的幫手,這國不僅提供1000萬噸石油,還有70萬大軍

(希特勒和安東內斯庫接見羅軍傷殘軍官)

在克里米亞戰役期間羅馬尼亞軍隊是曼師坦因的得力手下,有兩個羅軍摩托化團與德軍的幾個摩步連混編成了格羅戴克戰鬥群,以微弱兵力深入克里米亞腹地,最終配合曼師坦因主力圍殲蘇軍16.2萬人;當藍色行動展開後羅馬尼亞部隊掃蕩亞述海周邊的蘇軍殘餘,為高加索A集團軍的深入作戰免除後顧之憂。

二戰德軍真正的幫手,這國不僅提供1000萬噸石油,還有70萬大軍

(安東內斯庫和德國總參謀長哈爾德)

同時作為保盧斯的兩翼配合在斯大林格勒的作戰。由於斯大林格勒兩翼沒有大河作為天險,在冰雪茫茫的草原上,缺乏反坦克火力的羅馬尼亞軍隊被朱可夫擊敗並不丟人,羅軍的施耐德47毫米火炮對T-34無可奈何,但它們打的足夠頑強,指揮官的表現讓帶兵投降的保盧斯都黯然失色。

二戰德軍真正的幫手,這國不僅提供1000萬噸石油,還有70萬大軍

(施耐德47mm反坦克炮)

以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為例,這支部隊只有德國的第22裝甲師和羅馬尼亞的第1裝甲師兩個坦克師,還有大約19萬作戰部隊!但他們要防守長達138公里的草原防線!而且對面的蘇軍僅僅是第一梯隊就擁有34萬人,尤其是強大的蘇聯第5坦克軍配備幾百輛T-34坦克,讓德國和羅馬尼亞的兩個裝甲師瞬間被淹沒了,因此保盧斯的北翼最早崩潰。

二戰德軍真正的幫手,這國不僅提供1000萬噸石油,還有70萬大軍

(德軍第22裝甲師裝備落後,抵擋不住T-34)

但潰敗的羅軍在羅馬尼亞第6步兵師師長米哈依爾-萊斯特少將帶領下組成一個4萬多人的戰鬥群,頑強抵抗蘇軍的包圍並在11月23日全軍覆沒,被包圍的時刻米哈依爾-萊斯特少將始終拒絕投降。消滅他的蘇軍第5突擊集團軍確實厲害,正是由於它對奇爾河防線的不斷進攻,才導致原定一起參與解圍計劃的德軍第48裝甲軍轉入防禦,由名將巴爾克將軍指揮的德軍第11裝甲師,不得不面對奇爾河對岸幾十萬蘇軍不斷的進攻,往往是白天作戰、晚上行軍轉移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可見斯大林格勒北翼的蘇軍戰鬥力之強,因此羅馬尼亞軍隊的戰敗不丟人,恰恰是他們給了德國持續作戰的可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