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歷史上動用兵力最多的時期是在二戰,此時的人類文明已經發展的非常高了,國家組織和生產力是以往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所動員的軍隊數量也是前無古人的,甚至後無來者

在20世紀之前,人類總動員兵力最高的戰爭是1861年-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北軍的參戰兵力達到了驚人的200多萬,而南方也有100萬人參戰,在南北戰爭之前,這麼大規模的兵力投入從未出現過,堪稱世紀大亂戰。

而到了一戰時,隨著後勤保障能力的提高和進步一的工業化,世界各大強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就更加恐怖了,僅法國在一戰時就動員兵力超過350萬人,可謂是傾舉國之力。

到了二戰時,戰爭的規模已經是無以復加了,數百萬人蔘加的大會戰比比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僅僅雙方的傷亡人數就達到了230萬人!

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的兵力動員應該是最高的,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每年的現役軍人都在600萬以上,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蘇聯現役軍人多達1280萬。

(蘇聯紅軍)

作為二戰的歐洲策源地,納粹德國在二戰時的兵力與蘇聯也是不相上下,到戰爭結束時,德軍尚存五六百萬軍隊,而在1943年時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200萬人,是德國的巔峰時期。

(納粹德軍)

除了蘇聯和德國,美國在二戰時的總兵力也是很恐怖,在二戰結束時,美軍的現役部隊也多達1100萬人。

(美軍通過凱旋門)

二戰期間之所以動員的軍隊如此之多,是因為近代工業革命大幅提高了生產力,各國的工業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可以支撐數百萬甚至上千萬軍隊的戰爭補給。並且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也方便於徵兵和訓練,這才使得軍隊數量猛烈攀升。

如果在古代,低下的生產力是很難負擔得起上百萬人作戰的,尤其是遠距離作戰。例如在1876-1878年的清政府收復新疆之戰中,左宗棠一共帶了七萬多瀟湘子弟出關作戰,雖然兵力不多,但這個數量已經是清政府所能承擔的極限了。

而且這七萬人並非全是戰鬥人員,其中只要約3萬人是真正的一線士兵,其他的都是後勤保障人員。因為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公路和鐵路的,飛機就更別想了,後勤運輸是十分艱難的,尤其是收復新疆這種遠征作戰,後勤壓力特別巨大,運輸保證人員的數量遠遠多餘戰鬥士兵數量,通常是在路上消耗兩石到三石糧食,才能將一石糧食送到前線,大部分糧食都被押送的民夫消耗了。

(從蘭州到新疆伊犁的距離真的非常遙遠,而且中途幾乎沒有什麼補給站,大軍一切的軍需都要從內地轉運而來,耗費巨大)

如此一來,士兵的數量就不能很多,假如有一百萬人蔘戰,那麼就至少要有200萬人參與後勤保障工作,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這麼多人被徵調到前線,後方誰來種地?誰來打糧食?古代可是沒有化肥和拖拉機的,農業生產力比今天要低多了,需要大量密集的人口去耕作,所以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徵調走。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所動用的兵力確實恐怖,在2000多年前,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投入了上百萬的兵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軍隊中也並都是一線戰鬥人員,這裡面同樣包含了大量的民夫。並且中原國家大戰時戰線都不是很長,後勤運輸尚且在承受範圍之內,再加上一些河流輔助運輸,這才使得戰國時期出現了幾十萬的大會戰。

可是如果是出關的遠距離作戰,即便是大一統的中原帝國,最多也只能發兵十幾萬作戰,因為要保證這十幾萬人的後勤,政府要組織二三十萬人搞運輸,壓力非常大。

後勤保障的難題一直到工業革命後才得以解決,汽車、火車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後勤保障能力,而無線電技術的應用也讓指揮官可以控制更多的軍隊,此後戰爭中各國所投入的兵力就越來越多。

舉個例子,在17世紀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時,沙俄軍隊從歐洲跋涉而來,最多時也就七八百人。而清軍由於距離後方較近,可以調集3000多人迎戰,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然而到了1900年,沙俄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在遠東調集18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地區,所動用的軍隊甚至遠超清軍在東北的駐軍。

沙俄之所以能調動那麼多軍隊前往遠東地區,就是因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雖然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經大大緩解了俄羅斯往遠東增兵的壓力。

(西伯利亞大鐵路極大的加強了俄羅斯對遠東的控制)

後來隨著科技和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到了二戰時,各國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爆兵,甚至出現了擁兵千萬的空前壯舉。

"

人類歷史上動用兵力最多的時期是在二戰,此時的人類文明已經發展的非常高了,國家組織和生產力是以往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所動員的軍隊數量也是前無古人的,甚至後無來者

在20世紀之前,人類總動員兵力最高的戰爭是1861年-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北軍的參戰兵力達到了驚人的200多萬,而南方也有100萬人參戰,在南北戰爭之前,這麼大規模的兵力投入從未出現過,堪稱世紀大亂戰。

而到了一戰時,隨著後勤保障能力的提高和進步一的工業化,世界各大強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就更加恐怖了,僅法國在一戰時就動員兵力超過350萬人,可謂是傾舉國之力。

到了二戰時,戰爭的規模已經是無以復加了,數百萬人蔘加的大會戰比比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僅僅雙方的傷亡人數就達到了230萬人!

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的兵力動員應該是最高的,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每年的現役軍人都在600萬以上,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蘇聯現役軍人多達1280萬。

(蘇聯紅軍)

作為二戰的歐洲策源地,納粹德國在二戰時的兵力與蘇聯也是不相上下,到戰爭結束時,德軍尚存五六百萬軍隊,而在1943年時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200萬人,是德國的巔峰時期。

(納粹德軍)

除了蘇聯和德國,美國在二戰時的總兵力也是很恐怖,在二戰結束時,美軍的現役部隊也多達1100萬人。

(美軍通過凱旋門)

二戰期間之所以動員的軍隊如此之多,是因為近代工業革命大幅提高了生產力,各國的工業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可以支撐數百萬甚至上千萬軍隊的戰爭補給。並且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也方便於徵兵和訓練,這才使得軍隊數量猛烈攀升。

如果在古代,低下的生產力是很難負擔得起上百萬人作戰的,尤其是遠距離作戰。例如在1876-1878年的清政府收復新疆之戰中,左宗棠一共帶了七萬多瀟湘子弟出關作戰,雖然兵力不多,但這個數量已經是清政府所能承擔的極限了。

而且這七萬人並非全是戰鬥人員,其中只要約3萬人是真正的一線士兵,其他的都是後勤保障人員。因為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公路和鐵路的,飛機就更別想了,後勤運輸是十分艱難的,尤其是收復新疆這種遠征作戰,後勤壓力特別巨大,運輸保證人員的數量遠遠多餘戰鬥士兵數量,通常是在路上消耗兩石到三石糧食,才能將一石糧食送到前線,大部分糧食都被押送的民夫消耗了。

(從蘭州到新疆伊犁的距離真的非常遙遠,而且中途幾乎沒有什麼補給站,大軍一切的軍需都要從內地轉運而來,耗費巨大)

如此一來,士兵的數量就不能很多,假如有一百萬人蔘戰,那麼就至少要有200萬人參與後勤保障工作,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這麼多人被徵調到前線,後方誰來種地?誰來打糧食?古代可是沒有化肥和拖拉機的,農業生產力比今天要低多了,需要大量密集的人口去耕作,所以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徵調走。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所動用的兵力確實恐怖,在2000多年前,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投入了上百萬的兵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軍隊中也並都是一線戰鬥人員,這裡面同樣包含了大量的民夫。並且中原國家大戰時戰線都不是很長,後勤運輸尚且在承受範圍之內,再加上一些河流輔助運輸,這才使得戰國時期出現了幾十萬的大會戰。

可是如果是出關的遠距離作戰,即便是大一統的中原帝國,最多也只能發兵十幾萬作戰,因為要保證這十幾萬人的後勤,政府要組織二三十萬人搞運輸,壓力非常大。

後勤保障的難題一直到工業革命後才得以解決,汽車、火車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後勤保障能力,而無線電技術的應用也讓指揮官可以控制更多的軍隊,此後戰爭中各國所投入的兵力就越來越多。

舉個例子,在17世紀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時,沙俄軍隊從歐洲跋涉而來,最多時也就七八百人。而清軍由於距離後方較近,可以調集3000多人迎戰,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然而到了1900年,沙俄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在遠東調集18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地區,所動用的軍隊甚至遠超清軍在東北的駐軍。

沙俄之所以能調動那麼多軍隊前往遠東地區,就是因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雖然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經大大緩解了俄羅斯往遠東增兵的壓力。

(西伯利亞大鐵路極大的加強了俄羅斯對遠東的控制)

後來隨著科技和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到了二戰時,各國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爆兵,甚至出現了擁兵千萬的空前壯舉。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

人類歷史上動用兵力最多的時期是在二戰,此時的人類文明已經發展的非常高了,國家組織和生產力是以往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所動員的軍隊數量也是前無古人的,甚至後無來者

在20世紀之前,人類總動員兵力最高的戰爭是1861年-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北軍的參戰兵力達到了驚人的200多萬,而南方也有100萬人參戰,在南北戰爭之前,這麼大規模的兵力投入從未出現過,堪稱世紀大亂戰。

而到了一戰時,隨著後勤保障能力的提高和進步一的工業化,世界各大強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就更加恐怖了,僅法國在一戰時就動員兵力超過350萬人,可謂是傾舉國之力。

到了二戰時,戰爭的規模已經是無以復加了,數百萬人蔘加的大會戰比比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僅僅雙方的傷亡人數就達到了230萬人!

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的兵力動員應該是最高的,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每年的現役軍人都在600萬以上,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蘇聯現役軍人多達1280萬。

(蘇聯紅軍)

作為二戰的歐洲策源地,納粹德國在二戰時的兵力與蘇聯也是不相上下,到戰爭結束時,德軍尚存五六百萬軍隊,而在1943年時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200萬人,是德國的巔峰時期。

(納粹德軍)

除了蘇聯和德國,美國在二戰時的總兵力也是很恐怖,在二戰結束時,美軍的現役部隊也多達1100萬人。

(美軍通過凱旋門)

二戰期間之所以動員的軍隊如此之多,是因為近代工業革命大幅提高了生產力,各國的工業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可以支撐數百萬甚至上千萬軍隊的戰爭補給。並且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也方便於徵兵和訓練,這才使得軍隊數量猛烈攀升。

如果在古代,低下的生產力是很難負擔得起上百萬人作戰的,尤其是遠距離作戰。例如在1876-1878年的清政府收復新疆之戰中,左宗棠一共帶了七萬多瀟湘子弟出關作戰,雖然兵力不多,但這個數量已經是清政府所能承擔的極限了。

而且這七萬人並非全是戰鬥人員,其中只要約3萬人是真正的一線士兵,其他的都是後勤保障人員。因為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公路和鐵路的,飛機就更別想了,後勤運輸是十分艱難的,尤其是收復新疆這種遠征作戰,後勤壓力特別巨大,運輸保證人員的數量遠遠多餘戰鬥士兵數量,通常是在路上消耗兩石到三石糧食,才能將一石糧食送到前線,大部分糧食都被押送的民夫消耗了。

(從蘭州到新疆伊犁的距離真的非常遙遠,而且中途幾乎沒有什麼補給站,大軍一切的軍需都要從內地轉運而來,耗費巨大)

如此一來,士兵的數量就不能很多,假如有一百萬人蔘戰,那麼就至少要有200萬人參與後勤保障工作,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這麼多人被徵調到前線,後方誰來種地?誰來打糧食?古代可是沒有化肥和拖拉機的,農業生產力比今天要低多了,需要大量密集的人口去耕作,所以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徵調走。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所動用的兵力確實恐怖,在2000多年前,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投入了上百萬的兵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軍隊中也並都是一線戰鬥人員,這裡面同樣包含了大量的民夫。並且中原國家大戰時戰線都不是很長,後勤運輸尚且在承受範圍之內,再加上一些河流輔助運輸,這才使得戰國時期出現了幾十萬的大會戰。

可是如果是出關的遠距離作戰,即便是大一統的中原帝國,最多也只能發兵十幾萬作戰,因為要保證這十幾萬人的後勤,政府要組織二三十萬人搞運輸,壓力非常大。

後勤保障的難題一直到工業革命後才得以解決,汽車、火車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後勤保障能力,而無線電技術的應用也讓指揮官可以控制更多的軍隊,此後戰爭中各國所投入的兵力就越來越多。

舉個例子,在17世紀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時,沙俄軍隊從歐洲跋涉而來,最多時也就七八百人。而清軍由於距離後方較近,可以調集3000多人迎戰,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然而到了1900年,沙俄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在遠東調集18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地區,所動用的軍隊甚至遠超清軍在東北的駐軍。

沙俄之所以能調動那麼多軍隊前往遠東地區,就是因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雖然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經大大緩解了俄羅斯往遠東增兵的壓力。

(西伯利亞大鐵路極大的加強了俄羅斯對遠東的控制)

後來隨著科技和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到了二戰時,各國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爆兵,甚至出現了擁兵千萬的空前壯舉。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

人類歷史上動用兵力最多的時期是在二戰,此時的人類文明已經發展的非常高了,國家組織和生產力是以往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所動員的軍隊數量也是前無古人的,甚至後無來者

在20世紀之前,人類總動員兵力最高的戰爭是1861年-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北軍的參戰兵力達到了驚人的200多萬,而南方也有100萬人參戰,在南北戰爭之前,這麼大規模的兵力投入從未出現過,堪稱世紀大亂戰。

而到了一戰時,隨著後勤保障能力的提高和進步一的工業化,世界各大強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就更加恐怖了,僅法國在一戰時就動員兵力超過350萬人,可謂是傾舉國之力。

到了二戰時,戰爭的規模已經是無以復加了,數百萬人蔘加的大會戰比比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僅僅雙方的傷亡人數就達到了230萬人!

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的兵力動員應該是最高的,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每年的現役軍人都在600萬以上,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蘇聯現役軍人多達1280萬。

(蘇聯紅軍)

作為二戰的歐洲策源地,納粹德國在二戰時的兵力與蘇聯也是不相上下,到戰爭結束時,德軍尚存五六百萬軍隊,而在1943年時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200萬人,是德國的巔峰時期。

(納粹德軍)

除了蘇聯和德國,美國在二戰時的總兵力也是很恐怖,在二戰結束時,美軍的現役部隊也多達1100萬人。

(美軍通過凱旋門)

二戰期間之所以動員的軍隊如此之多,是因為近代工業革命大幅提高了生產力,各國的工業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可以支撐數百萬甚至上千萬軍隊的戰爭補給。並且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也方便於徵兵和訓練,這才使得軍隊數量猛烈攀升。

如果在古代,低下的生產力是很難負擔得起上百萬人作戰的,尤其是遠距離作戰。例如在1876-1878年的清政府收復新疆之戰中,左宗棠一共帶了七萬多瀟湘子弟出關作戰,雖然兵力不多,但這個數量已經是清政府所能承擔的極限了。

而且這七萬人並非全是戰鬥人員,其中只要約3萬人是真正的一線士兵,其他的都是後勤保障人員。因為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公路和鐵路的,飛機就更別想了,後勤運輸是十分艱難的,尤其是收復新疆這種遠征作戰,後勤壓力特別巨大,運輸保證人員的數量遠遠多餘戰鬥士兵數量,通常是在路上消耗兩石到三石糧食,才能將一石糧食送到前線,大部分糧食都被押送的民夫消耗了。

(從蘭州到新疆伊犁的距離真的非常遙遠,而且中途幾乎沒有什麼補給站,大軍一切的軍需都要從內地轉運而來,耗費巨大)

如此一來,士兵的數量就不能很多,假如有一百萬人蔘戰,那麼就至少要有200萬人參與後勤保障工作,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這麼多人被徵調到前線,後方誰來種地?誰來打糧食?古代可是沒有化肥和拖拉機的,農業生產力比今天要低多了,需要大量密集的人口去耕作,所以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徵調走。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所動用的兵力確實恐怖,在2000多年前,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投入了上百萬的兵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軍隊中也並都是一線戰鬥人員,這裡面同樣包含了大量的民夫。並且中原國家大戰時戰線都不是很長,後勤運輸尚且在承受範圍之內,再加上一些河流輔助運輸,這才使得戰國時期出現了幾十萬的大會戰。

可是如果是出關的遠距離作戰,即便是大一統的中原帝國,最多也只能發兵十幾萬作戰,因為要保證這十幾萬人的後勤,政府要組織二三十萬人搞運輸,壓力非常大。

後勤保障的難題一直到工業革命後才得以解決,汽車、火車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後勤保障能力,而無線電技術的應用也讓指揮官可以控制更多的軍隊,此後戰爭中各國所投入的兵力就越來越多。

舉個例子,在17世紀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時,沙俄軍隊從歐洲跋涉而來,最多時也就七八百人。而清軍由於距離後方較近,可以調集3000多人迎戰,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然而到了1900年,沙俄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在遠東調集18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地區,所動用的軍隊甚至遠超清軍在東北的駐軍。

沙俄之所以能調動那麼多軍隊前往遠東地區,就是因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雖然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經大大緩解了俄羅斯往遠東增兵的壓力。

(西伯利亞大鐵路極大的加強了俄羅斯對遠東的控制)

後來隨著科技和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到了二戰時,各國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爆兵,甚至出現了擁兵千萬的空前壯舉。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

人類歷史上動用兵力最多的時期是在二戰,此時的人類文明已經發展的非常高了,國家組織和生產力是以往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所動員的軍隊數量也是前無古人的,甚至後無來者

在20世紀之前,人類總動員兵力最高的戰爭是1861年-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北軍的參戰兵力達到了驚人的200多萬,而南方也有100萬人參戰,在南北戰爭之前,這麼大規模的兵力投入從未出現過,堪稱世紀大亂戰。

而到了一戰時,隨著後勤保障能力的提高和進步一的工業化,世界各大強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就更加恐怖了,僅法國在一戰時就動員兵力超過350萬人,可謂是傾舉國之力。

到了二戰時,戰爭的規模已經是無以復加了,數百萬人蔘加的大會戰比比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僅僅雙方的傷亡人數就達到了230萬人!

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的兵力動員應該是最高的,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每年的現役軍人都在600萬以上,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蘇聯現役軍人多達1280萬。

(蘇聯紅軍)

作為二戰的歐洲策源地,納粹德國在二戰時的兵力與蘇聯也是不相上下,到戰爭結束時,德軍尚存五六百萬軍隊,而在1943年時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200萬人,是德國的巔峰時期。

(納粹德軍)

除了蘇聯和德國,美國在二戰時的總兵力也是很恐怖,在二戰結束時,美軍的現役部隊也多達1100萬人。

(美軍通過凱旋門)

二戰期間之所以動員的軍隊如此之多,是因為近代工業革命大幅提高了生產力,各國的工業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可以支撐數百萬甚至上千萬軍隊的戰爭補給。並且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也方便於徵兵和訓練,這才使得軍隊數量猛烈攀升。

如果在古代,低下的生產力是很難負擔得起上百萬人作戰的,尤其是遠距離作戰。例如在1876-1878年的清政府收復新疆之戰中,左宗棠一共帶了七萬多瀟湘子弟出關作戰,雖然兵力不多,但這個數量已經是清政府所能承擔的極限了。

而且這七萬人並非全是戰鬥人員,其中只要約3萬人是真正的一線士兵,其他的都是後勤保障人員。因為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公路和鐵路的,飛機就更別想了,後勤運輸是十分艱難的,尤其是收復新疆這種遠征作戰,後勤壓力特別巨大,運輸保證人員的數量遠遠多餘戰鬥士兵數量,通常是在路上消耗兩石到三石糧食,才能將一石糧食送到前線,大部分糧食都被押送的民夫消耗了。

(從蘭州到新疆伊犁的距離真的非常遙遠,而且中途幾乎沒有什麼補給站,大軍一切的軍需都要從內地轉運而來,耗費巨大)

如此一來,士兵的數量就不能很多,假如有一百萬人蔘戰,那麼就至少要有200萬人參與後勤保障工作,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這麼多人被徵調到前線,後方誰來種地?誰來打糧食?古代可是沒有化肥和拖拉機的,農業生產力比今天要低多了,需要大量密集的人口去耕作,所以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徵調走。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所動用的兵力確實恐怖,在2000多年前,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投入了上百萬的兵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軍隊中也並都是一線戰鬥人員,這裡面同樣包含了大量的民夫。並且中原國家大戰時戰線都不是很長,後勤運輸尚且在承受範圍之內,再加上一些河流輔助運輸,這才使得戰國時期出現了幾十萬的大會戰。

可是如果是出關的遠距離作戰,即便是大一統的中原帝國,最多也只能發兵十幾萬作戰,因為要保證這十幾萬人的後勤,政府要組織二三十萬人搞運輸,壓力非常大。

後勤保障的難題一直到工業革命後才得以解決,汽車、火車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後勤保障能力,而無線電技術的應用也讓指揮官可以控制更多的軍隊,此後戰爭中各國所投入的兵力就越來越多。

舉個例子,在17世紀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時,沙俄軍隊從歐洲跋涉而來,最多時也就七八百人。而清軍由於距離後方較近,可以調集3000多人迎戰,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然而到了1900年,沙俄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在遠東調集18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地區,所動用的軍隊甚至遠超清軍在東北的駐軍。

沙俄之所以能調動那麼多軍隊前往遠東地區,就是因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雖然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經大大緩解了俄羅斯往遠東增兵的壓力。

(西伯利亞大鐵路極大的加強了俄羅斯對遠東的控制)

後來隨著科技和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到了二戰時,各國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爆兵,甚至出現了擁兵千萬的空前壯舉。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歷史上一國擁有的最多兵力是多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