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釣魚 鯉魚 草魚 鯽魚 綠豆 工作之漁 2019-09-04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我想到一個問題,按照目前野釣形式嚴峻來看,釣點無魚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野釣的一種常態,導致釣魚人從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就是野釣釣點無魚?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避免空軍,在來到一個陌生水域時學會判斷釣點內有沒有魚就成了關鍵!

判斷依據之“看”

老釣友來到一個陌生水域都不會急著下杆,也不會慌慌張張的搶佔釣位,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判斷水域內魚情,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眼睛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有沒有魚躍出水面,那還要看什麼呢?我按照觀察判斷得出結論的難易程度來闡述。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我想到一個問題,按照目前野釣形式嚴峻來看,釣點無魚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野釣的一種常態,導致釣魚人從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就是野釣釣點無魚?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避免空軍,在來到一個陌生水域時學會判斷釣點內有沒有魚就成了關鍵!

判斷依據之“看”

老釣友來到一個陌生水域都不會急著下杆,也不會慌慌張張的搶佔釣位,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判斷水域內魚情,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眼睛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有沒有魚躍出水面,那還要看什麼呢?我按照觀察判斷得出結論的難易程度來闡述。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一、水至清則無魚,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第一點是看水的顏色,顏色清澈透明時,水中魚的密度比較小或沒有魚。反之,水的顏色略顯渾濁呈現黃綠色、半透明狀態且深處看不到水底,水中有魚的機率就比較大,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很多野外淡水魚是底層魚類,習慣低頭吃餌,像鯉魚就是最典型喜歡拱起河底淤泥層吸食裡面的食物殘渣或者微生物的魚類,魚在水底拱土或者遊動會讓水底渾濁(呈泥漿色),從表面上看水呈現淡黃色(排除雨後雨水彙集帶入岸邊泥沙的情況)。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我想到一個問題,按照目前野釣形式嚴峻來看,釣點無魚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野釣的一種常態,導致釣魚人從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就是野釣釣點無魚?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避免空軍,在來到一個陌生水域時學會判斷釣點內有沒有魚就成了關鍵!

判斷依據之“看”

老釣友來到一個陌生水域都不會急著下杆,也不會慌慌張張的搶佔釣位,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判斷水域內魚情,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眼睛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有沒有魚躍出水面,那還要看什麼呢?我按照觀察判斷得出結論的難易程度來闡述。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一、水至清則無魚,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第一點是看水的顏色,顏色清澈透明時,水中魚的密度比較小或沒有魚。反之,水的顏色略顯渾濁呈現黃綠色、半透明狀態且深處看不到水底,水中有魚的機率就比較大,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很多野外淡水魚是底層魚類,習慣低頭吃餌,像鯉魚就是最典型喜歡拱起河底淤泥層吸食裡面的食物殘渣或者微生物的魚類,魚在水底拱土或者遊動會讓水底渾濁(呈泥漿色),從表面上看水呈現淡黃色(排除雨後雨水彙集帶入岸邊泥沙的情況)。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2、如果水太清澈說明水中的雜質含量低,水中微生物少,恰恰這些都是魚很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清澈並不一定適合魚生存。

3、我們都知道清澈的水域一覽無“魚”,水太清澈,水中的情況被看的清清楚楚,魚沒有藏身之處,即使最初有魚,慢慢也會被開發掉。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我想到一個問題,按照目前野釣形式嚴峻來看,釣點無魚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野釣的一種常態,導致釣魚人從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就是野釣釣點無魚?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避免空軍,在來到一個陌生水域時學會判斷釣點內有沒有魚就成了關鍵!

判斷依據之“看”

老釣友來到一個陌生水域都不會急著下杆,也不會慌慌張張的搶佔釣位,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判斷水域內魚情,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眼睛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有沒有魚躍出水面,那還要看什麼呢?我按照觀察判斷得出結論的難易程度來闡述。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一、水至清則無魚,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第一點是看水的顏色,顏色清澈透明時,水中魚的密度比較小或沒有魚。反之,水的顏色略顯渾濁呈現黃綠色、半透明狀態且深處看不到水底,水中有魚的機率就比較大,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很多野外淡水魚是底層魚類,習慣低頭吃餌,像鯉魚就是最典型喜歡拱起河底淤泥層吸食裡面的食物殘渣或者微生物的魚類,魚在水底拱土或者遊動會讓水底渾濁(呈泥漿色),從表面上看水呈現淡黃色(排除雨後雨水彙集帶入岸邊泥沙的情況)。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2、如果水太清澈說明水中的雜質含量低,水中微生物少,恰恰這些都是魚很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清澈並不一定適合魚生存。

3、我們都知道清澈的水域一覽無“魚”,水太清澈,水中的情況被看的清清楚楚,魚沒有藏身之處,即使最初有魚,慢慢也會被開發掉。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二、除了看水體的顏色,還有一個關鍵點直接反應出水域有沒有魚,並且還能依此判斷出魚的個體大小,那就是水面氣泡。看到這,有人可能比較困惑,經常在水中看到大量泡泡冒出,還刻意釣泡泡多的地方,但仍然一無所獲。泡泡的產生原因很多,我們要排除虛假泡泡,辨別出哪些是真正從魚嘴裡吐出來的氣泡。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我想到一個問題,按照目前野釣形式嚴峻來看,釣點無魚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野釣的一種常態,導致釣魚人從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就是野釣釣點無魚?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避免空軍,在來到一個陌生水域時學會判斷釣點內有沒有魚就成了關鍵!

判斷依據之“看”

老釣友來到一個陌生水域都不會急著下杆,也不會慌慌張張的搶佔釣位,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判斷水域內魚情,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眼睛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有沒有魚躍出水面,那還要看什麼呢?我按照觀察判斷得出結論的難易程度來闡述。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一、水至清則無魚,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第一點是看水的顏色,顏色清澈透明時,水中魚的密度比較小或沒有魚。反之,水的顏色略顯渾濁呈現黃綠色、半透明狀態且深處看不到水底,水中有魚的機率就比較大,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很多野外淡水魚是底層魚類,習慣低頭吃餌,像鯉魚就是最典型喜歡拱起河底淤泥層吸食裡面的食物殘渣或者微生物的魚類,魚在水底拱土或者遊動會讓水底渾濁(呈泥漿色),從表面上看水呈現淡黃色(排除雨後雨水彙集帶入岸邊泥沙的情況)。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2、如果水太清澈說明水中的雜質含量低,水中微生物少,恰恰這些都是魚很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清澈並不一定適合魚生存。

3、我們都知道清澈的水域一覽無“魚”,水太清澈,水中的情況被看的清清楚楚,魚沒有藏身之處,即使最初有魚,慢慢也會被開發掉。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二、除了看水體的顏色,還有一個關鍵點直接反應出水域有沒有魚,並且還能依此判斷出魚的個體大小,那就是水面氣泡。看到這,有人可能比較困惑,經常在水中看到大量泡泡冒出,還刻意釣泡泡多的地方,但仍然一無所獲。泡泡的產生原因很多,我們要排除虛假泡泡,辨別出哪些是真正從魚嘴裡吐出來的氣泡。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魚嘴吐出泡泡的特點是連續且有規律,簡單點說就是一會冒一個,跟魚嘴張開、閉合的節奏有關,其次還有一個特點是泡泡冒到水面後可以保持幾秒不會立刻破,因為魚身上有一層粘液,從魚嘴吐出後帶著粘液上浮,粘液對氣泡的包裹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我們不僅要學會辨別真正的魚泡泡,還要能夠排除虛假魚泡泡。例如水底淤泥層的腐爛動植物時間久了會產生沼氣,其泡泡特點是體積大並且沒有規律,一到水面立刻破裂。如果確認是魚的氣泡,通過泡泡的大小我們可以大概判斷出魚的大小,鯽魚氣泡大約只有綠豆那麼大,鯉魚、草魚的氣泡卻有大拇指蓋大小。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我想到一個問題,按照目前野釣形式嚴峻來看,釣點無魚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野釣的一種常態,導致釣魚人從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就是野釣釣點無魚?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避免空軍,在來到一個陌生水域時學會判斷釣點內有沒有魚就成了關鍵!

判斷依據之“看”

老釣友來到一個陌生水域都不會急著下杆,也不會慌慌張張的搶佔釣位,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判斷水域內魚情,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眼睛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有沒有魚躍出水面,那還要看什麼呢?我按照觀察判斷得出結論的難易程度來闡述。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一、水至清則無魚,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第一點是看水的顏色,顏色清澈透明時,水中魚的密度比較小或沒有魚。反之,水的顏色略顯渾濁呈現黃綠色、半透明狀態且深處看不到水底,水中有魚的機率就比較大,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很多野外淡水魚是底層魚類,習慣低頭吃餌,像鯉魚就是最典型喜歡拱起河底淤泥層吸食裡面的食物殘渣或者微生物的魚類,魚在水底拱土或者遊動會讓水底渾濁(呈泥漿色),從表面上看水呈現淡黃色(排除雨後雨水彙集帶入岸邊泥沙的情況)。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2、如果水太清澈說明水中的雜質含量低,水中微生物少,恰恰這些都是魚很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清澈並不一定適合魚生存。

3、我們都知道清澈的水域一覽無“魚”,水太清澈,水中的情況被看的清清楚楚,魚沒有藏身之處,即使最初有魚,慢慢也會被開發掉。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二、除了看水體的顏色,還有一個關鍵點直接反應出水域有沒有魚,並且還能依此判斷出魚的個體大小,那就是水面氣泡。看到這,有人可能比較困惑,經常在水中看到大量泡泡冒出,還刻意釣泡泡多的地方,但仍然一無所獲。泡泡的產生原因很多,我們要排除虛假泡泡,辨別出哪些是真正從魚嘴裡吐出來的氣泡。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魚嘴吐出泡泡的特點是連續且有規律,簡單點說就是一會冒一個,跟魚嘴張開、閉合的節奏有關,其次還有一個特點是泡泡冒到水面後可以保持幾秒不會立刻破,因為魚身上有一層粘液,從魚嘴吐出後帶著粘液上浮,粘液對氣泡的包裹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我們不僅要學會辨別真正的魚泡泡,還要能夠排除虛假魚泡泡。例如水底淤泥層的腐爛動植物時間久了會產生沼氣,其泡泡特點是體積大並且沒有規律,一到水面立刻破裂。如果確認是魚的氣泡,通過泡泡的大小我們可以大概判斷出魚的大小,鯽魚氣泡大約只有綠豆那麼大,鯉魚、草魚的氣泡卻有大拇指蓋大小。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三、經常被釣魚人光顧的水域肯定是有魚的,所以還有一個可以判斷水域有沒有魚的方式是觀察岸邊情況,看岸邊是否光滑平坦,草有沒有被壓過的痕跡,岸邊有沒有釣魚人殘留的垃圾,如餌料包裝袋、快餐盒等,這些痕跡中任何一點如果存在都表示有釣魚人來過,間接反應出水域是有魚的。細心的釣友還可以通過這些痕跡的明顯程度、殘留垃圾的新舊判斷出釣魚人光顧的時間是近期還是已經很久遠了。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我想到一個問題,按照目前野釣形式嚴峻來看,釣點無魚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野釣的一種常態,導致釣魚人從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就是野釣釣點無魚?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避免空軍,在來到一個陌生水域時學會判斷釣點內有沒有魚就成了關鍵!

判斷依據之“看”

老釣友來到一個陌生水域都不會急著下杆,也不會慌慌張張的搶佔釣位,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判斷水域內魚情,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眼睛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有沒有魚躍出水面,那還要看什麼呢?我按照觀察判斷得出結論的難易程度來闡述。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一、水至清則無魚,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第一點是看水的顏色,顏色清澈透明時,水中魚的密度比較小或沒有魚。反之,水的顏色略顯渾濁呈現黃綠色、半透明狀態且深處看不到水底,水中有魚的機率就比較大,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很多野外淡水魚是底層魚類,習慣低頭吃餌,像鯉魚就是最典型喜歡拱起河底淤泥層吸食裡面的食物殘渣或者微生物的魚類,魚在水底拱土或者遊動會讓水底渾濁(呈泥漿色),從表面上看水呈現淡黃色(排除雨後雨水彙集帶入岸邊泥沙的情況)。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2、如果水太清澈說明水中的雜質含量低,水中微生物少,恰恰這些都是魚很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清澈並不一定適合魚生存。

3、我們都知道清澈的水域一覽無“魚”,水太清澈,水中的情況被看的清清楚楚,魚沒有藏身之處,即使最初有魚,慢慢也會被開發掉。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二、除了看水體的顏色,還有一個關鍵點直接反應出水域有沒有魚,並且還能依此判斷出魚的個體大小,那就是水面氣泡。看到這,有人可能比較困惑,經常在水中看到大量泡泡冒出,還刻意釣泡泡多的地方,但仍然一無所獲。泡泡的產生原因很多,我們要排除虛假泡泡,辨別出哪些是真正從魚嘴裡吐出來的氣泡。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魚嘴吐出泡泡的特點是連續且有規律,簡單點說就是一會冒一個,跟魚嘴張開、閉合的節奏有關,其次還有一個特點是泡泡冒到水面後可以保持幾秒不會立刻破,因為魚身上有一層粘液,從魚嘴吐出後帶著粘液上浮,粘液對氣泡的包裹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我們不僅要學會辨別真正的魚泡泡,還要能夠排除虛假魚泡泡。例如水底淤泥層的腐爛動植物時間久了會產生沼氣,其泡泡特點是體積大並且沒有規律,一到水面立刻破裂。如果確認是魚的氣泡,通過泡泡的大小我們可以大概判斷出魚的大小,鯽魚氣泡大約只有綠豆那麼大,鯉魚、草魚的氣泡卻有大拇指蓋大小。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三、經常被釣魚人光顧的水域肯定是有魚的,所以還有一個可以判斷水域有沒有魚的方式是觀察岸邊情況,看岸邊是否光滑平坦,草有沒有被壓過的痕跡,岸邊有沒有釣魚人殘留的垃圾,如餌料包裝袋、快餐盒等,這些痕跡中任何一點如果存在都表示有釣魚人來過,間接反應出水域是有魚的。細心的釣友還可以通過這些痕跡的明顯程度、殘留垃圾的新舊判斷出釣魚人光顧的時間是近期還是已經很久遠了。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判斷依據之“聽”

這一點很多新手釣友可能無法理解,在水邊我們除了聽到蛙聲一片還能聽到魚的聲音?魚本身是不會發聲的,但是可以靠它間接發出的聲音判斷。在初春,萬物復甦時,魚因為身體所需,對食物需求非常大,加上春季草木開始生長,水草成了很多草食性和雜食性魚的食物,魚在撕扯水面水草和吸食吐水都會發出細細碎碎的聲音。在天氣悶熱或氣壓低時魚會躍出水面,夜晚岸邊會有魚追逐嬉戲,以上這些場景下魚都會通過與水的碰撞發出聲音,間接體現水中有魚。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我想到一個問題,按照目前野釣形式嚴峻來看,釣點無魚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野釣的一種常態,導致釣魚人從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就是野釣釣點無魚?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避免空軍,在來到一個陌生水域時學會判斷釣點內有沒有魚就成了關鍵!

判斷依據之“看”

老釣友來到一個陌生水域都不會急著下杆,也不會慌慌張張的搶佔釣位,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判斷水域內魚情,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眼睛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有沒有魚躍出水面,那還要看什麼呢?我按照觀察判斷得出結論的難易程度來闡述。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一、水至清則無魚,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第一點是看水的顏色,顏色清澈透明時,水中魚的密度比較小或沒有魚。反之,水的顏色略顯渾濁呈現黃綠色、半透明狀態且深處看不到水底,水中有魚的機率就比較大,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很多野外淡水魚是底層魚類,習慣低頭吃餌,像鯉魚就是最典型喜歡拱起河底淤泥層吸食裡面的食物殘渣或者微生物的魚類,魚在水底拱土或者遊動會讓水底渾濁(呈泥漿色),從表面上看水呈現淡黃色(排除雨後雨水彙集帶入岸邊泥沙的情況)。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2、如果水太清澈說明水中的雜質含量低,水中微生物少,恰恰這些都是魚很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清澈並不一定適合魚生存。

3、我們都知道清澈的水域一覽無“魚”,水太清澈,水中的情況被看的清清楚楚,魚沒有藏身之處,即使最初有魚,慢慢也會被開發掉。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二、除了看水體的顏色,還有一個關鍵點直接反應出水域有沒有魚,並且還能依此判斷出魚的個體大小,那就是水面氣泡。看到這,有人可能比較困惑,經常在水中看到大量泡泡冒出,還刻意釣泡泡多的地方,但仍然一無所獲。泡泡的產生原因很多,我們要排除虛假泡泡,辨別出哪些是真正從魚嘴裡吐出來的氣泡。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魚嘴吐出泡泡的特點是連續且有規律,簡單點說就是一會冒一個,跟魚嘴張開、閉合的節奏有關,其次還有一個特點是泡泡冒到水面後可以保持幾秒不會立刻破,因為魚身上有一層粘液,從魚嘴吐出後帶著粘液上浮,粘液對氣泡的包裹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我們不僅要學會辨別真正的魚泡泡,還要能夠排除虛假魚泡泡。例如水底淤泥層的腐爛動植物時間久了會產生沼氣,其泡泡特點是體積大並且沒有規律,一到水面立刻破裂。如果確認是魚的氣泡,通過泡泡的大小我們可以大概判斷出魚的大小,鯽魚氣泡大約只有綠豆那麼大,鯉魚、草魚的氣泡卻有大拇指蓋大小。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三、經常被釣魚人光顧的水域肯定是有魚的,所以還有一個可以判斷水域有沒有魚的方式是觀察岸邊情況,看岸邊是否光滑平坦,草有沒有被壓過的痕跡,岸邊有沒有釣魚人殘留的垃圾,如餌料包裝袋、快餐盒等,這些痕跡中任何一點如果存在都表示有釣魚人來過,間接反應出水域是有魚的。細心的釣友還可以通過這些痕跡的明顯程度、殘留垃圾的新舊判斷出釣魚人光顧的時間是近期還是已經很久遠了。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判斷依據之“聽”

這一點很多新手釣友可能無法理解,在水邊我們除了聽到蛙聲一片還能聽到魚的聲音?魚本身是不會發聲的,但是可以靠它間接發出的聲音判斷。在初春,萬物復甦時,魚因為身體所需,對食物需求非常大,加上春季草木開始生長,水草成了很多草食性和雜食性魚的食物,魚在撕扯水面水草和吸食吐水都會發出細細碎碎的聲音。在天氣悶熱或氣壓低時魚會躍出水面,夜晚岸邊會有魚追逐嬉戲,以上這些場景下魚都會通過與水的碰撞發出聲音,間接體現水中有魚。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判斷依據之“問”

這是最直接判斷陌生水域有沒有魚的方式。來到陌生水域我們可以尋找周圍的村民或釣友詢問水域魚的密度、個體大小、種類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同步瞭解釣點水深、水底情況和被釣魚人光顧的頻率。不要小看這些信息,瞭解清楚後便於我們選擇合適的釣具和釣法。

"
雖入駐今日頭條時間不長,但還是有比較豐富的釣魚類內容寫作經驗的。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管你寫啥,都有人會評論說釣點沒魚,例如你寫打窩時機和技巧,他說:釣點沒魚打窩再好也沒用,你寫調漂方法,他說,釣點內無魚,你調再好也白瞎......有人說這類人可能是傳說中的“槓精”,任你說啥都跟你抬槓,不必在意。真的是這樣嗎?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其實我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我想到一個問題,按照目前野釣形式嚴峻來看,釣點無魚是不是已經成為了野釣的一種常態,導致釣魚人從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就是野釣釣點無魚?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避免空軍,在來到一個陌生水域時學會判斷釣點內有沒有魚就成了關鍵!

判斷依據之“看”

老釣友來到一個陌生水域都不會急著下杆,也不會慌慌張張的搶佔釣位,而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判斷水域內魚情,這種方式就是通過眼睛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有沒有魚躍出水面,那還要看什麼呢?我按照觀察判斷得出結論的難易程度來闡述。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一、水至清則無魚,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第一點是看水的顏色,顏色清澈透明時,水中魚的密度比較小或沒有魚。反之,水的顏色略顯渾濁呈現黃綠色、半透明狀態且深處看不到水底,水中有魚的機率就比較大,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很多野外淡水魚是底層魚類,習慣低頭吃餌,像鯉魚就是最典型喜歡拱起河底淤泥層吸食裡面的食物殘渣或者微生物的魚類,魚在水底拱土或者遊動會讓水底渾濁(呈泥漿色),從表面上看水呈現淡黃色(排除雨後雨水彙集帶入岸邊泥沙的情況)。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2、如果水太清澈說明水中的雜質含量低,水中微生物少,恰恰這些都是魚很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清澈並不一定適合魚生存。

3、我們都知道清澈的水域一覽無“魚”,水太清澈,水中的情況被看的清清楚楚,魚沒有藏身之處,即使最初有魚,慢慢也會被開發掉。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二、除了看水體的顏色,還有一個關鍵點直接反應出水域有沒有魚,並且還能依此判斷出魚的個體大小,那就是水面氣泡。看到這,有人可能比較困惑,經常在水中看到大量泡泡冒出,還刻意釣泡泡多的地方,但仍然一無所獲。泡泡的產生原因很多,我們要排除虛假泡泡,辨別出哪些是真正從魚嘴裡吐出來的氣泡。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魚嘴吐出泡泡的特點是連續且有規律,簡單點說就是一會冒一個,跟魚嘴張開、閉合的節奏有關,其次還有一個特點是泡泡冒到水面後可以保持幾秒不會立刻破,因為魚身上有一層粘液,從魚嘴吐出後帶著粘液上浮,粘液對氣泡的包裹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我們不僅要學會辨別真正的魚泡泡,還要能夠排除虛假魚泡泡。例如水底淤泥層的腐爛動植物時間久了會產生沼氣,其泡泡特點是體積大並且沒有規律,一到水面立刻破裂。如果確認是魚的氣泡,通過泡泡的大小我們可以大概判斷出魚的大小,鯽魚氣泡大約只有綠豆那麼大,鯉魚、草魚的氣泡卻有大拇指蓋大小。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三、經常被釣魚人光顧的水域肯定是有魚的,所以還有一個可以判斷水域有沒有魚的方式是觀察岸邊情況,看岸邊是否光滑平坦,草有沒有被壓過的痕跡,岸邊有沒有釣魚人殘留的垃圾,如餌料包裝袋、快餐盒等,這些痕跡中任何一點如果存在都表示有釣魚人來過,間接反應出水域是有魚的。細心的釣友還可以通過這些痕跡的明顯程度、殘留垃圾的新舊判斷出釣魚人光顧的時間是近期還是已經很久遠了。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判斷依據之“聽”

這一點很多新手釣友可能無法理解,在水邊我們除了聽到蛙聲一片還能聽到魚的聲音?魚本身是不會發聲的,但是可以靠它間接發出的聲音判斷。在初春,萬物復甦時,魚因為身體所需,對食物需求非常大,加上春季草木開始生長,水草成了很多草食性和雜食性魚的食物,魚在撕扯水面水草和吸食吐水都會發出細細碎碎的聲音。在天氣悶熱或氣壓低時魚會躍出水面,夜晚岸邊會有魚追逐嬉戲,以上這些場景下魚都會通過與水的碰撞發出聲音,間接體現水中有魚。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判斷依據之“問”

這是最直接判斷陌生水域有沒有魚的方式。來到陌生水域我們可以尋找周圍的村民或釣友詢問水域魚的密度、個體大小、種類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同步瞭解釣點水深、水底情況和被釣魚人光顧的頻率。不要小看這些信息,瞭解清楚後便於我們選擇合適的釣具和釣法。

釣技再高,沒魚也白瞎?判斷釣點內是否有魚,有這三點就足夠

最後寄語

野釣無魚確實常見,不管是因為人的過度或滅絕式開發還是野外魚的密度非常低,都會有影響。但我想說的是,不能因為水域無魚我們就不去研究釣技釣法,將所有原因歸結到水域沒有魚頭上,水域是我們選擇的,即使沒有魚也只能說明我們不具備判斷陌生水域有沒有魚的能力。

通過以上對陌生水域的分析判斷,我們發現“看”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本領,體現了一個釣魚人的洞察力,在我們釣魚過程中可以刻意的去使用以上理論知識提升實戰經驗和能力!

我是工作之漁,一個用對待工作的態度對待釣魚的釣魚愛好者,歡迎添加關注,一起探討好的釣技釣法,共同進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