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互聯網航運貨代平臺如何不淪為“比價工具”?

電子商務 圓通速遞 市場營銷 保險 界面新聞 2017-06-25

“互聯網+”成為傳統航運業的新命題。

6月23日,國際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CEO Ryan Petersen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Flexport2017年的交易額接近2.5億美元,預計今年11月份將實現首次盈利。他還透露,相對於傳統貨代,互聯網貨代將節省20%的人力成本。

Flexport是一家創立於2013年的物流互聯網貨代公司,主要提供海陸空貨運、報關及貨物保險等線上服務,該平臺80%的業務來自中國出口。已先後獲得3輪融資,融資總額約9000多萬美元,估值超3億美元。

在Flexport上,貨代(貨主)和承運人能進行自由交易,並通過航運流程線上化簡化跨國貨運操作流程:提供每票物流的軌跡,通過航線、運費、交期速度和海關合規數據的分析,來規劃運輸方式,並提供報價將每個環節成本支出可視化。

Flexport也提供包括金融等物流相關服務,Ryan Petersen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貨物保險業務利潤佔據總利潤的20%。

由於傳統航運供應鏈存在“甩櫃”、物流信息無法實時跟蹤等“痛點”,眾多互聯網平臺出現,尤其是貨代市場。新型互聯網貨代在貨主、中小貨運代理和大型船公司、一級貨代之間建立橋樑,減少中間環節。

另外,集裝箱運輸業具有可壓縮的多層貨代結構、更為標準化、客戶集中度也更低的特點,更加適合發展電商業務。

新的商業模式被資本普遍看好,船企也開始尋求與這類航運電商平臺合作:2016年底,馬士基航運同時與一達通、運去哪合作,貨主直接在該平臺上訂艙,提前鎖定艙位和價格,避免爆倉和“甩櫃”。

但界面新聞記者發現,由於商品價值高,航運物流服務是一個線下決策極重的行業,電商平臺是否能獲得傳統貨代和貨主的信任是一個挑戰。這表現在傳統貨代小而分散,世界最大的貨代公司市場份額僅為2%,它擁有6萬3千名員工。

一位專注上海和寧波口岸的出口貨代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他只在電商平臺上參考運價,並不交易,還是與穩定的同行合作。

以上述“艙位寶”為例,上述貨代對記者表示,雖然能保證艙位,但是運價極高,比他自己的報價還高。而貨代只賺取差價,自然不會使用該產品。

他表示,“甩櫃”只有過年或者國慶長假等工廠集中出貨時才會出現:“現在供大於求,船公司攬貨都來不及,哪會甩箱啊。”

另一方面,由於交易環節繁多,線下操作極重:“萬一出現突發情況,比如車隊提不到箱、貨物臨檢時出現問題等,目前單一互聯網平臺無法解決這些細緻化的問題”,上述貨代稱。

所以,如果看好平臺上的價格,他會跳過平臺之間直接聯繫供應商。

他表示,互聯網貨代對他自己並沒有影響。在他看來,雖然互聯網貨代是大趨勢,但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

一般貨代的流程是,船企下放給“一代”(業內稱之為“莊家”),再下放給“二代”,外貿公司每天要接受很多貨代公司的推銷,最終由價格決定。每家船企都有自己的貨代,但價格較高。航運供應鏈的複雜性意味著,傳統貨代並不會像機票的代理商一樣很快消失。

為了不淪為“比價工具”,互聯網貨代正在逐漸下沉,鋪設自己的辦事處和代理點:“運去哪”計劃在嘉興、青島、天津等外貿企業集中的區域內,發展“運去哪”的城市代理企業,負責線下攬貨。

談到互聯網對航運業的改造,運去哪CEO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最大的挑戰是接地氣,營銷人員能不能將價格便宜、基礎需求,傳達給貨主。避免中高層的人員空心化,只講理念,根本不知道怎麼打仗。”

可見,互聯網航運並不單單是幾個電商平臺。近期,陸家嘴航運互聯網產業基地項目啟動,將聚集一批航運功能性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推動航運產業上下游整合。

互聯網也讓這個以大宗商品為主的供應鏈產生了更多想象空間。供應鏈物流與電商物流正在融合:亞馬遜也開始做貨代業務;今年圓通速遞以超過十億港幣收購香港貨代公司先達。

上述貨代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近年來營收和貨量都在萎縮,很多同行和客戶轉型做進口和內銷,跨境物流利潤增長很快。

近年來,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航運市場遇冷,市場格局從賣方轉向買方。Ryan Petersen認為,這對互聯網平臺是機遇,其利用數據化的高科技幫助船企提高利用率、節約成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