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智慧把握電影新風口——從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管窺未來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記者許曉青、吳霞、孫麗萍)6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以中國智慧把握電影新風口——從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管窺未來》的報道。

展映影片511部,放映場次1745場,觀眾46萬多人次,第一次實現5G+4K金爵盛典直播,以新技術迎接新風口;第一次啟動“SIFF ASIA”構架,全方位服務亞洲電影產業和電影人,第一次把“電影學堂”搬進電影節……為期10天的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4日落下帷幕。

電影節上,密集的論壇、展映、發佈會等,帶來了中外專業人士和熱心觀眾的各種追問——電影的未來將會怎樣?那些豐富的作品、如潮的人流,似乎已在作答。從這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人們可以找到一些充滿中國智慧的應答。

(小標題)短視頻來“敲門”,傳統電影如何來“開門”?

從大銀幕到小屏幕,從劇情長片到真人短片和動畫短片,從橫屏到豎屏……當大街小巷捧著手機的人們沉浸在“抖”起來、“晃一晃”的短視頻中,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走進電影院?

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恰逢國內大型網絡視頻平臺——愛奇藝宣佈其付費會員首次突破1億,小屏幕用戶正在帶來更多流量和商業價值。顯然,人類視覺藝術領域層出不窮的新載體,正在挑戰擁有120多年曆史的傳統電影。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達8.29億,手機網民達8.17億。而根據國家電影局統計,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首次突破600億元,城市院線觀影人次超過17億。

按此推算,中國人每人每年走進影院看大約不到2場電影,而人們日常從手機移動端觀看短視頻的頻率則可能更高。

今天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看電影?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無法阻擋的超高人氣,似乎已經回答了問題。即使在梅雨時節,不得不頂風冒雨而來,觀眾依然對走進影院看電影充滿熱情。

6月8日,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啟線上售票,1分鐘後系統顯示4萬多張電影票已售出;30分鐘後,售出逾20萬張。購票者不僅來自上海,而是來自全國各地。以電影節主會場上海影城為例,10天共展映193場影片,其中133場滿場。淘票票影評區,一名“80後”影迷留言,“電影院的儀式感一點都不能少。”

自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起,獎項評比出現了真人短片和動畫短片環節。而在此之前,“手機電影節”已持續舉辦多年。

今天,如果你是一名短視頻製作的愛好者,通往“金爵”之路同樣可期。

“上海國際電影節向短視頻愛好者和優秀製作團隊敞開大門。”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傅文霞說。今年起,電影節啟動構建了以互聯網短視頻創作為起點的“第一級階梯”。電影節聯合上海專業影視院校和短視頻平臺,廣泛挖掘優秀內容和優質人才,因此有了本屆電影節的特別單元——短視頻“探索”單元,從短視頻製作,到金爵短片創作和創投訓練營,再到電影項目創投、亞洲新人獎、金爵獎,上升通道完全打開。

(小標題)票房“爬坡過坎”,電影節如何為電影注入新動能?

根據國家電影專資辦提供的數據,截至5月31日,2019年總票房為270.1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1%。

“面對票房波動,電影人不能原地踏步!”騰訊集團首席運營官兼騰訊影業董事長任宇昕在電影節期間對記者說,電影產業發展不能只盯住票房,而是要從更宏大的發展方向考量,事實上,票房“爬坡過坎”,恰恰證明了中國影視行業迎來了高質量內容的“漲潮期”。

擺脫對票房的“數字焦慮”,更加專注於電影的內容生產和故事本身,中國電影“國家隊”在電影節期間紛紛亮出新招。中影股份公佈了《百萬雄師》《上海堡壘》等新片,上影集團則推出《攀登者》,華夏電影發行公司推出力作《我和我的祖國》。民營“軍團”也是你追我趕,《解放了》《決勝時刻》《烈火英雄》《中國機長》《天火》等劇組紛紛亮相。

在電影節特設的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今年12部入圍影片彰顯國產電影新實力。豐富多彩的蒙古族、哈薩克族、鄂溫克族題材影片,講述老百姓的親情、愛情、友情,刻畫細膩、感人至深。呈現午夜代駕司機工作和生活現狀、艾滋病治療中的醫患關係等現實題材作品,更是讓人點贊叫好。其中部分作品也將在2019年下半年進入商業院線放映。

“行業的硬通貨,要靠作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觀眾認可的是電影裡的好故事、好人物。”中影股份總經理江平說。

越來越多的電影製作企業和電影人開始意識到,講好中國故事,還要依靠“科技+文化”的協同配合。

本屆電影節期間,探索“科技+文化”的新趨勢,取得多項新成果。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牽頭多家單位,首次實現了5G環境下4K超高清的金爵盛典直播,受到觀眾好評。又比如,在電影展映中,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推出杜比、IMAX、VR、Real D等多種新興技術的觀影體驗放映,共同組成“新視野”單元,觀眾直呼大開眼界。

上海在打響國際電影節文化品牌同時,首次發佈“科創影都”藍圖,依託“G60科創走廊”,松江區擬率先擦亮電影全產業鏈的金字招牌。浦東新區、虹口區等也相繼圍繞科幻電影舉辦主題活動,將《流浪地球》掀起的科幻熱,化為追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這一屆電影節,行業亮點頻現,使人們對下半年的中國電影市場頗具信心和期盼。

(小標題)“小鎮青年”如此愛電影,電影節又如何“孵出”大師?

中國電影家協會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發佈《2019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來自二三線城市的“小鎮青年”是中國電影票房的消費主力。隨著“小鎮青年”的成長,25歲以上的男女對電影及其衍生產品的購買力也隨之增強。

今天愛看電影的“小鎮青年”,或許就是未來的電影人才。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今年將一場國際化的“電影課”完整地搬進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現場。6月21日,《流浪地球》的製片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聲音設計師、《荒野獵人》《雲圖》等的製片人齊聚一堂,聚焦的正是電影人才話題。

“電影人才的培養,不能只盯住演員和導演這兩個職業。”《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在這場論壇上坦言。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執行院長蔣為民說,無論是美國、印度,還是中國,我們真正需要熱愛電影的、可以腳踏實地並具有素養的人才。

除了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示範課”,今年電影節還新增“電影學堂”活動,讓電影愛好者和莘莘學子,與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等零距離對話。在香港導演王家衛領銜的電影項目創投評選中,則有454個項目報名,被細分為青年電影、成熟電影、合拍片、製作中項目四大類,以提高其“孵化”的最大可能性。

經過20多年發展,已舉辦22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在走向風華正茂的盛年期。電影節是一片寬廣的大舞臺,其展示功能、聚焦功能、培育功能,既面向國內,更面向全球。

本屆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各獎項評選中,媒體評委投票決定把“最受傳媒關注新人女演員獎”頒發給電影《音樂家》中表現出色的哈薩克斯坦9歲小演員迪納茨·努爾賽伊提。從“一帶一路”沿線遠道而來領獎的她激動落淚,她用稚嫩而真誠的童音,感謝電影節對她的支持。

“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很重要,相信通過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與各專業院校合作‘孵化’,優秀人才無論身處哪裡,都能助推全球電影產業的發展。”蔣為民點評。(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