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

甜劇《親愛的,熱愛的》迎來了大結局,這部融呆萌追愛、套路撩人、電競熱血和夢想等元素的劇,被廣電總局點贊、人民網強烈推薦,可謂火爆了這個夏天。

"

甜劇《親愛的,熱愛的》迎來了大結局,這部融呆萌追愛、套路撩人、電競熱血和夢想等元素的劇,被廣電總局點贊、人民網強烈推薦,可謂火爆了這個夏天。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廣電總局點贊

不知何時起,我們不再喜歡看出軌車禍癌症等虐劇,而追起了甜甜膩膩的甜寵劇。

"甜寵劇"的流行

今年看過的兩部劇《我只喜歡你》和《親愛的,熱愛的》就是這類劇。

甜寵劇普遍有一些特點,不大虐,哪怕小虐也是甜的。主角團逛撒狗糧,用日常的點滴溫馨和甜蜜撐足劇情。

比如《我只喜歡你》中男女主分別七年,他們卻忍受了七年的分別,並在此期間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喬一更自信了,言默更溫暖了。

現下大火《親愛的,熱愛的》,男女主分分合合就跟玩過家家似的。就算話題"韓商言和佟年什麼時候和好?"上了微博熱搜,粉絲看到的不是他們的傷心,而是經典的調侃"虐妻一時爽,追妻火葬場"。

我們不再為這些人物哭的稀里嘩啦的,不用自我調侃看劇費紙巾了。

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虐不過兩集,他們肯定又會和好了。

秀恩愛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連鬧個矛盾吵個架都是撒狗糧的模樣了。

然而,我在想,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喜歡看甜甜的劇?

我對身邊的朋友(主要是女性)進行了觀察,通過聊天閒侃,並且融入她們的圈子,學會了"真香"、"彩虹屁"、"上頭"等等網絡詞彙,久不追劇地追起了她們說的"甜寵劇"。

在一次次"真香"打臉以及"太上頭了"的同時,保持了那麼一丟丟理智,對這種甜膩劇情的"盛行"生髮了一些思考。

"

甜劇《親愛的,熱愛的》迎來了大結局,這部融呆萌追愛、套路撩人、電競熱血和夢想等元素的劇,被廣電總局點贊、人民網強烈推薦,可謂火爆了這個夏天。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廣電總局點贊

不知何時起,我們不再喜歡看出軌車禍癌症等虐劇,而追起了甜甜膩膩的甜寵劇。

"甜寵劇"的流行

今年看過的兩部劇《我只喜歡你》和《親愛的,熱愛的》就是這類劇。

甜寵劇普遍有一些特點,不大虐,哪怕小虐也是甜的。主角團逛撒狗糧,用日常的點滴溫馨和甜蜜撐足劇情。

比如《我只喜歡你》中男女主分別七年,他們卻忍受了七年的分別,並在此期間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喬一更自信了,言默更溫暖了。

現下大火《親愛的,熱愛的》,男女主分分合合就跟玩過家家似的。就算話題"韓商言和佟年什麼時候和好?"上了微博熱搜,粉絲看到的不是他們的傷心,而是經典的調侃"虐妻一時爽,追妻火葬場"。

我們不再為這些人物哭的稀里嘩啦的,不用自我調侃看劇費紙巾了。

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虐不過兩集,他們肯定又會和好了。

秀恩愛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連鬧個矛盾吵個架都是撒狗糧的模樣了。

然而,我在想,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喜歡看甜甜的劇?

我對身邊的朋友(主要是女性)進行了觀察,通過聊天閒侃,並且融入她們的圈子,學會了"真香"、"彩虹屁"、"上頭"等等網絡詞彙,久不追劇地追起了她們說的"甜寵劇"。

在一次次"真香"打臉以及"太上頭了"的同時,保持了那麼一丟丟理智,對這種甜膩劇情的"盛行"生髮了一些思考。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

劇情的設定,讓觀眾獲得最大的心理補償

《親愛的,熱愛的》有一些討喜的劇情設定,比如楊紫飾演的佟年,是個少年天才,15歲就上大學少年班,對男主韓商言一見鍾情,接著就勇敢追愛。這讓人不得不想到自己的15歲,大部分人可能在念中學,規規矩矩地為考試準備。

男女主沒有狗血的虐戀,也是萬千少女追不膩的原因。一個朋友告訴我,生活中的糟心事本就那麼多了,如果還看那種婆媳矛盾、情深虐戀、車禍出軌等戲碼為重的劇,不就讓人更抑鬱了嗎?很贊同這種看法,生活本就一地雞毛,如果在休閒時期還陷在這種氛圍中,那不更加糟透了嗎?

一部甜甜的劇,彌補了他們對甜美愛情的幻想,彌補現實生活一地雞毛的遺憾,彌補熱血、夢想與拼搏的初心。

觀眾在大呼捨不得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對自己努力過的歲月的不捨。

在心理學上,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作為個體的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出現一些偏差,我們會在其他地方力求得到補償。我們內心缺少的越多,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付出的成本也會越大。

《我只喜歡你》大手筆渲染女主的成長之路,喬一說:我從來都不是幸運的人,遇見你大概花光了我這輩子的運氣了。平凡的女主,卻不甘於當個學渣,要學到凌晨兩三點,哪怕上有天才學霸哥哥碾壓,但是從未放棄過。為了和喜歡的言默能比肩,付出了很多很多努力。

身為女孩子,我能從她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除了沒遇到自己的"言默"。相信很多努力上進的女孩子,試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女孩子,都能從她身上找到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得到的,我們會從書本、影視劇中尋求。我們日常得不到的甜蜜愛情,劇裡的角色會演給你;日常中得不到的親情和陪伴,劇裡溫馨的親子關係會補給你;生活中失去的摯友,劇裡也可以有。

所以,我們大嘆劇中人物的幸運,會感嘆美好的愛情和親密的友情,只有劇裡才有。

"

甜劇《親愛的,熱愛的》迎來了大結局,這部融呆萌追愛、套路撩人、電競熱血和夢想等元素的劇,被廣電總局點贊、人民網強烈推薦,可謂火爆了這個夏天。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廣電總局點贊

不知何時起,我們不再喜歡看出軌車禍癌症等虐劇,而追起了甜甜膩膩的甜寵劇。

"甜寵劇"的流行

今年看過的兩部劇《我只喜歡你》和《親愛的,熱愛的》就是這類劇。

甜寵劇普遍有一些特點,不大虐,哪怕小虐也是甜的。主角團逛撒狗糧,用日常的點滴溫馨和甜蜜撐足劇情。

比如《我只喜歡你》中男女主分別七年,他們卻忍受了七年的分別,並在此期間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喬一更自信了,言默更溫暖了。

現下大火《親愛的,熱愛的》,男女主分分合合就跟玩過家家似的。就算話題"韓商言和佟年什麼時候和好?"上了微博熱搜,粉絲看到的不是他們的傷心,而是經典的調侃"虐妻一時爽,追妻火葬場"。

我們不再為這些人物哭的稀里嘩啦的,不用自我調侃看劇費紙巾了。

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虐不過兩集,他們肯定又會和好了。

秀恩愛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連鬧個矛盾吵個架都是撒狗糧的模樣了。

然而,我在想,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喜歡看甜甜的劇?

我對身邊的朋友(主要是女性)進行了觀察,通過聊天閒侃,並且融入她們的圈子,學會了"真香"、"彩虹屁"、"上頭"等等網絡詞彙,久不追劇地追起了她們說的"甜寵劇"。

在一次次"真香"打臉以及"太上頭了"的同時,保持了那麼一丟丟理智,對這種甜膩劇情的"盛行"生髮了一些思考。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

劇情的設定,讓觀眾獲得最大的心理補償

《親愛的,熱愛的》有一些討喜的劇情設定,比如楊紫飾演的佟年,是個少年天才,15歲就上大學少年班,對男主韓商言一見鍾情,接著就勇敢追愛。這讓人不得不想到自己的15歲,大部分人可能在念中學,規規矩矩地為考試準備。

男女主沒有狗血的虐戀,也是萬千少女追不膩的原因。一個朋友告訴我,生活中的糟心事本就那麼多了,如果還看那種婆媳矛盾、情深虐戀、車禍出軌等戲碼為重的劇,不就讓人更抑鬱了嗎?很贊同這種看法,生活本就一地雞毛,如果在休閒時期還陷在這種氛圍中,那不更加糟透了嗎?

一部甜甜的劇,彌補了他們對甜美愛情的幻想,彌補現實生活一地雞毛的遺憾,彌補熱血、夢想與拼搏的初心。

觀眾在大呼捨不得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對自己努力過的歲月的不捨。

在心理學上,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作為個體的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出現一些偏差,我們會在其他地方力求得到補償。我們內心缺少的越多,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付出的成本也會越大。

《我只喜歡你》大手筆渲染女主的成長之路,喬一說:我從來都不是幸運的人,遇見你大概花光了我這輩子的運氣了。平凡的女主,卻不甘於當個學渣,要學到凌晨兩三點,哪怕上有天才學霸哥哥碾壓,但是從未放棄過。為了和喜歡的言默能比肩,付出了很多很多努力。

身為女孩子,我能從她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除了沒遇到自己的"言默"。相信很多努力上進的女孩子,試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女孩子,都能從她身上找到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得到的,我們會從書本、影視劇中尋求。我們日常得不到的甜蜜愛情,劇裡的角色會演給你;日常中得不到的親情和陪伴,劇裡溫馨的親子關係會補給你;生活中失去的摯友,劇裡也可以有。

所以,我們大嘆劇中人物的幸運,會感嘆美好的愛情和親密的友情,只有劇裡才有。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我只喜歡你》

愛情婚姻裡,不要狗血,只要"小確幸"

自從林少華老師將村上春樹說的"微小而幸福的事"翻譯為"小確幸"之後,"小確幸"一詞也流行開來。

作為流行文化一支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到我們身邊的小事,反映"情"之溫暖。前年大火的《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就屬於這類型,青春校園戲,有羞答答的暗戀,有說不出口的單戀,有考不完的試,有打打鬧鬧的同窗……而不再是好多年前追的劈腿流產等等戲碼。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青春本就平淡而不平凡,沉重的課業之餘,早戀就已經算是青春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了,哪有多少閒暇哀哀慼戚,還動不動殺個人流個產?

我們的生活相比過去已然相當富足,不再做"灰姑娘與王子"的夢,能夠讓人引發共情的反而是這些人生中會經歷過的點滴美好。

灰姑娘與王子的故事,說到底是階層跨越的故事,處於底層的灰姑娘,夢想得到王子的青睞,"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戲碼能夠落在自己的身上。但是當下的社會發展,這種"不切實際"的夢想,其實已經可以靠自己個人的努力來獲得,不需要靠愛情婚姻來聯繫。

這種"醜小鴨變白天鵝"的戲碼,觀眾也已看的夠夠的了。早年流行的電視劇《惡作劇之吻》《惡魔在身邊》《王子變青蛙》《公主小妹》等等,都是這類型。身邊的女性朋友常常調侃的一句話是:當年智商欠費了吧,才看這麼腦殘的劇。但是,回憶起來的同時,仍有滿滿的某種情懷。

甜寵劇的好口碑,也是年輕一代婚戀觀的反射,不求感天動地,而是細水長流。簡單的兩人世界,高情商懂套路的角色,不為柴米油鹽煩惱的年輕人,都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模樣。

"

甜劇《親愛的,熱愛的》迎來了大結局,這部融呆萌追愛、套路撩人、電競熱血和夢想等元素的劇,被廣電總局點贊、人民網強烈推薦,可謂火爆了這個夏天。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廣電總局點贊

不知何時起,我們不再喜歡看出軌車禍癌症等虐劇,而追起了甜甜膩膩的甜寵劇。

"甜寵劇"的流行

今年看過的兩部劇《我只喜歡你》和《親愛的,熱愛的》就是這類劇。

甜寵劇普遍有一些特點,不大虐,哪怕小虐也是甜的。主角團逛撒狗糧,用日常的點滴溫馨和甜蜜撐足劇情。

比如《我只喜歡你》中男女主分別七年,他們卻忍受了七年的分別,並在此期間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喬一更自信了,言默更溫暖了。

現下大火《親愛的,熱愛的》,男女主分分合合就跟玩過家家似的。就算話題"韓商言和佟年什麼時候和好?"上了微博熱搜,粉絲看到的不是他們的傷心,而是經典的調侃"虐妻一時爽,追妻火葬場"。

我們不再為這些人物哭的稀里嘩啦的,不用自我調侃看劇費紙巾了。

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虐不過兩集,他們肯定又會和好了。

秀恩愛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連鬧個矛盾吵個架都是撒狗糧的模樣了。

然而,我在想,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喜歡看甜甜的劇?

我對身邊的朋友(主要是女性)進行了觀察,通過聊天閒侃,並且融入她們的圈子,學會了"真香"、"彩虹屁"、"上頭"等等網絡詞彙,久不追劇地追起了她們說的"甜寵劇"。

在一次次"真香"打臉以及"太上頭了"的同時,保持了那麼一丟丟理智,對這種甜膩劇情的"盛行"生髮了一些思考。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

劇情的設定,讓觀眾獲得最大的心理補償

《親愛的,熱愛的》有一些討喜的劇情設定,比如楊紫飾演的佟年,是個少年天才,15歲就上大學少年班,對男主韓商言一見鍾情,接著就勇敢追愛。這讓人不得不想到自己的15歲,大部分人可能在念中學,規規矩矩地為考試準備。

男女主沒有狗血的虐戀,也是萬千少女追不膩的原因。一個朋友告訴我,生活中的糟心事本就那麼多了,如果還看那種婆媳矛盾、情深虐戀、車禍出軌等戲碼為重的劇,不就讓人更抑鬱了嗎?很贊同這種看法,生活本就一地雞毛,如果在休閒時期還陷在這種氛圍中,那不更加糟透了嗎?

一部甜甜的劇,彌補了他們對甜美愛情的幻想,彌補現實生活一地雞毛的遺憾,彌補熱血、夢想與拼搏的初心。

觀眾在大呼捨不得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對自己努力過的歲月的不捨。

在心理學上,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作為個體的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出現一些偏差,我們會在其他地方力求得到補償。我們內心缺少的越多,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付出的成本也會越大。

《我只喜歡你》大手筆渲染女主的成長之路,喬一說:我從來都不是幸運的人,遇見你大概花光了我這輩子的運氣了。平凡的女主,卻不甘於當個學渣,要學到凌晨兩三點,哪怕上有天才學霸哥哥碾壓,但是從未放棄過。為了和喜歡的言默能比肩,付出了很多很多努力。

身為女孩子,我能從她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除了沒遇到自己的"言默"。相信很多努力上進的女孩子,試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女孩子,都能從她身上找到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得到的,我們會從書本、影視劇中尋求。我們日常得不到的甜蜜愛情,劇裡的角色會演給你;日常中得不到的親情和陪伴,劇裡溫馨的親子關係會補給你;生活中失去的摯友,劇裡也可以有。

所以,我們大嘆劇中人物的幸運,會感嘆美好的愛情和親密的友情,只有劇裡才有。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我只喜歡你》

愛情婚姻裡,不要狗血,只要"小確幸"

自從林少華老師將村上春樹說的"微小而幸福的事"翻譯為"小確幸"之後,"小確幸"一詞也流行開來。

作為流行文化一支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到我們身邊的小事,反映"情"之溫暖。前年大火的《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就屬於這類型,青春校園戲,有羞答答的暗戀,有說不出口的單戀,有考不完的試,有打打鬧鬧的同窗……而不再是好多年前追的劈腿流產等等戲碼。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青春本就平淡而不平凡,沉重的課業之餘,早戀就已經算是青春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了,哪有多少閒暇哀哀慼戚,還動不動殺個人流個產?

我們的生活相比過去已然相當富足,不再做"灰姑娘與王子"的夢,能夠讓人引發共情的反而是這些人生中會經歷過的點滴美好。

灰姑娘與王子的故事,說到底是階層跨越的故事,處於底層的灰姑娘,夢想得到王子的青睞,"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戲碼能夠落在自己的身上。但是當下的社會發展,這種"不切實際"的夢想,其實已經可以靠自己個人的努力來獲得,不需要靠愛情婚姻來聯繫。

這種"醜小鴨變白天鵝"的戲碼,觀眾也已看的夠夠的了。早年流行的電視劇《惡作劇之吻》《惡魔在身邊》《王子變青蛙》《公主小妹》等等,都是這類型。身邊的女性朋友常常調侃的一句話是:當年智商欠費了吧,才看這麼腦殘的劇。但是,回憶起來的同時,仍有滿滿的某種情懷。

甜寵劇的好口碑,也是年輕一代婚戀觀的反射,不求感天動地,而是細水長流。簡單的兩人世界,高情商懂套路的角色,不為柴米油鹽煩惱的年輕人,都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模樣。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

時代流行與個體虛無

流行文化的標杆是什麼?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流行",但"流行"的話語權終歸是掌握在某些人的手裡的。但為"流行"造勢的往往是芸芸眾生。

去年夏天《創造101》火了一批高顏值的女生,包括被奉為錦鯉的楊超越。微博微信上,各類表情包汗牛充棟,然而今天回頭想想,那個唱歌唱不大好,跳舞也跳不大好的女生,憑什麼成為了全民的偶像?

回頭看完這群女生的比賽視頻,在明星商品化的娛樂時代,人的"物化"程度之高超出人的想象。她們的歌聲不過多評說,但是跳舞時,盡顯女性嫵媚性感的姿態,這種擠眉弄眼、"搔首弄姿"的姿態,淋漓盡致展示女性的獨特美之餘,同樣是對女性身體的消費。

而對於這樣的流行,大多數人除了尖叫還是尖叫,因為他們"很厲害",我們常人"做不到",我們"做不到"的恰恰是別人"做得到並且做得很完美"的東西,很容易就引起眾人的追捧。

對於明星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全民娛樂,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行業規則與外界關注的束縛。

而甜寵劇以清新的姿態成為流行的一股"勢力"之後呢?甜劇被熱捧的背後,還剩下些什麼?

我敢說,這背後必定有一團陰影,可以稱之為"失落感",或許也可以稱之為"空虛感"。

我不敢將它稱之為"精神毒品",但我只知道,看多了不好,沉溺其中更不好。你幻想有個很愛很愛你的人,但是事實你沒有,甜寵劇讓你換了一批又一批的線上"現男友",但你終歸是要回歸現實生活的。

劇播完了,故事散場了,你該何去何從?接著追下一部劇?

《親愛的,熱愛的》結局,"上頭"女孩們散場了,祝你追劇追的開心。

"

甜劇《親愛的,熱愛的》迎來了大結局,這部融呆萌追愛、套路撩人、電競熱血和夢想等元素的劇,被廣電總局點贊、人民網強烈推薦,可謂火爆了這個夏天。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廣電總局點贊

不知何時起,我們不再喜歡看出軌車禍癌症等虐劇,而追起了甜甜膩膩的甜寵劇。

"甜寵劇"的流行

今年看過的兩部劇《我只喜歡你》和《親愛的,熱愛的》就是這類劇。

甜寵劇普遍有一些特點,不大虐,哪怕小虐也是甜的。主角團逛撒狗糧,用日常的點滴溫馨和甜蜜撐足劇情。

比如《我只喜歡你》中男女主分別七年,他們卻忍受了七年的分別,並在此期間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喬一更自信了,言默更溫暖了。

現下大火《親愛的,熱愛的》,男女主分分合合就跟玩過家家似的。就算話題"韓商言和佟年什麼時候和好?"上了微博熱搜,粉絲看到的不是他們的傷心,而是經典的調侃"虐妻一時爽,追妻火葬場"。

我們不再為這些人物哭的稀里嘩啦的,不用自我調侃看劇費紙巾了。

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虐不過兩集,他們肯定又會和好了。

秀恩愛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連鬧個矛盾吵個架都是撒狗糧的模樣了。

然而,我在想,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喜歡看甜甜的劇?

我對身邊的朋友(主要是女性)進行了觀察,通過聊天閒侃,並且融入她們的圈子,學會了"真香"、"彩虹屁"、"上頭"等等網絡詞彙,久不追劇地追起了她們說的"甜寵劇"。

在一次次"真香"打臉以及"太上頭了"的同時,保持了那麼一丟丟理智,對這種甜膩劇情的"盛行"生髮了一些思考。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

劇情的設定,讓觀眾獲得最大的心理補償

《親愛的,熱愛的》有一些討喜的劇情設定,比如楊紫飾演的佟年,是個少年天才,15歲就上大學少年班,對男主韓商言一見鍾情,接著就勇敢追愛。這讓人不得不想到自己的15歲,大部分人可能在念中學,規規矩矩地為考試準備。

男女主沒有狗血的虐戀,也是萬千少女追不膩的原因。一個朋友告訴我,生活中的糟心事本就那麼多了,如果還看那種婆媳矛盾、情深虐戀、車禍出軌等戲碼為重的劇,不就讓人更抑鬱了嗎?很贊同這種看法,生活本就一地雞毛,如果在休閒時期還陷在這種氛圍中,那不更加糟透了嗎?

一部甜甜的劇,彌補了他們對甜美愛情的幻想,彌補現實生活一地雞毛的遺憾,彌補熱血、夢想與拼搏的初心。

觀眾在大呼捨不得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對自己努力過的歲月的不捨。

在心理學上,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作為個體的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出現一些偏差,我們會在其他地方力求得到補償。我們內心缺少的越多,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付出的成本也會越大。

《我只喜歡你》大手筆渲染女主的成長之路,喬一說:我從來都不是幸運的人,遇見你大概花光了我這輩子的運氣了。平凡的女主,卻不甘於當個學渣,要學到凌晨兩三點,哪怕上有天才學霸哥哥碾壓,但是從未放棄過。為了和喜歡的言默能比肩,付出了很多很多努力。

身為女孩子,我能從她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除了沒遇到自己的"言默"。相信很多努力上進的女孩子,試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女孩子,都能從她身上找到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得到的,我們會從書本、影視劇中尋求。我們日常得不到的甜蜜愛情,劇裡的角色會演給你;日常中得不到的親情和陪伴,劇裡溫馨的親子關係會補給你;生活中失去的摯友,劇裡也可以有。

所以,我們大嘆劇中人物的幸運,會感嘆美好的愛情和親密的友情,只有劇裡才有。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我只喜歡你》

愛情婚姻裡,不要狗血,只要"小確幸"

自從林少華老師將村上春樹說的"微小而幸福的事"翻譯為"小確幸"之後,"小確幸"一詞也流行開來。

作為流行文化一支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到我們身邊的小事,反映"情"之溫暖。前年大火的《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就屬於這類型,青春校園戲,有羞答答的暗戀,有說不出口的單戀,有考不完的試,有打打鬧鬧的同窗……而不再是好多年前追的劈腿流產等等戲碼。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青春本就平淡而不平凡,沉重的課業之餘,早戀就已經算是青春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了,哪有多少閒暇哀哀慼戚,還動不動殺個人流個產?

我們的生活相比過去已然相當富足,不再做"灰姑娘與王子"的夢,能夠讓人引發共情的反而是這些人生中會經歷過的點滴美好。

灰姑娘與王子的故事,說到底是階層跨越的故事,處於底層的灰姑娘,夢想得到王子的青睞,"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戲碼能夠落在自己的身上。但是當下的社會發展,這種"不切實際"的夢想,其實已經可以靠自己個人的努力來獲得,不需要靠愛情婚姻來聯繫。

這種"醜小鴨變白天鵝"的戲碼,觀眾也已看的夠夠的了。早年流行的電視劇《惡作劇之吻》《惡魔在身邊》《王子變青蛙》《公主小妹》等等,都是這類型。身邊的女性朋友常常調侃的一句話是:當年智商欠費了吧,才看這麼腦殘的劇。但是,回憶起來的同時,仍有滿滿的某種情懷。

甜寵劇的好口碑,也是年輕一代婚戀觀的反射,不求感天動地,而是細水長流。簡單的兩人世界,高情商懂套路的角色,不為柴米油鹽煩惱的年輕人,都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模樣。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

時代流行與個體虛無

流行文化的標杆是什麼?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流行",但"流行"的話語權終歸是掌握在某些人的手裡的。但為"流行"造勢的往往是芸芸眾生。

去年夏天《創造101》火了一批高顏值的女生,包括被奉為錦鯉的楊超越。微博微信上,各類表情包汗牛充棟,然而今天回頭想想,那個唱歌唱不大好,跳舞也跳不大好的女生,憑什麼成為了全民的偶像?

回頭看完這群女生的比賽視頻,在明星商品化的娛樂時代,人的"物化"程度之高超出人的想象。她們的歌聲不過多評說,但是跳舞時,盡顯女性嫵媚性感的姿態,這種擠眉弄眼、"搔首弄姿"的姿態,淋漓盡致展示女性的獨特美之餘,同樣是對女性身體的消費。

而對於這樣的流行,大多數人除了尖叫還是尖叫,因為他們"很厲害",我們常人"做不到",我們"做不到"的恰恰是別人"做得到並且做得很完美"的東西,很容易就引起眾人的追捧。

對於明星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全民娛樂,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行業規則與外界關注的束縛。

而甜寵劇以清新的姿態成為流行的一股"勢力"之後呢?甜劇被熱捧的背後,還剩下些什麼?

我敢說,這背後必定有一團陰影,可以稱之為"失落感",或許也可以稱之為"空虛感"。

我不敢將它稱之為"精神毒品",但我只知道,看多了不好,沉溺其中更不好。你幻想有個很愛很愛你的人,但是事實你沒有,甜寵劇讓你換了一批又一批的線上"現男友",但你終歸是要回歸現實生活的。

劇播完了,故事散場了,你該何去何從?接著追下一部劇?

《親愛的,熱愛的》結局,"上頭"女孩們散場了,祝你追劇追的開心。

《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當我們在看甜劇時,到底在看什麼?

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

2019/8/1 當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