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存量電視中3億臺超期服役,汰舊換新商機巨大——彩電業,新需求引發“大屏潮”

目前國內存量的6.5億臺電視機中,大約有3億臺、也就是近半數的電視處於超期服役狀態,其中1.2億臺為最早期上市的液晶電視產品。

彩電業正在悄然發生著變革。如果換彩電,你是選擇激光電視還是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電視?

需求引發變革

要說彩電業的潮流是什麼,自然是大屏。

最近蘇寧易購先後在南京舉行了激光和OLED電視的推廣活動,主流電視廠家均稱“2019是大屏年”。據奧維雲網預測,2018年-2020年,65吋及以上大屏產品的零售量份額將達到13%、19%和23%。

需求引發變革。回顧電視發展史,可以發現無論從黑白到彩電,從CRT(陰極射線管)到LCD(液晶顯示器),還是從LCD到QLED(量子點發光二極管)、OLED,每一次變革都是由用戶需求所主導的。“時下顯示技術變遷的方向,同樣源自用戶層面的需求轉移。”深圳康佳電子科技公司總裁常東說,“在液晶技術實現了尺寸躍升和輕薄突破之後,消費者對於這兩方面的需求卻並未減弱。”

雖然激光電視和OLED電視都稱代表著顯示技術的革命,但兩者各有特點——

去年,彩電市場整體延續低迷走勢,激光電視卻逆勢高速前行:零售量同比增長達到驚人的483%。當前激光電視產品不僅有80吋、88吋、100吋以上的大屏產品,今年還將上市70吋激光電視,這將與65吋電視形成直面競爭。到2022年,激光電視在中國市場上的銷量將突破100萬臺,銷售額達到118億元。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祕書長彭健鋒說,激光電視真正打破了“屏”的侷限,滿足了人們對畫質以及影院級沉浸體驗的追求。

OLED技術,其顛覆性革新在於其所採用的材質和技術,無需背光源,實現超廣視角顯示,極大提升了色彩精準度和對比度。LG Display中國市場推廣副總裁安乘模介紹,LG Display去年在廣州投建了全球領先的8.5代OLED生產線,這是該公司在韓國本土以外的首條OLED生產線。今年第三季度,該生產線將投產,無疑將為國內OLED市場帶來新動力。

“新一代消費群體,他們是創新科技的擁躉。OLED電視充分滿足了此類消費群體的需求,也將引領消費升級。”LG電子(中國)營業副總裁侯志鵬說,在全球電視市場萎靡的情況下,去年國內OLED電視銷量同比增長率超過100%。

中國電子商會副祕書長陸刃波說,消費升級大趨勢倒逼家電製造企業從以往粗放型製造轉向技術高端精品化生產。截至目前,國內彩電市場形成了OLED、量子點、ULED、激光電視等新型屏顯並存的多元化競爭格局。

3億臺的換新商機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祕書長郝亞斌說,“強沉浸、弱交互”的電視之前關注度確實有些下降,但人工智能和新的智能顯示生態正在補足短板。由於人們生活方式逐步迴歸溫情和理性,越來越珍惜家庭歡聚的時光,電視的開機和使用黏性也大大增加。

奧維雲網董事長文建平並不認同“手機取代電視”這種說法,“我們有完整的數據監測,有62%的家庭每天使用電視的時長超過3.6個小時,有22%的重度用戶每天超過5.5小時,電視的黏性仍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態勢。”

“首先從政策層面上看,具體到電子信息產業,當前乃至下一階段最大推動力就是5G、人工智能和超高清視頻產業。”剛剛參加了工信部電子信息行業年度會議和深圳電子信息博覽會的郝亞斌說,2月底,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發佈了《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指出預計到2022年,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超過4萬億元,“這意味著高端彩電面臨新的商機”。

相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高端和超高端彩電市場規模將達到450億元。產品的突破、行業的發展,勢必推動中國家庭電視觀看體驗升級。

隨著顯示技術的成熟,OLED電視已經開始了“親民運動”。55吋OLED電視2016年均價為13300元,去年已下降到11100元。65吋OLED電視均價則從28000元,一路下降到22200元。“我們預估,在今年第四季度,55吋OLED電視均價將跌破萬元,65吋OLED電視均價將跌至15000元。”蘇寧家電集團副總裁範志軍說,今年,蘇寧計劃聯手品牌實現13萬臺的OLED電視銷售目標,2020年計劃銷量增長到30萬臺,“在當前中國消費升級大趨勢下,個人家庭對70吋以上超大平板電視需求快速增長。”

長虹激光顯示科技公司副總經理何龍說,對比當前各種電子顯示產品,激光電視在健康護眼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目前我國小學生的近視率接近40%,國家已經將控制近視率提上議程。這為推廣普及激光電視帶來了新機會。

阻礙在哪裡

郝亞斌分析說,雖然商機巨大,但大規模普及OLED電視仍需要清除障礙:首先是消費者對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的認知度不夠。其次是低價競爭還有著巨大慣性,高質量產品沒得到足夠重視。第三是彩電超期服役問題嚴重,高端用戶換機需求沒得到有效釋放。

事實上,OLED電視已在中國推廣了5年多,但銷量一直低於預期,市場遲遲不見起色。根本原因在於一些電視廠家僅充當了OLED屏幕組裝廠和搬運工的角色,對研發難度較大的OLED殘影等深海區無力觸及,使得OLED電視“看起來並沒有宣傳中那麼好”。

不少企業正在著力攻關。上個月,海信正式推出OLED電視。“海信其實是國內最早進行OLED技術研發並率先推出OLED整機產品的企業。2010年,海信作為唯一一家電視企業參與了國家科技部863新型平板顯示技術重大項目。” 青島海信電器營銷公司總經理王偉說,海信收購東芝電視及其研發團隊之後,不斷攻克OLED技術難關,終於突破了困擾OLED市場多年的殘影、圖像衰減等技術難題。

而在激光電視的研發和市場推廣方面,中國品牌已走在全球市場的前列——海信在光源技術、光機模組、整機制造等方面掌握了關鍵技術,申報了700多項技術專利;長虹、PPTV在激光電視領域的產品研發、整機制造方面也積累了成熟的經驗……中國品牌在激光領域的專利累計已經超過1000項。目前,激光電視上下游產業鏈正在走向快速發展。海信、長虹、PPTV等一眾品牌紛紛加碼,激光新品頻出,大舉進軍彩電市場。

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謝思泉說,阻礙激光電視產品走入普通百姓家庭的關鍵因素只有兩個:價格和認知度。其中,價格偏高的因素主要是由於銷量依然有限,模具、生產線、研發成本難以攤薄,而認知度低則進一步增加了產品營銷環節的成本支出。

陸刃波說,中國彩電工業60年,經歷CRT時代的跟隨、平板時代的崛起,中國如今已成為彩電製造大國,並在國際市場上形成與日韓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下一代顯示技術到來之際,中國品牌完全可以實現“領跑”,讓電視產業不再受制於人。 記者 宋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