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芯片告急!中國大陸份額不足5%,如何打破「缺芯之痛」?

顯示芯片告急!中國大陸份額不足5%,如何打破「缺芯之痛」?顯示芯片告急!中國大陸份額不足5%,如何打破「缺芯之痛」?

“缺芯少屏”一直是制約中國走向顯示強國的“隱痛”。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液晶和AMOLED面板生產線的建設,“少屏”問題已經大為緩解。可是中國企業在顯示芯片的供給上依然不足。中國要想邁向顯示強國,提高顯示芯片的國產化率是當務之急。

顯示IC存“短板”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液晶面板與AMOLED領域投入巨資,在建與投產的產能不斷提升,已經成為平板顯示領域的全球三強之一。中科院院士歐陽鍾燦預測:“中國大陸液晶顯示產業到2020年無可爭辯將成為世界第一。”

根據歐陽鍾燦院士提供的數據,2013年中國大陸自產面板全球市場佔有率為11.4%,電視面板自給率超35%,到2016年接近翻番,出貨面積約5700萬平方米,全球出貨量市場佔有率超30%,居全球第二位。

從產業佈局來看,目前我國已經有8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實現量產,到2018年將佈局12條G8.5/G8.6代生產線。不僅如此,我國還投資建設了G10.5/G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成為覆蓋面積最廣、生產線最多的平板顯示產業生產大國。

然而,與顯示面板的突飛猛進不同,中國大陸在顯示面板上游的顯示IC領域卻存在嚴重“短板”。

“中國面板廠這幾年快速崛起,產能已經超越日本,可以比肩韓國,在技術質量上也迎頭趕上,獲得了優異的成就。但是中國大陸顯示產業鏈投資側重於面板廠,在集成電路的起步上,包含顯示IC在內,相較於日、韓晚了10年至20年。目前,中國大陸在顯示芯片的市佔率不到5%。”北京集創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Benjamin Zhou指出。

晶門科技副總裁及主流顯示事業中心主管盧偉明也認為,中國大陸顯示IC產業發展不足,除市場佔有率低之外,產品也多數居於中低端。

然而,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與顯示相關的芯片產業變得越來越重要。“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智能電視,用戶體驗是人機互動中最被強調的要點。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速度的感受,另一方面是來自操控的感受,良好的人機交互體驗已經成為決定一款智能裝備優劣的第一要素。”盧偉明說。

新技術提供超車機會

儘管存在不足,但是顯示IC領域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也給中國企業帶來發展機遇。“隨著手機、平板電腦及液晶電視對於顯示屏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朝著更高分辨率、更大尺寸及更低功耗的方向發展,促使顯示驅動IC也必須要有相應的發展。例如,長久以來,LCD驅動IC及觸控IC都是獨立的兩顆芯片,然而面板技術由外掛、On-cell走到In-cell,這兩顆IC整合為單顆集成觸控功能面板驅動IC(TDDI),已是大勢所趨。”盧偉明說。

此外,盧偉明對於AMOLED、MircoLED以及全面屏顯示等新的技術發展趨勢非常看好。“AMOLED具有更加豐富的色彩表現,動態對比與可視角,而且未來的柔性AMOLED甚至可以做到可拆疊的程度,有望驅動新一波的換機潮。這對顯示IC廠商來說,將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

Benjamin Zhou則介紹了“更具未來性(3~5年)的前瞻顯示技術”,如Micro LED、電激發式QLED、全面屏下指紋識別與觸控顯示一體化技術的整合等。“相比AMOLED,Micro LED具有更好的發光效率、無烙印問題,以及更長的使用壽命,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是由於仍有諸多技術問題待克服,短期內比較有可能在智能手錶上小量量產。要想在智能手機或TV上看到Micro LED量產,估計最快在2020年之後。”Benjamin Zhou說。

“QLED又稱量子點LED,其顏色純度比AMOLED好,沒有OLED的壽命與烙印問題。特別是電激發式量子點技術,能夠用類似LED由電壓或電流控制來體現出自發光的特性,達到更具效率的發光方式。該技術有望於2019年實現量產化。至於全面屏下指紋識別與觸控顯示一體化技術,目前指紋識別多以電容式為主。但是該技術目前無法做到全屏幕任意區域識別。因此,未來終極技術是使用玻璃TFT式的傳感器,達到全屏指紋識別效果,同時搭配觸控技術,實現觸控與顯示的一體化。”Benjamin Zhou表示。

這些新的顯示技術都需要顯示IC的配合才能完成。如果中國顯示IC廠商能夠提前佈局,切入上述領域,並非沒有超車的機會。

上下游企業應做好聯動

那麼,中國企業如何才能實現超車呢?盧偉明重點強調了“上下游產業聯動”的重要性。目前中國大陸在終端設備方面取得較快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有實力的品牌廠商,如智能手機領域的華為、小米、OPPO,液晶電視的TCL、創維等。

“通過上下游的產業互動,將會有效帶動本土顯示IC在技術上的提高。因為品牌廠商面對客戶,對於市場需求有著更加到位的掌握,他們可以提出需求,有利於顯示IC廠商進行產品的定義與開發。通過這些具有差異化的產品,中國大陸本土廠商才有機會追趕國際大廠。”盧偉明表示。

屏廠也希望與芯片公司聯動。“同樣的顯示屏,用在不同品牌手機上,顯示效果並不一樣,這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的驅動芯片。在三星AMOLED的成熟過程中,芯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AMOLED產業水平的提升,也應該和芯片企業互動,共同成長。”維信諾雲谷第六代AMOLED項目負責人張德強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中國顯示產業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培養一批本地的芯片隊伍,這已經是行業共識。

Benjamin Zhou則強調了人才與IP的重要性:“IC設計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人才與IP。相對於境外廠商動輒數百人至千人在驅動IC上的人員規模與技術積累,國內IC廠商的規模遠遠無法相比,要加速迎頭趕上,需要有力的、長期的政策扶持與推動補助措施,例如稅負補助、人才招募的配套性激勵措施、策略性綁定上下游推動國產化措施等,才能讓優秀人才長期投入在國產品牌的建立上,在未來5年內建立完整的顯示產業鏈。”

Benjamin Zhou還建議:“建立專屬機構,專注於下一代顯示技術,如Micro LED,統合各面板廠形成策略聯盟,加速開發,共享資源。如此方有機會讓我國在下一代產業的萌芽初期就佔據領頭羊的角色。”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顯示大國,是全球顯示行業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技術與產品迭代的關鍵時期,我國顯示產業未來走向引起較大關注,也產生不少爭議。為推動我國顯示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全面、正確認清我國顯示產業面臨的局勢,中國電子報特推出“砥礪前行,邁向顯示強國”系列報道。

顯示芯片告急!中國大陸份額不足5%,如何打破「缺芯之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