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在鄧州市夏集鎮王集村王集中心小學院內,有一塊不大的特殊紀念碑,它記載著七十多年前的一段崢嶸歲月。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原鄧北縣成立遺址紀念碑正面照,來自資料)

為了讓後人記住那段長槍大刀不平凡的歷史,為了緬懷革命先烈血染的風采,1995年3月,中共鄧州市委員會、中共夏集鄉委員會在當年的“鄧北縣遺址”(今王集小學)豎立了一座“鄧北縣成立遺址”碑,撰文以示紀念。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後因學校不斷改擴建,使得原紀念碑不知不覺偏居角落。2015年,在夏集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王集小學開工重修了“鄧北縣成立遺址”紀念碑,把原碑移到校園廣場中心位置,並進行了臺基加高、瓷磚美化、不鏽鋼護欄加固。修葺後,這座記憶著紅色歲月的豐碑,讓每一位瞻仰者深情緬懷歷史,激勵著我們發揚傳統,繼往開來。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紀念碑的背面,清晰地鐫刻著“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六日,桐柏軍區主力二十八旅和三分區部隊首克鄧縣後,為加強鄧北地區的領導,桐柏區黨委、行政公署決定成立鄧北縣。”等文字。碑文讓我們再次穿越歷史的烽煙,觸摸鄧縣解放前夕那段那滿懷夢想與激情的歲月——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據史料記載,早在1922年馬克思主義思想就已傳入南陽。

無產階級革命家蕭楚女於1924年在省立襄陽第二師範任教時,當時在襄陽、樊城求學的鄧縣籍青年學生楊作舟、侯子光、唐文固(女)等深受其影響,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他們利用假期回鄉時就宣傳革命,在鄧縣早早播下了革命火種。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圖片來自資料)

1926年春,鄧縣白牛郭莊革命青年郭紹儀到由毛澤東任所長的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9月結業後,受中共豫區執委會派遣,回到鄧縣“發動群眾,響應北伐,發展組織,開展運動”,聯繫同學高明齋、盧旭東、袁進青等人,在鄧縣城、文曲、汲灘等地開展農民運動。

此時鄧縣的中共組織革命力量發展迅猛,人民翻身可期。無奈反動勢力過於強大,手段凶狠毒辣,使得發展中的有利形勢,頻頻受挫。然而星星之火,終將燎原,況且撒播火種者大有人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黨組織與活動也從未斷絕。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圖片來自資料)

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先後在鄧縣建立多個地下先進社會團體及黨組織。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特殊時期,中共為顧全抗日戰爭大局,在鄧縣停止發展組織並撤走了幹部。可是國民黨特務機關“伏牛山工作團”卻趁機抵達鄧縣,瘋狂搜捕地下中共黨員,實行白色恐怖。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圖片來自資料)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號召成立聯合政府,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繼續堅持一黨專政,國共兩黨合作破裂,內戰爆發。

1947年7月下旬,中共豫西南工委的宣傳委員孫鼎遵照指示回到鄧縣,在鄧縣與黨員韓立帥、林書運、徐子恆以及進步人士宋清源等一起,積極發展黨員,發動群眾,做好一切準備,迎接期盼已久的鄧縣解放能夠早日實現。

期間中共豫西南工委的姜宗仁、孫鼎同志,通過豫陝鄂第六地委(在南召縣李青店辦公)祕密向桐柏軍區轉交鄧縣敵人城防的重要情報,對第一次解放鄧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1947年12月23日,中共桐柏區三地委、專屬和軍分區在新野縣管莊村召開會議決定留86團為分區部分部隊,宣佈組建下轄的襄陽、谷城、光化、鄧縣、內鄉、鎮平、新野七縣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和縣軍事指揮部,從85團的10個連中分出6個連,分到每個縣一個連改為各縣的縣大隊。

當時, 林曉帶領22名黨政幹部和85團3營7連的95名指戰員,自新野縣出發到達鄧縣的劉集、厚橋一帶,打開新天地,開創新局面,建立紅色政權,林曉任書記兼指揮部政委,宣傳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等政策,組織動員群眾,恢復和發展生產,有力地配合了鄧縣的徹底解放。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1947年12月中野十縱奉命進軍桐柏,桐柏軍區部隊(即十縱部隊)連戰皆捷,各縣反動武裝紛紛潰敗逃竄,唯獨鄧縣反動頭子丁叔恆糾集11個民團和一個直屬大隊頑固據守在擁有“回”字形內外城牆城河的鄧縣縣城內,妄圖利用鄧縣特殊的城防設施,與桐柏軍區部隊抵抗到底。 雖說“打了九州十八縣,沒見過鄧縣恁搗蛋”,不過1948年1月,解放軍還是啃下了硬骨頭,攻佔了鄧縣城。

當時,考慮到鄧縣地域較大,為了加強對鄧北地區的領導管理,桐柏區黨委、行政公署和軍區決定,以湍河為界,把鄧縣劃分為鄧南縣鄧北縣兩個縣。

1948年1月中旬,中共鄧北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和軍事指揮部在今鄧州市大王集村成立。同時決定85團第六連改為鄧北縣縣大隊縣委書記米光兼指揮部政委,縣長張正言兼指揮部副指揮長。

【1948年7月張正言調任光化縣縣委書記後,由孫鼎鄧北縣縣長,10月又調王史更、賈英分別任縣委副書記和副縣長,李磊石任縣政府祕書,任德然任縣委會幹事。鄧北縣機構健全後,緊接著又——成立了大王集、汲灘、裴營、羅莊、文渠、張村、穰東、厚坡等區一級組織。】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第一次攻克鄧縣城後,為了避免敵機轟炸縣城,禍及百姓,解放軍以退為進主動撤離。此時鄧縣民團司令丁書恆似乎嗅到了反撲的機會,仍賊心不死,於1948年2月在南陽第13綏靖區司令長官王凌雲的鼓勵、支持和授意下,殺氣騰騰地返回了鄧縣後,就立即派出大量“清鄉隊”,“便衣隊”和暗殺人員,到處活動。僅春節期間,他們就先後殺害區、鄉幹部十餘名,一時緊張危險的氛圍籠罩在鄧縣上空。

當時縣區黨委政府遵照上級指示精神,加強武裝保衛力量,採取原地隱蔽鬥爭形式,主動迴避勁敵,瞄準時機痛打分散小股敵人,確保地方政權和人民群眾生命的安全。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當時鄧北縣基幹連一個排在白牛鎮東北兩分店與敵人的一個連遭遇,一個排對上一個連,結果如何呢?不過歷史上的官渡之戰,曹操人少,結果以少勝多。但是,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兵力強大,最終結局路人皆知。看來兵力多少絕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唯一因素,兩分店一戰竟致敵方10餘人死傷,繳獲機槍一挺;

同時,鄧南縣委在構林袁崗開會發動群眾時,竟被縣城守敵派出的一個團包圍,參加會議的幹部戰士二話不說,奮起投入了激烈的戰鬥中。駐紮在高窪村的二區中隊,在區委書記張靖如的帶領下,分兵兩路援助袁崗,裡應外合,打死敵17人,其餘殘敵狼狽逃竄鄧縣城內;

還有86團在地方武裝力量的配合下,也是星夜突襲文渠街,全殲內鄉來犯鄧縣的3個民團,生擒守敵560餘人。又過四天,86團在鄧北縣武裝力量的配合下,自文渠街出發夜行軍60華里,包圍了駐守在白牛鎮的新野民團,斃傷敵10多人,生俘240餘人,活捉其機動大隊長王演民,繳獲輕機槍3挺,長短槍數支,電臺一部,戰馬50多匹。

在這些地方鬥爭中,鄧北縣委政府及大王集,裴營二區的幹部,曾在蟒張營被敵人突然包圍,10餘名幹部不幸被捕,後被押送南陽,集體被殺害。留下了 一段永遠揮之不去的歲月、一段慘痛的歷史,一段不能忘卻的記憶!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解放軍第二次攻城期間,中共鄧南縣、鄧北縣縣委政府領導發動百姓,積極配合攻城作戰,出動擔架、棺材以及大批糧食,柴草等。全縣人民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持瞭解放戰爭,同時也解放了自己,紛紛參軍參戰,一度出現了父親送兒子、妹妹送哥哥、妻子送丈夫的動人場面。

為了打擊敵人的殘餘勢力,鄧南縣應勢成立了獨立團,鄧北縣也組建了獨立營,不僅加強武力打擊敵人,而且發動黨員和進步人士,採取多種渠道,講形勢講政策,做好瓦解敵人的工作。譬如縣民團第九團第一營營長盧漢之,在其兄盧騰蛟的耐心勸說下,率百餘名戰士起義投誠,後編為鄧北縣第五連。

為了廣泛吸收知識青年參加革命,鄧北縣委政府當時還成立了文工團,團長由縣長孫鼎兼任,黃少斌負責具體工作。不長時間,文工團就招收六七百人,為新政權建設培育了大批骨幹力量。同時,鄧南縣、鄧北縣都分別成立了民教科,採取一切措施狠抓學校的恢復工作,召開知識分子座談會,分批培訓教師1100多人,為恢復和發展鄧縣的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

【1948年9月,桐柏軍區黨委決定設立鄧西縣,下設彭橋、林扒、戴崗、厚坡、韋集等幾個區。1949年元月,上級決定撤銷鄧西縣,其幹部另行調任,以李官橋為界,林扒、彭橋劃歸鄧南縣,厚坡劃歸鄧北縣。】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據史書記載,鄧縣解放期間,地方黨組織及地方政權機關積極配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除上述列舉的大量事實外,又如鄧北縣曾先後犧牲區級幹部七人,鄉級幹部五人,班長一人,戰士一人,區小隊長一人,農會組長一人,他們為了鄧縣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批革命先烈是——李勇、孫浩然(又名甲庭)、李幕賢、薛寅、田成渺、趙殿元、王鳳華、楊作書、孫喜堂、孫案、孫紹才、孫傳眾、丁世武、張煥之等,上述烈士均在1948年2月前後,慘遭敵人殺害。

在最艱苦時刻,他們以超人的膽量和毅力始終在鄧縣境內與敵鬥爭,像這樣為鄧縣革命事業灑下青春熱血的先輩還有很多很多。

一位偉大的哲人曾說,只有一個充滿憂患意識的民族,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知史才能愛國,讓我們牢記歷史,讓我們永遠緬懷為解放鄧縣流血犧牲的革命先輩們!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1949年3月中旬,根據中原局上級指示,撤銷豫西區和桐柏區,成立中共南陽地方委員會。隨後,鄧(北)縣與鄧(南)縣合併為中共鄧縣委員會、縣人民政府和縣指揮部,歸南陽地委管轄。縣委書記林曉兼指揮部政委,副書記米光兼農協主席,縣長孫鼎,副縣長江風,指揮部指揮長李坤,指揮部副政委陳群山。縣委政府機關分別駐尹巷街福音堂(後為縣委黨校),城隍廟(後為縣委招待所)。“鄧北縣”完成歷史使命,併入鄧縣後,原遺址改建成王集學校即今天的王集小學,這裡成為夏集鎮一處革命歷史教育基地。

【轄12個區,依次為:一區(刁河店)、二區(汲灘)、三區(穰東)、四區(裴營)、五區(張村)、六區(文渠)、七區(厚坡)、八區(彭橋)、九區(林扒)、十區(構林)、十一區(桑莊),另有城關區。還有1個縣大隊,17個黨支部。其後,縣委和政府部門及群團組織相繼建立和健全。】

【1988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級),仍屬南陽地區。】

河南鄧州:由鄧北縣舊址說起

百年激盪,豐碑常在,精神永恆。撫今追昔,在七十多年前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在這個小小的鄧縣城裡,發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還在歷史的時空裡迴響。讓我們每一位鄧州兒女重溫光輝歲月,追尋紅色記憶,發揚紅色傳統,永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注:正文部分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南陽曆史》、《南陽紅色資源集粹》、《中共鄧州市歷史》及中共鄧州黨史等資料。)

附錄資料——

一、中共鄧縣委員會成立舊址位於鄧州市龍堰鄉;

鄧南縣成立遺址位於鄧州市劉集鎮厚橋村;

鄧西縣成立遺址位於鄧州市彭橋鎮彭橋中學校園內。

二、鄧縣桑莊鎮解放以後,縣委相繼成立了——中共劉集區委,區愛國民主政府,書記郭文波兼區長;中共構林區委,區愛國民主政府,書記張靖如兼區長;後來相繼成立了桑莊,區委書記趙奎章,區長張延鏡;刁河區委書記耿宏光,區長林來福;王良店區委書記王發善兼區長;再往後又成立了城關區,書記王三秀,區長郝墨軒。

三、第一次解放鄧縣,周邊地區也進行大力支援,如唐南縣縣長張志遠帶領縣區幹部深入農村發動群眾,組織2000多名身強力壯的民工,編成600多副擔架運送傷員,並徵集大批糧草,組織500餘輛牛車,運輸軍需物資;新野縣黨政軍民總動員,出動擔架500副,民工3000餘人,牛車數百輛,運送傷員300餘人,掩埋烈士100餘人,運送糧食30餘萬斤及大批蔬菜、草料,對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四、鄧北縣區級組織及領導:大王集區,書記李勇,區長田成森;汲灘區,書記張傑三,區長王豐華;裴營區,書記王鑫三,區長孫浩然;羅莊區,副書記周化中,區長李書貴;文渠區,副書記兼區長趙萬金;張村區,書記張建元,區長常鳳鳴;穰東區,書記張傑三,區長楊振祿;後又成立了厚坡區,書記張伯驥,區長聶秀峰。

五、鄧北縣曾先後犧牲區級幹部七人,鄉級幹部五人,班長一人,戰士一人,區小隊長一人,農會組長一人,他們為了鄧縣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批革命先烈是——李勇同志,大王集區委書記,系河北省威縣七區小裡罕村人,共產黨員,南下前曾任威縣七區區分委委員。孫浩然(又名甲庭)同志,大王集區區長,系鄧縣裴營區孫萬盛村人,共產黨員。李幕賢同志,大王集區助理員,系河北省威縣五區軍寨村人,共產黨員,南下前曾任中心校長,威縣五區文教助理。薛寅同志,裴營區區長,系河北省南宮縣薛家吳村人,共產黨員,南下前曾任威縣四區工會主任,縣工會主任。田成渺同志,裴營區區長,系河北省威縣四區徐家莊人,共產黨員,南下前曾任威縣四區區分委委員,徐家莊村級幹部。趙殿元同志,裴營區助理員,系河北省威縣五區大趙莊人,南下前為民兵。王鳳華同志,汲灘區區長,系河北省威縣四區安仁村人,南下前曾任冀南軍分區政治部幹事,安仁村級幹部,四區民政助理員。楊作書同志,大王集區中隊班長。孫喜堂、孫案、孫紹才、孫傳眾、等五位同志均系汲灘區鄉長。丁世武同志文渠區小隊長。張煥之同志大王集區農會組長。上述烈士,均在1948年2月前後,慘遭敵人殺害,光榮犧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