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

普法戰爭之後,歐洲的國際關係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一方面法國的慘敗使他失去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權地。另一方面,強大的德意志已經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打破了原先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建立起來的平衡。

歐洲軍事大國之間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漸加深,俾斯麥對當時歐洲國際關係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歐洲大國像擠在同一輛馬車裡的旅客,面面相覷又滿懷狐疑的互相猜忌,如果有人將手摸向口袋裡的手槍,其鄰座已經做好了先扣動扳機的準備。”儘管在這個時期,大國之間沒有爆發直接的戰爭,但整個歐洲都處在一種受壓抑的恐懼感之中。

意圖孤立法國的俾斯麥

很多國家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著高度警惕。法國一直要報戰敗之仇,但是單靠他自身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戰勝德國的,但這隻有在找到其他大國做同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德國雖然在普法戰爭戰勝了法國, 但是也無力將其消滅,且當時德意志的統一也需要鞏固,俾斯麥更不願意再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他曾直言,如果再發生德法戰爭“新成立的德意志很可能被分裂成數塊。”

所以在普法戰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一直維持著和平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以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的結盟,作為他的核心外交方針。

"

普法戰爭之後,歐洲的國際關係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一方面法國的慘敗使他失去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權地。另一方面,強大的德意志已經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打破了原先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建立起來的平衡。

歐洲軍事大國之間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漸加深,俾斯麥對當時歐洲國際關係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歐洲大國像擠在同一輛馬車裡的旅客,面面相覷又滿懷狐疑的互相猜忌,如果有人將手摸向口袋裡的手槍,其鄰座已經做好了先扣動扳機的準備。”儘管在這個時期,大國之間沒有爆發直接的戰爭,但整個歐洲都處在一種受壓抑的恐懼感之中。

意圖孤立法國的俾斯麥

很多國家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著高度警惕。法國一直要報戰敗之仇,但是單靠他自身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戰勝德國的,但這隻有在找到其他大國做同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德國雖然在普法戰爭戰勝了法國, 但是也無力將其消滅,且當時德意志的統一也需要鞏固,俾斯麥更不願意再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他曾直言,如果再發生德法戰爭“新成立的德意志很可能被分裂成數塊。”

所以在普法戰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一直維持著和平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以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的結盟,作為他的核心外交方針。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為了孤立法國,俾斯麥力圖用一個聯合起來的王朝歐洲,來包圍一個不穩定的法蘭西,使其成為孤島。

1872年,他在一次給德皇的奏章中說:“對一個聯合王朝的歐洲來說,巴黎的火山(指不穩定的法國共和政權)一點也不危險,他將自燃自滅。”然而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絕對的孤立主義狀態,如果俾斯麥想實現對法國完成包圍,那麼關鍵問題就是處理好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關係。

在刀尖上跳舞的中歐怪物——奧匈帝國

面對歐洲局勢的大變動,作為中歐怪物的奧匈帝國開始擔心他昔日的兄弟國——德國會侵佔他境內有日耳曼人居住的省份。同樣,奧匈帝國也擔心俄國的斯拉夫主義在巴爾幹半島的活動。

因為這些都會引起帝國內部的分裂。並且讓奧匈帝國更覺害怕的是德俄兩國很可能在近東和巴爾幹半島方面聯合,對他形成壓力。

奧匈帝國的疆域已經擴展至極致,帝國內部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已經不能再忍受任何失敗了。正如他的外交大臣所言:“奧匈帝國已是一個不能從事領土擴張的‘防禦性國家了’,這個國家已經‘超重’,不能再帶上任何東西,不管泥土還是黃金,他都將傾覆。”

"

普法戰爭之後,歐洲的國際關係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一方面法國的慘敗使他失去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權地。另一方面,強大的德意志已經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打破了原先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建立起來的平衡。

歐洲軍事大國之間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漸加深,俾斯麥對當時歐洲國際關係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歐洲大國像擠在同一輛馬車裡的旅客,面面相覷又滿懷狐疑的互相猜忌,如果有人將手摸向口袋裡的手槍,其鄰座已經做好了先扣動扳機的準備。”儘管在這個時期,大國之間沒有爆發直接的戰爭,但整個歐洲都處在一種受壓抑的恐懼感之中。

意圖孤立法國的俾斯麥

很多國家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著高度警惕。法國一直要報戰敗之仇,但是單靠他自身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戰勝德國的,但這隻有在找到其他大國做同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德國雖然在普法戰爭戰勝了法國, 但是也無力將其消滅,且當時德意志的統一也需要鞏固,俾斯麥更不願意再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他曾直言,如果再發生德法戰爭“新成立的德意志很可能被分裂成數塊。”

所以在普法戰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一直維持著和平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以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的結盟,作為他的核心外交方針。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為了孤立法國,俾斯麥力圖用一個聯合起來的王朝歐洲,來包圍一個不穩定的法蘭西,使其成為孤島。

1872年,他在一次給德皇的奏章中說:“對一個聯合王朝的歐洲來說,巴黎的火山(指不穩定的法國共和政權)一點也不危險,他將自燃自滅。”然而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絕對的孤立主義狀態,如果俾斯麥想實現對法國完成包圍,那麼關鍵問題就是處理好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關係。

在刀尖上跳舞的中歐怪物——奧匈帝國

面對歐洲局勢的大變動,作為中歐怪物的奧匈帝國開始擔心他昔日的兄弟國——德國會侵佔他境內有日耳曼人居住的省份。同樣,奧匈帝國也擔心俄國的斯拉夫主義在巴爾幹半島的活動。

因為這些都會引起帝國內部的分裂。並且讓奧匈帝國更覺害怕的是德俄兩國很可能在近東和巴爾幹半島方面聯合,對他形成壓力。

奧匈帝國的疆域已經擴展至極致,帝國內部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已經不能再忍受任何失敗了。正如他的外交大臣所言:“奧匈帝國已是一個不能從事領土擴張的‘防禦性國家了’,這個國家已經‘超重’,不能再帶上任何東西,不管泥土還是黃金,他都將傾覆。”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奧匈帝國皇帝,弗朗斯.約瑟夫雖然對德國的強大心存畏懼。但大勢所趨,他不得不向德國討好,因而在外交上轉而採取與德國的友好政策。

這正符合俾斯麥要孤立法國的要求,1871年8月至9月期間,德奧兩國君主在伊舍爾、薩爾茨堡兩地舉行會見,大大消除了1886年戰爭以來兩國的對立情緒,奧匈帝國對德國和好的背後,包含著極為複雜的心情——他既想通過與德國聯合來遏制俄國在巴爾巴爾擴張的野心,又害怕德國會侵佔其領土或者德俄結成聯盟來對付他。

故而奧匈帝國時刻準備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俄國達成某種妥協,以防止德俄兩國的聯合,並且利用俄國的勢力來遏制德國,從而遏制帝國內部強大的種族宗教矛盾衝突。

瘋狂擴張,但力不從心的沙俄

俄國和德國之間存在著傳統的王朝友誼,如果沒有俄國1870年的“善意中立”,普法戰爭很可能會成為一場消耗巨大的雙線戰爭,並且普魯士根本就不可能打敗法國。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德國的斡旋和支持,俄國也無法在英國強大的干預下從土耳其手裡得到對於黑海的控制權。可是強大的德國出現在俄國的西部邊境已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威脅,沙俄不得不調動一部分軍隊守衛俄德邊界。

俄國雖然對德國懷有戒備之心,但俄德的傳統友誼仍然有實際價值,除了在波蘭問題上他們仍然有著共同利益之外,當時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中亞和近東與英國的爭奪。

"

普法戰爭之後,歐洲的國際關係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一方面法國的慘敗使他失去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權地。另一方面,強大的德意志已經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打破了原先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建立起來的平衡。

歐洲軍事大國之間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漸加深,俾斯麥對當時歐洲國際關係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歐洲大國像擠在同一輛馬車裡的旅客,面面相覷又滿懷狐疑的互相猜忌,如果有人將手摸向口袋裡的手槍,其鄰座已經做好了先扣動扳機的準備。”儘管在這個時期,大國之間沒有爆發直接的戰爭,但整個歐洲都處在一種受壓抑的恐懼感之中。

意圖孤立法國的俾斯麥

很多國家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著高度警惕。法國一直要報戰敗之仇,但是單靠他自身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戰勝德國的,但這隻有在找到其他大國做同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德國雖然在普法戰爭戰勝了法國, 但是也無力將其消滅,且當時德意志的統一也需要鞏固,俾斯麥更不願意再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他曾直言,如果再發生德法戰爭“新成立的德意志很可能被分裂成數塊。”

所以在普法戰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一直維持著和平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以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的結盟,作為他的核心外交方針。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為了孤立法國,俾斯麥力圖用一個聯合起來的王朝歐洲,來包圍一個不穩定的法蘭西,使其成為孤島。

1872年,他在一次給德皇的奏章中說:“對一個聯合王朝的歐洲來說,巴黎的火山(指不穩定的法國共和政權)一點也不危險,他將自燃自滅。”然而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絕對的孤立主義狀態,如果俾斯麥想實現對法國完成包圍,那麼關鍵問題就是處理好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關係。

在刀尖上跳舞的中歐怪物——奧匈帝國

面對歐洲局勢的大變動,作為中歐怪物的奧匈帝國開始擔心他昔日的兄弟國——德國會侵佔他境內有日耳曼人居住的省份。同樣,奧匈帝國也擔心俄國的斯拉夫主義在巴爾幹半島的活動。

因為這些都會引起帝國內部的分裂。並且讓奧匈帝國更覺害怕的是德俄兩國很可能在近東和巴爾幹半島方面聯合,對他形成壓力。

奧匈帝國的疆域已經擴展至極致,帝國內部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已經不能再忍受任何失敗了。正如他的外交大臣所言:“奧匈帝國已是一個不能從事領土擴張的‘防禦性國家了’,這個國家已經‘超重’,不能再帶上任何東西,不管泥土還是黃金,他都將傾覆。”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奧匈帝國皇帝,弗朗斯.約瑟夫雖然對德國的強大心存畏懼。但大勢所趨,他不得不向德國討好,因而在外交上轉而採取與德國的友好政策。

這正符合俾斯麥要孤立法國的要求,1871年8月至9月期間,德奧兩國君主在伊舍爾、薩爾茨堡兩地舉行會見,大大消除了1886年戰爭以來兩國的對立情緒,奧匈帝國對德國和好的背後,包含著極為複雜的心情——他既想通過與德國聯合來遏制俄國在巴爾巴爾擴張的野心,又害怕德國會侵佔其領土或者德俄結成聯盟來對付他。

故而奧匈帝國時刻準備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俄國達成某種妥協,以防止德俄兩國的聯合,並且利用俄國的勢力來遏制德國,從而遏制帝國內部強大的種族宗教矛盾衝突。

瘋狂擴張,但力不從心的沙俄

俄國和德國之間存在著傳統的王朝友誼,如果沒有俄國1870年的“善意中立”,普法戰爭很可能會成為一場消耗巨大的雙線戰爭,並且普魯士根本就不可能打敗法國。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德國的斡旋和支持,俄國也無法在英國強大的干預下從土耳其手裡得到對於黑海的控制權。可是強大的德國出現在俄國的西部邊境已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威脅,沙俄不得不調動一部分軍隊守衛俄德邊界。

俄國雖然對德國懷有戒備之心,但俄德的傳統友誼仍然有實際價值,除了在波蘭問題上他們仍然有著共同利益之外,當時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中亞和近東與英國的爭奪。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俄國需要與德國保持友好,以維護其西部邊疆的安全,從而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轉移到亞洲。尤其是在近東,俄國可能面對英國和奧匈帝國兩個對手,這樣當時德國的態度向背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俄國既要在中亞和近東需要德國支持,卻又在歐洲需要遏制德國的優勢。

這使他在對德政策上左右為難,也制約著俄國的外交變化。不過,德奧日益接近,逐漸引起俄國的恐慌,德奧的結盟對於俄國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這很可能讓俄國處於一種被動孤立的境地。

沙皇俄國已經預感到,如果繼續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處於對抗狀態,那隻會促使他加快投靠德國的步伐。不如轉而尋求某種妥協,以牽制德奧關係的繼續發展。

三皇齊會

普法戰爭之後的德奧俄三國錯中複雜的外交關係,構成了他們走向同盟的背景。1872年9月,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訪問柏林,會見威廉一世,這標誌著德奧關係開始接近。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知道這個消息後感到不安,致函俾斯麥要求參加會見。9月6日至12日,三皇會與柏林。

"

普法戰爭之後,歐洲的國際關係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一方面法國的慘敗使他失去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權地。另一方面,強大的德意志已經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打破了原先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建立起來的平衡。

歐洲軍事大國之間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漸加深,俾斯麥對當時歐洲國際關係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歐洲大國像擠在同一輛馬車裡的旅客,面面相覷又滿懷狐疑的互相猜忌,如果有人將手摸向口袋裡的手槍,其鄰座已經做好了先扣動扳機的準備。”儘管在這個時期,大國之間沒有爆發直接的戰爭,但整個歐洲都處在一種受壓抑的恐懼感之中。

意圖孤立法國的俾斯麥

很多國家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著高度警惕。法國一直要報戰敗之仇,但是單靠他自身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戰勝德國的,但這隻有在找到其他大國做同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德國雖然在普法戰爭戰勝了法國, 但是也無力將其消滅,且當時德意志的統一也需要鞏固,俾斯麥更不願意再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他曾直言,如果再發生德法戰爭“新成立的德意志很可能被分裂成數塊。”

所以在普法戰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一直維持著和平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以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的結盟,作為他的核心外交方針。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為了孤立法國,俾斯麥力圖用一個聯合起來的王朝歐洲,來包圍一個不穩定的法蘭西,使其成為孤島。

1872年,他在一次給德皇的奏章中說:“對一個聯合王朝的歐洲來說,巴黎的火山(指不穩定的法國共和政權)一點也不危險,他將自燃自滅。”然而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絕對的孤立主義狀態,如果俾斯麥想實現對法國完成包圍,那麼關鍵問題就是處理好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關係。

在刀尖上跳舞的中歐怪物——奧匈帝國

面對歐洲局勢的大變動,作為中歐怪物的奧匈帝國開始擔心他昔日的兄弟國——德國會侵佔他境內有日耳曼人居住的省份。同樣,奧匈帝國也擔心俄國的斯拉夫主義在巴爾幹半島的活動。

因為這些都會引起帝國內部的分裂。並且讓奧匈帝國更覺害怕的是德俄兩國很可能在近東和巴爾幹半島方面聯合,對他形成壓力。

奧匈帝國的疆域已經擴展至極致,帝國內部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已經不能再忍受任何失敗了。正如他的外交大臣所言:“奧匈帝國已是一個不能從事領土擴張的‘防禦性國家了’,這個國家已經‘超重’,不能再帶上任何東西,不管泥土還是黃金,他都將傾覆。”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奧匈帝國皇帝,弗朗斯.約瑟夫雖然對德國的強大心存畏懼。但大勢所趨,他不得不向德國討好,因而在外交上轉而採取與德國的友好政策。

這正符合俾斯麥要孤立法國的要求,1871年8月至9月期間,德奧兩國君主在伊舍爾、薩爾茨堡兩地舉行會見,大大消除了1886年戰爭以來兩國的對立情緒,奧匈帝國對德國和好的背後,包含著極為複雜的心情——他既想通過與德國聯合來遏制俄國在巴爾巴爾擴張的野心,又害怕德國會侵佔其領土或者德俄結成聯盟來對付他。

故而奧匈帝國時刻準備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俄國達成某種妥協,以防止德俄兩國的聯合,並且利用俄國的勢力來遏制德國,從而遏制帝國內部強大的種族宗教矛盾衝突。

瘋狂擴張,但力不從心的沙俄

俄國和德國之間存在著傳統的王朝友誼,如果沒有俄國1870年的“善意中立”,普法戰爭很可能會成為一場消耗巨大的雙線戰爭,並且普魯士根本就不可能打敗法國。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德國的斡旋和支持,俄國也無法在英國強大的干預下從土耳其手裡得到對於黑海的控制權。可是強大的德國出現在俄國的西部邊境已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威脅,沙俄不得不調動一部分軍隊守衛俄德邊界。

俄國雖然對德國懷有戒備之心,但俄德的傳統友誼仍然有實際價值,除了在波蘭問題上他們仍然有著共同利益之外,當時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中亞和近東與英國的爭奪。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俄國需要與德國保持友好,以維護其西部邊疆的安全,從而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轉移到亞洲。尤其是在近東,俄國可能面對英國和奧匈帝國兩個對手,這樣當時德國的態度向背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俄國既要在中亞和近東需要德國支持,卻又在歐洲需要遏制德國的優勢。

這使他在對德政策上左右為難,也制約著俄國的外交變化。不過,德奧日益接近,逐漸引起俄國的恐慌,德奧的結盟對於俄國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這很可能讓俄國處於一種被動孤立的境地。

沙皇俄國已經預感到,如果繼續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處於對抗狀態,那隻會促使他加快投靠德國的步伐。不如轉而尋求某種妥協,以牽制德奧關係的繼續發展。

三皇齊會

普法戰爭之後的德奧俄三國錯中複雜的外交關係,構成了他們走向同盟的背景。1872年9月,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訪問柏林,會見威廉一世,這標誌著德奧關係開始接近。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知道這個消息後感到不安,致函俾斯麥要求參加會見。9月6日至12日,三皇會與柏林。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這是德奧俄親善的第一步,三國外交大臣俾斯麥、安德拉西和哥爾查科夫交換了意見,他們只進行兩兩單獨的會談,並沒有在一起開會,也沒有訂立任何協定。

然而奧俄兩國外交大臣,利用這個場會談達成了若干口頭諒解,其中包括雙方同意維持巴爾幹的現狀——這些諒解雖是口頭保證,但也確實是真正的實行了。這對於之後三國的結盟十分重要。

從《興隆堡協定》到三皇同盟正式成型

1873年初,俄國為了對付英國,便向德國直接提出訂立軍事同盟。當時的法國已經提前償清《法蘭克福條約》所規定的戰爭賠款,並且又瘋狂的開始擴軍,德國只能從法國撤回所有佔領軍隊,以免進一步刺激前者。

但俾斯麥向來是軟的硬的一起來,他一方面撤軍,另一方面同俄國簽訂軍事協定,這將顯示德國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從而達到法國不敢進行復仇戰爭的目的。

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在訪問聖彼得堡期間,德國參謀長的毛奇和俄國元帥貝爾格簽訂了一項簡單的軍事協定——規定如果兩帝國之任何一方遭到其他歐洲國家的攻擊,另一帝國應立即以精銳部隊20萬人予以援助。

不言而喻這項軍事協定是直接針對英國和法國的。但德俄兩國決定將此協定作為一個祕密協定不加以公開(如果把這種協定公開化,會刺激到英法,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德俄雙方均表示將嚴守軍事協定的祕密。

"

普法戰爭之後,歐洲的國際關係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一方面法國的慘敗使他失去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權地。另一方面,強大的德意志已經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打破了原先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建立起來的平衡。

歐洲軍事大國之間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漸加深,俾斯麥對當時歐洲國際關係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歐洲大國像擠在同一輛馬車裡的旅客,面面相覷又滿懷狐疑的互相猜忌,如果有人將手摸向口袋裡的手槍,其鄰座已經做好了先扣動扳機的準備。”儘管在這個時期,大國之間沒有爆發直接的戰爭,但整個歐洲都處在一種受壓抑的恐懼感之中。

意圖孤立法國的俾斯麥

很多國家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著高度警惕。法國一直要報戰敗之仇,但是單靠他自身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戰勝德國的,但這隻有在找到其他大國做同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德國雖然在普法戰爭戰勝了法國, 但是也無力將其消滅,且當時德意志的統一也需要鞏固,俾斯麥更不願意再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他曾直言,如果再發生德法戰爭“新成立的德意志很可能被分裂成數塊。”

所以在普法戰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一直維持著和平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以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的結盟,作為他的核心外交方針。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為了孤立法國,俾斯麥力圖用一個聯合起來的王朝歐洲,來包圍一個不穩定的法蘭西,使其成為孤島。

1872年,他在一次給德皇的奏章中說:“對一個聯合王朝的歐洲來說,巴黎的火山(指不穩定的法國共和政權)一點也不危險,他將自燃自滅。”然而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絕對的孤立主義狀態,如果俾斯麥想實現對法國完成包圍,那麼關鍵問題就是處理好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關係。

在刀尖上跳舞的中歐怪物——奧匈帝國

面對歐洲局勢的大變動,作為中歐怪物的奧匈帝國開始擔心他昔日的兄弟國——德國會侵佔他境內有日耳曼人居住的省份。同樣,奧匈帝國也擔心俄國的斯拉夫主義在巴爾幹半島的活動。

因為這些都會引起帝國內部的分裂。並且讓奧匈帝國更覺害怕的是德俄兩國很可能在近東和巴爾幹半島方面聯合,對他形成壓力。

奧匈帝國的疆域已經擴展至極致,帝國內部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已經不能再忍受任何失敗了。正如他的外交大臣所言:“奧匈帝國已是一個不能從事領土擴張的‘防禦性國家了’,這個國家已經‘超重’,不能再帶上任何東西,不管泥土還是黃金,他都將傾覆。”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奧匈帝國皇帝,弗朗斯.約瑟夫雖然對德國的強大心存畏懼。但大勢所趨,他不得不向德國討好,因而在外交上轉而採取與德國的友好政策。

這正符合俾斯麥要孤立法國的要求,1871年8月至9月期間,德奧兩國君主在伊舍爾、薩爾茨堡兩地舉行會見,大大消除了1886年戰爭以來兩國的對立情緒,奧匈帝國對德國和好的背後,包含著極為複雜的心情——他既想通過與德國聯合來遏制俄國在巴爾巴爾擴張的野心,又害怕德國會侵佔其領土或者德俄結成聯盟來對付他。

故而奧匈帝國時刻準備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俄國達成某種妥協,以防止德俄兩國的聯合,並且利用俄國的勢力來遏制德國,從而遏制帝國內部強大的種族宗教矛盾衝突。

瘋狂擴張,但力不從心的沙俄

俄國和德國之間存在著傳統的王朝友誼,如果沒有俄國1870年的“善意中立”,普法戰爭很可能會成為一場消耗巨大的雙線戰爭,並且普魯士根本就不可能打敗法國。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德國的斡旋和支持,俄國也無法在英國強大的干預下從土耳其手裡得到對於黑海的控制權。可是強大的德國出現在俄國的西部邊境已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威脅,沙俄不得不調動一部分軍隊守衛俄德邊界。

俄國雖然對德國懷有戒備之心,但俄德的傳統友誼仍然有實際價值,除了在波蘭問題上他們仍然有著共同利益之外,當時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中亞和近東與英國的爭奪。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俄國需要與德國保持友好,以維護其西部邊疆的安全,從而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轉移到亞洲。尤其是在近東,俄國可能面對英國和奧匈帝國兩個對手,這樣當時德國的態度向背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俄國既要在中亞和近東需要德國支持,卻又在歐洲需要遏制德國的優勢。

這使他在對德政策上左右為難,也制約著俄國的外交變化。不過,德奧日益接近,逐漸引起俄國的恐慌,德奧的結盟對於俄國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這很可能讓俄國處於一種被動孤立的境地。

沙皇俄國已經預感到,如果繼續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處於對抗狀態,那隻會促使他加快投靠德國的步伐。不如轉而尋求某種妥協,以牽制德奧關係的繼續發展。

三皇齊會

普法戰爭之後的德奧俄三國錯中複雜的外交關係,構成了他們走向同盟的背景。1872年9月,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訪問柏林,會見威廉一世,這標誌著德奧關係開始接近。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知道這個消息後感到不安,致函俾斯麥要求參加會見。9月6日至12日,三皇會與柏林。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這是德奧俄親善的第一步,三國外交大臣俾斯麥、安德拉西和哥爾查科夫交換了意見,他們只進行兩兩單獨的會談,並沒有在一起開會,也沒有訂立任何協定。

然而奧俄兩國外交大臣,利用這個場會談達成了若干口頭諒解,其中包括雙方同意維持巴爾幹的現狀——這些諒解雖是口頭保證,但也確實是真正的實行了。這對於之後三國的結盟十分重要。

從《興隆堡協定》到三皇同盟正式成型

1873年初,俄國為了對付英國,便向德國直接提出訂立軍事同盟。當時的法國已經提前償清《法蘭克福條約》所規定的戰爭賠款,並且又瘋狂的開始擴軍,德國只能從法國撤回所有佔領軍隊,以免進一步刺激前者。

但俾斯麥向來是軟的硬的一起來,他一方面撤軍,另一方面同俄國簽訂軍事協定,這將顯示德國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從而達到法國不敢進行復仇戰爭的目的。

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在訪問聖彼得堡期間,德國參謀長的毛奇和俄國元帥貝爾格簽訂了一項簡單的軍事協定——規定如果兩帝國之任何一方遭到其他歐洲國家的攻擊,另一帝國應立即以精銳部隊20萬人予以援助。

不言而喻這項軍事協定是直接針對英國和法國的。但德俄兩國決定將此協定作為一個祕密協定不加以公開(如果把這種協定公開化,會刺激到英法,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德俄雙方均表示將嚴守軍事協定的祕密。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1873年6月亞歷山大二世到維也納參觀博覽會時,私下要求奧匈帝國加入剛剛成立的德俄軍事協定。奧匈帝國無意引起與英國的矛盾,又擔心自己捲入可能發生到的對英戰爭中去。故以憲法程序不便為由推辭對俄國的邀請,不願參加聯盟。

但是奧俄兩國都不願失去簽訂一個保障自身安全協定的機會,於是亞歷山大二世提出撇開德國,由俄奧兩國單獨簽署軍事協定。

6月6日,奧匈帝國和俄國在維也納簽訂了一項協定——《興隆堡協定》。根據協定“雙方同意任何一方在遇有第三國侵略危機或判斷歐洲的和平即將遭到威脅時,雙方均不尋求或締結新的同盟。

俄奧之間應立即商談,以便議定他們所應遵循的共同行動的方針。如果由於本項協議而有采取軍事行動的必要,兩國皇帝陛下應締結特殊協定予以規定。”

從內容上看,這是一個十分晦澀的協定,它反映了俄奧兩國在巴爾幹的對立地位——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雙方都無法預料,他們都希望通過這個協定來約束對方,以防止對方與德國結成聯合陣線。

對於《興隆堡協定》的簽訂,俾斯麥非但沒有覺得不滿,而且表示十分歡迎,並且強烈要求加入。因為如果有了德國的參與,這樣的聯合既可以符合俾斯麥關於加強歐洲王朝團結孤立法國的設想。

同時也可以真正的讓俄奧雙方達到互相牽制的目的,畢竟德國是一個強大的歐陸國家,他可以保證協定的執行。而矛盾重重的奧匈帝國和沙俄即便擁有再多的軍隊,在沒有第三方勢力的介入下,雙方希望達成諒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並且,俄奧關係變得過分密切或發生衝突都將危害德國在歐洲的地位特別是德國不願意看到任何一方,因為局勢不利轉而尋求法國的支持。所以1873年十月威廉一世親自來到維也納,於23日加入《興隆堡協定》——三皇同盟由此而生。

結語

三皇同盟是一箇舊式王朝外交的產物,興隆堡協定是由皇帝們簽字的,它所依仗的是君主之間的協作。在三皇同盟中,德國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標,俄國則緩和了他在歐洲和巴爾幹一帶的壓力,可以集中力量在中亞地區對付英國。

奧匈帝國已經是一箇中歐怪物,他不願再進行擴張,只求內部得到穩定。在這個同盟中,奧地利得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巴爾幹。但俄奧兩國都沒有放棄他們在巴爾幹方面的野心。

"

普法戰爭之後,歐洲的國際關係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一方面法國的慘敗使他失去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權地。另一方面,強大的德意志已經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打破了原先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建立起來的平衡。

歐洲軍事大國之間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漸加深,俾斯麥對當時歐洲國際關係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歐洲大國像擠在同一輛馬車裡的旅客,面面相覷又滿懷狐疑的互相猜忌,如果有人將手摸向口袋裡的手槍,其鄰座已經做好了先扣動扳機的準備。”儘管在這個時期,大國之間沒有爆發直接的戰爭,但整個歐洲都處在一種受壓抑的恐懼感之中。

意圖孤立法國的俾斯麥

很多國家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著高度警惕。法國一直要報戰敗之仇,但是單靠他自身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戰勝德國的,但這隻有在找到其他大國做同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德國雖然在普法戰爭戰勝了法國, 但是也無力將其消滅,且當時德意志的統一也需要鞏固,俾斯麥更不願意再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他曾直言,如果再發生德法戰爭“新成立的德意志很可能被分裂成數塊。”

所以在普法戰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一直維持著和平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以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的結盟,作為他的核心外交方針。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為了孤立法國,俾斯麥力圖用一個聯合起來的王朝歐洲,來包圍一個不穩定的法蘭西,使其成為孤島。

1872年,他在一次給德皇的奏章中說:“對一個聯合王朝的歐洲來說,巴黎的火山(指不穩定的法國共和政權)一點也不危險,他將自燃自滅。”然而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絕對的孤立主義狀態,如果俾斯麥想實現對法國完成包圍,那麼關鍵問題就是處理好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關係。

在刀尖上跳舞的中歐怪物——奧匈帝國

面對歐洲局勢的大變動,作為中歐怪物的奧匈帝國開始擔心他昔日的兄弟國——德國會侵佔他境內有日耳曼人居住的省份。同樣,奧匈帝國也擔心俄國的斯拉夫主義在巴爾幹半島的活動。

因為這些都會引起帝國內部的分裂。並且讓奧匈帝國更覺害怕的是德俄兩國很可能在近東和巴爾幹半島方面聯合,對他形成壓力。

奧匈帝國的疆域已經擴展至極致,帝國內部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已經不能再忍受任何失敗了。正如他的外交大臣所言:“奧匈帝國已是一個不能從事領土擴張的‘防禦性國家了’,這個國家已經‘超重’,不能再帶上任何東西,不管泥土還是黃金,他都將傾覆。”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奧匈帝國皇帝,弗朗斯.約瑟夫雖然對德國的強大心存畏懼。但大勢所趨,他不得不向德國討好,因而在外交上轉而採取與德國的友好政策。

這正符合俾斯麥要孤立法國的要求,1871年8月至9月期間,德奧兩國君主在伊舍爾、薩爾茨堡兩地舉行會見,大大消除了1886年戰爭以來兩國的對立情緒,奧匈帝國對德國和好的背後,包含著極為複雜的心情——他既想通過與德國聯合來遏制俄國在巴爾巴爾擴張的野心,又害怕德國會侵佔其領土或者德俄結成聯盟來對付他。

故而奧匈帝國時刻準備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俄國達成某種妥協,以防止德俄兩國的聯合,並且利用俄國的勢力來遏制德國,從而遏制帝國內部強大的種族宗教矛盾衝突。

瘋狂擴張,但力不從心的沙俄

俄國和德國之間存在著傳統的王朝友誼,如果沒有俄國1870年的“善意中立”,普法戰爭很可能會成為一場消耗巨大的雙線戰爭,並且普魯士根本就不可能打敗法國。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德國的斡旋和支持,俄國也無法在英國強大的干預下從土耳其手裡得到對於黑海的控制權。可是強大的德國出現在俄國的西部邊境已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威脅,沙俄不得不調動一部分軍隊守衛俄德邊界。

俄國雖然對德國懷有戒備之心,但俄德的傳統友誼仍然有實際價值,除了在波蘭問題上他們仍然有著共同利益之外,當時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中亞和近東與英國的爭奪。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俄國需要與德國保持友好,以維護其西部邊疆的安全,從而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轉移到亞洲。尤其是在近東,俄國可能面對英國和奧匈帝國兩個對手,這樣當時德國的態度向背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俄國既要在中亞和近東需要德國支持,卻又在歐洲需要遏制德國的優勢。

這使他在對德政策上左右為難,也制約著俄國的外交變化。不過,德奧日益接近,逐漸引起俄國的恐慌,德奧的結盟對於俄國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這很可能讓俄國處於一種被動孤立的境地。

沙皇俄國已經預感到,如果繼續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處於對抗狀態,那隻會促使他加快投靠德國的步伐。不如轉而尋求某種妥協,以牽制德奧關係的繼續發展。

三皇齊會

普法戰爭之後的德奧俄三國錯中複雜的外交關係,構成了他們走向同盟的背景。1872年9月,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訪問柏林,會見威廉一世,這標誌著德奧關係開始接近。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知道這個消息後感到不安,致函俾斯麥要求參加會見。9月6日至12日,三皇會與柏林。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這是德奧俄親善的第一步,三國外交大臣俾斯麥、安德拉西和哥爾查科夫交換了意見,他們只進行兩兩單獨的會談,並沒有在一起開會,也沒有訂立任何協定。

然而奧俄兩國外交大臣,利用這個場會談達成了若干口頭諒解,其中包括雙方同意維持巴爾幹的現狀——這些諒解雖是口頭保證,但也確實是真正的實行了。這對於之後三國的結盟十分重要。

從《興隆堡協定》到三皇同盟正式成型

1873年初,俄國為了對付英國,便向德國直接提出訂立軍事同盟。當時的法國已經提前償清《法蘭克福條約》所規定的戰爭賠款,並且又瘋狂的開始擴軍,德國只能從法國撤回所有佔領軍隊,以免進一步刺激前者。

但俾斯麥向來是軟的硬的一起來,他一方面撤軍,另一方面同俄國簽訂軍事協定,這將顯示德國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從而達到法國不敢進行復仇戰爭的目的。

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在訪問聖彼得堡期間,德國參謀長的毛奇和俄國元帥貝爾格簽訂了一項簡單的軍事協定——規定如果兩帝國之任何一方遭到其他歐洲國家的攻擊,另一帝國應立即以精銳部隊20萬人予以援助。

不言而喻這項軍事協定是直接針對英國和法國的。但德俄兩國決定將此協定作為一個祕密協定不加以公開(如果把這種協定公開化,會刺激到英法,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德俄雙方均表示將嚴守軍事協定的祕密。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1873年6月亞歷山大二世到維也納參觀博覽會時,私下要求奧匈帝國加入剛剛成立的德俄軍事協定。奧匈帝國無意引起與英國的矛盾,又擔心自己捲入可能發生到的對英戰爭中去。故以憲法程序不便為由推辭對俄國的邀請,不願參加聯盟。

但是奧俄兩國都不願失去簽訂一個保障自身安全協定的機會,於是亞歷山大二世提出撇開德國,由俄奧兩國單獨簽署軍事協定。

6月6日,奧匈帝國和俄國在維也納簽訂了一項協定——《興隆堡協定》。根據協定“雙方同意任何一方在遇有第三國侵略危機或判斷歐洲的和平即將遭到威脅時,雙方均不尋求或締結新的同盟。

俄奧之間應立即商談,以便議定他們所應遵循的共同行動的方針。如果由於本項協議而有采取軍事行動的必要,兩國皇帝陛下應締結特殊協定予以規定。”

從內容上看,這是一個十分晦澀的協定,它反映了俄奧兩國在巴爾幹的對立地位——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雙方都無法預料,他們都希望通過這個協定來約束對方,以防止對方與德國結成聯合陣線。

對於《興隆堡協定》的簽訂,俾斯麥非但沒有覺得不滿,而且表示十分歡迎,並且強烈要求加入。因為如果有了德國的參與,這樣的聯合既可以符合俾斯麥關於加強歐洲王朝團結孤立法國的設想。

同時也可以真正的讓俄奧雙方達到互相牽制的目的,畢竟德國是一個強大的歐陸國家,他可以保證協定的執行。而矛盾重重的奧匈帝國和沙俄即便擁有再多的軍隊,在沒有第三方勢力的介入下,雙方希望達成諒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並且,俄奧關係變得過分密切或發生衝突都將危害德國在歐洲的地位特別是德國不願意看到任何一方,因為局勢不利轉而尋求法國的支持。所以1873年十月威廉一世親自來到維也納,於23日加入《興隆堡協定》——三皇同盟由此而生。

結語

三皇同盟是一箇舊式王朝外交的產物,興隆堡協定是由皇帝們簽字的,它所依仗的是君主之間的協作。在三皇同盟中,德國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標,俄國則緩和了他在歐洲和巴爾幹一帶的壓力,可以集中力量在中亞地區對付英國。

奧匈帝國已經是一箇中歐怪物,他不願再進行擴張,只求內部得到穩定。在這個同盟中,奧地利得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巴爾幹。但俄奧兩國都沒有放棄他們在巴爾幹方面的野心。

三皇同盟:德國要孤立法國,俄國要對付英國,奧匈帝國兩面討好

奧匈帝國在三皇同盟中的立場最為微妙,他一方面要利用沙皇俄國去壓制其境內的日耳曼人。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德國來壓制其境內的斯拉夫人。

三皇同盟是一個十分鬆散的同盟,它的內部充滿著十分複雜的矛盾,反映了普法戰爭以後歐洲大國之間的關係。這也是三皇同盟最終無法長期維持的關鍵原因。

參考文獻:

《三皇同盟與近代俄德親善的鬆動》

《奧匈帝國巴爾幹政策與保加利亞危機》

《普法戰爭與近代歐洲局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