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而興起的一種建築。

與古時對神仙崇拜相結合,佛教於東漢初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信眾們為將佛像置於高臺之上,便於頂禮膜拜,於是,從東漢末年開始,江淮之間的佛教盛行之處,便開始了佛塔建造活動。

滄海桑田,歲月悠悠。古城、名山、寶塔,逐漸成了古老中國的標誌。

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據說至今保存有108 座古塔,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二十幾座,屬於塔中的明星。還已知有41座古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塔或巍峨、或奇特、或森嚴。無論聳立山巔還是矗立名剎庭院,每一座古塔的建造,都與一段歷史典故或傳說相關聯。

本篇文稿僅來說說西安大雁塔、杭州雷峰塔、北京的北海白塔的關聯故事。

"

古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而興起的一種建築。

與古時對神仙崇拜相結合,佛教於東漢初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信眾們為將佛像置於高臺之上,便於頂禮膜拜,於是,從東漢末年開始,江淮之間的佛教盛行之處,便開始了佛塔建造活動。

滄海桑田,歲月悠悠。古城、名山、寶塔,逐漸成了古老中國的標誌。

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據說至今保存有108 座古塔,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二十幾座,屬於塔中的明星。還已知有41座古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塔或巍峨、或奇特、或森嚴。無論聳立山巔還是矗立名剎庭院,每一座古塔的建造,都與一段歷史典故或傳說相關聯。

本篇文稿僅來說說西安大雁塔、杭州雷峰塔、北京的北海白塔的關聯故事。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西安大雁塔)

廣受民間喜愛的古典名著《西遊記》,寫的是唐僧赴西天取經,實際就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唐僧(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西天取經歸國後,還做了什麼?據說這答案只有在西安大雁塔方才能找到。

史料介紹,位於長安城晉昌坊的慈恩寺,始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他母親文德皇后而擴建。

寺院的規模很大,共有十三個院落,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當時由陳玄奘法師擔任這座寺院的主持。

玄奘法師,就是現今盡人皆知的《西遊記》裡的“唐僧”。據說,玄奘從西天取經回來後,便邀請全國各地100位高僧到長安,開始翻譯他帶回來的佛經。為了保護和存放來之不易的佛經,他向朝廷建議修建一座寶塔。

永徽三年(652)三月,已經當了皇帝的高宗李治,接受了玄奘法師的建議,同意在慈恩寺內修一座寶塔。一是保存從天竺請回的經書佛像,二是紀念佛祖釋迦摩尼,三是為了彰顯大唐國威。

玄奘最初畫出的建塔圖樣,模仿的是他取經目的地印度最著名的禮佛高塔——“菩提伽耶”(漢譯為“大覺塔”),共有五層,高60米。

後來,唐高宗李治認為這座印度風格的建築與都城長安的總體樓閣風格有些不協調,於是進行了改建,並將其層高加至九層。

最初建的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方形磚臺之上。

由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座寶塔氣魄宏大,莊嚴古樸,造型簡潔而穩重,是當時建築的經典之作。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曾登臨此塔,留下了不少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寫下了“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礆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的絕句。

這座寶塔自建成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由來,流傳數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法師最初設計建塔時,就採用了這種形制,因此叫“雁塔”。

第二種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傳說, 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佈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被稱“雁塔”。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之中,後來因得到大雁領引,才尋到水源,得以生還。玄奘主持建造這座佛塔,含有報答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的意思。

"

古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而興起的一種建築。

與古時對神仙崇拜相結合,佛教於東漢初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信眾們為將佛像置於高臺之上,便於頂禮膜拜,於是,從東漢末年開始,江淮之間的佛教盛行之處,便開始了佛塔建造活動。

滄海桑田,歲月悠悠。古城、名山、寶塔,逐漸成了古老中國的標誌。

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據說至今保存有108 座古塔,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二十幾座,屬於塔中的明星。還已知有41座古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塔或巍峨、或奇特、或森嚴。無論聳立山巔還是矗立名剎庭院,每一座古塔的建造,都與一段歷史典故或傳說相關聯。

本篇文稿僅來說說西安大雁塔、杭州雷峰塔、北京的北海白塔的關聯故事。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西安大雁塔)

廣受民間喜愛的古典名著《西遊記》,寫的是唐僧赴西天取經,實際就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唐僧(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西天取經歸國後,還做了什麼?據說這答案只有在西安大雁塔方才能找到。

史料介紹,位於長安城晉昌坊的慈恩寺,始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他母親文德皇后而擴建。

寺院的規模很大,共有十三個院落,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當時由陳玄奘法師擔任這座寺院的主持。

玄奘法師,就是現今盡人皆知的《西遊記》裡的“唐僧”。據說,玄奘從西天取經回來後,便邀請全國各地100位高僧到長安,開始翻譯他帶回來的佛經。為了保護和存放來之不易的佛經,他向朝廷建議修建一座寶塔。

永徽三年(652)三月,已經當了皇帝的高宗李治,接受了玄奘法師的建議,同意在慈恩寺內修一座寶塔。一是保存從天竺請回的經書佛像,二是紀念佛祖釋迦摩尼,三是為了彰顯大唐國威。

玄奘最初畫出的建塔圖樣,模仿的是他取經目的地印度最著名的禮佛高塔——“菩提伽耶”(漢譯為“大覺塔”),共有五層,高60米。

後來,唐高宗李治認為這座印度風格的建築與都城長安的總體樓閣風格有些不協調,於是進行了改建,並將其層高加至九層。

最初建的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方形磚臺之上。

由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座寶塔氣魄宏大,莊嚴古樸,造型簡潔而穩重,是當時建築的經典之作。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曾登臨此塔,留下了不少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寫下了“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礆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的絕句。

這座寶塔自建成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由來,流傳數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法師最初設計建塔時,就採用了這種形制,因此叫“雁塔”。

第二種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傳說, 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佈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被稱“雁塔”。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之中,後來因得到大雁領引,才尋到水源,得以生還。玄奘主持建造這座佛塔,含有報答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的意思。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還有一種說法,說“雁塔”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再則,唐代人習慣推崇大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如今,陝西西安大雁塔作為中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成為古印度佛寺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更是古都西安的地標性建築。

1961年,國務院公佈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岸邊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名字也足夠響亮。特別是隨著《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的傳播和演繹,雷峰塔早已婦孺皆知。

在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稱它為“黃妃塔”。

"

古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而興起的一種建築。

與古時對神仙崇拜相結合,佛教於東漢初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信眾們為將佛像置於高臺之上,便於頂禮膜拜,於是,從東漢末年開始,江淮之間的佛教盛行之處,便開始了佛塔建造活動。

滄海桑田,歲月悠悠。古城、名山、寶塔,逐漸成了古老中國的標誌。

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據說至今保存有108 座古塔,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二十幾座,屬於塔中的明星。還已知有41座古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塔或巍峨、或奇特、或森嚴。無論聳立山巔還是矗立名剎庭院,每一座古塔的建造,都與一段歷史典故或傳說相關聯。

本篇文稿僅來說說西安大雁塔、杭州雷峰塔、北京的北海白塔的關聯故事。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西安大雁塔)

廣受民間喜愛的古典名著《西遊記》,寫的是唐僧赴西天取經,實際就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唐僧(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西天取經歸國後,還做了什麼?據說這答案只有在西安大雁塔方才能找到。

史料介紹,位於長安城晉昌坊的慈恩寺,始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他母親文德皇后而擴建。

寺院的規模很大,共有十三個院落,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當時由陳玄奘法師擔任這座寺院的主持。

玄奘法師,就是現今盡人皆知的《西遊記》裡的“唐僧”。據說,玄奘從西天取經回來後,便邀請全國各地100位高僧到長安,開始翻譯他帶回來的佛經。為了保護和存放來之不易的佛經,他向朝廷建議修建一座寶塔。

永徽三年(652)三月,已經當了皇帝的高宗李治,接受了玄奘法師的建議,同意在慈恩寺內修一座寶塔。一是保存從天竺請回的經書佛像,二是紀念佛祖釋迦摩尼,三是為了彰顯大唐國威。

玄奘最初畫出的建塔圖樣,模仿的是他取經目的地印度最著名的禮佛高塔——“菩提伽耶”(漢譯為“大覺塔”),共有五層,高60米。

後來,唐高宗李治認為這座印度風格的建築與都城長安的總體樓閣風格有些不協調,於是進行了改建,並將其層高加至九層。

最初建的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方形磚臺之上。

由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座寶塔氣魄宏大,莊嚴古樸,造型簡潔而穩重,是當時建築的經典之作。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曾登臨此塔,留下了不少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寫下了“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礆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的絕句。

這座寶塔自建成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由來,流傳數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法師最初設計建塔時,就採用了這種形制,因此叫“雁塔”。

第二種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傳說, 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佈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被稱“雁塔”。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之中,後來因得到大雁領引,才尋到水源,得以生還。玄奘主持建造這座佛塔,含有報答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的意思。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還有一種說法,說“雁塔”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再則,唐代人習慣推崇大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如今,陝西西安大雁塔作為中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成為古印度佛寺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更是古都西安的地標性建築。

1961年,國務院公佈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岸邊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名字也足夠響亮。特別是隨著《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的傳播和演繹,雷峰塔早已婦孺皆知。

在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稱它為“黃妃塔”。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倒塌前的雷鋒古塔)

它是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一座佛塔。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諡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所以命名為“皇妃塔”。後來,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

盛傳,早期雷峰塔塔基底部闢有井穴式地宮,珍藏有佛螺髻發舍利、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數十件佛教珍貴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祕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雷峰塔因戰亂嚴重損壞,於南宋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重修,得以重現昔日的輝煌氣派。特別是每天黃昏時,雷峰塔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十分壯觀,以而被賦予“雷峰夕照”之名,列入西湖十景之中。

南宋以後,“雷峰夕照”一直是杭州西湖遊賞最受青睞的名勝。

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之後),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圍困杭州城,縱火焚燒雷峰塔,慾火後的寶塔僅剩磚砌塔身,且通體赤紅,一派悲涼、凝重之貌。

清朝前期,雷峰塔一直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它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關聯,再次成為西湖十景中令人津津樂道的名勝。

據說,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南巡時,也多次前往遊覽和品題,使“雷峰夕照”名揚大江南北。

戰亂連綿的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傳出雷峰塔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特異功能的謠言,致使殘破的古塔屢屢遭到盜挖破壞。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成為轟動的社會新聞。

倒塌的雷鋒塔,部分塔磚中祕藏的《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果真面世,而“雷峰夕照”的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

古老而神祕的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會的很大關注和諸多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

改革開放後的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2001年3月11日,文物部門專家在對雷峰塔遺址和地宮的發掘時,出土了包括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在內的一批精美文物珍品,一時轟動海內外。

"

古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而興起的一種建築。

與古時對神仙崇拜相結合,佛教於東漢初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信眾們為將佛像置於高臺之上,便於頂禮膜拜,於是,從東漢末年開始,江淮之間的佛教盛行之處,便開始了佛塔建造活動。

滄海桑田,歲月悠悠。古城、名山、寶塔,逐漸成了古老中國的標誌。

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據說至今保存有108 座古塔,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二十幾座,屬於塔中的明星。還已知有41座古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塔或巍峨、或奇特、或森嚴。無論聳立山巔還是矗立名剎庭院,每一座古塔的建造,都與一段歷史典故或傳說相關聯。

本篇文稿僅來說說西安大雁塔、杭州雷峰塔、北京的北海白塔的關聯故事。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西安大雁塔)

廣受民間喜愛的古典名著《西遊記》,寫的是唐僧赴西天取經,實際就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唐僧(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西天取經歸國後,還做了什麼?據說這答案只有在西安大雁塔方才能找到。

史料介紹,位於長安城晉昌坊的慈恩寺,始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他母親文德皇后而擴建。

寺院的規模很大,共有十三個院落,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當時由陳玄奘法師擔任這座寺院的主持。

玄奘法師,就是現今盡人皆知的《西遊記》裡的“唐僧”。據說,玄奘從西天取經回來後,便邀請全國各地100位高僧到長安,開始翻譯他帶回來的佛經。為了保護和存放來之不易的佛經,他向朝廷建議修建一座寶塔。

永徽三年(652)三月,已經當了皇帝的高宗李治,接受了玄奘法師的建議,同意在慈恩寺內修一座寶塔。一是保存從天竺請回的經書佛像,二是紀念佛祖釋迦摩尼,三是為了彰顯大唐國威。

玄奘最初畫出的建塔圖樣,模仿的是他取經目的地印度最著名的禮佛高塔——“菩提伽耶”(漢譯為“大覺塔”),共有五層,高60米。

後來,唐高宗李治認為這座印度風格的建築與都城長安的總體樓閣風格有些不協調,於是進行了改建,並將其層高加至九層。

最初建的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方形磚臺之上。

由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座寶塔氣魄宏大,莊嚴古樸,造型簡潔而穩重,是當時建築的經典之作。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曾登臨此塔,留下了不少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寫下了“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礆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的絕句。

這座寶塔自建成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由來,流傳數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法師最初設計建塔時,就採用了這種形制,因此叫“雁塔”。

第二種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傳說, 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佈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被稱“雁塔”。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之中,後來因得到大雁領引,才尋到水源,得以生還。玄奘主持建造這座佛塔,含有報答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的意思。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還有一種說法,說“雁塔”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再則,唐代人習慣推崇大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如今,陝西西安大雁塔作為中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成為古印度佛寺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更是古都西安的地標性建築。

1961年,國務院公佈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岸邊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名字也足夠響亮。特別是隨著《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的傳播和演繹,雷峰塔早已婦孺皆知。

在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稱它為“黃妃塔”。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倒塌前的雷鋒古塔)

它是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一座佛塔。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諡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所以命名為“皇妃塔”。後來,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

盛傳,早期雷峰塔塔基底部闢有井穴式地宮,珍藏有佛螺髻發舍利、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數十件佛教珍貴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祕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雷峰塔因戰亂嚴重損壞,於南宋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重修,得以重現昔日的輝煌氣派。特別是每天黃昏時,雷峰塔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十分壯觀,以而被賦予“雷峰夕照”之名,列入西湖十景之中。

南宋以後,“雷峰夕照”一直是杭州西湖遊賞最受青睞的名勝。

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之後),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圍困杭州城,縱火焚燒雷峰塔,慾火後的寶塔僅剩磚砌塔身,且通體赤紅,一派悲涼、凝重之貌。

清朝前期,雷峰塔一直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它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關聯,再次成為西湖十景中令人津津樂道的名勝。

據說,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南巡時,也多次前往遊覽和品題,使“雷峰夕照”名揚大江南北。

戰亂連綿的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傳出雷峰塔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特異功能的謠言,致使殘破的古塔屢屢遭到盜挖破壞。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成為轟動的社會新聞。

倒塌的雷鋒塔,部分塔磚中祕藏的《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果真面世,而“雷峰夕照”的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

古老而神祕的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會的很大關注和諸多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

改革開放後的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2001年3月11日,文物部門專家在對雷峰塔遺址和地宮的發掘時,出土了包括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在內的一批精美文物珍品,一時轟動海內外。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順利竣工落成。

重建的雷峰塔,仍建在古雷鋒塔原址上。塔形為磚身帶飛簷、平座的五層樓閣式,高71米,佔地面積3133平方米。風格基本與南宋畫家李嵩《西湖圖》中的雷峰塔相似。

新塔採用內部鋼架結構,牢固耐久,同時成為遺址的保護性建築。整個雷峰塔重建工程投資約6000萬人民幣。

“雷峰夕照”重現西子湖畔,成為名城杭州的重要標誌性景觀。美麗的“西湖十景”,真正名副其實,不再殘缺。

與眾多的古塔相比,北京的北海白塔則顯得比較年輕,僅有三百多歲。

北海白塔位於首都北京城中心,知名度在全國居高不下。特別是隨著那首《讓我們蕩起雙槳》歌曲中的一句“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的唱詞的傳播,讓北海白塔幾乎成了到北京來的人必去遊賞的景觀之一。

北海白塔的修建,與清初的順治皇帝有關。好多人都知道,順治皇帝崇信佛教,野史中甚至一直有關於他皈依佛門的傳說。

清朝初期開始,藏傳佛教盛行全國。而藏傳佛教中常說的“喇嘛”,其原義是藏傳佛教中的高僧。藏傳佛寺也稱為喇嘛廟,因為有一種形狀為大肚長脖加傘蓋的塔常出現在喇嘛廟中,所以人們普遍叫它喇嘛塔。

"

古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而興起的一種建築。

與古時對神仙崇拜相結合,佛教於東漢初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信眾們為將佛像置於高臺之上,便於頂禮膜拜,於是,從東漢末年開始,江淮之間的佛教盛行之處,便開始了佛塔建造活動。

滄海桑田,歲月悠悠。古城、名山、寶塔,逐漸成了古老中國的標誌。

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據說至今保存有108 座古塔,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二十幾座,屬於塔中的明星。還已知有41座古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塔或巍峨、或奇特、或森嚴。無論聳立山巔還是矗立名剎庭院,每一座古塔的建造,都與一段歷史典故或傳說相關聯。

本篇文稿僅來說說西安大雁塔、杭州雷峰塔、北京的北海白塔的關聯故事。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西安大雁塔)

廣受民間喜愛的古典名著《西遊記》,寫的是唐僧赴西天取經,實際就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唐僧(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西天取經歸國後,還做了什麼?據說這答案只有在西安大雁塔方才能找到。

史料介紹,位於長安城晉昌坊的慈恩寺,始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他母親文德皇后而擴建。

寺院的規模很大,共有十三個院落,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當時由陳玄奘法師擔任這座寺院的主持。

玄奘法師,就是現今盡人皆知的《西遊記》裡的“唐僧”。據說,玄奘從西天取經回來後,便邀請全國各地100位高僧到長安,開始翻譯他帶回來的佛經。為了保護和存放來之不易的佛經,他向朝廷建議修建一座寶塔。

永徽三年(652)三月,已經當了皇帝的高宗李治,接受了玄奘法師的建議,同意在慈恩寺內修一座寶塔。一是保存從天竺請回的經書佛像,二是紀念佛祖釋迦摩尼,三是為了彰顯大唐國威。

玄奘最初畫出的建塔圖樣,模仿的是他取經目的地印度最著名的禮佛高塔——“菩提伽耶”(漢譯為“大覺塔”),共有五層,高60米。

後來,唐高宗李治認為這座印度風格的建築與都城長安的總體樓閣風格有些不協調,於是進行了改建,並將其層高加至九層。

最初建的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方形磚臺之上。

由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座寶塔氣魄宏大,莊嚴古樸,造型簡潔而穩重,是當時建築的經典之作。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曾登臨此塔,留下了不少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寫下了“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礆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的絕句。

這座寶塔自建成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由來,流傳數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法師最初設計建塔時,就採用了這種形制,因此叫“雁塔”。

第二種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傳說, 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佈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被稱“雁塔”。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之中,後來因得到大雁領引,才尋到水源,得以生還。玄奘主持建造這座佛塔,含有報答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的意思。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還有一種說法,說“雁塔”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再則,唐代人習慣推崇大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如今,陝西西安大雁塔作為中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成為古印度佛寺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更是古都西安的地標性建築。

1961年,國務院公佈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岸邊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名字也足夠響亮。特別是隨著《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的傳播和演繹,雷峰塔早已婦孺皆知。

在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稱它為“黃妃塔”。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倒塌前的雷鋒古塔)

它是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一座佛塔。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諡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所以命名為“皇妃塔”。後來,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

盛傳,早期雷峰塔塔基底部闢有井穴式地宮,珍藏有佛螺髻發舍利、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數十件佛教珍貴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祕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雷峰塔因戰亂嚴重損壞,於南宋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重修,得以重現昔日的輝煌氣派。特別是每天黃昏時,雷峰塔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十分壯觀,以而被賦予“雷峰夕照”之名,列入西湖十景之中。

南宋以後,“雷峰夕照”一直是杭州西湖遊賞最受青睞的名勝。

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之後),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圍困杭州城,縱火焚燒雷峰塔,慾火後的寶塔僅剩磚砌塔身,且通體赤紅,一派悲涼、凝重之貌。

清朝前期,雷峰塔一直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它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關聯,再次成為西湖十景中令人津津樂道的名勝。

據說,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南巡時,也多次前往遊覽和品題,使“雷峰夕照”名揚大江南北。

戰亂連綿的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傳出雷峰塔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特異功能的謠言,致使殘破的古塔屢屢遭到盜挖破壞。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成為轟動的社會新聞。

倒塌的雷鋒塔,部分塔磚中祕藏的《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果真面世,而“雷峰夕照”的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

古老而神祕的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會的很大關注和諸多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

改革開放後的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2001年3月11日,文物部門專家在對雷峰塔遺址和地宮的發掘時,出土了包括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在內的一批精美文物珍品,一時轟動海內外。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順利竣工落成。

重建的雷峰塔,仍建在古雷鋒塔原址上。塔形為磚身帶飛簷、平座的五層樓閣式,高71米,佔地面積3133平方米。風格基本與南宋畫家李嵩《西湖圖》中的雷峰塔相似。

新塔採用內部鋼架結構,牢固耐久,同時成為遺址的保護性建築。整個雷峰塔重建工程投資約6000萬人民幣。

“雷峰夕照”重現西子湖畔,成為名城杭州的重要標誌性景觀。美麗的“西湖十景”,真正名副其實,不再殘缺。

與眾多的古塔相比,北京的北海白塔則顯得比較年輕,僅有三百多歲。

北海白塔位於首都北京城中心,知名度在全國居高不下。特別是隨著那首《讓我們蕩起雙槳》歌曲中的一句“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的唱詞的傳播,讓北海白塔幾乎成了到北京來的人必去遊賞的景觀之一。

北海白塔的修建,與清初的順治皇帝有關。好多人都知道,順治皇帝崇信佛教,野史中甚至一直有關於他皈依佛門的傳說。

清朝初期開始,藏傳佛教盛行全國。而藏傳佛教中常說的“喇嘛”,其原義是藏傳佛教中的高僧。藏傳佛寺也稱為喇嘛廟,因為有一種形狀為大肚長脖加傘蓋的塔常出現在喇嘛廟中,所以人們普遍叫它喇嘛塔。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清代北京城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喇嘛塔,就是建於北海瓊華島上的白塔。

清朝皇室從努爾哈赤時期,就與蒙古王公貴族建立了聯姻關係。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文皇后,就是蒙古族姑娘。蒙古族王室篤信喇嘛教,滿清皇家在入主北京不久,遵從西藏喇嘛惱木汗的建議,於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北京城內的最高山頂建起這座藏式喇嘛白塔,以示對喇嘛教和蒙古王室的尊敬。

北海白塔所建之處為一丘陵,原為金大寧宮瓊華島廣寒殿舊址,相傳是金章宗李妃的妝臺。

建成後的白塔,塔身全部為磚木石混合結構,由塔基、塔身、相輪、華蓋、塔剎五部分組成。塔身為覆缽式,因此從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磚和石料而見不到木構架。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須彌座。塔座邊長十八米多,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壓面石和挑簷石。

塔座上為三層圓臺,中部塔肚為圓形,最大直徑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塔剎。整個塔身有306個方形青磚透雕通風孔,用於防止塔內的木架潮溼糟朽。塔四周有漢白玉石欄環繞。通風孔的紋飾雕刻繁複華麗,包括蝴蝶、芭蕉扇葉、喇叭花、菊花、荷花、寶相花、西番蓮花等畫像。

最特別的是,塔內部有粗立木一根,為白塔主心木,由柏木製成,高約三十米,從塔基處直通剎頂。

白塔塔頂標高112.4米,建成時曾是北京城內的至高點。白塔下的善因殿後面設置了五杆剎竿,也就是寺廟中五杆懸掛經旗的旗杆,俗稱五虎號杆,下面設置5個炮臺,稱為白塔炮臺或五虎炮臺。

"

古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而興起的一種建築。

與古時對神仙崇拜相結合,佛教於東漢初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信眾們為將佛像置於高臺之上,便於頂禮膜拜,於是,從東漢末年開始,江淮之間的佛教盛行之處,便開始了佛塔建造活動。

滄海桑田,歲月悠悠。古城、名山、寶塔,逐漸成了古老中國的標誌。

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據說至今保存有108 座古塔,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二十幾座,屬於塔中的明星。還已知有41座古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塔或巍峨、或奇特、或森嚴。無論聳立山巔還是矗立名剎庭院,每一座古塔的建造,都與一段歷史典故或傳說相關聯。

本篇文稿僅來說說西安大雁塔、杭州雷峰塔、北京的北海白塔的關聯故事。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西安大雁塔)

廣受民間喜愛的古典名著《西遊記》,寫的是唐僧赴西天取經,實際就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唐僧(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西天取經歸國後,還做了什麼?據說這答案只有在西安大雁塔方才能找到。

史料介紹,位於長安城晉昌坊的慈恩寺,始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他母親文德皇后而擴建。

寺院的規模很大,共有十三個院落,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當時由陳玄奘法師擔任這座寺院的主持。

玄奘法師,就是現今盡人皆知的《西遊記》裡的“唐僧”。據說,玄奘從西天取經回來後,便邀請全國各地100位高僧到長安,開始翻譯他帶回來的佛經。為了保護和存放來之不易的佛經,他向朝廷建議修建一座寶塔。

永徽三年(652)三月,已經當了皇帝的高宗李治,接受了玄奘法師的建議,同意在慈恩寺內修一座寶塔。一是保存從天竺請回的經書佛像,二是紀念佛祖釋迦摩尼,三是為了彰顯大唐國威。

玄奘最初畫出的建塔圖樣,模仿的是他取經目的地印度最著名的禮佛高塔——“菩提伽耶”(漢譯為“大覺塔”),共有五層,高60米。

後來,唐高宗李治認為這座印度風格的建築與都城長安的總體樓閣風格有些不協調,於是進行了改建,並將其層高加至九層。

最初建的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方形磚臺之上。

由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座寶塔氣魄宏大,莊嚴古樸,造型簡潔而穩重,是當時建築的經典之作。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曾登臨此塔,留下了不少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寫下了“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礆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的絕句。

這座寶塔自建成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由來,流傳數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法師最初設計建塔時,就採用了這種形制,因此叫“雁塔”。

第二種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傳說, 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這天正好是菩薩佈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被稱“雁塔”。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之中,後來因得到大雁領引,才尋到水源,得以生還。玄奘主持建造這座佛塔,含有報答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的意思。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還有一種說法,說“雁塔”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再則,唐代人習慣推崇大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如今,陝西西安大雁塔作為中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成為古印度佛寺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更是古都西安的地標性建築。

1961年,國務院公佈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岸邊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名字也足夠響亮。特別是隨著《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的傳播和演繹,雷峰塔早已婦孺皆知。

在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稱它為“黃妃塔”。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倒塌前的雷鋒古塔)

它是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一座佛塔。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諡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所以命名為“皇妃塔”。後來,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

盛傳,早期雷峰塔塔基底部闢有井穴式地宮,珍藏有佛螺髻發舍利、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數十件佛教珍貴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祕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雷峰塔因戰亂嚴重損壞,於南宋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重修,得以重現昔日的輝煌氣派。特別是每天黃昏時,雷峰塔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十分壯觀,以而被賦予“雷峰夕照”之名,列入西湖十景之中。

南宋以後,“雷峰夕照”一直是杭州西湖遊賞最受青睞的名勝。

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之後),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圍困杭州城,縱火焚燒雷峰塔,慾火後的寶塔僅剩磚砌塔身,且通體赤紅,一派悲涼、凝重之貌。

清朝前期,雷峰塔一直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它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關聯,再次成為西湖十景中令人津津樂道的名勝。

據說,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南巡時,也多次前往遊覽和品題,使“雷峰夕照”名揚大江南北。

戰亂連綿的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傳出雷峰塔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特異功能的謠言,致使殘破的古塔屢屢遭到盜挖破壞。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成為轟動的社會新聞。

倒塌的雷鋒塔,部分塔磚中祕藏的《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果真面世,而“雷峰夕照”的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

古老而神祕的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會的很大關注和諸多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

改革開放後的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2001年3月11日,文物部門專家在對雷峰塔遺址和地宮的發掘時,出土了包括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在內的一批精美文物珍品,一時轟動海內外。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順利竣工落成。

重建的雷峰塔,仍建在古雷鋒塔原址上。塔形為磚身帶飛簷、平座的五層樓閣式,高71米,佔地面積3133平方米。風格基本與南宋畫家李嵩《西湖圖》中的雷峰塔相似。

新塔採用內部鋼架結構,牢固耐久,同時成為遺址的保護性建築。整個雷峰塔重建工程投資約6000萬人民幣。

“雷峰夕照”重現西子湖畔,成為名城杭州的重要標誌性景觀。美麗的“西湖十景”,真正名副其實,不再殘缺。

與眾多的古塔相比,北京的北海白塔則顯得比較年輕,僅有三百多歲。

北海白塔位於首都北京城中心,知名度在全國居高不下。特別是隨著那首《讓我們蕩起雙槳》歌曲中的一句“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的唱詞的傳播,讓北海白塔幾乎成了到北京來的人必去遊賞的景觀之一。

北海白塔的修建,與清初的順治皇帝有關。好多人都知道,順治皇帝崇信佛教,野史中甚至一直有關於他皈依佛門的傳說。

清朝初期開始,藏傳佛教盛行全國。而藏傳佛教中常說的“喇嘛”,其原義是藏傳佛教中的高僧。藏傳佛寺也稱為喇嘛廟,因為有一種形狀為大肚長脖加傘蓋的塔常出現在喇嘛廟中,所以人們普遍叫它喇嘛塔。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清代北京城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喇嘛塔,就是建於北海瓊華島上的白塔。

清朝皇室從努爾哈赤時期,就與蒙古王公貴族建立了聯姻關係。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文皇后,就是蒙古族姑娘。蒙古族王室篤信喇嘛教,滿清皇家在入主北京不久,遵從西藏喇嘛惱木汗的建議,於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北京城內的最高山頂建起這座藏式喇嘛白塔,以示對喇嘛教和蒙古王室的尊敬。

北海白塔所建之處為一丘陵,原為金大寧宮瓊華島廣寒殿舊址,相傳是金章宗李妃的妝臺。

建成後的白塔,塔身全部為磚木石混合結構,由塔基、塔身、相輪、華蓋、塔剎五部分組成。塔身為覆缽式,因此從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磚和石料而見不到木構架。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須彌座。塔座邊長十八米多,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壓面石和挑簷石。

塔座上為三層圓臺,中部塔肚為圓形,最大直徑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塔剎。整個塔身有306個方形青磚透雕通風孔,用於防止塔內的木架潮溼糟朽。塔四周有漢白玉石欄環繞。通風孔的紋飾雕刻繁複華麗,包括蝴蝶、芭蕉扇葉、喇叭花、菊花、荷花、寶相花、西番蓮花等畫像。

最特別的是,塔內部有粗立木一根,為白塔主心木,由柏木製成,高約三十米,從塔基處直通剎頂。

白塔塔頂標高112.4米,建成時曾是北京城內的至高點。白塔下的善因殿後面設置了五杆剎竿,也就是寺廟中五杆懸掛經旗的旗杆,俗稱五虎號杆,下面設置5個炮臺,稱為白塔炮臺或五虎炮臺。

每座古塔都藏有典故 看看大雁塔 雷峰塔 北海白塔這些祕聞

清初,北京城內九門也分別設置了五所炮臺、五根旗杆,旗杆上白天懸掛著龍旗,夜裡懸掛著燈籠。遇到緊急情況,以放炮為號出兵。白天以旗號,夜間為燈籠指示方位。一處放炮,別處也紛紛放炮響應。官兵可據實以動,保衛皇城安全。

乾隆皇帝在他的《塔山四面記》中記有“畏民巖“、”防急變“之詞。

北海白塔自建成以後進行過多次修繕。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夏天,北京發生地震,白塔被震毀。地震兩年後開始重修白塔,至康熙二十一年完成,並在瓊華島的東南山腰處立碑紀念。

雍正八年(1730年)夏天,北京再次發生地震,北海白塔也再次被損壞。史料記載:“派監修隨查塔身,塔座徹底內裂,必須全行拆重修。”這次修繕也用時兩年。

1976年7月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北海白塔塔頂被損壞,塔的寶瓶向西歪倒在天盤之中。據說白塔上“十三天”下的石座被壓碎,導致“十三天”歪斜。

這次在修復時,專家們發現,白塔內主心木中珍藏有一個二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藏有兩舍利。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