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慎思參天盡物 黑龍江大學76年的責任與擔當

黑龍江日報5月25日訊 清晨6時30分,81歲高齡的黑龍江大學教授張奎良打開電腦,開始撰寫他的哲學著作。在他放置電腦的書桌上,擺放著一個由兩塊石頭組成的工藝品,兩塊石頭上分別寫著“博學慎思”、“參天盡物”——這就是黑龍江大學的校訓。

張奎良教授是我國馬克思主義著名哲學家,也是我省唯一獲得“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的哲學學者。雖然已進入耄耋之年,但他仍然筆耕不輟,著述頗豐。

對於黑大校訓,他有著自己的理解。“雖然黑大的校訓是2001年才最終確定的,但我卻絲毫不感覺陌生。”張奎良認為,無論是在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時期,還是獨立建校時期,再到已經成為綜合性大學的今天,廣泛學習,謹慎思考,窮究萬物,是黑大一脈相承的精神。

走進黑大學府路74號的校門,主樓兩邊就能夠看見張奎良教授校訓石紀念品的實物。2001年,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為黑大題寫了“博學慎思,參天盡物”的校訓。這“廣泛學習,縝密思考;參透自然,窮究萬物”的哲理可以視為一種文化傳承。

如今,張岱年手書的校訓就鐫刻在黑大主樓前的兩塊石碑上,與這兩塊石碑遙相呼應的是黑大碑銘:“興安龍江,山高水長。巍巍上庠,氣象泱泱。作育英才,振翮遠翔。絃歌不輟,刮垢磨光。格致窮理,唯實是尚。人文精神,以張以揚。”校訓和碑銘凝練了黑大這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學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

文學院教授楊慶辰是黑大校訓選編參與者之一,他告訴記者,“博學慎思,參天盡物”的典故均來自於《禮記·中庸》。博學慎思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濃縮凝練。而參天盡物則是“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概括總結。

楊慶辰認為,現有校訓既是對延安精神的繼承,也體現著黑大對學校全面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現代化一流地方綜合性大學未來願景。“回顧校訓發展歷程,大致有三個重要節點,一是抗大的校訓,留有戰火紛飛年代的歷史痕跡。二是現有校訓,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大眾化教育伊始,學校總結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階段的時代特徵,是對當時辦學實踐的總結與提煉。三是在校訓的基礎上凝練出黑大精神,這是總結歷史與現實的最新成果,是以往校訓的繼承與發展。”

實際上,黑大的76年的發展歷程,一直有條紅線在貫徹始終,這就是延安精神。黑龍江大學是1958年在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基礎上成立的我省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建校以來,黑大為國家和地方建設的各行各業培養和輸送了20餘萬優秀人才,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邊疆建設貢獻了巨大力量。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時期,黑大更是繼承和發揚了延安精神和抗大傳統,抓住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機遇,實現了學校跨越式發展,成為我省高校中學科門類最為齊全,學科數量最多,培養人才類別最廣的大學。2012年,成功實現了省部共建的歷史性跨越。

“我覺得,黑大的校訓可以更為凝練的總結為三個詞——忠誠、堅守、拼搏。”張奎良說,忠誠,就是對黨忠誠,只有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夠支撐一個人將奮鬥進行到底,這也是黑大不斷髮展的基石;堅守,是黑大人最高貴的品質,雖然社會的誘惑越來越多,但是大部分黑大的教師和研究者,都堅守在教學與科研一線默默貢獻;拼搏,是全校師生應有的狀態,黨和國家的事業需要每一個人拼搏進取。

像張奎良一樣的老一輩黑大教育人和學者仍然堅守在教學和研究一線,同時,中青年人才也在校訓的鞭策下不斷成長。如今,黑大湧現出許多以“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為代表的名師大家,和以“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千人計劃”專家、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萬人計劃)等為代表的高層次專家,他們成為學校改革發展的推動者、主力軍,成為優良學風建設的引領者,為學校教學科研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僅2016年,黑大就成功引進“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招聘優秀青年人才55人。新增“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庫專家4人,1個科研團隊獲得教育部創新團隊支持計劃滾動支持。

隨著學校的不斷髮展,黑大校訓的外延也在不斷的擴展,在校訓的基礎上,黑大進一步凝練出了以延安精神為主旨的黑大精神——志存高遠,愛國奉獻,艱苦奮鬥,自強不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