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人體科學館邀中學生探營,感受生命的偉大

大學 博物館 謝希德 DIY 文匯網 文匯網 2017-11-05
復旦人體科學館邀中學生探營,感受生命的偉大

“北京有故宮,西藏有布達拉宮,美國有白宮,我們每個女性的身體裡都有子宮。每個人最初都住在這座偉大的宮殿裡,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善待和尊重。”這是復旦大學人體科學館的一段解說詞,娓娓道來,讓一群初中生聽得津津有味。

近日正值“全國科普日”期間,又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寫入新鮮出爐的十九大報告,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發起“上海青少年科普教育體驗觀察團”,邀請中學生走進歷史悠久的復旦大學人體科學館,上一堂生動的人生大課。

“組胚男神”激情解說,帶領孩子領略生命的神奇

“我們的腦顱骨那麼硬,怎樣做到讓頭顱破成那麼多碎片?”高高舉起一個拆分頭顱標本,周國民被好奇的孩子們團團圍住。“用榔頭敲”“用嘴巴啃”……孩子們七嘴八舌說著。周國民笑著公佈正確答案:把黃豆倒入頭顱標本內,利用黃豆發芽,向外撐開,實現完美的普通機械力無法完成的拆分。

“小豆子孕育大力量,說明團結力量大。”周國民喜歡在解說時給孩子們說些人生道理。

周國民是復旦人體科學館館長,也是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主任、教授。因富有激情的授課風格,他被複旦學生譽為“組胚男神”。周國民的教學、科研任務不少,但只要有空,他很願意到人體館當兼職解說。

復旦人體科學館邀中學生探營,感受生命的偉大

“跟你們說點神奇的事,媽媽在懷孕後,子宮肌纖維可以拉長50倍,所以我們看到媽媽挺著的大肚子,真是相當不可思議,你們說媽媽多偉大呀。”

“再看這個有趣的標本,存在內臟反位。這雖然不影響正常生活,但在臨床診斷中可能會帶來一定誤導。比如病人說左下腹疼痛,可不能排除囊尾炎,因為說不定就碰上了這樣一個器官反置的病人……”

周國民守住的這座人體館,館藏4000多件人體標本,很多標本如今看來已非常少見,因而這裡常吸引醫學院校師生特地前來參觀、學習。這裡有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師生自己製作的血管灌注標本,非常精美,已成經典館藏;還有1951年由雕塑廠的工程師手工製作的一套人體胚胎蠟像,世界上獨一無二。

說起來,這座人體館真有些歷史來頭,創始於上世紀30年代,是國內最早成立的人體標本陳列室。早期,它只對醫學院師生開放,到上世紀80年代初,被列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才對公眾開放。2013年,復旦大學投入200多萬元對陳列室進行改擴建,並更名為人體科學館。

復旦人體科學館邀中學生探營,感受生命的偉大

全球罕見的捐獻家庭,每個標本都值得被致以最高敬意

每次解說,周國民都要帶領大家在雙胞胎女嬰的標本前駐足,這是上醫創始人顏福慶教授捐出的早夭雙胞胎孫女。兒媳不幸小產,顏福慶固然難受,但做出一個決定:將6個月的雙胞胎孫女捐給當時的上醫解剖科,供醫學研究。

“復旦人體館的建設不僅是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數代人的努力和積累,更離不開無數遺體捐獻者的奉獻。”周國民對孩子們說,對每個展品都要心懷敬意。

就在雙胞胎孫女標本不遠處,有一塊圖碑,刻有一對夫妻的形象。銘牌下有一段小字:靳安庸女士1934-1975年在上海醫學院從事組織胚胎學技術工作,為醫學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靳安庸與丈夫戎鎮遠醫師就決定將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與研究事業,並已實現願望。在他們的感召下,他們的八名子女也辦理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手續。一個家庭中有如此多的捐獻者,全世界少見,甚至絕無僅有。

復旦人體科學館邀中學生探營,感受生命的偉大

在醫學院工作一輩子,去世後把遺體也捐給學校,這樣的感人故事在這所醫學院不斷上演。這些無私的捐獻者是上海醫學院解剖學教師李金鐘女士、組織胚胎學教師周敬修和妻子顧錦華、解剖學技術員俞海根……在復旦人體館入口處掛著這些員工捐獻者的頭像圖碑,並配有一行字:“對曾在我係工作併為醫學事業捐獻遺體的職工及親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有一份統計顯示,上海紅十字會自1981年開始接受遺體捐獻,至今登記超過3萬人,實現捐獻近萬人,其中復旦大學職工及親屬達數百人。

這個人體館內還有一座捐獻牆,羅列著一些人的捐獻申請書和簡單生平。

“我志願將自己的遺體無條件地奉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為祖國醫學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貢獻自己最後一份力量。”寫下這份申請書的有復旦大學原校長謝希德和她的先生曹天欽院士、上海醫科大學原黨委書記金乃堅等教育大家,也有唐敦靜、易佔雲這樣的夫妻同時捐獻的中科院離休幹部,還有更多普通人。

“吳鳳世,第一位實現捐獻的百歲老人,1983年2月28日,105歲。”

“吳復生,第一位實現捐獻的在讀研究生。1983年,36歲。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查荷芬,33歲,五角場自行車廠女工。在給丈夫的信中她寫道:我別的沒有什麼可以留給你,等我死後,不要火葬,把我的遺體貢獻給國家,讓醫生好好研究,以後就可以給別人看病了,好了。永別了。祝你身體安康。妻子荷芬。”

周國民說,他們收到捐獻申請書還有很多,好多捐獻故事令人動容,這種對推動醫學事業發展的親身踐行,值得被永遠銘記,並被致以最高敬意。

復旦人體科學館邀中學生探營,感受生命的偉大

圓醫學夢!中學生參觀後立志學醫

如今,復旦人體科學館年均接待參觀者近1萬人次。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幾代人努力積攢起來的人體標本,既是立體的教科書,又是特殊的藝術品,更是探索人體奧祕的有益窗口。

在解剖臨床運用展區,展示的身體斷層包含人體完整的橫斷面與矢量切面。不要以為解剖研究與我們的關係不大,正是基於對身體結構的精準掌握,由復旦大學自主研發的手術導航系統已在全國三十多家三甲醫院運用,完成複雜神經外科手術近萬例。眼下,復旦人體科學館正計劃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共建人類腦組織標本庫,緊密對接我國的“腦計劃”。

“看了這麼多,你們覺得醫學神奇不神奇,偉大不偉大,將來想不想學醫?”每次尾聲,周國民總喜歡這樣問孩子們。

“神奇”、“有意思”、“有點恐怖”……十一二歲的初中生對人體館的感受各不相同,但如此獨特的生命教育對他們很多人來說還是第一回。“沒有預料中的驚恐,站在標本前,我真心感激那些已逝的生命給予我們機會,去了解自身的一切。復旦大學,圓醫學夢!”一個華育中學的初中生悄悄告訴周國民,他想學醫。

在復旦人體館的眾多學生參觀者中,在這裡萌生學醫理想的,這不是第一人。這也是周國民和同事們只要有空,就喜歡來給學生們義務解說的理由,他們希望在這群小小少年的心裡種下一棵“熱愛醫學、熱愛生命”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