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大汶河 章丘 濟南 岷江 泰安 泰山 水經 飄零章丘行 2019-08-13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順“之”字形公路進入大峪,走進石匣村。大峪中流淌著一條河,自西而東,穿越村莊,在莊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又由著性子,流向了另一條山峪。水從哪裡來?源頭在何處?原來,在大峪兩側懸崖峭壁裂隙間,谷底巖板石罅中流出許許多多的泉水。聽村人說,豐水季節噴湧如注,訇然作響;淡水時期,涓涓淙淙,永不枯竭。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泉水的存在,才吸引來了石匣村最早的先民們,以啟山林,結廬拓荒,在此居住生活了下來。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順“之”字形公路進入大峪,走進石匣村。大峪中流淌著一條河,自西而東,穿越村莊,在莊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又由著性子,流向了另一條山峪。水從哪裡來?源頭在何處?原來,在大峪兩側懸崖峭壁裂隙間,谷底巖板石罅中流出許許多多的泉水。聽村人說,豐水季節噴湧如注,訇然作響;淡水時期,涓涓淙淙,永不枯竭。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泉水的存在,才吸引來了石匣村最早的先民們,以啟山林,結廬拓荒,在此居住生活了下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順“之”字形公路進入大峪,走進石匣村。大峪中流淌著一條河,自西而東,穿越村莊,在莊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又由著性子,流向了另一條山峪。水從哪裡來?源頭在何處?原來,在大峪兩側懸崖峭壁裂隙間,谷底巖板石罅中流出許許多多的泉水。聽村人說,豐水季節噴湧如注,訇然作響;淡水時期,涓涓淙淙,永不枯竭。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泉水的存在,才吸引來了石匣村最早的先民們,以啟山林,結廬拓荒,在此居住生活了下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河岸多是一邊為自然石崖,一邊為人工以石壘築。即是街,又是岸。河岸石壁上懸掛著幾條水管,這些水管一頭與上游泉眼相通,一頭與街上(或家庭)豎立著的水龍頭相通,水向低處流,這是不用任何動力的真正的“自來水”。河底是山峪傾斜的石板,或溜平,或龜凸,或凹潭,清澈可觀石紋,無任何雜物滯留。“泉自罅中出,水從石上流。雲鳥落澗溪,人觀留照影。”是石匣河質樸自然,美麗動人的寫照。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順“之”字形公路進入大峪,走進石匣村。大峪中流淌著一條河,自西而東,穿越村莊,在莊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又由著性子,流向了另一條山峪。水從哪裡來?源頭在何處?原來,在大峪兩側懸崖峭壁裂隙間,谷底巖板石罅中流出許許多多的泉水。聽村人說,豐水季節噴湧如注,訇然作響;淡水時期,涓涓淙淙,永不枯竭。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泉水的存在,才吸引來了石匣村最早的先民們,以啟山林,結廬拓荒,在此居住生活了下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河岸多是一邊為自然石崖,一邊為人工以石壘築。即是街,又是岸。河岸石壁上懸掛著幾條水管,這些水管一頭與上游泉眼相通,一頭與街上(或家庭)豎立著的水龍頭相通,水向低處流,這是不用任何動力的真正的“自來水”。河底是山峪傾斜的石板,或溜平,或龜凸,或凹潭,清澈可觀石紋,無任何雜物滯留。“泉自罅中出,水從石上流。雲鳥落澗溪,人觀留照影。”是石匣河質樸自然,美麗動人的寫照。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順“之”字形公路進入大峪,走進石匣村。大峪中流淌著一條河,自西而東,穿越村莊,在莊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又由著性子,流向了另一條山峪。水從哪裡來?源頭在何處?原來,在大峪兩側懸崖峭壁裂隙間,谷底巖板石罅中流出許許多多的泉水。聽村人說,豐水季節噴湧如注,訇然作響;淡水時期,涓涓淙淙,永不枯竭。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泉水的存在,才吸引來了石匣村最早的先民們,以啟山林,結廬拓荒,在此居住生活了下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河岸多是一邊為自然石崖,一邊為人工以石壘築。即是街,又是岸。河岸石壁上懸掛著幾條水管,這些水管一頭與上游泉眼相通,一頭與街上(或家庭)豎立著的水龍頭相通,水向低處流,這是不用任何動力的真正的“自來水”。河底是山峪傾斜的石板,或溜平,或龜凸,或凹潭,清澈可觀石紋,無任何雜物滯留。“泉自罅中出,水從石上流。雲鳥落澗溪,人觀留照影。”是石匣河質樸自然,美麗動人的寫照。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有河就有橋。石匣村最有名的橋是昇仙橋。昇仙橋位於村莊中部,跨河而建。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七月初九日所立“創修昇仙橋序”石碑是這樣記載的:

章邑城(東)南九十里,莊名石匣。莊之西里餘有泉焉,汶水所自出也。考《地理志》:“汶水出萊蕪縣,其源非一,合流於泰安之安靜鎮,謂之大汶。”而石匣之南五里即為萊蕪界,恰值齊南魯北,則此泉為汶源之一無疑也。泉自西來,繞莊南東去。每當夏日水盛之時,洋洋活活(灑灑),南北往來,濟渡維艱。於是,有首事善人景珞等發願創立一橋,以利行人。但以為費不貲,故而遲遲有待。去年秋,有堪輿先生自萊邑來者,指莊西盡處謂父老曰:“此地宜建一橋,以助風脈。”於是眾議遂決。適際歲晚水涸,鳩工運石,晝夜兼營,不數月而橋成,命曰“昇仙橋”。三空,南北一丈,東西七尺,勢有金湯之固,人無病涉之疑,誠盛舉也。爰勒貞珉,用(永)志不朽。壬子科舉人前任武城縣教喻現任武定府教授般陽畢岱薰撰,邑庠生景鳳(奉)皆書丹。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順“之”字形公路進入大峪,走進石匣村。大峪中流淌著一條河,自西而東,穿越村莊,在莊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又由著性子,流向了另一條山峪。水從哪裡來?源頭在何處?原來,在大峪兩側懸崖峭壁裂隙間,谷底巖板石罅中流出許許多多的泉水。聽村人說,豐水季節噴湧如注,訇然作響;淡水時期,涓涓淙淙,永不枯竭。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泉水的存在,才吸引來了石匣村最早的先民們,以啟山林,結廬拓荒,在此居住生活了下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河岸多是一邊為自然石崖,一邊為人工以石壘築。即是街,又是岸。河岸石壁上懸掛著幾條水管,這些水管一頭與上游泉眼相通,一頭與街上(或家庭)豎立著的水龍頭相通,水向低處流,這是不用任何動力的真正的“自來水”。河底是山峪傾斜的石板,或溜平,或龜凸,或凹潭,清澈可觀石紋,無任何雜物滯留。“泉自罅中出,水從石上流。雲鳥落澗溪,人觀留照影。”是石匣河質樸自然,美麗動人的寫照。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有河就有橋。石匣村最有名的橋是昇仙橋。昇仙橋位於村莊中部,跨河而建。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七月初九日所立“創修昇仙橋序”石碑是這樣記載的:

章邑城(東)南九十里,莊名石匣。莊之西里餘有泉焉,汶水所自出也。考《地理志》:“汶水出萊蕪縣,其源非一,合流於泰安之安靜鎮,謂之大汶。”而石匣之南五里即為萊蕪界,恰值齊南魯北,則此泉為汶源之一無疑也。泉自西來,繞莊南東去。每當夏日水盛之時,洋洋活活(灑灑),南北往來,濟渡維艱。於是,有首事善人景珞等發願創立一橋,以利行人。但以為費不貲,故而遲遲有待。去年秋,有堪輿先生自萊邑來者,指莊西盡處謂父老曰:“此地宜建一橋,以助風脈。”於是眾議遂決。適際歲晚水涸,鳩工運石,晝夜兼營,不數月而橋成,命曰“昇仙橋”。三空,南北一丈,東西七尺,勢有金湯之固,人無病涉之疑,誠盛舉也。爰勒貞珉,用(永)志不朽。壬子科舉人前任武城縣教喻現任武定府教授般陽畢岱薰撰,邑庠生景鳳(奉)皆書丹。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碑文開始,未說建橋,先言石匣泉水“為汶源之一無疑也”。大汶河是聞名於華夏大地的一條古老的文化河。其上游有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五大支流。五河在泰山南麓大汶口鎮“五汶匯流”,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新石器時代的 “大汶口文化。”從中可以看出,撰文者和石匣村早期居民們對汶河所產生的敬仰崇拜之感,也由衷地表現出了對石匣泉水是汶河之源的自豪感。至於文中的“安靜鎮”是不是現在的大汶口鎮?又為什麼取名為昇仙橋?般陽(今淄川)舉人畢岱為何來此撰寫碑文?筆者沒有再作詳細的考證。鑑於至今石匣村民多景姓,“邑庠生景奉皆”應當是本村人。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順“之”字形公路進入大峪,走進石匣村。大峪中流淌著一條河,自西而東,穿越村莊,在莊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又由著性子,流向了另一條山峪。水從哪裡來?源頭在何處?原來,在大峪兩側懸崖峭壁裂隙間,谷底巖板石罅中流出許許多多的泉水。聽村人說,豐水季節噴湧如注,訇然作響;淡水時期,涓涓淙淙,永不枯竭。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泉水的存在,才吸引來了石匣村最早的先民們,以啟山林,結廬拓荒,在此居住生活了下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河岸多是一邊為自然石崖,一邊為人工以石壘築。即是街,又是岸。河岸石壁上懸掛著幾條水管,這些水管一頭與上游泉眼相通,一頭與街上(或家庭)豎立著的水龍頭相通,水向低處流,這是不用任何動力的真正的“自來水”。河底是山峪傾斜的石板,或溜平,或龜凸,或凹潭,清澈可觀石紋,無任何雜物滯留。“泉自罅中出,水從石上流。雲鳥落澗溪,人觀留照影。”是石匣河質樸自然,美麗動人的寫照。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有河就有橋。石匣村最有名的橋是昇仙橋。昇仙橋位於村莊中部,跨河而建。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七月初九日所立“創修昇仙橋序”石碑是這樣記載的:

章邑城(東)南九十里,莊名石匣。莊之西里餘有泉焉,汶水所自出也。考《地理志》:“汶水出萊蕪縣,其源非一,合流於泰安之安靜鎮,謂之大汶。”而石匣之南五里即為萊蕪界,恰值齊南魯北,則此泉為汶源之一無疑也。泉自西來,繞莊南東去。每當夏日水盛之時,洋洋活活(灑灑),南北往來,濟渡維艱。於是,有首事善人景珞等發願創立一橋,以利行人。但以為費不貲,故而遲遲有待。去年秋,有堪輿先生自萊邑來者,指莊西盡處謂父老曰:“此地宜建一橋,以助風脈。”於是眾議遂決。適際歲晚水涸,鳩工運石,晝夜兼營,不數月而橋成,命曰“昇仙橋”。三空,南北一丈,東西七尺,勢有金湯之固,人無病涉之疑,誠盛舉也。爰勒貞珉,用(永)志不朽。壬子科舉人前任武城縣教喻現任武定府教授般陽畢岱薰撰,邑庠生景鳳(奉)皆書丹。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碑文開始,未說建橋,先言石匣泉水“為汶源之一無疑也”。大汶河是聞名於華夏大地的一條古老的文化河。其上游有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五大支流。五河在泰山南麓大汶口鎮“五汶匯流”,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新石器時代的 “大汶口文化。”從中可以看出,撰文者和石匣村早期居民們對汶河所產生的敬仰崇拜之感,也由衷地表現出了對石匣泉水是汶河之源的自豪感。至於文中的“安靜鎮”是不是現在的大汶口鎮?又為什麼取名為昇仙橋?般陽(今淄川)舉人畢岱為何來此撰寫碑文?筆者沒有再作詳細的考證。鑑於至今石匣村民多景姓,“邑庠生景奉皆”應當是本村人。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在章丘境內東南部山區有道著名的山脈——天倉嶺。在地理環境上,這道山嶺也是章丘東南部山區的一道分水嶺——嶺北之水經無數溝壑最後匯於章丘境內的東巴漏河。嶺南之水則依地勢山峪匯流成溪,成為瀛汶河的源流,出齊長城黃石關下大峽谷經萊蕪境域入大汶河。瀛汶河在章丘境內全長十二公里,河道平均寬十二米,曲折盤繞,是典型的山峪河流。其源多泉,石匣泉水便是其中之一。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順“之”字形公路進入大峪,走進石匣村。大峪中流淌著一條河,自西而東,穿越村莊,在莊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又由著性子,流向了另一條山峪。水從哪裡來?源頭在何處?原來,在大峪兩側懸崖峭壁裂隙間,谷底巖板石罅中流出許許多多的泉水。聽村人說,豐水季節噴湧如注,訇然作響;淡水時期,涓涓淙淙,永不枯竭。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泉水的存在,才吸引來了石匣村最早的先民們,以啟山林,結廬拓荒,在此居住生活了下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河岸多是一邊為自然石崖,一邊為人工以石壘築。即是街,又是岸。河岸石壁上懸掛著幾條水管,這些水管一頭與上游泉眼相通,一頭與街上(或家庭)豎立著的水龍頭相通,水向低處流,這是不用任何動力的真正的“自來水”。河底是山峪傾斜的石板,或溜平,或龜凸,或凹潭,清澈可觀石紋,無任何雜物滯留。“泉自罅中出,水從石上流。雲鳥落澗溪,人觀留照影。”是石匣河質樸自然,美麗動人的寫照。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有河就有橋。石匣村最有名的橋是昇仙橋。昇仙橋位於村莊中部,跨河而建。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七月初九日所立“創修昇仙橋序”石碑是這樣記載的:

章邑城(東)南九十里,莊名石匣。莊之西里餘有泉焉,汶水所自出也。考《地理志》:“汶水出萊蕪縣,其源非一,合流於泰安之安靜鎮,謂之大汶。”而石匣之南五里即為萊蕪界,恰值齊南魯北,則此泉為汶源之一無疑也。泉自西來,繞莊南東去。每當夏日水盛之時,洋洋活活(灑灑),南北往來,濟渡維艱。於是,有首事善人景珞等發願創立一橋,以利行人。但以為費不貲,故而遲遲有待。去年秋,有堪輿先生自萊邑來者,指莊西盡處謂父老曰:“此地宜建一橋,以助風脈。”於是眾議遂決。適際歲晚水涸,鳩工運石,晝夜兼營,不數月而橋成,命曰“昇仙橋”。三空,南北一丈,東西七尺,勢有金湯之固,人無病涉之疑,誠盛舉也。爰勒貞珉,用(永)志不朽。壬子科舉人前任武城縣教喻現任武定府教授般陽畢岱薰撰,邑庠生景鳳(奉)皆書丹。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碑文開始,未說建橋,先言石匣泉水“為汶源之一無疑也”。大汶河是聞名於華夏大地的一條古老的文化河。其上游有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五大支流。五河在泰山南麓大汶口鎮“五汶匯流”,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新石器時代的 “大汶口文化。”從中可以看出,撰文者和石匣村早期居民們對汶河所產生的敬仰崇拜之感,也由衷地表現出了對石匣泉水是汶河之源的自豪感。至於文中的“安靜鎮”是不是現在的大汶口鎮?又為什麼取名為昇仙橋?般陽(今淄川)舉人畢岱為何來此撰寫碑文?筆者沒有再作詳細的考證。鑑於至今石匣村民多景姓,“邑庠生景奉皆”應當是本村人。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在章丘境內東南部山區有道著名的山脈——天倉嶺。在地理環境上,這道山嶺也是章丘東南部山區的一道分水嶺——嶺北之水經無數溝壑最後匯於章丘境內的東巴漏河。嶺南之水則依地勢山峪匯流成溪,成為瀛汶河的源流,出齊長城黃石關下大峽谷經萊蕪境域入大汶河。瀛汶河在章丘境內全長十二公里,河道平均寬十二米,曲折盤繞,是典型的山峪河流。其源多泉,石匣泉水便是其中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石匣泉水不但養育了世世代代的石匣村人,也成為了澆灌滋潤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大汶口文化中的“大海之一滴”。在石匣村口牌坊處,豎立著一塊碩大的標牌,上書“章丘區瀛汶河區級河長公示牌”。公示牌明確規定了“河長”的管理職責和目標,在制度上規定了對瀛汶河的保護。這也是民間的思想意識——在街頭巷尾,從村民質樸爽朗的言語中,傳遞給筆者的信息是:瀛汶河的自然流暢、清潔亮麗和文化延續,早已成為了他(她)們的自覺信念,保護瀛汶河也早已成為了一種村風民俗和文明道德的文化傳承。

"

圖文/於夫

公路像一條帶子,在大山中繞來纏去,越野車終於在一個山口停了下來。山風颼颼,秋草莽莽,齊長城從腳下通過,向兩邊山頂崖谷蜿蜒而去。北面是一條大而闊的山峪。俯視遙望,樹木綠蔭濃濃,紅色瓦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這就是章丘東南部山區大莊之一的石匣村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順“之”字形公路進入大峪,走進石匣村。大峪中流淌著一條河,自西而東,穿越村莊,在莊東留下一灘青色鵝卵石,又由著性子,流向了另一條山峪。水從哪裡來?源頭在何處?原來,在大峪兩側懸崖峭壁裂隙間,谷底巖板石罅中流出許許多多的泉水。聽村人說,豐水季節噴湧如注,訇然作響;淡水時期,涓涓淙淙,永不枯竭。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泉水的存在,才吸引來了石匣村最早的先民們,以啟山林,結廬拓荒,在此居住生活了下來。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河岸多是一邊為自然石崖,一邊為人工以石壘築。即是街,又是岸。河岸石壁上懸掛著幾條水管,這些水管一頭與上游泉眼相通,一頭與街上(或家庭)豎立著的水龍頭相通,水向低處流,這是不用任何動力的真正的“自來水”。河底是山峪傾斜的石板,或溜平,或龜凸,或凹潭,清澈可觀石紋,無任何雜物滯留。“泉自罅中出,水從石上流。雲鳥落澗溪,人觀留照影。”是石匣河質樸自然,美麗動人的寫照。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有河就有橋。石匣村最有名的橋是昇仙橋。昇仙橋位於村莊中部,跨河而建。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七月初九日所立“創修昇仙橋序”石碑是這樣記載的:

章邑城(東)南九十里,莊名石匣。莊之西里餘有泉焉,汶水所自出也。考《地理志》:“汶水出萊蕪縣,其源非一,合流於泰安之安靜鎮,謂之大汶。”而石匣之南五里即為萊蕪界,恰值齊南魯北,則此泉為汶源之一無疑也。泉自西來,繞莊南東去。每當夏日水盛之時,洋洋活活(灑灑),南北往來,濟渡維艱。於是,有首事善人景珞等發願創立一橋,以利行人。但以為費不貲,故而遲遲有待。去年秋,有堪輿先生自萊邑來者,指莊西盡處謂父老曰:“此地宜建一橋,以助風脈。”於是眾議遂決。適際歲晚水涸,鳩工運石,晝夜兼營,不數月而橋成,命曰“昇仙橋”。三空,南北一丈,東西七尺,勢有金湯之固,人無病涉之疑,誠盛舉也。爰勒貞珉,用(永)志不朽。壬子科舉人前任武城縣教喻現任武定府教授般陽畢岱薰撰,邑庠生景鳳(奉)皆書丹。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碑文開始,未說建橋,先言石匣泉水“為汶源之一無疑也”。大汶河是聞名於華夏大地的一條古老的文化河。其上游有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五大支流。五河在泰山南麓大汶口鎮“五汶匯流”,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新石器時代的 “大汶口文化。”從中可以看出,撰文者和石匣村早期居民們對汶河所產生的敬仰崇拜之感,也由衷地表現出了對石匣泉水是汶河之源的自豪感。至於文中的“安靜鎮”是不是現在的大汶口鎮?又為什麼取名為昇仙橋?般陽(今淄川)舉人畢岱為何來此撰寫碑文?筆者沒有再作詳細的考證。鑑於至今石匣村民多景姓,“邑庠生景奉皆”應當是本村人。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在章丘境內東南部山區有道著名的山脈——天倉嶺。在地理環境上,這道山嶺也是章丘東南部山區的一道分水嶺——嶺北之水經無數溝壑最後匯於章丘境內的東巴漏河。嶺南之水則依地勢山峪匯流成溪,成為瀛汶河的源流,出齊長城黃石關下大峽谷經萊蕪境域入大汶河。瀛汶河在章丘境內全長十二公里,河道平均寬十二米,曲折盤繞,是典型的山峪河流。其源多泉,石匣泉水便是其中之一。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石匣泉水不但養育了世世代代的石匣村人,也成為了澆灌滋潤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大汶口文化中的“大海之一滴”。在石匣村口牌坊處,豎立著一塊碩大的標牌,上書“章丘區瀛汶河區級河長公示牌”。公示牌明確規定了“河長”的管理職責和目標,在制度上規定了對瀛汶河的保護。這也是民間的思想意識——在街頭巷尾,從村民質樸爽朗的言語中,傳遞給筆者的信息是:瀛汶河的自然流暢、清潔亮麗和文化延續,早已成為了他(她)們的自覺信念,保護瀛汶河也早已成為了一種村風民俗和文明道德的文化傳承。

真沒想到!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的泉水,竟是著名大汶河的源水之一

是的,石匣大峪中的汶河之源流,不僅僅是石匣村的“母親河”,其素波流影中所折射出的卻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光澤。有幸成為大汶河的發源地之一,是天地賦予石匣人的一種幸福。而幸福自然是應該珍惜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