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往知來,察幽鑑遠:光大茅山派的道教宗師王遠知'

"
"
藏往知來,察幽鑑遠:光大茅山派的道教宗師王遠知

上清派第九代祖師陶弘景長期居住茅山,傳授上清經法,使茅山實際上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從陶弘景開始,茅山宗實際上代表了上清派。雖然遠離廟堂,陶弘景仍然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每當國家有大事,梁武帝都會向陶弘景諮詢。龍藏於野的道教真人因此被稱為“山中宰相”。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朝。要擴大宗門影響,最快、最直接的方法,還是和當政者合作,通過國家機器的力量,快速吸收信徒。茅山宗在隋唐時期,發展為道教最大的宗派,正是通過王遠知的見微知著,獲得了王朝統治者的信任,擴大了茅山宗在全國的影響。

王遠知,山東琅邪人。母親懷他之時,曾經夢見綵鳳聚集在自己身上。有一個叫寶誌的和尚對王遠知的父親說,“你的這個兒子將成為了不起的神仙大師!”這樣一個神仙人物,自然打小便有異於常人。七歲的王遠知博覽全書,全心全意向道,仰慕神仙之學。終於在十五歲的時候,王遠知如願以償,得以拜到了大名鼎鼎的茅山祖師陶弘景門下。

靠著自己的天賦、靈氣、努力,王遠知得到師父陶弘景的青睞,被收為入室弟子。陶弘景傾囊相授,盡傳王遠知三洞道法。這時候還是南北朝的陳朝,陳宣帝聽說茅山上有這麼個神仙,非常虔誠地請到了皇宮傳道說法。說法畢,皇帝賞賜無數珍寶,將王遠知禮敬送回茅山。

"
藏往知來,察幽鑑遠:光大茅山派的道教宗師王遠知

上清派第九代祖師陶弘景長期居住茅山,傳授上清經法,使茅山實際上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從陶弘景開始,茅山宗實際上代表了上清派。雖然遠離廟堂,陶弘景仍然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每當國家有大事,梁武帝都會向陶弘景諮詢。龍藏於野的道教真人因此被稱為“山中宰相”。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朝。要擴大宗門影響,最快、最直接的方法,還是和當政者合作,通過國家機器的力量,快速吸收信徒。茅山宗在隋唐時期,發展為道教最大的宗派,正是通過王遠知的見微知著,獲得了王朝統治者的信任,擴大了茅山宗在全國的影響。

王遠知,山東琅邪人。母親懷他之時,曾經夢見綵鳳聚集在自己身上。有一個叫寶誌的和尚對王遠知的父親說,“你的這個兒子將成為了不起的神仙大師!”這樣一個神仙人物,自然打小便有異於常人。七歲的王遠知博覽全書,全心全意向道,仰慕神仙之學。終於在十五歲的時候,王遠知如願以償,得以拜到了大名鼎鼎的茅山祖師陶弘景門下。

靠著自己的天賦、靈氣、努力,王遠知得到師父陶弘景的青睞,被收為入室弟子。陶弘景傾囊相授,盡傳王遠知三洞道法。這時候還是南北朝的陳朝,陳宣帝聽說茅山上有這麼個神仙,非常虔誠地請到了皇宮傳道說法。說法畢,皇帝賞賜無數珍寶,將王遠知禮敬送回茅山。

藏往知來,察幽鑑遠:光大茅山派的道教宗師王遠知

陶弘景

梁武帝曾多次徵召身處茅山的陶弘景,陶弘景都婉言拒絕,並寫下一首絕美的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與師父陶弘景在深山修行的怡然自得不同,王遠知深知,要弘揚道教,必須取得皇家的支持。但身處亂世之中,拜錯碼頭的代價是十分慘重的。王遠知不愧為道門翹楚人物,看人眼光毒辣,對時局發展也極富預見性。

隋朝統一天下以後,一度派晉王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鎮守江南。楊廣久聞王遠知的大名,一到揚州之後就迫不及待地請他下山。王遠知已預知隋朝國祚不長久,心裡一百個不情願去見楊廣。但自古權勢壓人,不得不從。王遠知來到楊廣的王府,決定略施小計,讓對方知難而退。楊廣看到已經頗上年紀的王遠知滿頭黑髮,精神奕奕,知道他是老神仙,打定主意要多向王遠知請教。但楊廣還沒來得及寒暄,便看到這位老神仙亮黑的鬚髮,一剎那全部變白。楊廣看得目瞪口呆,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感覺毛骨悚然,趕緊把王遠知送回山去了。

拒絕隋煬帝,可不代表王遠知要遠離廟堂。他深知國家支持的重要性,只是需要一個契機。就在隋朝陷入混亂之時,王遠知相中了當時並不明顯佔優的唐高祖李淵。在李淵對自己都沒有信心的時候,王遠知早早地送上符命,聲言李淵將獲得天下。

如果只說對了一次,也可能只是運氣好。可是,不久,王遠知又進行了一次預測。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微服出行,王遠知認出了他,並說,“您以後會不太平天子,望善自珍重!”這可不是胡亂猜測,要知道如果押錯寶,可能就會遭受滅頂之災。說明王遠知確實有過人的預測本領。後來,王遠知收穫了豐厚的回報,唐太宗李世民拜在了他的門下,受道教三洞法。道教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

"
藏往知來,察幽鑑遠:光大茅山派的道教宗師王遠知

上清派第九代祖師陶弘景長期居住茅山,傳授上清經法,使茅山實際上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從陶弘景開始,茅山宗實際上代表了上清派。雖然遠離廟堂,陶弘景仍然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每當國家有大事,梁武帝都會向陶弘景諮詢。龍藏於野的道教真人因此被稱為“山中宰相”。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朝。要擴大宗門影響,最快、最直接的方法,還是和當政者合作,通過國家機器的力量,快速吸收信徒。茅山宗在隋唐時期,發展為道教最大的宗派,正是通過王遠知的見微知著,獲得了王朝統治者的信任,擴大了茅山宗在全國的影響。

王遠知,山東琅邪人。母親懷他之時,曾經夢見綵鳳聚集在自己身上。有一個叫寶誌的和尚對王遠知的父親說,“你的這個兒子將成為了不起的神仙大師!”這樣一個神仙人物,自然打小便有異於常人。七歲的王遠知博覽全書,全心全意向道,仰慕神仙之學。終於在十五歲的時候,王遠知如願以償,得以拜到了大名鼎鼎的茅山祖師陶弘景門下。

靠著自己的天賦、靈氣、努力,王遠知得到師父陶弘景的青睞,被收為入室弟子。陶弘景傾囊相授,盡傳王遠知三洞道法。這時候還是南北朝的陳朝,陳宣帝聽說茅山上有這麼個神仙,非常虔誠地請到了皇宮傳道說法。說法畢,皇帝賞賜無數珍寶,將王遠知禮敬送回茅山。

藏往知來,察幽鑑遠:光大茅山派的道教宗師王遠知

陶弘景

梁武帝曾多次徵召身處茅山的陶弘景,陶弘景都婉言拒絕,並寫下一首絕美的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與師父陶弘景在深山修行的怡然自得不同,王遠知深知,要弘揚道教,必須取得皇家的支持。但身處亂世之中,拜錯碼頭的代價是十分慘重的。王遠知不愧為道門翹楚人物,看人眼光毒辣,對時局發展也極富預見性。

隋朝統一天下以後,一度派晉王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鎮守江南。楊廣久聞王遠知的大名,一到揚州之後就迫不及待地請他下山。王遠知已預知隋朝國祚不長久,心裡一百個不情願去見楊廣。但自古權勢壓人,不得不從。王遠知來到楊廣的王府,決定略施小計,讓對方知難而退。楊廣看到已經頗上年紀的王遠知滿頭黑髮,精神奕奕,知道他是老神仙,打定主意要多向王遠知請教。但楊廣還沒來得及寒暄,便看到這位老神仙亮黑的鬚髮,一剎那全部變白。楊廣看得目瞪口呆,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感覺毛骨悚然,趕緊把王遠知送回山去了。

拒絕隋煬帝,可不代表王遠知要遠離廟堂。他深知國家支持的重要性,只是需要一個契機。就在隋朝陷入混亂之時,王遠知相中了當時並不明顯佔優的唐高祖李淵。在李淵對自己都沒有信心的時候,王遠知早早地送上符命,聲言李淵將獲得天下。

如果只說對了一次,也可能只是運氣好。可是,不久,王遠知又進行了一次預測。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微服出行,王遠知認出了他,並說,“您以後會不太平天子,望善自珍重!”這可不是胡亂猜測,要知道如果押錯寶,可能就會遭受滅頂之災。說明王遠知確實有過人的預測本領。後來,王遠知收穫了豐厚的回報,唐太宗李世民拜在了他的門下,受道教三洞法。道教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

藏往知來,察幽鑑遠:光大茅山派的道教宗師王遠知

便如王遠知的名字:“藏往知來,察幽鑑遠”。有這份本領,是因為王遠知精通易學,並著作有《易總》一書。此書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只是這部書沒有流傳下來。並不是王遠知不願意,而是天上的神仙不允許。有一天雷雨交加,一名老者乘雲而來。此人臉色陰沉,斥責王遠知說,“這書洩露天機,你怎麼能隨便流傳人間?天帝讓我來取走。” 王遠知看到神仙動怒,害怕得跪在地上。還沒來得及表態,身旁已有六個穿青衣的人,已經將書卷取出。老者接著責備說:“上天的禁文,自然要有神人保衛,不能洩露,你怎麼敢私藏在家裡?” 不過老者也沒有揪著不放,反而安慰了王遠知幾句,告訴他不久將飛昇成仙。

果然,四年之後,王遠知飛昇。在臨飛昇前,王遠知對弟子潘師正說:“我看到了仙人品級排序。因為我小時侯不小心誤傷了一個小孩的嘴脣,因此一直不得白日昇天。現在要擔任天上的少室伯,馬上就要飛昇了。”死的時候,王遠知一百二十六歲了。

其實,很多年前王遠知也有飛昇的機會。早年王遠知在茅山修行,便有一神人來到他修煉的靜室。這個神人似乎喝醉了,嘔吐得一塌糊塗,可是王遠知恭恭敬敬地點上香等候在一邊。神人說:“我要仙遊天台山,你要一起去嗎?”王遠知沒有猶豫,立即跟隨而出。在下山的路上,忽然想起還要將經書傳授給弟子。剛往回走了十多步,感覺身後有異樣。再看那神人,已經化為仙鶴飛走了。看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王遠知之後,茅山宗又經過潘師正、司馬承楨等高道的努力,成為唐朝最大的道教宗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