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列車的概念並不複雜,但應用條件則較為苛刻。由於它的本質概念是利用鐵路運輸,實現戰略導彈的快速機動,因此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只有同時擁有廣袤的國土和發達的鐵路網線,導彈列車才有用武之地。

最早提出導彈列車概念的是二戰時的納粹德國,希特勒佔領了大半個歐洲,計劃利用歐洲的鐵路網實現快速的導彈襲擊。但那時V-1和V-2導彈本身技術還很不過關,因此這個計劃僅僅停留在紙面上。

冷戰中的美國在60年代開始研製世界上第一套鐵路機動導彈系統。但美國的鐵路系統雖長,網絡卻較為簡單。再加上美國本土孤懸於兩大洋之間,足夠建造足夠的導彈發射井,且擁有絕對優勢的海軍和空軍,僅依靠戰略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便足以形成對外的核威懾。這種情況下,再去耗費巨資建造鐵路導彈系統,實在沒有必要。

而美國的對手蘇聯卻看中了鐵路導彈系統。蘇聯也在60年代進行研發,並於1987年10月正式將導彈列車投入戰鬥值勤

蘇聯的戰略火箭部隊,總共下屬4個導彈列車師,每個師下屬3個團,每個團包括一組“青年”鐵路導彈發射系統,由3個內燃機車拉拽的6-8節車廂組成,其中3節車廂分別承載3枚“手術刀”洲際彈道導彈,其餘車廂是指揮部、通信系統和支持系統等。“手術刀”洲際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24,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的先進導彈。其採用固體燃料發射,最大射程1.3萬公里,打擊精度200米。每一枚導彈可攜帶10枚分導彈頭,每枚彈頭爆炸威力約40萬噸TNT當量,是廣島原子彈“小男孩”的20倍左右。換言之,1枚“手術刀”的導彈,即可造成200倍於廣島原子彈的殺傷力,而4個師的導彈列車則總共攜帶有36枚“手術刀”,足以將整個美國炸平好幾遍。

威懾美國的導彈列車:葉利欽自廢武功,普京重拾利器

從此,在西伯利亞廣袤的原野上,就經常可以看到這些神祕的綠色列車呼嘯而過的身影。從外觀上看,除了有三臺機車之外,這些導彈列車與普通的貨運列車幾乎一樣,有的車廂上甚至還印有“載重135噸”“輕型貨物”等字樣。然而隱藏其下的,卻是整整一個核武庫。混跡在蘇俄境內的數千列火車中,北約方面根本無法對他們加以鑑別。同時,導彈列車一晝夜可以行駛1000多公里,用半個多月能夠巡行全俄。這就意味著要想始終保持跟蹤監視,必須同時動用300顆左右的偵察衛星。而要摧毀一列導彈列車,則需要發射至少150枚彈道導彈。因此美國只能動用軍用偵察衛星,保持對幾個導彈列車基地的全天候監視。而一旦列車離開基地進入鐵路網,幾分鐘後美國人就失去了他們的蹤跡,從而陷入恐慌。

因此,美國對蘇聯的導彈列車,是恨之入骨的。恰好,冷戰結束、蘇聯解體,新上任的葉利欽對美國搖尾乞憐,美國方面趁機逼迫俄羅斯自廢武功。1993年初,美俄簽署《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美國特別要求俄羅斯銷燬所有的導彈列車。加之俄羅斯軍費不足,烏克蘭獨立後又銷燬了全部的核彈生產設備。於是到21世紀初,俄羅斯擁有的全部導彈列車均被廢棄拆除。

威懾美國的導彈列車:葉利欽自廢武功,普京重拾利器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對美國步步退讓,但這並沒有換來美國的溫情,反而更加肆無忌憚構築對俄羅斯的包圍網,北約不斷東擴,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遭到進一步的壓縮。這種情況下,在普京領導下,俄羅斯重新走上強硬之路。但此時俄羅斯論軍力與當初的蘇聯已經不可同年而語,比美軍各方面差距巨大。這樣,繼續發展核威懾便成為重要的一環。而導彈列車以其高機動能力、快速反應和生存能力,自然得到俄軍的重新青睞。

威懾美國的導彈列車:葉利欽自廢武功,普京重拾利器

2012年,俄羅斯開始了新一代導彈列車及其配套系統的研製工作。新的系統稱為“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其裝備的是新一代的RS-24導彈。對俄羅斯而言,通過該系統,能夠在現有戰略空間遭到美軍強勢壓制的情況下,以數千萬噸級的“可移動全天候發射核武器系統”對美國進行反威懾。這樣一把“重劍”,自然促使俄羅斯全力以赴,對導彈列車的研發和服役進行推進。

2016年11月,俄羅斯軍方在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成功進行了RS-24洲際彈道導彈的“投擲試驗”。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前司令維克多·葉辛則表示,新型導彈在未來將作為俄羅斯三位一體的主要核威懾力量之一,是對美國全球打擊戰略的一個有效回擊。

威懾美國的導彈列車:葉利欽自廢武功,普京重拾利器

(前蘇聯導彈列車車間)

俄軍新近研發的“巴爾古津”鐵路導彈作戰系統,相對於蘇聯時代的“青年”系統,最大的變化便是採用RS-24導彈。 相比過去的SS-24導彈,RS-24導彈在最大射程和精度上相當,而擁有更先進的導航系統,不必再提前設定目標座標,一切可以適時調整,其突破反導系統的機率也比SS-24大幅度提升。

RS-24攜帶4枚核彈頭,每一枚的當量25萬噸,單從爆炸威力上要小於SS-24。但由此帶來的好處,則是RS-24的重量比SS-24要輕一半,每一枚導彈差不多隻有50噸,長度和體積也有所削減。這就使得新版的“巴爾古津”導彈列車系統所採用的車廂可以採取與常規車廂相等的尺寸,而無須如“青年”系統那樣,用加大、加長型的車廂。同樣因為導彈更輕,“巴爾古津”只需要一個火車頭就可以,而無須用三個火車頭。這些不但使得新的導彈列車更加靈活,更加隱蔽,也提升了整個系統的自動化程度和集成性,並可在任何有鐵路的地點實現導彈發射。

威懾美國的導彈列車:葉利欽自廢武功,普京重拾利器

在俄羅斯的計劃中,“巴爾古津”導彈系統依然以“團”為編制單位。每個團即一列導彈列車,但其裝載的導彈枚數則是6枚,比“青年”系統增加了一倍。同“青年”系統一樣,導彈列車一晝夜可以行駛1000多公里,能獨立行駛1個月。顯然。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裝備5個團的“巴爾古津”系統,也就是30枚RS-24核導彈,共攜帶120枚25萬噸級的核彈頭。這個爆炸當量比起蘇聯時代的“青年”系統確實大幅度減少,但依然足夠將美歐所有的大城市夷為平地。新版導彈列車將至少服役到2040年。

威懾美國的導彈列車:葉利欽自廢武功,普京重拾利器

當然,導彈列車及其配套系統還面臨著一系列技術問題。例如如何提高系統的抗震性能,發射時怎樣解決高溫的噴射氣流排放問題。此外,對於全國範圍機動的導彈列車,如何確定其發射的定位、定向和計算射擊諸元,如何將導彈發射與現有的鐵軌承受條件結合,也是必須考慮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