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潛射型R-11FM模型彈

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導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導彈。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潛射型R-11FM模型彈

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導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發射筒中的R-11FM彈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潛射型R-11FM模型彈

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導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發射筒中的R-11FM彈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在發射筒中的R-13型彈道導彈

由第385特種設計局開發的D-2型導彈系統是蘇聯第一種專門用於裝備潛艇的綜合系統,在此之前的蘇聯海基彈道導彈無一不是從陸基導彈改進而來的。該系統所用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導彈編號4K50)的發射重量比R-11FM導彈增加了約2.5倍,尺寸上則大了25%,但同時最大射程也比後者增大了3倍(達600千米)。該導彈的彈頭為一枚第1011科學研究所研發的熱核彈頭,其爆炸當量為100萬噸。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安裝有由第2試驗設計局帶渦輪泵組的S2.713型單級雙工況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有多達5個推室(1個主推力室和4個舵機推力室),並使用T-1型煤油燃料(或TG-02“通卡”燃料)和AK-20型氧化劑,真空推力25~25.72噸力。導彈的慣性制導系統由謝米哈托夫領導的第592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自動化科學研究所)負責設計,彈上的“凝灰岩”型陀螺儀裝置則由都49科學研究所的阿列菲耶夫研製。導彈會在進入飛行末端時會自動分離彈頭,圓概率誤差約為4千米,因此只能保證命中面目標——敵方沿岸的軍事目標和大城市。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潛射型R-11FM模型彈

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導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發射筒中的R-11FM彈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在發射筒中的R-13型彈道導彈

由第385特種設計局開發的D-2型導彈系統是蘇聯第一種專門用於裝備潛艇的綜合系統,在此之前的蘇聯海基彈道導彈無一不是從陸基導彈改進而來的。該系統所用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導彈編號4K50)的發射重量比R-11FM導彈增加了約2.5倍,尺寸上則大了25%,但同時最大射程也比後者增大了3倍(達600千米)。該導彈的彈頭為一枚第1011科學研究所研發的熱核彈頭,其爆炸當量為100萬噸。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安裝有由第2試驗設計局帶渦輪泵組的S2.713型單級雙工況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有多達5個推室(1個主推力室和4個舵機推力室),並使用T-1型煤油燃料(或TG-02“通卡”燃料)和AK-20型氧化劑,真空推力25~25.72噸力。導彈的慣性制導系統由謝米哈托夫領導的第592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自動化科學研究所)負責設計,彈上的“凝灰岩”型陀螺儀裝置則由都49科學研究所的阿列菲耶夫研製。導彈會在進入飛行末端時會自動分離彈頭,圓概率誤差約為4千米,因此只能保證命中面目標——敵方沿岸的軍事目標和大城市。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博物館展出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儀器艙(左)和彈頭部分(右)

1960年10月13日,D-2型導彈系統與R-13型海基彈道導彈正式列入裝備,配備在部分629型柴電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早期建成的5艘629型潛艇上使用的是R-11FM導彈)和所有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

西方很快發現了蘇聯潛艇部隊所裝備的這第一型海軍專用彈道導彈,併為其分配了SS-4“襯衣”(Sark)的北約代號,而之前的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仍舊使用其陸基原型的代號SS-1B“飛毛腿A”(Scud A)。到1973年R-13導彈退役為止,該彈共進行了311次發射,其中225次成功。

R-15型彈道導彈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潛射型R-11FM模型彈

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導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發射筒中的R-11FM彈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在發射筒中的R-13型彈道導彈

由第385特種設計局開發的D-2型導彈系統是蘇聯第一種專門用於裝備潛艇的綜合系統,在此之前的蘇聯海基彈道導彈無一不是從陸基導彈改進而來的。該系統所用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導彈編號4K50)的發射重量比R-11FM導彈增加了約2.5倍,尺寸上則大了25%,但同時最大射程也比後者增大了3倍(達600千米)。該導彈的彈頭為一枚第1011科學研究所研發的熱核彈頭,其爆炸當量為100萬噸。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安裝有由第2試驗設計局帶渦輪泵組的S2.713型單級雙工況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有多達5個推室(1個主推力室和4個舵機推力室),並使用T-1型煤油燃料(或TG-02“通卡”燃料)和AK-20型氧化劑,真空推力25~25.72噸力。導彈的慣性制導系統由謝米哈托夫領導的第592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自動化科學研究所)負責設計,彈上的“凝灰岩”型陀螺儀裝置則由都49科學研究所的阿列菲耶夫研製。導彈會在進入飛行末端時會自動分離彈頭,圓概率誤差約為4千米,因此只能保證命中面目標——敵方沿岸的軍事目標和大城市。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博物館展出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儀器艙(左)和彈頭部分(右)

1960年10月13日,D-2型導彈系統與R-13型海基彈道導彈正式列入裝備,配備在部分629型柴電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早期建成的5艘629型潛艇上使用的是R-11FM導彈)和所有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

西方很快發現了蘇聯潛艇部隊所裝備的這第一型海軍專用彈道導彈,併為其分配了SS-4“襯衣”(Sark)的北約代號,而之前的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仍舊使用其陸基原型的代號SS-1B“飛毛腿A”(Scud A)。到1973年R-13導彈退役為止,該彈共進行了311次發射,其中225次成功。

R-15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5完工想象圖

水面發射的R-15導彈與同為揚格利主持設計的R-12“德維納河”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4“涼鞋”)較為接近,但彈體尺寸更小(長15100~15500毫米,彈徑1550毫米,翼展2800毫米,發射重量18.5噸),射程也相對較近(1000千米)。該彈的技術設計於1956年9月完成,與需要預先從導彈筒中提升到頂蓋位置待發的R-13導彈不同的是,R-15型海基彈道導彈上配置了能夠直接從發射井底部點火的發射助推火箭發動機,當導彈飛離發射井上端後主發動機再點火。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潛射型R-11FM模型彈

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導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發射筒中的R-11FM彈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在發射筒中的R-13型彈道導彈

由第385特種設計局開發的D-2型導彈系統是蘇聯第一種專門用於裝備潛艇的綜合系統,在此之前的蘇聯海基彈道導彈無一不是從陸基導彈改進而來的。該系統所用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導彈編號4K50)的發射重量比R-11FM導彈增加了約2.5倍,尺寸上則大了25%,但同時最大射程也比後者增大了3倍(達600千米)。該導彈的彈頭為一枚第1011科學研究所研發的熱核彈頭,其爆炸當量為100萬噸。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安裝有由第2試驗設計局帶渦輪泵組的S2.713型單級雙工況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有多達5個推室(1個主推力室和4個舵機推力室),並使用T-1型煤油燃料(或TG-02“通卡”燃料)和AK-20型氧化劑,真空推力25~25.72噸力。導彈的慣性制導系統由謝米哈托夫領導的第592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自動化科學研究所)負責設計,彈上的“凝灰岩”型陀螺儀裝置則由都49科學研究所的阿列菲耶夫研製。導彈會在進入飛行末端時會自動分離彈頭,圓概率誤差約為4千米,因此只能保證命中面目標——敵方沿岸的軍事目標和大城市。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博物館展出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儀器艙(左)和彈頭部分(右)

1960年10月13日,D-2型導彈系統與R-13型海基彈道導彈正式列入裝備,配備在部分629型柴電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早期建成的5艘629型潛艇上使用的是R-11FM導彈)和所有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

西方很快發現了蘇聯潛艇部隊所裝備的這第一型海軍專用彈道導彈,併為其分配了SS-4“襯衣”(Sark)的北約代號,而之前的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仍舊使用其陸基原型的代號SS-1B“飛毛腿A”(Scud A)。到1973年R-13導彈退役為止,該彈共進行了311次發射,其中225次成功。

R-15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5完工想象圖

水面發射的R-15導彈與同為揚格利主持設計的R-12“德維納河”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4“涼鞋”)較為接近,但彈體尺寸更小(長15100~15500毫米,彈徑1550毫米,翼展2800毫米,發射重量18.5噸),射程也相對較近(1000千米)。該彈的技術設計於1956年9月完成,與需要預先從導彈筒中提升到頂蓋位置待發的R-13導彈不同的是,R-15型海基彈道導彈上配置了能夠直接從發射井底部點火的發射助推火箭發動機,當導彈飛離發射井上端後主發動機再點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計劃配備R-15型海基彈道導彈的639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方案佈置圖

R-15型導彈的主發動機為第88科學研究所第3特種設計局所研製的五推室(1箇中央燃燒室和4個搖擺式燃燒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並使用TM-185型燃料和AK-27I型紅煙硝酸作為推進劑組分。原本揚格利打算將加註好燃料的R-15導彈直接裝載到潛艇上,但後來又改為在發射前加註燃料。與該彈配套的SM-74型導彈發射筒高17米、直徑達3米,發射井內部設計由燃料組元供給和傾倒系統、嚮導彈供給空氣和氮氣的系統以及在導彈發射後清洗髮射裝置和發射井內部的供水系統。以裝備3枚R-15型彈道導彈的639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為例,為艇上3枚導彈加註燃料耗時2~3小時,發射一枚導彈需要1分半,完成3枚導彈的齊射則需要5分鐘。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潛射型R-11FM模型彈

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導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發射筒中的R-11FM彈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在發射筒中的R-13型彈道導彈

由第385特種設計局開發的D-2型導彈系統是蘇聯第一種專門用於裝備潛艇的綜合系統,在此之前的蘇聯海基彈道導彈無一不是從陸基導彈改進而來的。該系統所用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導彈編號4K50)的發射重量比R-11FM導彈增加了約2.5倍,尺寸上則大了25%,但同時最大射程也比後者增大了3倍(達600千米)。該導彈的彈頭為一枚第1011科學研究所研發的熱核彈頭,其爆炸當量為100萬噸。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安裝有由第2試驗設計局帶渦輪泵組的S2.713型單級雙工況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有多達5個推室(1個主推力室和4個舵機推力室),並使用T-1型煤油燃料(或TG-02“通卡”燃料)和AK-20型氧化劑,真空推力25~25.72噸力。導彈的慣性制導系統由謝米哈托夫領導的第592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自動化科學研究所)負責設計,彈上的“凝灰岩”型陀螺儀裝置則由都49科學研究所的阿列菲耶夫研製。導彈會在進入飛行末端時會自動分離彈頭,圓概率誤差約為4千米,因此只能保證命中面目標——敵方沿岸的軍事目標和大城市。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博物館展出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儀器艙(左)和彈頭部分(右)

1960年10月13日,D-2型導彈系統與R-13型海基彈道導彈正式列入裝備,配備在部分629型柴電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早期建成的5艘629型潛艇上使用的是R-11FM導彈)和所有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

西方很快發現了蘇聯潛艇部隊所裝備的這第一型海軍專用彈道導彈,併為其分配了SS-4“襯衣”(Sark)的北約代號,而之前的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仍舊使用其陸基原型的代號SS-1B“飛毛腿A”(Scud A)。到1973年R-13導彈退役為止,該彈共進行了311次發射,其中225次成功。

R-15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5完工想象圖

水面發射的R-15導彈與同為揚格利主持設計的R-12“德維納河”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4“涼鞋”)較為接近,但彈體尺寸更小(長15100~15500毫米,彈徑1550毫米,翼展2800毫米,發射重量18.5噸),射程也相對較近(1000千米)。該彈的技術設計於1956年9月完成,與需要預先從導彈筒中提升到頂蓋位置待發的R-13導彈不同的是,R-15型海基彈道導彈上配置了能夠直接從發射井底部點火的發射助推火箭發動機,當導彈飛離發射井上端後主發動機再點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計劃配備R-15型海基彈道導彈的639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方案佈置圖

R-15型導彈的主發動機為第88科學研究所第3特種設計局所研製的五推室(1箇中央燃燒室和4個搖擺式燃燒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並使用TM-185型燃料和AK-27I型紅煙硝酸作為推進劑組分。原本揚格利打算將加註好燃料的R-15導彈直接裝載到潛艇上,但後來又改為在發射前加註燃料。與該彈配套的SM-74型導彈發射筒高17米、直徑達3米,發射井內部設計由燃料組元供給和傾倒系統、嚮導彈供給空氣和氮氣的系統以及在導彈發射後清洗髮射裝置和發射井內部的供水系統。以裝備3枚R-15型彈道導彈的639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為例,為艇上3枚導彈加註燃料耗時2~3小時,發射一枚導彈需要1分半,完成3枚導彈的齊射則需要5分鐘。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常規動力的660型彈道導彈柴電潛艇方案圖

但由於當時第385試驗設計局已經開始著手研發能從水下發射的R-21型潛射彈道導彈,再加上第586試驗設計局同期正忙於R-14“丘索瓦亞河”型中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5“短劍”)和R-16型洲際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7“鞍工”)的研製工作,為即將組建的戰略火箭軍研製陸基戰略彈道導彈的優先度遠比海基彈道導彈要高。於是乎,性能落後、射程短、尺寸巨大又複雜的R-15型海基彈道導彈只好被放棄。

R-21型潛射彈道導彈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潛射型R-11FM模型彈

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導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發射筒中的R-11FM彈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在發射筒中的R-13型彈道導彈

由第385特種設計局開發的D-2型導彈系統是蘇聯第一種專門用於裝備潛艇的綜合系統,在此之前的蘇聯海基彈道導彈無一不是從陸基導彈改進而來的。該系統所用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導彈編號4K50)的發射重量比R-11FM導彈增加了約2.5倍,尺寸上則大了25%,但同時最大射程也比後者增大了3倍(達600千米)。該導彈的彈頭為一枚第1011科學研究所研發的熱核彈頭,其爆炸當量為100萬噸。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安裝有由第2試驗設計局帶渦輪泵組的S2.713型單級雙工況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有多達5個推室(1個主推力室和4個舵機推力室),並使用T-1型煤油燃料(或TG-02“通卡”燃料)和AK-20型氧化劑,真空推力25~25.72噸力。導彈的慣性制導系統由謝米哈托夫領導的第592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自動化科學研究所)負責設計,彈上的“凝灰岩”型陀螺儀裝置則由都49科學研究所的阿列菲耶夫研製。導彈會在進入飛行末端時會自動分離彈頭,圓概率誤差約為4千米,因此只能保證命中面目標——敵方沿岸的軍事目標和大城市。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博物館展出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儀器艙(左)和彈頭部分(右)

1960年10月13日,D-2型導彈系統與R-13型海基彈道導彈正式列入裝備,配備在部分629型柴電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早期建成的5艘629型潛艇上使用的是R-11FM導彈)和所有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

西方很快發現了蘇聯潛艇部隊所裝備的這第一型海軍專用彈道導彈,併為其分配了SS-4“襯衣”(Sark)的北約代號,而之前的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仍舊使用其陸基原型的代號SS-1B“飛毛腿A”(Scud A)。到1973年R-13導彈退役為止,該彈共進行了311次發射,其中225次成功。

R-15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5完工想象圖

水面發射的R-15導彈與同為揚格利主持設計的R-12“德維納河”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4“涼鞋”)較為接近,但彈體尺寸更小(長15100~15500毫米,彈徑1550毫米,翼展2800毫米,發射重量18.5噸),射程也相對較近(1000千米)。該彈的技術設計於1956年9月完成,與需要預先從導彈筒中提升到頂蓋位置待發的R-13導彈不同的是,R-15型海基彈道導彈上配置了能夠直接從發射井底部點火的發射助推火箭發動機,當導彈飛離發射井上端後主發動機再點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計劃配備R-15型海基彈道導彈的639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方案佈置圖

R-15型導彈的主發動機為第88科學研究所第3特種設計局所研製的五推室(1箇中央燃燒室和4個搖擺式燃燒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並使用TM-185型燃料和AK-27I型紅煙硝酸作為推進劑組分。原本揚格利打算將加註好燃料的R-15導彈直接裝載到潛艇上,但後來又改為在發射前加註燃料。與該彈配套的SM-74型導彈發射筒高17米、直徑達3米,發射井內部設計由燃料組元供給和傾倒系統、嚮導彈供給空氣和氮氣的系統以及在導彈發射後清洗髮射裝置和發射井內部的供水系統。以裝備3枚R-15型彈道導彈的639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為例,為艇上3枚導彈加註燃料耗時2~3小時,發射一枚導彈需要1分半,完成3枚導彈的齊射則需要5分鐘。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常規動力的660型彈道導彈柴電潛艇方案圖

但由於當時第385試驗設計局已經開始著手研發能從水下發射的R-21型潛射彈道導彈,再加上第586試驗設計局同期正忙於R-14“丘索瓦亞河”型中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5“短劍”)和R-16型洲際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7“鞍工”)的研製工作,為即將組建的戰略火箭軍研製陸基戰略彈道導彈的優先度遠比海基彈道導彈要高。於是乎,性能落後、射程短、尺寸巨大又複雜的R-15型海基彈道導彈只好被放棄。

R-21型潛射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1型潛射彈道導彈

1958年3月20日,蘇聯部長會議下達了第342-165號命令,指示第586試驗設計局開始研製能夠從水下發射的D-4型導彈系統,並計劃將其裝備在經過改裝的629型柴電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上。同年3月18日,政府又下達看第315-145號決議,要求D-4系統能夠用於經過改裝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及未來的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

由於揚格利領導的第586試驗設計局此時正忙於開發陸基戰略彈道導彈。於是經過工業部門的協調,D-4型導彈系統和該系統配備的R-21型潛射彈道導彈(導彈編號4K55)的研製工作根據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在1959年5月13日通過的第514-232號決議轉交給了第385特種設計局負責。在接手該項目後,馬克耶夫任命謝羅夫為該項目領導,克萊曼為主任設計師,同時對R-21導彈的一些性能指標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將最大射程由戰術技術任務要求的1100千米提升至1400千米、圓概率誤差降至3000米左右等等。

R-21型潛射彈道導彈彈體長14240毫米,最大彈徑1300毫米,穩定翼翼展2005毫米,發射重量19630~19653千克。該彈採用了第2試驗設計局研發的S5.3型四推室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但推進劑成分棄用了之前R-13導彈的舊配方。其燃料改為偏二甲肼,氧化劑則改為四氧化二氮。發動機真空推力40噸力,工作時間93秒,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420千米。彈上的戰鬥部為涅金研製的一枚4G55型熱核彈頭,爆炸威力可達0.8~1兆噸TNT當量。

"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文中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生產製造聯合體授權發表

R-1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型導彈

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蘇聯第一款國產導彈是基於蘇聯對德國V-2彈道導彈技術資料的研究和測繪仿製改進而來的R-1型彈道導彈,北約方面將其命名為SS-1“憎恨”。該彈是第88科學研究所聯合其他12科研單位和35家工廠根據1948年4月14日蘇聯政府下達的有關決議開始研製的,導彈開發代號為“產品1R”,導彈本身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UA)編號則為8A11。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蘇聯功勳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R-1型彈道導彈的彈體長14275毫米,最大彈徑1650毫米,穩定尾翼翼展3564毫米,發射全重13262~13297千克。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研製出原子彈,彈上配備了一顆裝藥量785~793千克的爆破戰鬥部(戰鬥部重1075~1160千克)。導彈的自動慣性制導系統由第885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航空儀表科學研究所)研製,總設計師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皮柳金,彈上的陀螺儀系統則由第49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花崗岩”中央科學研究院)設計。

R-1導彈採用1臺航空工業部下屬第456試驗設計局的格盧什科總設計師主持設計的RD-100型(又名D-100或8D51型)帶渦輪泵組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額定地面推力26.2~27.2噸力,真空推力31.0~31.3噸力,持續工作時間65秒。該發動機以4135千克乙醇作燃料,5070千克液氧作氧化劑,最大射程270千米,基本與V-2彈道導彈在試射中的表現相當,但命中精度較差,其散佈橢圓面積達到20×2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82型重巡洋艦上裝備R-1型彈道導彈的F2-40號方案

1950年11月25日,R-1型彈道導彈進入蘇聯陸軍服役,搭載該導彈的水面艦和潛艇的設計工作也同步展開蘇聯人首先想到的是將為陸軍研製的彈道導彈直接搬上到海軍艦艇上發射。蘇聯設計部門圍繞著R-1導彈的上艦提交了多種方案,同型產品並未在任何一艘蘇聯海軍艦艇上出現。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裝備R-1型導彈的P-2型大型潛艇示意圖

R-2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型彈道導彈

繼R-1型彈道導彈以後,科羅廖夫又主持設計了R-2型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Zh38),北約代號為SS-2“同胞”。與R-1這個同門兄弟相比,R-2導彈的彈體尺寸增大到17313~17880毫米(長)×1650毫米(彈徑)×3564毫米(穩定翼翼展),並更換了裝藥量更大的新型爆破戰鬥部(重1519千克)、第885科學研究所新研發的帶側向無線電校正的BRK-1型慣性制導系統還有經過改進的RD-101型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又名D-110或8D52型,地面額定推力37~38噸力,真空推力41.2~41.3噸力)。更大的彈體也能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氧化劑(乙醇和液氧的貯存量分別增加到6443千克和9105千克),因此即便導彈的發射重量增加到了19972千克,其射程還是得以提高到550~600千米。

蘇聯海軍並未實際裝備該型導彈。但海軍在1951~1953年間還是向第17中央設計局、第45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研究院)以及第53中央設計局(後來的北方設計局)下達了在68型輕巡洋艦和41型驅逐艦上配備R-2型彈道導彈展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政府在1957年12月6日同意了向中國提供R-2導彈的生產許可證,還派遣大批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中國幫助建立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1”號。

R-101型防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01防空/彈道導彈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就以V-2彈道導彈的彈體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瀑布”。該導彈使用的是沃爾特·蒂爾博士開發的新型發動機,以94%的濃硝酸和6%的四氧化二氮組成的紅煙硝酸作為氧化劑,射程可達25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的“瀑布”防空導彈設計草圖

戰後,蘇聯人試圖在他們所掌握的“瀑布”導彈技術資料基礎上研製本國的防空導彈。但由於他們並沒有從德國人手中獲得一枚完整的樣彈,仿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蘇聯版的“瀑布”導彈被命名為R-101,該彈採用了吸收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開發的帶推壓式燃料供給系統的S08.101型單推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0.5噸三乙胺二甲基苯胺)儲存在壓力容器內,氧化劑(90%的硝酸和10%的硫酸)儲存在250個大氣壓的儲存罐裡。該發動機由第88科學研究所下第8處的烏曼斯基領導研製,真空推力8噸力。此外,彈上還引入了第49科學研究所研製的計算機、第504科學研究所研發的非接觸式引信、通訊器材工業部第885科學研究所設計的無線電波道制導系統、第528工廠生產的自導頭、第523工廠製造的燃氣舵、裝備部第20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無線電測向瞄準儀以及第627科學研究所負責的電源設備。

1949年至1950年,R-101型導彈首先完成了陸上試射。由於該彈的飛行軌跡呈高拋彈道,因此它既能在“射線”型艦載雷達的導引下以不低於3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摧毀高度在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又能像彈道導彈一樣用來打擊地面目標。同R-1、R-2等彈道導彈相比,R-101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都要小上了許多(全長7836毫米,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890毫米,發射重量4噸),具備基本的上艦條件。

設計部門一共制定了兩個在41型驅逐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8型輕巡洋艦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一個基於611型柴電動力潛艇上裝備R-101型導彈的設計方案。

1951年8月1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停止R-101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當年9月將該項目轉移到航空工業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決定將全國的防空導彈設計工作集中到第1設計局正在進行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系統上,不過在研製R-101導彈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都被充分吸收應用到了下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和試驗當中。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母型就是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的R-11(R-11M)

1954年1月26日,蘇聯啟動了絕密的“波浪”項目,正式開始了蘇聯第一型海基彈道導彈系統D-1型導彈系統和搭載該導彈系統的彈道導彈潛艇設計工作。科羅廖夫擔任D-1系統的總設計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樣彈

為了縮短海基彈道導彈的研製時間,科羅廖夫選擇在已經服役的陸軍戰術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海軍潛艇用彈道導彈。決定以外形簡潔且尺寸適中的R-11/R-11M型戰術彈道導彈(導彈編號8A61/8K11。北約代號SS-1B“飛毛腿-A”)為母型為海軍開發海基彈道導彈,代號為R-11FM(導彈編號8A61FM,型號中的F代表海軍用)。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1FM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安裝在AV611型彈道導彈潛艇指揮台圍殼內的導彈發射井

R-11FM型彈道導彈由彈頭、儀器艙、燃料艙、級間艙、氧化劑艙和尾段組成,彈頭呈尖錐形。該彈長10344~10349毫米,最大彈徑880毫米,穩定翼翼展1760毫米。該彈的發射重量為5466~5482千克(具體視彈頭部分的重量),在試射階段安裝的是碰炸引信的爆破戰鬥部,實彈裝配的則是第11設計局設計的採用RDS-4型核裝藥的不可分離式核戰斗部(爆炸當量為40~80千噸TNT)。導彈的射程也會隨彈頭部分的選擇而變化,試射過程中常規裝藥的導彈能夠達到250千米的射程,但安裝核彈頭時的射程只有50~150千米。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潛射型R-11FM模型彈

完成靶場試驗的該型導彈成功裝備蘇聯海軍,成為蘇聯海軍第一代批量裝備的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發射筒中的R-11FM彈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在發射筒中的R-13型彈道導彈

由第385特種設計局開發的D-2型導彈系統是蘇聯第一種專門用於裝備潛艇的綜合系統,在此之前的蘇聯海基彈道導彈無一不是從陸基導彈改進而來的。該系統所用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導彈編號4K50)的發射重量比R-11FM導彈增加了約2.5倍,尺寸上則大了25%,但同時最大射程也比後者增大了3倍(達600千米)。該導彈的彈頭為一枚第1011科學研究所研發的熱核彈頭,其爆炸當量為100萬噸。

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安裝有由第2試驗設計局帶渦輪泵組的S2.713型單級雙工況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有多達5個推室(1個主推力室和4個舵機推力室),並使用T-1型煤油燃料(或TG-02“通卡”燃料)和AK-20型氧化劑,真空推力25~25.72噸力。導彈的慣性制導系統由謝米哈托夫領導的第592科學研究所(後來的自動化科學研究所)負責設計,彈上的“凝灰岩”型陀螺儀裝置則由都49科學研究所的阿列菲耶夫研製。導彈會在進入飛行末端時會自動分離彈頭,圓概率誤差約為4千米,因此只能保證命中面目標——敵方沿岸的軍事目標和大城市。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在博物館展出的R-13型海基彈道導彈儀器艙(左)和彈頭部分(右)

1960年10月13日,D-2型導彈系統與R-13型海基彈道導彈正式列入裝備,配備在部分629型柴電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早期建成的5艘629型潛艇上使用的是R-11FM導彈)和所有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

西方很快發現了蘇聯潛艇部隊所裝備的這第一型海軍專用彈道導彈,併為其分配了SS-4“襯衣”(Sark)的北約代號,而之前的R-11FM型海基彈道導彈仍舊使用其陸基原型的代號SS-1B“飛毛腿A”(Scud A)。到1973年R-13導彈退役為止,該彈共進行了311次發射,其中225次成功。

R-15型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15完工想象圖

水面發射的R-15導彈與同為揚格利主持設計的R-12“德維納河”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4“涼鞋”)較為接近,但彈體尺寸更小(長15100~15500毫米,彈徑1550毫米,翼展2800毫米,發射重量18.5噸),射程也相對較近(1000千米)。該彈的技術設計於1956年9月完成,與需要預先從導彈筒中提升到頂蓋位置待發的R-13導彈不同的是,R-15型海基彈道導彈上配置了能夠直接從發射井底部點火的發射助推火箭發動機,當導彈飛離發射井上端後主發動機再點火。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計劃配備R-15型海基彈道導彈的639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方案佈置圖

R-15型導彈的主發動機為第88科學研究所第3特種設計局所研製的五推室(1箇中央燃燒室和4個搖擺式燃燒室)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並使用TM-185型燃料和AK-27I型紅煙硝酸作為推進劑組分。原本揚格利打算將加註好燃料的R-15導彈直接裝載到潛艇上,但後來又改為在發射前加註燃料。與該彈配套的SM-74型導彈發射筒高17米、直徑達3米,發射井內部設計由燃料組元供給和傾倒系統、嚮導彈供給空氣和氮氣的系統以及在導彈發射後清洗髮射裝置和發射井內部的供水系統。以裝備3枚R-15型彈道導彈的639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為例,為艇上3枚導彈加註燃料耗時2~3小時,發射一枚導彈需要1分半,完成3枚導彈的齊射則需要5分鐘。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常規動力的660型彈道導彈柴電潛艇方案圖

但由於當時第385試驗設計局已經開始著手研發能從水下發射的R-21型潛射彈道導彈,再加上第586試驗設計局同期正忙於R-14“丘索瓦亞河”型中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5“短劍”)和R-16型洲際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7“鞍工”)的研製工作,為即將組建的戰略火箭軍研製陸基戰略彈道導彈的優先度遠比海基彈道導彈要高。於是乎,性能落後、射程短、尺寸巨大又複雜的R-15型海基彈道導彈只好被放棄。

R-21型潛射彈道導彈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R-21型潛射彈道導彈

1958年3月20日,蘇聯部長會議下達了第342-165號命令,指示第586試驗設計局開始研製能夠從水下發射的D-4型導彈系統,並計劃將其裝備在經過改裝的629型柴電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上。同年3月18日,政府又下達看第315-145號決議,要求D-4系統能夠用於經過改裝的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及未來的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

由於揚格利領導的第586試驗設計局此時正忙於開發陸基戰略彈道導彈。於是經過工業部門的協調,D-4型導彈系統和該系統配備的R-21型潛射彈道導彈(導彈編號4K55)的研製工作根據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在1959年5月13日通過的第514-232號決議轉交給了第385特種設計局負責。在接手該項目後,馬克耶夫任命謝羅夫為該項目領導,克萊曼為主任設計師,同時對R-21導彈的一些性能指標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將最大射程由戰術技術任務要求的1100千米提升至1400千米、圓概率誤差降至3000米左右等等。

R-21型潛射彈道導彈彈體長14240毫米,最大彈徑1300毫米,穩定翼翼展2005毫米,發射重量19630~19653千克。該彈採用了第2試驗設計局研發的S5.3型四推室單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但推進劑成分棄用了之前R-13導彈的舊配方。其燃料改為偏二甲肼,氧化劑則改為四氧化二氮。發動機真空推力40噸力,工作時間93秒,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420千米。彈上的戰鬥部為涅金研製的一枚4G55型熱核彈頭,爆炸威力可達0.8~1兆噸TNT當量。

顧廠長最新出品:紅色水下重錘雛形,蘇聯第一代海基彈道導彈族譜

本廠長繪製的P-21M型潛射彈道導彈

1963年5月,R-21型潛射彈道導彈和D-4型導彈系統正式列裝,替換了之前在629型彈道導彈潛艇和658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使用的R-13型彈道導彈和D-3型導彈系統,北約方面將該導彈命名為SS-N-5“塞爾維亞人”(Serb)。經過改裝的629型和658型潛艇分別獲得了629A型和658M型的工程號,這些潛艇一直服役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間共發射了228枚R-21導彈,其中有193次成功發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