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雅安檔案|安順場紅軍船之謎

大渡河 劉伯承 蔣介石 石達開 朱德 生態雅安 2018-12-07

東經101度,北緯29度。

四川雅安石棉,安順場舊屬越嶲(今越西縣)紫打地,186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此兵敗被俘後,這裡便成為翼王折戟沉沙的悲劇之地。

1934年10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長征一萬五千多里路程後穿越千里大涼山神祕的彝區。之後,紅軍在昔日“翼王悲劇地”成功強渡大渡河,把一段傳奇的長征史詩永遠留在了紅色石棉的大地上。長征中的中國工農紅軍,在此一舉打破了蔣介石妄圖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美夢,成為千古傳奇。

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初二,連日大雨致紫打地鴰老鴉山崩,當地街道被全部淹沒沖毀。越嶲同知孫鏗趕赴視察後,設牲禱祭,重覓兩三裡地外的菜園壩建設新街,並取名叫作“安順場”。

日前,石棉安順場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重新精心布展結束,並在國內首次增設了翼王館。一悲一勝的歷史,無聲地訴說著當年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走近雅安檔案|安順場紅軍船之謎

安順場紅軍渡船(船樣)

記者走進雅安市檔案館、涼山州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等6個檔案館、室,在20多萬卷珍藏檔案中查閱大量珍貴歷史資料,並沿著當年紅軍翻越的拖烏山菩薩崗埡口,然後經冕寧至越西,再折而返回大渡河畔的石棉安順場,一路訪問當地彝族老人、紅軍後代,現場感受、追憶、觸摸人們記憶深處一段撲朔迷離、驚心動魄的紅船故事——

萬里長征路上

槳聲劃破安順場之夜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

5月10日,蔣介石由貴陽飛往昆明,調兵遣將,企圖將中央紅軍封鎖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礱江以東地區而殲之。

當時,蔣介石所調兵力超過十萬,而中央紅軍的前面是上百年來外人一直難以穿越的神祕彝區。紅軍身後尾追的是國民黨薛嶽所率的10萬人馬,前面阻擊紅軍的川軍也正向大渡河北岸集結中。紅軍如果不能迅速渡過大渡河,就有被圍困甚至被完全消滅的巨大危險。

走近雅安檔案|安順場紅軍船之謎

圖為1935年5月安順場渡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經強渡石棉縣 安順場渡口和奪取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藏珍貴照片)

朱德、周恩來親自部署強渡大渡河行動,命令紅軍一軍團的一師一團為先遣隊,由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為先遣隊司令,一軍團政委聶榮臻為先遣隊政委由西昌快速向大渡河挺進。

紅軍的行動讓坐鎮昆明的蔣介石得知,蔣介石想要效法清朝四川總督駱秉章對付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戰略部署,親自部署“大渡河會戰”,要“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

此時國民黨軍的態勢是:大渡河北岸有劉文輝的24軍,劉湘的21軍,楊森的20軍虎視眈眈。堵截紅軍的總指揮由楊森擔任。尾追紅軍的國民黨軍中央軍第二路和24軍21軍一部以及一些地方武裝共四個軍10萬人,由薛嶽指揮。

5月19日晚,劉伯承所率紅軍先遣隊進抵瀘沽,聽取了當地地下黨和偵察人員報告並分析:敵軍已經把富林作為重點防守,因此與聶榮臻商定電告中央軍委改變行軍路線,走冕寧至安順小路。

由於中央軍委指揮部也處在行軍中,電報一時聯繫不上。在時間緊迫情況下,劉伯承決定向冕寧進發,邊走邊聯繫。

21日,部隊得到軍委回電,軍委同意劉、聶二人建議,朱德電令各軍團向安順場、納耳壩大渡河渡口進軍渡過河,並密令由一軍團參謀長左權、二師政委劉亞樓率部佯攻大樹堡,把敵軍主力吸引在漢源富林。

5月22日,紅軍先遣隊從冕寧大橋進彝區,在拖烏山地區遇到彝民阻攔,先遣隊的任務不是用武力而是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爭取和平通過彝區,獲得渡過大渡河的先機。部隊暫時停止前進,經過彝族通司(翻譯),由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先遣隊工作團團長肖華與彝族沽基家支首領果基約達(以下稱小葉丹)談判,由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彝海邊殺雞喝血酒,結為兄弟“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後,天已近黃昏,劉伯承特邀小葉丹返回大橋,當晚劉伯承在大橋招待小葉丹和另外幾個家支的頭人,劉伯承任命小葉丹為中國彝民紅軍沽基支隊隊長,並贈紅旗一面,為順利通過彝族地區打通了“關節”。

5月23日拂曉,紅軍先遣隊由小葉丹等人作嚮導從大橋出發進入彝區,在過拖烏山時忽然風雨交加,紅軍先遣隊繼續前進,當晚宿營栗子坪的筲箕灣。次日深夜抵達安順場右後側的馬鞍山,並將馬鞍山敵哨所的守敵俘獲。

安順場原名紫打地,就是當年石軍覆沒之地。是川軍24軍二十旅鄧秀廷部賴執中營長管轄區,也是賴的家居所在地,在紅軍先遣隊到達之前兩天,敵軍為“確保河防,圍厄紅軍”,收繳了南岸船隻和糧食,並集中在北岸,實行“堅壁清野”。防守安順場對岸的敵軍是川軍24軍五旅七團,守安靖壩渡口的敵軍有兩個連,安順場的守敵是賴執中的一個排。這日深夜,馬鞍山仍下著細雨,劉伯承從俘虜口中瞭解安順場的敵軍情況後,部署:由三營為預備隊;二營由團政委黎林率領到小水河口佯攻吸引餘味儒團的主力,一營由楊得志率領攻打安順場,消滅守敵,並找到船隻準備強渡大渡河。

按照任務分工,一營摸黑由馬鞍山兵分兩路:一路由一、三連直取安順場,另一路由二連沿河向上遊搜索船隻。半夜時分,紅軍尖刀排與安順場守軍巡邏隊接火後,迅速被消滅。在雙方交火中賴執中乘機逃跑。與此同時,負責找船的二連指戰員發現水面有一黑點在移動,隱隱約約地聽到划水聲,原來是賴執中派守渡船的一個班聽到安順場上槍聲大作,見勢不妙,正急切將船划向對岸,紅軍一連指揮員黃守義當機立斷,迅即命令戰士們將尚未進入河心的木船搶奪到手。

隨後先遣隊司令劉伯承、政委聶榮臻等也趕到了安順場,準備連夜渡河搶佔對岸渡口。又因正值下半夜,河道情況不清,對岸守敵情況不明。如冒險依靠唯一一隻木船強渡,若木船損失,其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劉伯承命令部隊抓緊時間休息,部署部分幹部在附近村子裡宣傳動員群眾,尋找船工,為天明後渡河作準備。

由於安順場渡口河面有300多米寬,正是雨季來臨的漲水期、水急浪高漩渦多,既不能泅渡也無法架橋。只有依靠從敵人手中奪得的一隻木船過河。經先遣隊研究,決定組織一支極其精悍的奮勇隊強渡。儘快衝到對岸奪取守敵工事,控制渡口,再讓木船快速往返運輸後續部隊過河,擴大渡河戰果。

團長楊得志把挑選強渡人員的任務交給了一營營長孫繼先,很快選出了由連長、排長、班長、副班長和戰鬥員組成的十七勇士,每個勇士配備大刀、衝鋒槍、手槍和手榴彈,由熊尚林擔任隊長。5月25日上午9時許,先遣隊和後續趕到的部隊整裝集合在安順場大渡河邊,由肖華作戰前動員,劉伯承、聶榮臻親臨現場指揮,楊得志一聲令下,熊尚林等17勇士上船,由8名當地船工擺渡,在軍號聲和口號聲中劈波斬浪,飛箭一樣向河對岸急駛而去,掩護渡船的大隊人馬集中數十挺重機槍一字排開向對岸掃射。軍團炮兵營的三門八二迫擊炮也昂首指向河對岸的敵人碉堡。

敵軍也集中火力向紅軍木船射擊,敵軍的一發炮彈落在船邊,掀起沖天水柱,浪花飛濺。

這時紅軍司號員因力氣消耗號聲減弱,肖華搶過軍號奮力吹起,給勇士極大振奮,劉伯承立即命令炮兵開炮,炮手趙章成的兩發炮彈準確擊中敵軍碉堡,敵人火力減弱,木船急駛越過中流接近對岸,勇士們等不及靠岸,個個奮勇當先跳入淺灘涉水上岸,在南岸紅軍火力支援下,十七勇士背水作戰,奪得敵人工事,固守陣地,掩護後面的紅軍繼續過河。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勝利,確保了奪取瀘定橋的成功,為中央紅軍徹底擺脫國民黨軍隊的重圍起到決定性作用。

一封告密檔案信

揭開強渡大渡河的渡船祕密

在安順場,紅軍為什麼會從敵人手中奪得唯一的一隻渡船?其中,有一種說法流傳甚廣——

紅軍先遣隊到達安順場之前幾天,大渡河下至納耳壩,上至海爾窪的所有渡船都被守敵扣押在北岸,除安靖壩守敵餘團長保留一隻船外,其餘渡口的渡船全都沉入河中。

走近雅安檔案|安順場紅軍船之謎

1935年紅軍長征過石棉後地方軍閥的告密檔案。

駐守安順場的守敵是川軍24軍二十旅彝務指揮官鄧秀廷部的賴執中營長。5月22日,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彝海結盟時,賴執中當天還在彝區栗子坪與紅軍先遣隊約20公里的一山之隔。23日,紅軍先遣隊從大橋出發向安順場進軍之時也是賴執中從栗子坪回安順場之時。24日,也就是紅軍先遣隊從筲箕灣出發的當天,大渡河北岸守軍餘味儒團長派人過河焚燒安順場以掃清射界 ,因老百姓不同意燒街。賴執中在安順場的家產佔到安順場的一半,賴執中也要維護。因此不同意倉促焚燒安順場街道而爭執起來,最後賴執中隨同負責焚燒安順場的人一道過河到北岸向餘味儒團長交涉。

賴執中在餘味儒面前說,他昨天才從西昌回來。知道紅軍已到西昌,但不會走安順場過河,況且他在從栗子坪到安順場沿途都有“線子”,如果紅軍真的要走安順場,他保證燒燬安順場街道。

賴向餘團長保證後,餘團長派兵用船把賴送回大渡河南岸。賴執中回到安順場後,決定把船留在自己身邊,如果紅軍來了也好渡船到北岸。於是賴執中把餘團長所派的人和船一起留在了安順場渡口,當晚還派了一個班的人守護著這隻渡船。誰知就在當晚下半夜,紅軍突然攻進安順,並且繳獲了大渡河岸邊留下的這隻唯一的渡船。

據《安順彝族鄉志·人物·傳記》記載,賴秉權字執中(1894-1951)祖籍廣東,其父賴錫山因禍避居越西縣紫打地,以冶煉銅礦、採辦香杉致富,有子女三人,次子執中畢業於成都志誠政法學堂,後供職於國民革命軍23軍第四師。1924年四川軍閥混戰,第四師敗北,賴執中解甲歸田。1935年紅軍長征至冕寧,賴執中因其家產全在安順場,未執行24軍令“火燒安順場”,並留船一隻在渡口附近。

《安順彝族鄉志》還記載,賴執中之長子賴華(鑫有)1918年出生,他小學畢業後赴成都考入華陽中學初中部,1934年初中畢業赴南京考入南京第一師範學校。1937年南京淪陷,轉移到武漢,並由八路軍駐漢口辦事處送往山西臨汾,進入了由彭雪楓主持的八路軍學兵隊,畢業後由八路軍總部分配到新四軍政治部工作。

記者查閱1935年的檔案,並發現一封與民間廣泛流傳說法完全不同的軍閥告密信件。在信件中,漢源軍閥羊仁安(羊清全)說賴執中勾結私通紅軍,故意留下渡船幫助紅軍過河——

“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全奉命防守大渡河,圍剿殘赤。該匪昧於大義,竟敢勾結共匪,竊船偷渡,突圍封鎖,致使剿匪軍事功虧一簣,政府地方兩蒙損害。邇時,曾奉今西康省主席劉電令通緝,迄未歸案……”

在告密信件中,軍閥羊仁安還專門提到,紅軍離開安順場之後,還留有地下黨在安順一帶發動群眾革命,後來地下黨被清查出來後,最終被殘忍處死。

從羊仁安的告密信中,羊仁安認為賴執中不僅提前知道紅軍大部隊已經快要抵達安順場,而且他還故意將船隻留在安順,供紅軍渡河脫圍。紅軍渡河之後,賴執中祕密聯絡紅軍的事情洩露,因此他被通緝捉拿,外出潛逃大半年之後才回到安順。

從檔案館珍藏的檔案中,記者發現軍閥羊仁安告密揭發賴執中後,當時還得到了西康省、四川省政府的表彰與獎勵。然而,安順場“紅軍船”的祕密,真相迄今無人解開……

歷史撲朔迷離

“紅船精神”永遠遺存山鄉

“80多年前,紅軍隊伍在彝海結盟後就是從這裡出發,翻山越嶺抵達安順場成功強渡大渡河的……”在菩薩崗埡口上,一位孟獲村的彝族老者告訴記者說。

走近雅安檔案|安順場紅軍船之謎

為紅軍撐船的部分船工

雪峰下的拖烏山頂魯壩溼地邊緣,石棉栗子坪菩薩崗埡口。一條約二尺寬的小路悄悄劃出一道弧線,穿越溼地而過。從野生的漆蒿樹和紅樺密林中放眼遠遠地望去,對面臺地上“孟獲城”高山草甸的村莊裡原來居住著一戶戶彝人。

樹林下,圓溜溜的石頭長滿了溼滑的青苔。一腳踩上去,稍不留神就會摔倒。菩薩崗埡口上,一大堆村民們用來防堵牛羊下山的樹木枝丫擋住下山的去路。

小路在叢山中時隱時現時斷時續,一直順著山勢往山坡下走。孟獲村、元根村、大興村、栗子村……曲曲折折的小路兩旁,許多彝家村民們的房屋已經修成了水泥小洋房。

再往前就是地處四川省石棉縣的安順場,是“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到這裡遭到清軍的圍攻堵截,最後夢斷紫打地,留下了一段千古悲歌。石達開“捨命以全三軍”,被迫降清後,據傳有4000名士兵被遣散。其中,有不少人就在當地的高山上紮根生活下來。

2000年,安順鬆崗村村民王桂芳捐出了其曾祖母周氏的太平軍士兵武器。在鬆崗村,他們一家人不僅親身經歷了石達開兵敗的史實,還在安順場山上見證了山下長征紅軍強渡大渡河的重要轉折和傳奇。

2009年6月2日,記者曾在栗子坪彝族鄉大興村3組訪問當時已經84歲高齡的倪克莫老人,他當年曾親眼看到紅軍從栗子坪走過。

“紅軍過了三天三夜,多得簡直數不清!”

倪克莫說,1935年5月紅軍到達栗子坪的時候,他剛剛10歲。聽說紅軍來了,他光著腳從山上跑下來遠遠地躲著看,一隊接一隊的戰士行進在山路上,他感覺紅軍簡直多得不得了。

在石棉縣擦羅鄉當年紅軍奪過敵人軍糧的老街上,一位彝族老阿媽坐在板凳上說,當時她們家的大人都嚇得躲起來。由於自己年齡小,加上曉得消息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躲藏了,她也親眼看到了紅軍隊伍。

“看到紅軍不亂來,跑出去躲避的人們漸漸又回家來了。”

當年為給紅軍撐船過河的船工龔萬才在他的回憶講述中說,1935年紅軍抵達安順場時,船工帥士高、簡仕雲、王有剛、鄭本利等幾個為紅軍撐了頭船過河。

“十七勇士跳上船,對河兩岸炮聲、槍聲打得很緊。不多久,就把對岸的24軍兵打跑了,回船時,紅軍又在對岸找到了一隻船一同開過來。第二船,我就自動參加了開船,一隻船增加到十二個人開。連開七日七夜,換著開的,一些人休息,一些人開,總之人歇船不停。先先後後一共七十七人開船,一直把要過河的紅軍運完。”

紅軍故事,80多年來一直流傳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安順“紅船精神”,如今一天天更加釋放著它的巨大光輝。

轉載自雅安日報

記者:羅光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