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大別山下聖人寨

大別山 新縣 武器 豔山姜 五湖四海新縣人 2019-04-14

聖人寨,又叫聖人尖,位於新縣香山湖管理區水榜村彭山組東5公里,群山簇擁,地勢險要,海拔750米。

相傳白毛道人廖法官在此修道,會騰雲駕霧,行雲降雨,降龍伏虎,保一方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百姓遵之“聖人”,某年烏龍作怪,久旱無雨,於是廖法官做法連康山烏龍潭,徒弟失誤,加之違反天條,做法失敗,廖法官至連康山一稻場石磙歇息,遭天打雷劈,廖法官化白鷺逃走,石磙劈成七十二塊,崩向四面八方,形成中原七十二道場。以後每到農曆三四月份,水田裡便有白鷺的身影,老農們都說白毛道長又來查看我們的水情,害怕我們泡不了谷種,下不成秧。當地百姓紀念廖法官,將此山命名聖人尖。

明萬曆年間,聖人尖腳下出一奇人——彭立綱,身高一丈八,力大無窮,自小拜師學藝,武藝高強,背石板大刀進京科舉應試,雙手脫水兩缸,三聲銃響,雙缸落地,皇上說其有勇無謀,封“鼎力公”,位居第二。一氣之下,辭官回家,佔據聖人尖,築城紮寨。實逢盜賊蜂起,嘯集山林,禍害百姓。彭立綱組織人馬與賊寇決戰,經過幾場血戰,打散流寇,保護一方百姓安寧。朝廷大加讚賞。封他為“中原七十二寨寨主”。

於是彭立綱便招兵買馬,嚴懲地方草寇惡霸,扶危濟貧,除暴安良,以謝皇恩。這樣聖人寨成為中原七十二寨的中心。寨上防禦設施齊全,寨上建房四十餘間,人多勢眾,威震四方。

彭立綱死後,當地人為紀念他又立一廟。由於歷史久遠,現在廟已被毀,寨城及廟跡還清晰可辨,由於山勢陡險,遊人較少。但白毛道長和彭立綱的故事至今流傳。

2

山花爛漫的四月,趁著一個雙休日的空閒,我們幾個喜歡行走戶外的朋友,相約登聖人寨,走進古寨,目睹了古山寨的雄姿。

早晨4;30起床,開車前往水榜村橋下組,找到一位護林員當嚮導。我們沿彭山組後山的羊腸小道開始登山,在荊棘灌木叢中,艱難行走了兩個多小時,我們發現了用石條壘起的高約三米多的碉堡式的建築物,嚮導解釋說這可能是古寨的“哨所”。後方有一條石階路,能用雙手攀巖而上通往山頂,嚮導說古山寨就建在山頂的巖壁之上,雄霸一隅,地勢極為險要。

揭祕大別山下聖人寨

我們小心翼翼地伸手攀扶住路階旁的小樹,慢慢地往上爬,半個時辰後,便是高高的城牆,高的使人不敢探頭張望,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我們按著前後順序,攀著石頭慢慢地越過寨牆,以為已經走進山寨,其實,這還僅僅是南寨牆!

你看,站在寨牆邊,鳥瞰山下,水榜的大小村落一目瞭然,眺望前方,秀美香山湖盡收眼底。我想,當年山下如若有一絲聲響,山寨裡的人馬立刻可以傾巢而動,山寨居高臨下,如果遇敵攻寨,只要寨門一關,斷絕了進寨的唯一通道,山寨就會像一隻鐵桶一樣,攻寨的人只能望而卻步。

揭祕大別山下聖人寨

艱難行走了40多分鐘,到了東寨牆,需要繼續往上爬,在荊棘叢中,我們找當年的石板大刀,寬大約1.4米、長2.2米厚約10公分,無情的歲月已經讓當年令人聞風喪膽的特殊兵器失去了它應有的風采。

歲月無情,西北兩方城牆沒能讓我們一飽眼福,殘牆斷壁依稀可見,腳下,一條由長石條鋪成的小徑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寨營,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塊很大的稍平的山地,這可能是原山寨最大的活動場所。山地上長著很多矮灌木,山地邊的一棵紅檀樹下,有人工砌成的一口水井,水井邊上的石頭磨得非常光滑,可見當年用水人之多。水井並不是很深,嚮導說:“這井的水質清甜、冬暖夏涼”。我們不知真假,但也確實渴了,便臥下身子,用雙手捧著喝了個飽,頓時渾身清爽了下來,本想用井水洗一把臉,但我們怕汗水弄髒了這眼清泉,只好戀戀不捨的離開。

我站在山地中央,望著那一棵棵灌木,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個來來往往的士兵,他們有的在洗米燒飯,有的圍在一起切磋武藝,有的在列隊訓練,整個山寨呈現出一派蓄勢待發的繁忙景象……。

幻景中,我們穿過密密麻麻的“人群”,往寨樓趕去。從遺留下來的寨牆推測,寨樓呈方形,從山寨的佈局來看,這裡便是指揮部的所在地,當年,站在高高的寨樓上,就能看到四方寨牆內外發生的事情,一旦有情況,便可以立即出動人馬。

揭祕大別山下聖人寨

寨樓的外牆邊,有一處相當隱蔽的出口,應該是預備撤退用的,出口外面是長滿樹木雜草的大山,一條小路通往田鋪鄉的死人溝,然後經過黃毛尖主峰直到山下便是韓家寨的管轄地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主寨樓外牆的另一處,設有一條“凹”形通道,這可能是一條遇到緊急情況逃生的祕道,從通道的形狀來看,只要在寨樓的一處繫上一根幾百米長的粗繩子,人雙手握緊繩子,雙腳蹬著“凹”形通道兩壁往下滑,很快就可以滑到山下,這裡離新集的蜂子籠寨和牽公寨只有數裡,其情其景,充滿了悲壯和傳奇。遙想當年的“鼎力公”彭立綱並非有勇無謀。

揭祕大別山下聖人寨

察看過主寨樓,我們一行從東向出口出來,沿著當年預備撤退的的小徑,走下山來天已經黑將下來。

來源:秀美香山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