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明和善心 萌生髮芽成長——我市赴張家港學習文明城市創建經驗系列報道之二

慈善 農村 正能量 社會 東方聖城網 2017-05-13

東方聖城網訊(記者 張帆)作為聞名全國的文明之城,張家港已成功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也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市。在這個創造奇蹟的過程中,張家港圍繞提升人的素質這一核心目標,探索志願服務常態化,讓每個人投身道德實踐之中。“我們在全市首推了‘扶起傾斜的天平’關愛單親兒童志願服務項目,讓這些孩子一樣可以在陽光下健康成長……”“我們的每一次活動過後,我們的小作家們都會積極撰寫作文,通過網絡交給我們的志願者團隊,我們也組織我們團隊裡面的專業語文教師進行批改並反饋,這裡面的紅色文字就是我們的老師修改稿……”

最近,張家港市樂餘鎮舉行了一場志願者合作“夥伴計劃”項目對接會。樂餘鎮眾多志願者團隊的負責人總結2016年的公益活動,並闡述2017年本團隊策劃的公益項目。在會場的聽眾席上,有意進行捐贈的愛心企業代表仔細聽取每一個公益項目的介紹,將對感興趣的公益項目定向捐贈。兩個小時的對接會後,有七個公益項目獲得了愛心企業的資金幫助。

不僅是在樂餘鎮,從2013年開始,每年三四月間,張家港市所有的街道鄉鎮都會舉行“夥伴計劃”公益項目對接會,各級黨委、政府為志願團體和愛心企業做“紅娘”,極大地解決了志願團體公益活動的經費難題。

志願服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也是張家港文明創建由“政府推動”向“全民合唱”轉變的一個生動縮影。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張家港積極搭建“時時可為、處處可為”的平臺,讓市民便於參與、樂於參與,成為文明創建的“主力軍”。“學雷鋒·志願服務夥伴計劃”、《張家港志願者禮遇辦法》等制度相繼出臺,以及今年打造的“志願者+行業服務”新模式,使得志願服務成了張家港人的文明風尚。在張家港友愛港城網站註冊的志願者團隊達909支,註冊志願者5.8萬名,其中71%以上的志願者參加了服務,累計服務時長達109萬小時。

有了政府和愛心資金的支持,張家港的志願公益活動越來越多,滋潤著整個城市的文明風氣,讓“崇德向善”的概念深入人心。2016年,張家港登記在冊的志願服務活動有12191次,平均每天超過33次。通過公益事業的帶動,越來越多的市民見證著文明和善良,心靈在耳濡目染和不知不覺中得到昇華。

推動公益活動是張家港市營造崇德向善社會環境的主要方法。而這個城市還有很多“祕訣”讓文明和善心在人們心中萌生、發芽、成長。上世紀90年代初,張家港在全國率先提出城鄉一體文明建設,在農村開展五星文明家庭的評比,新鄉賢的尋訪,移風易俗活動,在良好社會風尚的建設中做到城鄉平衡,目前張家港的農村文明的發展水平與城區步調一致,齊頭並進。

2003年,張家港開展“尋訪身邊好人”的活動並長期堅持,20多年來形成對好人好事發現、推薦、宣傳、禮遇的長效機制。截至目前已經尋訪了2000多位張家港的身邊好人,建設好人主題公園,好人一條街,給所有受表彰的好人十條禮遇措施,讓更多市民感受到向善的光榮和力量。

20年來,張家港市每年會拿出近500萬元資金,通過各種媒體制作發佈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公益廣告,市民們走上街頭,進入各種公共場所,不知不覺中接觸這些公益廣告,潛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了崇德向善的理念。“市民們都不喜歡聽說教,如果一定要讓他們這樣做那樣做,可能效果會適得其反。我們的經驗和做法,就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大家都能做起來動起來,使一個人帶動另外一個人,帶動一個家庭,甚至帶動一群人,來做善事做好事,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地培養出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張家港市文明辦主任何俊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