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姓埋名資助貧困生24年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典型“莫文隋”原型湯淳淵離世'

"

央廣網南通7月1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連日來,在江蘇南通,一個老人離世的消息全城刷屏,居民們以各自的方式來紀念他,他就是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默默資助貧困學子24年不留姓名的南通大學退休教師湯淳淵。

之所以化名“莫文隋”,是諧音“莫問誰”,意為但行好事莫問是誰。二十多年來,“莫文隋”家喻戶曉,但湯淳淵這個名字,知道的人卻不多。隨著他寫於2008年6月12日的“不發訃告、不留骨灰”的遺囑曝光,老人的事蹟再次感動了大江南北。

“你要問我是誰,請莫問我是誰,風雨中我是一把傘,乾渴時我是一杯水……”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曲寫給“莫文隋”的歌曲《莫問我是誰》,唱遍南通大街小巷。

1995年3月,就讀於原南通工學院的女生石洪英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時任學院副院長湯淳淵得知此事,化名“莫文隋”給石洪英匯了一百塊錢,匯款單附言“生活補助費”,地址為南通市“工農路555號”,署名“莫文隋”。在幫助石洪英的同時,湯淳淵又給原南通工學院學生處寄去1000元,並附信請學校從家住蘇北的特困生中選一人,“每人月給100元,作為生活補貼”。

石洪英滿懷感激之情多次踏訪工農路,發現並不存在“555”號,更無法見到“莫文隋”其人,這才明白:“555”號其實就是“無無無”號;“莫文隋”則是“莫問誰”的諧音。此後,南通發起了尋找“莫文隋”的活動,當年的南通城到處張貼著“莫文隋,你在哪裡”的大幅海報。南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當時兼任南通市文明辦主任的黃正平回憶說:“當我第一次代表組織跟他交流資助石洪英等同學的事的時候,那個場景馬上就浮現在我的眼前。24年過去了,當時我和我部門的同志一起去拜訪他,他自己說不想公開,想匿名資助,不要給孩子們增加什麼壓力。我想這是他的本願,當時跟市委的領導彙報就是讓他永遠地隱匿下去,但事實上是在南通樹立起了一座精神文明的豐碑。”

不僅外界不知道“莫文隋”到底是誰,就連湯淳淵的老伴顧宗勤也很長時間被矇在鼓裡。在當年在尋找“莫文隋”的新聞報道中,顧宗勤看到了“莫文隋”寫給貧困生的信,從筆跡上猜到是丈夫的愛心行為,但是當她悄悄地問湯老時,也被他否認了。顧宗勤說:“希望他這種精神,大家能夠傳承下去。”

此後,最早得到“莫文隋”資助的原南通工學院也設立了“莫文隋基金”,各系成立了“莫文隋服務隊”。匯款給社會福利院的“魏群(為群)”,多次向慈善機構捐出善款的“關辛(關心)”,默默關愛患病少年的“吳銘(無名)”等署名陸續出現在匯款單的落款處、出現在南通市慈善總會的記錄本裡……中央媒體陸續推出深度報道,聚焦由莫文隋引發的“南通現象”……“莫文隋”也因此成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詞。

可即使“莫文隋”成為億萬群眾矚目的新聞人物時,各類表彰大會領獎時總是缺少“莫文隋”的身影。直到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湯淳淵得知奧運聖火將在南通傳遞,決定申報擔任火炬手並獲得成功,至此,湯淳淵的形象才出現在電視屏幕上。談及當初為何要起這個名字,老人當時表示:“我就是想取一個比較有文化一點的名字吧,這個名字如果你不去深究還以為是個真名。我做的這些事情都不大,我認為人人都能做,只要你有心,你知道情況,你有能力幫助他,你就可以幫助他。雷鋒做的事,我覺得也是很平凡的事,沒有什麼太多驚天動地的事,但是他就是在平凡的事情中顯出他這個人的人格魅力,體現他的價值。”

1937年出生於南通一箇中醫世家的湯淳淵,60年代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熱處理專業,後來從鎮江農機學院調回家鄉,進入原南通工學院工作。與湯老共事36年的原南通工學院黨委書記袁靖東回憶往昔,看著湯老的遺像,數度哽咽。“學問很好,工作也很嚴謹,是一個非常好的人。他熱心於社會事業、公益事業,是一個非常受大家敬重的人。他這個人一直是很純粹,很真誠,也很認真,很厚道。上學的時候,他也是幫助困難的學生,所以他工作以後做出這個善舉是很自然的。”袁靖東說。

一個人帶動了一群人,“好人文化”在南通引發“滾雪球”效應。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湧現“莫文隋”開始,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就收到捐款近百萬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100多筆。南通市慈善總會副會長兼祕書長王勇表示:“南通精神文明建設典型莫問隋的原型湯淳淵教授多年來為南通慈善事業、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為貧困學生提供物質援助,更為他們送去自強不息的精神,他是時代的楷模,弘揚了時代大愛。他永遠是南通人民心中的豐碑!”(記者楊守華 南通臺記者錢珊珊 王雨湄 肖巧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