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相爭不斬來使”解:只是慣例並非是定製

春秋戰國 楚莊王 華元 西周 木易說歷史 2017-06-12

古代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時,全靠使節從中斡旋談判。

因使節被殺而爆發的大戰 公元前595年楚國派出申舟出使齊國,當時宋國是楚國對頭晉國的盟國,而齊國是和晉國爭霸的大國,楚國聯繫齊國有牽制晉、宋的意思,因此楚莊王特意囑咐申舟不要從宋國經過。

宋國執政華元聽說了,覺得這是對宋國的莫大侮辱,就設伏擊殺死楚國使者。

楚莊王為此“投袂而起”,出動大軍包圍宋國國都整整9個月。

宋國派出使者到晉國告急,晉國在兩年前(公元前***年)與楚國在邲(今河南武陟東南)會戰,打了個空前的大敗仗,現在也不敢冒然與楚國爆發全面衝突,只是派解揚為使者勸宋國堅守,不要投降。

解揚經過處在楚國控制下的鄭國,被鄭國抓起來交給了楚國。

楚莊王親自接見解揚,企圖買通他,要他向宋軍喊話,說晉軍不再提供救援,斷絕宋軍的希望,解揚不同意。

經楚莊王幾次威逼利誘,解揚才答應下來。

可是當解揚來到能夠了望城中的樓車上,就朝著宋國城牆上的守軍大聲疾呼,說晉國援軍不日就到,請宋國無論如何要堅持下去。

楚莊王大怒,解揚說:“我答應你的條件只是為了實現使命,現在使命實現了,請立刻處死我。”

楚莊王無話可說,反而釋放他回晉國。

長期圍困而無戰果,楚莊王打算退兵,可申舟的父親攔在戰車前,說:“我兒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國王的使命,難道國王要食言了嗎?”楚莊王無言以對。

申舟父親建議在宋國建造住房、耕種土地,表示要長期佔領宋國,宋國就會表示屈服。

宋國見楚軍不肯撤退,實在無計可施,華元只好鋌而走險,半夜裡潛入楚軍大營,劫持了楚軍統帥子反,說:“我的國君要我為使者來談判,現在城內確實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百姓互相交換自己的孩子作為食物,剖下屍骸燒火做飯),但是如果貴國要逼迫訂立城下之盟,則情願舉國犧牲;假如貴軍能退到三十里外,我國唯命是聽。”

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證做到。

第二天子反報告了楚莊王,楚莊王果然下令楚軍退到30裡外,和宋國停戰,雙方盟誓“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華元自願到楚國作為這項和約的人質。

使節的地位建立在軍事實力基礎上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室與諸侯之間、列國之間的活動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節來溝通。

各國對於使節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

即使是兩國處在戰爭狀態,使節仍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左傳·成公九年》提到,晉國殺死前來談判的鄭國軍使,“非禮也”,並強調“兵交,使在其間可也”。

“禮”是西周時期的習慣法的總稱,可見保護使節原來應該是一項習慣法上的義務。

但是到了列國紛爭的春秋時期,這種對於使節的尊重和保護往往只是建立在雙方軍事實力基礎上,是雙方對於戰爭的一種姿態表露,而並非是雙方應該遵守的義務,不再具有“禮”那樣神聖的、法律的意義。

最能夠說明這一點的,莫過於楚靈王與群臣之間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

楚靈王時楚國很強勢,公元前538年楚國派了使節來通知晉國,說是楚國打算召集諸侯大會,晉國也不敢表示異議,只是說晉國國君不能參與。

楚國的使者乘機要求晉國與楚國聯姻,送一個國君之女來楚國成婚,晉國也只好答應。

當年夏天,楚靈王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召集蔡、陳、鄭、許、徐、滕、頓、胡、小邾九個諸侯,以及宋國的世子、淮夷的代表一起會盟。

會盟一結束,楚靈王就帶了陳、蔡等諸侯一起討伐了晉國的盟國吳國。

第二年,晉國派了韓宣子(韓起,當時是晉國的執政)帶了一位國君的女兒去楚國成婚,又派了以典故禮儀聞名於各諸侯國的大夫叔向(羊舌肸)擔任媒人,備齊了禮品,組成使團前往楚國。

想不到楚靈王另有打算,他在朝會上和群臣討論,說:“晉國是我國的仇敵,我國現在壓它一頭,不用顧忌什麼。

我想他們派來的都是他們國家位置很高的上卿、上大夫,如果我們讓這個韓起當我們的看門的奴隸,要羊舌肸當後宮的奴隸,那豈不足以羞辱晉國,長我國的威風?” 大夫們一時無言以對,擔任過多次使節的薳啟強出列說:“這樣做當然可以,只是要有準備。

羞辱一個匹夫都要有所準備,更何況是羞辱一個大國?我國與晉國實力相當,城濮之役(公元前632年),晉國準備充分,打敗楚國;邲之役,楚國準備充分,打敗晉國。

鄢之役(公元前575年),晉國準備充分,打敗楚國。

而鄢之役以來,晉國一直整軍備戰,但仍然不失外交禮節,因此這次才答應婚事。

現在兩國成為姻親,國君又打算羞辱晉國,是打算招致仇恨爆發?楚國做好了準備嗎?現在晉國人才濟濟,雖然幾家卿大夫勢力分割,國君權威有所下降,可是十家卿大夫以及隸屬於他們九個縣,可以出動九百乘戰車,其餘國君控制下的四十個縣,還可以出動四千乘戰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