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趙國遷都圖

還有從晉國分出來的韓國,也同樣從位於今天山西的平陽遷到陽翟,後又遷到新鄭,意圖穩固汝、潁之地,創造戰略後方,避秦的同時擠壓楚、魏的戰略空間。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趙國遷都圖

還有從晉國分出來的韓國,也同樣從位於今天山西的平陽遷到陽翟,後又遷到新鄭,意圖穩固汝、潁之地,創造戰略後方,避秦的同時擠壓楚、魏的戰略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韓國遷都圖

同樣的意圖在位於弱國之列的宋國也是這樣體現的,宋國的國都由睢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遷到了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以躲避開附近韓、魏、楚的逼人態勢,趁越國衰落的時候還可以圖謀泗水附近的小的國家。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趙國遷都圖

還有從晉國分出來的韓國,也同樣從位於今天山西的平陽遷到陽翟,後又遷到新鄭,意圖穩固汝、潁之地,創造戰略後方,避秦的同時擠壓楚、魏的戰略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韓國遷都圖

同樣的意圖在位於弱國之列的宋國也是這樣體現的,宋國的國都由睢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遷到了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以躲避開附近韓、魏、楚的逼人態勢,趁越國衰落的時候還可以圖謀泗水附近的小的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宋國遷都圖

上述四國採取的均是避強擊弱後以圖實現國家有戰略縱深的策略,以此取得“勢”,也就是主動權。而還有兩個國則是通過遷都意圖爭霸於中原,這兩個國就是秦國和越國

秦國的開端可以說是各個諸侯國中最為艱苦的,國君地位不高,遠低於其他各國的國君,封地也十分偏僻和貧瘠,並且地處戎狄等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可能就是這些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國從國君到百姓百折不撓的性格,以及時刻想著擴張的慾望。整個秦國都是極具進攻性的。通過消滅、收服周圍少數民族勢力,鞏固自己的大後方,慢慢的逐步蠶食周圍的土地,篳路藍縷,勢力從關中的邊陲之地,擴展到整個關中平原,並且把漢中、蜀地也握在了手中,國都也從雍(陝西寶雞鳳翔縣治)遷到了咸陽(陝西咸陽市東),進而圖謀中原。

這一招在圍棋上被稱為“尖”甚至“衝”,通過抵近敵人,設置前進基地,視機會東進。後來果然實現了滅掉六國,統一了全國。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趙國遷都圖

還有從晉國分出來的韓國,也同樣從位於今天山西的平陽遷到陽翟,後又遷到新鄭,意圖穩固汝、潁之地,創造戰略後方,避秦的同時擠壓楚、魏的戰略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韓國遷都圖

同樣的意圖在位於弱國之列的宋國也是這樣體現的,宋國的國都由睢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遷到了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以躲避開附近韓、魏、楚的逼人態勢,趁越國衰落的時候還可以圖謀泗水附近的小的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宋國遷都圖

上述四國採取的均是避強擊弱後以圖實現國家有戰略縱深的策略,以此取得“勢”,也就是主動權。而還有兩個國則是通過遷都意圖爭霸於中原,這兩個國就是秦國和越國

秦國的開端可以說是各個諸侯國中最為艱苦的,國君地位不高,遠低於其他各國的國君,封地也十分偏僻和貧瘠,並且地處戎狄等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可能就是這些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國從國君到百姓百折不撓的性格,以及時刻想著擴張的慾望。整個秦國都是極具進攻性的。通過消滅、收服周圍少數民族勢力,鞏固自己的大後方,慢慢的逐步蠶食周圍的土地,篳路藍縷,勢力從關中的邊陲之地,擴展到整個關中平原,並且把漢中、蜀地也握在了手中,國都也從雍(陝西寶雞鳳翔縣治)遷到了咸陽(陝西咸陽市東),進而圖謀中原。

這一招在圍棋上被稱為“尖”甚至“衝”,通過抵近敵人,設置前進基地,視機會東進。後來果然實現了滅掉六國,統一了全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秦國遷都圖

與秦國同樣有著強烈進取精神的還有位於東海之濱的越國。越國在以堅強的韌勁幹掉宿敵、同為春秋強國之一的吳國之後,不滿足於做邊遠之地的霸主,積極的想融入中原強國圈子。從越王勾踐滅吳後開始,積極發展與中原各國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遷都琅琊,使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越國跟秦國比有個極大的弱點,就是沒有鞏固好大後方,自己發跡之地有百越等諸民族,還不注意加強王權,致使內部分裂的危機四伏,最致命的是國都從吳(今江蘇蘇州)一下子遷到了位於今天山東省青島市附近的琅琊,“尖”或者“衝”的過猛過狠,使得國家形狀過於狹長,整個側翼都處於強鄰楚國的威脅之下。所以越國在後來國君兵敗身亡後,很快的就四分五裂,雖空有壯志,但未酬身已先死。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趙國遷都圖

還有從晉國分出來的韓國,也同樣從位於今天山西的平陽遷到陽翟,後又遷到新鄭,意圖穩固汝、潁之地,創造戰略後方,避秦的同時擠壓楚、魏的戰略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韓國遷都圖

同樣的意圖在位於弱國之列的宋國也是這樣體現的,宋國的國都由睢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遷到了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以躲避開附近韓、魏、楚的逼人態勢,趁越國衰落的時候還可以圖謀泗水附近的小的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宋國遷都圖

上述四國採取的均是避強擊弱後以圖實現國家有戰略縱深的策略,以此取得“勢”,也就是主動權。而還有兩個國則是通過遷都意圖爭霸於中原,這兩個國就是秦國和越國

秦國的開端可以說是各個諸侯國中最為艱苦的,國君地位不高,遠低於其他各國的國君,封地也十分偏僻和貧瘠,並且地處戎狄等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可能就是這些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國從國君到百姓百折不撓的性格,以及時刻想著擴張的慾望。整個秦國都是極具進攻性的。通過消滅、收服周圍少數民族勢力,鞏固自己的大後方,慢慢的逐步蠶食周圍的土地,篳路藍縷,勢力從關中的邊陲之地,擴展到整個關中平原,並且把漢中、蜀地也握在了手中,國都也從雍(陝西寶雞鳳翔縣治)遷到了咸陽(陝西咸陽市東),進而圖謀中原。

這一招在圍棋上被稱為“尖”甚至“衝”,通過抵近敵人,設置前進基地,視機會東進。後來果然實現了滅掉六國,統一了全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秦國遷都圖

與秦國同樣有著強烈進取精神的還有位於東海之濱的越國。越國在以堅強的韌勁幹掉宿敵、同為春秋強國之一的吳國之後,不滿足於做邊遠之地的霸主,積極的想融入中原強國圈子。從越王勾踐滅吳後開始,積極發展與中原各國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遷都琅琊,使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越國跟秦國比有個極大的弱點,就是沒有鞏固好大後方,自己發跡之地有百越等諸民族,還不注意加強王權,致使內部分裂的危機四伏,最致命的是國都從吳(今江蘇蘇州)一下子遷到了位於今天山東省青島市附近的琅琊,“尖”或者“衝”的過猛過狠,使得國家形狀過於狹長,整個側翼都處於強鄰楚國的威脅之下。所以越國在後來國君兵敗身亡後,很快的就四分五裂,雖空有壯志,但未酬身已先死。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越國遷都圖

另外還有一個國家,可以躋身於春秋戰國時期遷都次數之最的楚國。楚國在春秋戰國的各列國中間,一直是個大國,橫亙於諸國南方,其面積最大時甚至接近於其他各國面積之和。楚國開始之時和秦國差不多,也是經過艱苦的奮鬥才慢慢發展起來的,到了楚莊王時期,國力達到最鼎盛,以蠻夷之身實現了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進入戰國,通過吳起變法也成為了戰國七雄。但由於地處強秦之側,戰國後期跟秦國交手均落敗,在秦軍兵鋒的逼迫之下頻繁遷都,被秦國追著屁股吃掉“大龍”,此時可能也顯示出了國家面積大的優勢,可以選擇遷都的地方太多了,因此才造就了遷都數量之最,但最終也沒逃離開頹勢和滅亡的命運。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趙國遷都圖

還有從晉國分出來的韓國,也同樣從位於今天山西的平陽遷到陽翟,後又遷到新鄭,意圖穩固汝、潁之地,創造戰略後方,避秦的同時擠壓楚、魏的戰略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韓國遷都圖

同樣的意圖在位於弱國之列的宋國也是這樣體現的,宋國的國都由睢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遷到了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以躲避開附近韓、魏、楚的逼人態勢,趁越國衰落的時候還可以圖謀泗水附近的小的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宋國遷都圖

上述四國採取的均是避強擊弱後以圖實現國家有戰略縱深的策略,以此取得“勢”,也就是主動權。而還有兩個國則是通過遷都意圖爭霸於中原,這兩個國就是秦國和越國

秦國的開端可以說是各個諸侯國中最為艱苦的,國君地位不高,遠低於其他各國的國君,封地也十分偏僻和貧瘠,並且地處戎狄等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可能就是這些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國從國君到百姓百折不撓的性格,以及時刻想著擴張的慾望。整個秦國都是極具進攻性的。通過消滅、收服周圍少數民族勢力,鞏固自己的大後方,慢慢的逐步蠶食周圍的土地,篳路藍縷,勢力從關中的邊陲之地,擴展到整個關中平原,並且把漢中、蜀地也握在了手中,國都也從雍(陝西寶雞鳳翔縣治)遷到了咸陽(陝西咸陽市東),進而圖謀中原。

這一招在圍棋上被稱為“尖”甚至“衝”,通過抵近敵人,設置前進基地,視機會東進。後來果然實現了滅掉六國,統一了全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秦國遷都圖

與秦國同樣有著強烈進取精神的還有位於東海之濱的越國。越國在以堅強的韌勁幹掉宿敵、同為春秋強國之一的吳國之後,不滿足於做邊遠之地的霸主,積極的想融入中原強國圈子。從越王勾踐滅吳後開始,積極發展與中原各國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遷都琅琊,使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越國跟秦國比有個極大的弱點,就是沒有鞏固好大後方,自己發跡之地有百越等諸民族,還不注意加強王權,致使內部分裂的危機四伏,最致命的是國都從吳(今江蘇蘇州)一下子遷到了位於今天山東省青島市附近的琅琊,“尖”或者“衝”的過猛過狠,使得國家形狀過於狹長,整個側翼都處於強鄰楚國的威脅之下。所以越國在後來國君兵敗身亡後,很快的就四分五裂,雖空有壯志,但未酬身已先死。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越國遷都圖

另外還有一個國家,可以躋身於春秋戰國時期遷都次數之最的楚國。楚國在春秋戰國的各列國中間,一直是個大國,橫亙於諸國南方,其面積最大時甚至接近於其他各國面積之和。楚國開始之時和秦國差不多,也是經過艱苦的奮鬥才慢慢發展起來的,到了楚莊王時期,國力達到最鼎盛,以蠻夷之身實現了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進入戰國,通過吳起變法也成為了戰國七雄。但由於地處強秦之側,戰國後期跟秦國交手均落敗,在秦軍兵鋒的逼迫之下頻繁遷都,被秦國追著屁股吃掉“大龍”,此時可能也顯示出了國家面積大的優勢,可以選擇遷都的地方太多了,因此才造就了遷都數量之最,但最終也沒逃離開頹勢和滅亡的命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楚國遷都圖

其他如燕、齊兩國,由於地處邊緣,坐享“金角銀邊”之利,在“勢”的營造方面沒下大的功夫,兩國之間還時常不斷聯合其他國家互相攻打,消耗了國力,最後都消亡於秦軍的鐵蹄之下。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趙國遷都圖

還有從晉國分出來的韓國,也同樣從位於今天山西的平陽遷到陽翟,後又遷到新鄭,意圖穩固汝、潁之地,創造戰略後方,避秦的同時擠壓楚、魏的戰略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韓國遷都圖

同樣的意圖在位於弱國之列的宋國也是這樣體現的,宋國的國都由睢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遷到了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以躲避開附近韓、魏、楚的逼人態勢,趁越國衰落的時候還可以圖謀泗水附近的小的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宋國遷都圖

上述四國採取的均是避強擊弱後以圖實現國家有戰略縱深的策略,以此取得“勢”,也就是主動權。而還有兩個國則是通過遷都意圖爭霸於中原,這兩個國就是秦國和越國

秦國的開端可以說是各個諸侯國中最為艱苦的,國君地位不高,遠低於其他各國的國君,封地也十分偏僻和貧瘠,並且地處戎狄等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可能就是這些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國從國君到百姓百折不撓的性格,以及時刻想著擴張的慾望。整個秦國都是極具進攻性的。通過消滅、收服周圍少數民族勢力,鞏固自己的大後方,慢慢的逐步蠶食周圍的土地,篳路藍縷,勢力從關中的邊陲之地,擴展到整個關中平原,並且把漢中、蜀地也握在了手中,國都也從雍(陝西寶雞鳳翔縣治)遷到了咸陽(陝西咸陽市東),進而圖謀中原。

這一招在圍棋上被稱為“尖”甚至“衝”,通過抵近敵人,設置前進基地,視機會東進。後來果然實現了滅掉六國,統一了全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秦國遷都圖

與秦國同樣有著強烈進取精神的還有位於東海之濱的越國。越國在以堅強的韌勁幹掉宿敵、同為春秋強國之一的吳國之後,不滿足於做邊遠之地的霸主,積極的想融入中原強國圈子。從越王勾踐滅吳後開始,積極發展與中原各國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遷都琅琊,使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越國跟秦國比有個極大的弱點,就是沒有鞏固好大後方,自己發跡之地有百越等諸民族,還不注意加強王權,致使內部分裂的危機四伏,最致命的是國都從吳(今江蘇蘇州)一下子遷到了位於今天山東省青島市附近的琅琊,“尖”或者“衝”的過猛過狠,使得國家形狀過於狹長,整個側翼都處於強鄰楚國的威脅之下。所以越國在後來國君兵敗身亡後,很快的就四分五裂,雖空有壯志,但未酬身已先死。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越國遷都圖

另外還有一個國家,可以躋身於春秋戰國時期遷都次數之最的楚國。楚國在春秋戰國的各列國中間,一直是個大國,橫亙於諸國南方,其面積最大時甚至接近於其他各國面積之和。楚國開始之時和秦國差不多,也是經過艱苦的奮鬥才慢慢發展起來的,到了楚莊王時期,國力達到最鼎盛,以蠻夷之身實現了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進入戰國,通過吳起變法也成為了戰國七雄。但由於地處強秦之側,戰國後期跟秦國交手均落敗,在秦軍兵鋒的逼迫之下頻繁遷都,被秦國追著屁股吃掉“大龍”,此時可能也顯示出了國家面積大的優勢,可以選擇遷都的地方太多了,因此才造就了遷都數量之最,但最終也沒逃離開頹勢和滅亡的命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楚國遷都圖

其他如燕、齊兩國,由於地處邊緣,坐享“金角銀邊”之利,在“勢”的營造方面沒下大的功夫,兩國之間還時常不斷聯合其他國家互相攻打,消耗了國力,最後都消亡於秦軍的鐵蹄之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燕國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趙國遷都圖

還有從晉國分出來的韓國,也同樣從位於今天山西的平陽遷到陽翟,後又遷到新鄭,意圖穩固汝、潁之地,創造戰略後方,避秦的同時擠壓楚、魏的戰略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韓國遷都圖

同樣的意圖在位於弱國之列的宋國也是這樣體現的,宋國的國都由睢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遷到了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以躲避開附近韓、魏、楚的逼人態勢,趁越國衰落的時候還可以圖謀泗水附近的小的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宋國遷都圖

上述四國採取的均是避強擊弱後以圖實現國家有戰略縱深的策略,以此取得“勢”,也就是主動權。而還有兩個國則是通過遷都意圖爭霸於中原,這兩個國就是秦國和越國

秦國的開端可以說是各個諸侯國中最為艱苦的,國君地位不高,遠低於其他各國的國君,封地也十分偏僻和貧瘠,並且地處戎狄等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可能就是這些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國從國君到百姓百折不撓的性格,以及時刻想著擴張的慾望。整個秦國都是極具進攻性的。通過消滅、收服周圍少數民族勢力,鞏固自己的大後方,慢慢的逐步蠶食周圍的土地,篳路藍縷,勢力從關中的邊陲之地,擴展到整個關中平原,並且把漢中、蜀地也握在了手中,國都也從雍(陝西寶雞鳳翔縣治)遷到了咸陽(陝西咸陽市東),進而圖謀中原。

這一招在圍棋上被稱為“尖”甚至“衝”,通過抵近敵人,設置前進基地,視機會東進。後來果然實現了滅掉六國,統一了全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秦國遷都圖

與秦國同樣有著強烈進取精神的還有位於東海之濱的越國。越國在以堅強的韌勁幹掉宿敵、同為春秋強國之一的吳國之後,不滿足於做邊遠之地的霸主,積極的想融入中原強國圈子。從越王勾踐滅吳後開始,積極發展與中原各國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遷都琅琊,使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越國跟秦國比有個極大的弱點,就是沒有鞏固好大後方,自己發跡之地有百越等諸民族,還不注意加強王權,致使內部分裂的危機四伏,最致命的是國都從吳(今江蘇蘇州)一下子遷到了位於今天山東省青島市附近的琅琊,“尖”或者“衝”的過猛過狠,使得國家形狀過於狹長,整個側翼都處於強鄰楚國的威脅之下。所以越國在後來國君兵敗身亡後,很快的就四分五裂,雖空有壯志,但未酬身已先死。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越國遷都圖

另外還有一個國家,可以躋身於春秋戰國時期遷都次數之最的楚國。楚國在春秋戰國的各列國中間,一直是個大國,橫亙於諸國南方,其面積最大時甚至接近於其他各國面積之和。楚國開始之時和秦國差不多,也是經過艱苦的奮鬥才慢慢發展起來的,到了楚莊王時期,國力達到最鼎盛,以蠻夷之身實現了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進入戰國,通過吳起變法也成為了戰國七雄。但由於地處強秦之側,戰國後期跟秦國交手均落敗,在秦軍兵鋒的逼迫之下頻繁遷都,被秦國追著屁股吃掉“大龍”,此時可能也顯示出了國家面積大的優勢,可以選擇遷都的地方太多了,因此才造就了遷都數量之最,但最終也沒逃離開頹勢和滅亡的命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楚國遷都圖

其他如燕、齊兩國,由於地處邊緣,坐享“金角銀邊”之利,在“勢”的營造方面沒下大的功夫,兩國之間還時常不斷聯合其他國家互相攻打,消耗了國力,最後都消亡於秦軍的鐵蹄之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燕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齊國

收官

“收官” 是指經過角逐,地盤或者死活已經大致確定,表示到了最後階段,已接近結束。所以能夠進行收官的只有勝利者,作為春秋戰國時的諸國來說,只有秦國了,經過多年爭戰、博弈以及發展,秦國到了最後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極為強盛,在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短短15年時間內就實現了滅亡六國,實現了它的“收官”之戰。

"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俗話說“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作為個體、棋子的我們來到人世間,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往往會受到命運、形勢等冥冥中那些看不到的“棋手”的擺佈。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甘心做棋子,想成為那個下棋的棋手,並且有些人還做的不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比較成功的國君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查看各類棋局,無非佈局、取勢、收官等環節。如果把這些環節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國之間看,很多情況也類似,難道說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圍棋高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戰國局勢圖

佈局

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術語,指的是同樣數量的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在角上圍的目數最多,邊上次之,中腹圍的最少。

而具體到各諸侯國來說也是這樣,在中心地帶的“草肚皮”地域,周邊皆是外國,如果一旦交惡,則陷於四戰之地,比如春秋時的衛國,戰國時期的魯國、宋國、韓國,這些國家的精力過於放在應對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糾紛甚至戰爭上了,以至於國家實力始終不強。而在邊角的“金角”地帶的國家,僅需應對一方之敵,潛心發展、積聚力量,最終實力強勁,成為霸主,像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秦、齊二國。當然還有位於邊緣的“銀邊”的一些國家,如西北方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包括其後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北方燕國、南方的楚國、東南方的吳國、越國,雖然不如角落裡悶頭髮展的秦和齊,但也都佔據了一定的地緣優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或者是在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或者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

當然,如果說圍棋的佈局取得先手是棋手在開始時通過深思熟慮取得的,是由自己技術、經驗等因素決定的。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佈局和先手,則是周王確定的,他把某人、某姓封在哪,就等於在哪下了一顆棋子,在中間、在邊緣還是在角落,作為封國的君主來說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一切只能交給命運、交給周王了。於是周王最親近的比如各姬姓被封在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中原大地,而和他關係比較遠的、非本族的、夏商遺族等人被分封在了邊緣和角落。

取勢

圍棋大師吳清源認為圍棋的規律,只有地、勢兩種。放到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來說,各國之間棋局的開始佈局或者取得先手取得的是“地”,是命運和周王的安排的話。那麼在後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則是要取得圍棋中所說的“勢”。這些對勢的爭取則主要體現在對都城的選擇上。

比如被視為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中的魏國來說。由於在晉國得到的土地位於中央四戰之地,再加上從魏文侯起的幾任國君都時刻有著“統一三晉之地”勃勃雄心,他們所採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從魏初時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到魏文侯遷都在鄴,魏武侯則都魏縣,魏惠王時期遷都大梁(今開封),從而在“勢”上擺脫了秦、趙等強國的影響,在中原腹地站穩了腳跟,國力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在戰國時期的250餘年歷史中,最先強盛而稱雄。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魏國遷都圖

同樣自晉國分家出來的趙國也是這樣,都城由秦國虎視眈眈之下的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了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又遷到邯鄲,目的也是躲開強秦,圖謀中山國,通過擴大國家面積、消滅背後的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再通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在戰力上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力量對抗齊國、燕國,也有了戰略縱深抵禦秦國,成為在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趙國遷都圖

還有從晉國分出來的韓國,也同樣從位於今天山西的平陽遷到陽翟,後又遷到新鄭,意圖穩固汝、潁之地,創造戰略後方,避秦的同時擠壓楚、魏的戰略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韓國遷都圖

同樣的意圖在位於弱國之列的宋國也是這樣體現的,宋國的國都由睢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遷到了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以躲避開附近韓、魏、楚的逼人態勢,趁越國衰落的時候還可以圖謀泗水附近的小的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宋國遷都圖

上述四國採取的均是避強擊弱後以圖實現國家有戰略縱深的策略,以此取得“勢”,也就是主動權。而還有兩個國則是通過遷都意圖爭霸於中原,這兩個國就是秦國和越國

秦國的開端可以說是各個諸侯國中最為艱苦的,國君地位不高,遠低於其他各國的國君,封地也十分偏僻和貧瘠,並且地處戎狄等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可能就是這些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國從國君到百姓百折不撓的性格,以及時刻想著擴張的慾望。整個秦國都是極具進攻性的。通過消滅、收服周圍少數民族勢力,鞏固自己的大後方,慢慢的逐步蠶食周圍的土地,篳路藍縷,勢力從關中的邊陲之地,擴展到整個關中平原,並且把漢中、蜀地也握在了手中,國都也從雍(陝西寶雞鳳翔縣治)遷到了咸陽(陝西咸陽市東),進而圖謀中原。

這一招在圍棋上被稱為“尖”甚至“衝”,通過抵近敵人,設置前進基地,視機會東進。後來果然實現了滅掉六國,統一了全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秦國遷都圖

與秦國同樣有著強烈進取精神的還有位於東海之濱的越國。越國在以堅強的韌勁幹掉宿敵、同為春秋強國之一的吳國之後,不滿足於做邊遠之地的霸主,積極的想融入中原強國圈子。從越王勾踐滅吳後開始,積極發展與中原各國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遷都琅琊,使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越國跟秦國比有個極大的弱點,就是沒有鞏固好大後方,自己發跡之地有百越等諸民族,還不注意加強王權,致使內部分裂的危機四伏,最致命的是國都從吳(今江蘇蘇州)一下子遷到了位於今天山東省青島市附近的琅琊,“尖”或者“衝”的過猛過狠,使得國家形狀過於狹長,整個側翼都處於強鄰楚國的威脅之下。所以越國在後來國君兵敗身亡後,很快的就四分五裂,雖空有壯志,但未酬身已先死。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越國遷都圖

另外還有一個國家,可以躋身於春秋戰國時期遷都次數之最的楚國。楚國在春秋戰國的各列國中間,一直是個大國,橫亙於諸國南方,其面積最大時甚至接近於其他各國面積之和。楚國開始之時和秦國差不多,也是經過艱苦的奮鬥才慢慢發展起來的,到了楚莊王時期,國力達到最鼎盛,以蠻夷之身實現了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進入戰國,通過吳起變法也成為了戰國七雄。但由於地處強秦之側,戰國後期跟秦國交手均落敗,在秦軍兵鋒的逼迫之下頻繁遷都,被秦國追著屁股吃掉“大龍”,此時可能也顯示出了國家面積大的優勢,可以選擇遷都的地方太多了,因此才造就了遷都數量之最,但最終也沒逃離開頹勢和滅亡的命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楚國遷都圖

其他如燕、齊兩國,由於地處邊緣,坐享“金角銀邊”之利,在“勢”的營造方面沒下大的功夫,兩國之間還時常不斷聯合其他國家互相攻打,消耗了國力,最後都消亡於秦軍的鐵蹄之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燕國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齊國

收官

“收官” 是指經過角逐,地盤或者死活已經大致確定,表示到了最後階段,已接近結束。所以能夠進行收官的只有勝利者,作為春秋戰國時的諸國來說,只有秦國了,經過多年爭戰、博弈以及發展,秦國到了最後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極為強盛,在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短短15年時間內就實現了滅亡六國,實現了它的“收官”之戰。

春秋戰國時期,成功的國君難道都是“按照”圍棋棋譜治國打仗的?

你是這麼認為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