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乃中國有名的黑鍋俠,一戰成名40萬手下被殺,其實他才是真正學霸!

春秋戰國 趙括 廉頗 白起 歷史兮兮 歷史兮兮 2017-09-21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從小學習兵法,成績好,兵法理論考試分數高,但是他沒有上過戰場,不知道戰場的實際情況,他理解的打仗,就跟我們玩了一盤DOTA或者CS一樣,他能理解輸贏,但是沒見過生死。公元前260年,趙國和秦國在長平這個地方打仗,趙王這個人性子急,想立刻打完收工,於是用激進派將領趙括代理保守派將領廉頗,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括一上任,那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年輕人,火氣大,激情澎湃,一想不就是打仗麼,誰怕誰,為什麼要防守?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於是發動了攻擊令,四十多萬人向秦軍發起進攻。

此人乃中國有名的黑鍋俠,一戰成名40萬手下被殺,其實他才是真正學霸!

長平之戰

此人乃中國有名的黑鍋俠,一戰成名40萬手下被殺,其實他才是真正學霸!

白起

秦國這時候的將領叫做白起,被稱作戰國時期殺人魔王,於是,白起假裝打不過,後退三十里,並且排奇兵繞到趙軍背後,切斷了糧道。趙括領著四十萬人一頓衝殺,看著秦軍“敗退”,他的心裡更高興了,大喊一聲,都給老子衝啊,一直衝到了秦軍營房前。這時候趙軍參謀長一看錶,告訴趙括說,老大,時間不早了,這該吃中午飯了,要不讓弟兄們休息休息,吃完再打,趙括一想,這也有道理。於是派人去往後方運飯,結果探子回報,將軍,不好啊將軍,我們的糧道被秦軍切斷了,中午飯沒法運過來啦,於是趙軍就這麼餓著肚子跟秦軍打了46天,最後實在不行了,兵分四路突圍,趙括親自率軍衝殺,被秦軍弓箭手幹掉了。趙軍這一看,將軍掛了,我們投降吧。四十萬趙軍投降,白起接受了投降,但是不想給降兵管飯,於是把四十萬人都活埋了。

歷史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事實似乎證明了趙括是一個很好的兵法理論家,但不是一個好將軍。但是,這個事真的就怪趙括麼?

公元前260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長期打仗,當時趙國的實幹型將領也就是趙括的父親趙奢已經去世,趙國丞相藺相如身體有病,此時帶領趙軍和秦軍打仗的將領是廉頗,秦軍三翻五次打敗趙軍,於是趙軍一直撤退,秦軍一直追擊。各位想想,這樣一來,交戰的戰場就越來越靠近趙國而遠離秦國,也就是說趙國的補給線越來越短,而秦國的補給線越來越長。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不光是打兵力,打軍事力量,更是打後勤,打補給,打經濟實力。趙軍後退的戰略思路是正確的。後退也有利於佔據有利防守地形,收縮防守力量,增加對手戰爭消耗。但是,殺人一千,自損八百,戰爭的勝負更比較的是一種國家耐力。讓我們從幾個層面上分析一下:

此人乃中國有名的黑鍋俠,一戰成名40萬手下被殺,其實他才是真正學霸!

紙上談兵

一、政治格局。趙國從天降偉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後,迅速開始了軍事擴張戰略,連年戰爭導致國力消耗太大,農桑廢棄,國民收入銳減,生產力下降。對照秦國來說,秦國雖然也進行了軍事擴張,但是人家秦國在同期進行了國家制度改革,商鞅改革殺了傳統老舊貴族幾千人,一些守舊派被消滅殆盡,同時,佔據了天府之國四川盆地,大量糧食源源不斷支援秦國的中原戰爭。同時還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設施,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有多餘國力可以支持打大規模消耗戰爭。

二、戰略格局。趙國在廉頗的帶領下,採用的是以退為進的方式,而後佔據有利決戰地形,等待有利時機,企圖以逸待勞。而秦國作為戰爭的侵略方,不遠千里,來到別人的國家打家劫舍奪人錢財,本來處於不利一方。但是,秦國君主戰略思維非常堅定,知道這場戰爭只能贏不能輸。運用國家戰爭的方式,發動全國青壯年投入疏通渠道,從水路運糧,如此一來,就彌補了戰爭補給線比較長的劣勢。而反觀趙國,本來國力空虛,卻打起了大規模戰爭,這個時候,就向齊國借糧。秦國在陝西,趙國在山西河北一帶,齊國在山東,陸路運糧效率低,損耗打,水路運糧,從陝西到山西,黃河是順流而下,從山東到山西,卻是逆流而上,所以,趙國的後勤補給就比秦國差了一個檔次。因此,從戰略層面上來講,秦國趙國採用的戰略都是符合各自實際的,但是秦國在戰爭因素出現變化的時候及時採取了變通,採用了新的方式,而趙國卻沒有改變,這也可能是因為趙國沒有更多備用戰略可供選擇。

三、戰爭格局。戰爭後期,明顯演變成了國家戰爭,輸的一方會亡國滅種,因此,秦國很早就發動了戰爭總動員,號召全國的青壯年勞力沒有上戰場的去開通渠道運送糧食。反觀趙國,總是聚焦於瑣碎的事情,甚至在戰爭總司令的人選上發生改變,而且是經過辯論後的改變。這說明什麼?說明趙國不團結。君臣不是一個整體,全國不是一盤棋。尤其以軍種來看,趙國騎兵居多,適合野戰,而秦國擅長攻防戰爭,戰爭後期,秦軍不斷騷擾趙國的後方,切斷糧道。對趙國來說,大軍上前線,邯鄲空虛,糧道無兵保護,同樣的道理,對秦國來說,咸陽難道不空虛啊?秦國的糧道還能分兵把守?這是因為,在戰略層面,趙國沒有從思維上發動動員,戰爭主動性不強,既然採用防守策略,那乾脆一防到底,放棄了戰爭間隙反攻的機會。此時,趙國秦國在中原決戰,趙國其實有一條很好的偷襲路線就是繞道九原也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借道蒙古草原,然後從榆林從北向南而下,也就是草原民族進攻咸陽的路線,派一支騎兵,星夜疾馳,突襲咸陽,這個時候是能把秦國前線的兵力牽制回來的。但是由於趙國的防守戰略,從心理上就壓根沒想過主動進攻。於是乎,趙王看到了這一點,就選擇要主動進攻了,因為趙國的國力扛不住了。

四、戰爭格局。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但是,將出外之前,君一般會給你一個戰略性思維導向,給你一個思路。廉頗是防守派代表,趙括是進攻派代表,如果趙國國王自己一直選擇防守策略,那他就不會臨陣換將,之所以換趙括上,就是讓他去進攻的,趙括出征之前,趙王肯定對趙括說過一段話,意思大概就是,兄弟,我們滴庫存不多了,你去了要早點決戰,幹他丫的。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國王讓進攻,你去防守,國王難道還不會再換一個人來代替你嗎?當秦軍包圍了趙軍以後,趙軍戰鬥了46天才開始突圍,這說明什麼?1、趙國的援軍和糧食沒有來,2、趙軍沒有意識到被包圍的嚴重性,存在僥倖心理。被包圍46天以後,趙軍組織了戰略突圍,分四路突圍。這個真是比較蠢的一點,本來被包圍兵力就不足,還分四路突圍。這個時候,就應該只有一個突圍方向,那就是敵人薄弱的方向。在如此絕境之中,趙括還能組織士兵進行突圍趙括也是有點能力的,而且他身先士卒,帶頭衝鋒,最後身死,也是馬革裹屍,像個男人。但是戰爭的勝負,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的,況且是倉促之間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趙括去指揮戰爭。其實最好的搭配是廉頗為主將,趙括為先鋒。但是趙王心裡是怎麼想的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此人乃中國有名的黑鍋俠,一戰成名40萬手下被殺,其實他才是真正學霸!

趙括

所以說,長平之戰的勝負,由很多條件因素決定,比如國勢、國力、國君、戰爭動員情況、糧食儲備、後勤路線、甚至黃河水的流向,如果硬把這一場戰爭的失敗歸到趙括頭上,我們有理由責備他,同樣他也有理由說,這個鍋,我不背,我才是真學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