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誤雙江故事》之二 老家那一抹淡淡的鄉愁

春節家書 大白豬 棉花 哀牢山 瀾滄江 阿衰碎碎 2019-03-01

“鄉愁是一首歌,鄉愁是一行詩,鄉愁是一闋詞,鄉愁是纏纏綿綿無法忘卻的思念。”,網絡美文勾起筆誤老家邦丙村那一抹淡淡的鄉愁。


《筆誤雙江故事》之二 老家那一抹淡淡的鄉愁


老家的山水很美。她坐落於登高梁子(布朗語:豺狼山)半山腰,背靠大黑樹林(注:一片原始森林),綠水青山,茶香滿園,小河江從山腳下川流而過,站在寨中央可以遠眺雙江名山仙人山。老家那棵古老的大青樹,誰也說不清楚樹齡有多大,只聽筆誤老爹(方言:爺爺的意思)說:他老爹的老爹剛記事時大青樹就那麼大,它靜靜矗立寨中央,見證老家世事變遷、人來人往。這裡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清晨起來,你可以親眼目睹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盡情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優雅。


《筆誤雙江故事》之二 老家那一抹淡淡的鄉愁


老家的歷史悠久。這裡自古以來是古代璞人後裔布朗族的棲息地。據老人講,很久很久以前,布朗族曽居住在“勐啊”( 布朗語:大地方),土地肥沃,樹草茂盛,牛肥馬壯,男耕女織,其樂融融,因生活富裕,經常遭受外族侵犯,為保存實力,頭人不得不帶領族人順大江南下遷徙。遷徙體途中,天神告知頭人抱一隻大白公雞引路,大白公雞叫的地方就是布朗族的安生之地。遷徙大軍晝夜爬山涉水,來到邦丙村“曠啊”(布朗語:大寨子)時,大白公雞突然叫了三聲,於是頭人命令部下安營紮寨,開始種茶、種大樹棉花、種旱稻,開始養豬、養雞、養牛,繁衍生息,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邦丙村。傳說並非沒有根據,據史料記載,布朗族曾經是哀牢老古國(雲南哀牢山一帶)的土著民族,後因戰亂順瀾滄江河谷地帶南下遷徙,目前,除雲南省西雙版、臨滄、保山、普洱等州市外,東南亞的緬甸、老撾等國也有布朗族分佈。


《筆誤雙江故事》之二 老家那一抹淡淡的鄉愁


老家的文化獨特。時至今日,依然保存著許多哀牢老古國文化遺風,最具代表性是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布朗族傳統紡織技藝。老家人自己種植大樹棉花,自己製作壓花脫棉機、織布機, 自己織布、縫製衣物, “牛肚被”被譽為人類手工製作毛巾被的活化石。老家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莫過於“桑康節”又名插花節(布朗語:“桑康”即“過新年”)。布朗族崇尚萬物有靈,認為蜜蜂是拯救人類的功臣,為感恩蜜蜂創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布朗族蜂桶鼓舞。每逢老家過“桑康節”,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男子敲擊蜂桶鼓,女子甩起帕結(布朗語:百毛巾),齊聲高唱《翁央爾》(注:布朗族民調),追尋祖先遷徙的路線環繞寨子來回挑起蜂桶鼓舞,互祝五穀豐登、人壽年豐。


《筆誤雙江故事》之二 老家那一抹淡淡的鄉愁


老家的美食多多。說起老家美食,自然少不了布朗族的“橄欖生”。 “橄欖生”由燒熟的豬皮配搗碎的橄欖樹嫩皮以及小米辣、花椒、芫荽等作料攪拌而成,唯美色鮮、香甜可口。除此之外,特色美食還有酸筍煮雞、小豆生、涼拌竹蟲以及“鬼火綠”(紅辣椒炒青辣椒)等。老家的金殼泡核桃也小有名氣,個大、殼薄、仁色淺、食味香純,是饋贈親友的首選。


《筆誤雙江故事》之二 老家那一抹淡淡的鄉愁


老家人淳樸善良。筆誤是不幸的,筆誤又是幸運的,作為邦丙村歷史上首批布朗族大學生,毫不誇張地說,是老家人把自己一手送進大學校園。筆誤自幼散失父母,家境貧寒,從縣城念中學到昆明念大學,基本伙食費靠國家資助,臉盆、被褥、蚊帳等生活用品以及零花錢全靠親戚親戚東拼西湊,時間雖然已過三十年,仍然心存感恩、刻骨銘心。現在但凡有時間筆誤都會回家看看,與老家人嘮嘮家常、敘敘舊情。


《筆誤雙江故事》之二 老家那一抹淡淡的鄉愁


老家邦丙,筆誤夢開始的地方,一抹無法割捨的牽掛與印記!(文/ 衛平 圖/ 李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