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嘴鱖“廣清一號”池塘高效養殖技術

翹嘴鱖“廣清一號”池塘高效養殖技術

20世紀70代末,我國的水產養殖業開始蓬勃發展,加上出口市場的放開,鱖魚價格飆升,由此激發了廣東水產人探索鱖魚人工養殖的熱情,並很快突破了鱖人工繁殖與育苗難關,解決了鱖規模化苗種生產的問題,鱖魚成魚養殖技術也很快建立。目前,國內的鱖魚養殖(以翹嘴鱖為主養對象)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和產量,全國年養殖產量約30萬噸。但近年在鱖成魚養殖中出現生長速度下降、性成熟時間提前、抗病力弱等問題,既影響著鱖的養殖效益也危及產品質量安全。因此產業對鱖魚良種的需求愈發緊迫。

針對上述的現狀與問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水產生物技術研究室葉星研究員團隊在清遠市清新區宇順農牧漁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鱖魚選種育種基地對翹嘴鱖進行良種選育研究,經過了近5年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突破。選育的翹嘴鱖“廣清一號”的生長優勢明顯,生長速度和成活率等都有了顯著提高,且個體規格趨於一致。在“廣清一號”的選育過程中,通過收集不同養殖地區的鱖魚及野生鱖魚,進行基本遺傳信息評估,從中選擇了廣東2個養殖群體、湖南洞庭湖1個野生群體作為選育基礎群體,採用群體選育和家系選育技術,以生長和成活率為選育目標性狀,結合分子系譜鑑定技術,進行選擇育種。每代建立100餘個家系,魚苗培育達到一定規格後進行標記、同塘養殖,現已完成連續4代的淘汰與選擇。

不同選育世代的鱖魚池塘養殖生長試驗表明,在相同的養殖環境、相近的管理措施下,經過相同時間的養殖試驗,F 1 代、F 2 代和F 3 代的平均體重分別為285.4克、399.1克和534.6克,F 2 代比F 1 代提高了39.84%,F 3 代比F 2 代提高33.95%,生長速度提高顯著。2017年開始在多個鱖魚種苗場和鱖魚主產區進行了“廣清一號”的孵化培育與示範養殖,苗種繁育示範點鱖魚受精率、孵化率和開口率均顯著提高,水花培育成活率提高 20%;“廣清一號”的生長速度比普通鱖魚快20%以上;養殖示範點鱖魚平均存活率提高21.3%,換水量降低約40%,減少用藥35%以上,極大地降低了鱖魚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保護了漁業生態文明。現已累計應用面積近 10000 畝,新增產值 3019 萬元,新增利潤1024萬元,近兩年平均畝增產鱖魚已達105千克,每畝增加純收入近千元。技術還支撐了清遠鱖魚系列地方標準編制和“廣東省鱖魚良種場”的創建。現將“廣清一號”高產高效養殖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一、放養前池塘的準備

在上一茬養殖魚類收穫後,對池塘進行幹塘、晒塘、翻耕和消毒處理。幹塘即將池塘水排幹,在池塘四周挖15釐米溝,並將池塘低窪處與四周溝連通,抽排溝內水以保持溝內水深低於5釐米。晒塘時間持續1~2周,並清除過多淤泥,清淤後淤泥最好不超過20釐米。翻耕即應用農用機械或人力將池塘底部表面10~15釐米土壤進行翻耙。放養前7~10天,用生石灰與茶粕等進行池塘消毒與清除野雜魚,生石灰同時還有提高池塘底部表層土壤pH的作用。

二、苗種放養與餌料魚投喂

放養鱖魚種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規格以全長6~10釐米,體重3.0克以上為宜。放養密度需根據池塘條件、餌料魚供應量、飼養方式、產量指標和管理技術水平確定。一般以單養為主,放養尾數為3~5尾/米2 。放苗前1天,用小網箱放養50~100尾與鱖魚苗規格相近且活力良好的鯪魚苗試水1天,魚苗正常存活即可批量放鱖魚苗。草魚、鰱、鱅、鯪、團頭魴、鯽和巴西鯛等的活魚苗、魚種均可作為鱖的餌料魚。餌料魚健康有活力、不攜帶病原、無藥物殘留、規格一致,其全長為鱖全長的40%~60%。餌料魚投喂前用3%~5%的食鹽水進行消毒處理。放養鱖魚種的同時投放餌料魚,可每3~7天投餌一次,最好是每 3 天投一次。每次投餌量為鱖存塘量的 15%~20%。池塘中應始終保持有餌料魚,餌料魚與鱖的數量比例應保持為(5~10)∶1。定期檢查池塘中鱖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及餌料魚的規格。

三、養殖期間水質調控

養殖過程應重視溶氧、pH、氨氮與亞硝酸鹽等主要水質因子指標的監測與控制。

1.溶氧管理 養殖池塘水質應保持清新,溶氧量應保持在 5 毫克/升以上,透明度應保持在10~15釐米。每0.2~0.33公頃池塘保持有一臺增氧機全天候開動,中午開動全部增氧機。開機時間中午為3~5小時。高溫天氣全天開機,雷陣雨前或氣壓較低的天氣適當延長開機時間。

2.pH管理 當池水pH在7以下時,可全池潑灑生石灰。每次用量為225~375千克/公頃,少量多次,直至池水pH在7.0~8.5。

3.水質立體調控 可選用人工水草、微電解和碳源等產品或產品組合來調控養殖水質。人工水草為每畝安裝100米2 的生態基5~7個。每畝使用5千克鐵碳電解粉末,每月補充3~4次人工碳源,每次用量為每米水深0.8~1.2千克/畝。最好在鱖魚苗種放養前安裝好人工水草和微電解裝置。

4.定期進行池塘底質改造 每隔半個月使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改底一次。物理方法是指使用適當的工具(如鐵鏈、改底機),在天氣晴朗、池塘溶解氧高(表層水溶解氧飽和或接近飽和)的11:00-15:00將池塘底部表層汙泥攪動一次,促進泥—水界面的物質交換。化學方法是使用過氧化物如氧化鈣類、過硫酸氫鉀複合鹽或腐植酸鈉等進行底質改造。

5.採用益生菌調水,實現生態防控 養殖過程中定期使用微生態製劑調水,尤其是在高溫季節,每隔7~10天潑灑一次光合細菌或芽孢桿菌製劑,補充水體中有益菌數量。根據不同養殖階段、天氣與水質情況選用硝化細菌、EM菌、芽孢桿菌或乳酸菌,以改善水質,降解水體有毒有害物質,抑制有害病菌生長,為鱖魚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四、日常管理

定期對養殖鱖魚進行鏡檢,發現病情及時採取防治措施。定期檢測池塘水質指標,如有超標及時進行處理。做好日誌登記,記錄每天池水水質、水色、天氣、水溫及鱖魚的生長活動和投餌情況,以及施肥、加水、防病、施藥、分級、分疏等情況。發現魚病,及時診斷治療。

五、小結

應用上述的池塘高效養殖技術,進行翹嘴鱖“廣清一號”的養殖示範,平均畝放“廣清一號”鱖魚苗3500尾,經過4~5個月的養殖,均重達到500克/尾,餌料係數4~4.5,養殖效益明顯,且養殖過程極少病害發生,實現了健康生態養殖(表1)。

表1 不同養殖模式下“廣清1號”養殖效果分析

翹嘴鱖“廣清一號”池塘高效養殖技術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46);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5A020209034);廣東省漁港建設和漁業產業發展專項科技攻關與研發項目(A201601A06);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NO.2017HY-ZC040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