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公元前541年春,晉國正卿趙武在東虢國舊地與諸侯盟會,重溫六年前弭兵之會的舊盟。弭兵之會,為東周各諸侯國提供了寶貴的休生養息機會,大多數諸侯國為此而歡欣鼓舞。但對於晉、楚兩個超級大國而言,弭兵之會的意義卻最為獨特:中原諸侯的弭兵,讓兩個超級大國都得以轉身,全身心去對抗其他方向上的宿敵。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這次盟會之後不久,楚靈王就殺死侄兒,成功篡位。掌握了楚國大權後,楚靈王就充分借用弭兵之會的成果,頻繁會盟諸侯、征伐敵國。楚靈王執政十二年,弭兵之會就成了楚靈王與吳國對抗的最大底氣。雖然與吳國的對抗楚國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但弭兵之會對楚國對外戰略的影響卻清晰可見。

同一時期,晉國雖然有著東周霸主的名頭,卻極少參與諸侯事務,風頭都被楚國搶走了。即便是楚靈王消滅了陳、蔡二國,晉人也基本採取綏靖政策,並未太多幹涉。對晉國而言,此時的戰略重心不是中原,而在晉國北部和太行山以東。

長期以來,晉國北部和東部都活躍著大量戎人和狄人,對晉國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晉國以西的秦國,北部的戎人以及東部的狄人,長期牽制晉國,使晉國無法專心投入中原爭霸。晉悼公時期,為在中原爭霸時無後顧之憂,在魏絳建議下采取了和戎政策,與北方戎人達成了暫時和平。

可近三十年過去後,晉人在中原實現了弭兵,與戎狄的暫時和平也就走到了盡頭。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公元前541年6月,晉人派出荀偃之子荀吳率軍北上,去討伐無終國。無終國,是山戎之國,位於今山西太原市東部一帶。荀吳這次率兵攻入太原盆地,就意味著晉人開始著手徹底解決北方威脅。

不過,將要開戰時,晉國軍隊卻面臨著一個大難題。


無終國三面環山,西部是呂梁山,北部是雲中山、系舟山,東部是太行山。此處道路崎嶇,地形狹險,對於擅長車兵作戰的晉軍來說極為不利。

這次討伐無終國,主帥是荀吳,為荀偃之子。他的副手,是魏絳之孫魏舒。魏氏家族有塊采邑在霍(今山西霍州市),長期駐守晉國北部邊境,因此魏舒對戎人的戰法十分熟悉。有鑑於無終國地形特徵,魏舒便主動提醒荀吳:“戎人都是步兵,我們卻是車兵;此處的戰場狹窄而凶險,不利於車兵作戰。如果用十位步兵代替一輛車的戰法,就可一戰;只要將他們圍困在狹小之地,就必定能戰勝他們。應該從我們兩主將開始,全部改為步兵作戰!”荀吳接受了魏舒建議,將車兵全部都改成了步兵:一輛戰車三個人,五輛戰車十五人,剛好改成三伍步兵。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在春秋戰爭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完全廢棄車兵的戰法,當然遭到了很多人反對。車兵向來都是由貴族士人擔任,地位要比純粹步兵高得多。見主將要廢棄車兵,很多士人就不樂意,表示堅決反對!反對者中,還包括主將荀吳的一位親信。

大敵當前,如果不能迅速統一思想,讓新部隊快速形成戰鬥力,這次討伐就將肯定失敗。於是,荀吳二話不說,立刻就將這位親信給殺了,在全軍示眾!見主將的親信都被殺了,全軍大為震驚,再沒人再敢反對這場改革了。

改制完成後的晉軍,與山戎及狄人在大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遭遇。

可是,晉人卻擺出了一套不倫不類的陣型:兩陣在前,伍陣在後,專陣為右角,參陣為左角,偏陣為前拒。頭一回見到這麼奇怪的陣勢,狄人看了後大笑不已,根本沒有列陣就混亂地衝了上來,想沖垮晉人。狄人沒想到,晉人這一陣型左右配合、前後呼應,威力巨大,很快就將陣型混亂的狄人擊潰,大獲全勝!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這次討伐無終國,荀吳與魏舒二人不但獲得了一次勝利,更是創新了一種戰法,在軍事史上落下了重要的一筆。在中國戰爭史上,這是由車戰逐漸向步戰轉變的一大標誌性戰事,意義極其重大。


大原一戰,讓荀吳與魏舒二人一戰成名。可是,兩人卻生不逢時。此後十一年,晉國在中原對楚國實施戰略性的妥協,始終都沒有大規模對外用兵。因此,雖然都已成為名將,荀吳與魏舒二人卻難得有用武之地,絕少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公元前531年,楚靈王耍詐殺死了蔡靈公,並派兵圍攻蔡國,準備吞併蔡國。荀吳對晉國不救諸侯危難之舉極為不滿,向正卿韓起強烈請求去救蔡國。韓起無奈之下,組織了厥憖(今地不詳)之盟,與諸侯討論救蔡事宜。但最終晉人也僅僅是派出一位使者訪楚,為蔡國求情,並沒有實質性的援助措施。楚靈王斷然拒絕了晉人的求情,很快就將蔡國給滅了。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對於東周諸侯國的生死,晉人絲毫不放在心上,這令其他諸侯國多為不滿。公元前530年夏,齊景公來晉國朝見晉昭公時,就公然喊出了“與君代興”的口號,一時間讓晉人頗為尷尬。

尷尬歸尷尬,晉人該利用齊國之時還是會毫不客氣地利用。

這年初,齊國派大軍將北燕伯護送回燕國。在燕國人反抗之下,齊人沒能重新立他為國君,僅僅是把北燕伯送到了陽邑(今河北唐縣東北)。

6月,荀吳宣稱要去會合齊國軍隊、護送北燕伯,便從鮮虞國(今河北平山縣一帶)借道,進入了昔陽(今河北晉州市西)。往年,齊國曾經與晉國商討過此事,因此鮮虞人也不疑有詐,放晉國軍隊過去了。但沒想到,在8月,荀吳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將肥國(今河北石家莊市藁城區西南)給滅了,俘獲了肥國國君,帶回了晉國!

荀吳利用兵不厭詐的作戰原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肥國消滅,又贏得了一次戰功!

鮮虞、肥國、鼓國都是白狄之國,肥國、鼓國還是鮮虞的附屬國。荀吳使詐滅了肥國,讓鮮虞極為不滿。為此,這年底,晉人又再次東出太行,去攻打了鮮虞國。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晉國東出太行山,越過鮮虞國而滅了肥國,從側面證實太原盆地已經完全被晉人控制。雖然史書中並沒記下晉人在太原盆地的征戰細節,但晉國能安然從太行山中部出擊的事實,證明了晉國這十一年來始終在太原一帶徵戰,並最終控制了太原盆地。而指揮晉軍攻佔太原盆地之人,很可能就是名將荀吳!


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在楚國眾叛親離,被迫在大臣家上吊自盡。從此,晉國在國際上少了一位勁敵。

然而,由於晉國十二年來鮮少為諸侯們出力,加上晉平公為政奢侈,大建虒(音絲)祁之宮,讓東周諸侯對晉國多有二心。眼見國際形勢不妙,公元前529年秋,晉人以魯國攻佔了莒國的郠(音哽,今山東沂水)邑為由,在平丘(今河南封丘東)組織諸侯盟會,準備討伐魯國。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為確保盟會順利進行,向來主張仁德的晉國名臣叔向也特別強調:“對諸侯不可不展示晉國威力!”因此這次會盟時,晉國三軍集體出動,以加大對諸侯的威懾力。

儘管如此,整個盟會過程仍然是狀況百出:先是吳人藉口水路不通,拒絕參會;接著是衛人因叔向之弟索賄,向叔向投訴;沒過幾天,齊國人又拒絕參盟……。晉人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讓諸侯順服,並迫使魯國自認其罪。因此,平丘之盟雖然成功了,但這次盟會幾乎就成了晉人會盟諸侯的絕唱。此後,晉國就鮮少在有機會組織諸侯會盟。

看到平丘會盟上晉國如此艱難,鮮虞人頓時長吁了一口氣: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了——為向諸侯施壓,晉國將軍隊主力都派到了平丘,那麼鮮虞就絕對是安全了。於是,在整個平丘會盟期間,鮮虞國都沒有在邊境設置警戒,也沒有特別加強防禦。

可大國之心,永遠難測:再怎麼艱難,晉人都沒有忘記鮮虞國。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偵查到鮮虞人放鬆了警惕,當晉人退兵到著雍(晉地,今地不詳)之時,果斷地派荀吳率領上軍再次入侵鮮虞,一直攻打到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北),大勝而歸。荀吳簡直成了鮮虞人的夢魘,神出鬼沒,讓鮮虞人防不勝防!

這麼被強大的晉人死死盯上,鮮虞態勢已是岌岌可危!


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第三次率兵攻打鮮虞,圍攻鼓國(今河北晉州市)。鼓國為姬姓國,是白狄別種,也是鮮虞附屬國。

一見名將荀吳率強大的晉軍來襲,鼓人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主動向荀吳請求投降。兵聖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現在軍隊還沒攻打,鼓人就投降投降了,這可是大大的好事!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然而,此時名將荀吳竟然拒絕了鼓人的投誠!荀吳部屬們都頗為不解,問道:“不勞動軍隊就可得到一座城邑,為什麼不接受狄人的投降呢?”

荀吳答道:“我聽叔向說過:‘喜惡都不過分,民眾才能知道做人的準則,國家大事也才能成功。’如果晉人佔據城邑而叛,這是我們所討厭之事;別人佔據城邑卻投降我們,為何我們就要喜歡?賞賜別人至惡之行,那麼又怎麼去獎賞那些至善之行呢?不賞賜投降之人,就是失信,還怎麼去庇護百姓?實力強大則進軍,不行則退兵,要量力而行。不能因為想得一座城就與惡人交往,那樣喪失的反而更多!”於是,荀吳就將叛徒名字告訴了鼓人,命他們殺了叛徒之後再戰!

荀吳此舉,在戰爭史上也算是一次“神操作”了!不過,接下來他還有更為神奇之舉。

晉軍圍困鼓國長達三個月後,鼓人無法堅持,再次派人出城請降。荀吳便讓鼓人百姓前來晉軍營中會見,在見過鼓國百姓後,荀吳居然又一次拒絕了鼓人的投降:“看你們的臉色,應該還有飯吃,先回去修繕城牆再戰!”

這簡直是瘋了!軍吏都覺得荀吳不可理喻,質問道:“得到城邑卻不取,偏要勞民傷財去攻城,如何對得起國君?”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荀吳卻堅定地答道:“這就是我是侍奉國君的方式!佔領一座城邑,卻教會了百姓懈怠,那佔領城邑又有何用?如果鼓人能毫不懈怠地侍奉其國君,那麼我們也可以。尊奉道義而不違逆,喜惡都不過分,那麼得到了城邑而民眾也知道大義所在,百姓肯為國君出死力而豪無二心,這不是很好嗎?”

最後,等到鼓人報告糧食耗盡、民眾都再無抵抗之力時,荀吳才佔領了鼓國。整個征戰過程,荀吳沒殺一人,在俘虜了鼓國國君鳶鞮(音苑堤)後,回到了晉國。


荀吳伐鼓國之戰,頗有些貓捉老鼠的味道:不先將老鼠捉弄個半死,就不會徹底將老鼠吞下。作為一代名將,荀吳作戰時往往都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為何在圍攻鼓國時卻出現了這樣不可思議的“神操作”?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荀吳出生於中行氏家族,曾祖父荀林父、祖父荀庚、父親荀偃都是晉國忠臣。在祖輩、父輩時期,晉國國力強大,頻繁參與諸侯爭霸,並多次稱霸成功。可自從趙武執政以來,晉人的進取心已被時光慢慢磨平了:政出多門,卿士各懷私心,整個晉國就處在溫水煮青蛙的氛圍之中。長期安逸生活之下,晉國戰馬多不用來駕車,卿士多不懂戰陣,甚至連國君的戰車都選不到合適的御者和車右!

特別弭兵之會過後,晉國長期不參與中原爭霸,一代名將的荀吳也就毫無用武之地:楚國滅蔡,荀吳強烈主張救蔡,卻被正卿韓起敷衍過去;晉昭公會諸侯,荀吳喊出“為諸侯師”的口號,卻招來了大夫的批評;……。人人都享受著安逸的和平時光,各懷私心,卻忘記了晉國霸業需要忠誠和血汗來維持。為喚醒晉人,荀吳在攻打鼓國時,就使出了這種近乎荒唐的“神操作”,以警示晉人一定要忠於國君、忠於社稷,不要因安逸生活而忘記了奮鬥。

一代名將的唐·吉柯德之舉:向敵人通報叛變者,鼓勵敵國抵抗到底

某種程度上,荀吳就是不合時宜的唐·吉柯德:鼓人並未因此而感動,七年後又背叛了晉國,迫使荀吳再次出兵消滅了鼓國;晉人就更加無動於衷——荀吳去世後,晉國公室進一步衰微、政出多門,諸侯紛紛叛晉,晉國霸業幾乎已是名存實亡了。

荀吳,也許是最後一位純粹的“晉人”了——在戰場上他能屢戰屢勝;可在政治上,卻遭遇了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