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言進諫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處於互相競爭模式,所以,那會兒臣子給領導提意見,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基本只需要跟著自己本心走就行。甚至,有些比較有個性的臣子,脾氣上來把領導懟一頓,完全不用擔心什麼不好的後果。

比如,楚國的楚靈王和大夫薳啟強的經典案例。


想當好老大,就要習慣“心裡苦”

《東周列國·春秋》楚靈王

春秋的國際關係,基本是晉楚兩個大國爭霸,爭了近百年,雙方還是各自擁有小弟,誰也不能把誰摁下去,而周邊小國在其中叫苦不迭。終於,兩位大哥也疲憊了,認識趨向高度統一,決定休戰。

公元前546年,秋高氣爽,在周朝的客人宋國人的主持下,晉楚兩國總理會晤,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回顧了兩國世代友好歷史,並對“一個周朝”原則高度認同,雙方歃血為盟,稱為弭兵大會。此次結盟的主要內容為:承認彼此都是老大,各自的小弟,也互相拜山頭。

弭兵,等同於給了小國一個存活的機會,於是國際水面上呈現平靜,所有人都能好好停頓搞內政了。

這樣保持了一段時間後,楚國的楚康王完成使命領盒飯,楚康王的弟弟楚靈王殺了大侄子上位,按原先的國策,不打中原主意,開始向旁邊的吳國進攻。春秋楚國的強盛在於,歷代領導人幾乎都是雄主,別看楚靈王得了個“靈”字為諡號,論起武力作為,他也不比楚莊王差。

在東南方向取得一定成果以後,心思活絡的楚靈王內心膨脹,又尋摸著想在中原各國間當老大了。於是,每次中原各國按照弭兵盟約到楚國出差的時候,楚靈王總要想幾個點子為難為難別人,課本《晏子使楚》裡想玩弄晏子,結果反而被懟得無fuck說的楚王,就是楚靈王。


想當好老大,就要習慣“心裡苦”

晏子提出橘生淮北則為枳

儘管在外交上經常被那些巧嘴懟得吃癟,楚靈王還是打算把這套刁難玩到晉國頭上。

晉楚休戰後,最能體現兩國和平友好的方式,就是通婚。所以,晉楚也開始了第一輪聯姻,晉國的女兒嫁到楚國。按當時的規則,嫁女到大國需要上卿送嫁,晉國派出了軍委副主席韓起,外交部部長叔向護送。

聽說韓起要來,楚靈王很高興。但,他高興得不是自己能娶到隔壁霸主家的閨女,而是,他打算趁機把韓起和叔向抓起來,羞辱一下晉國人。於是,楚靈王緊急召開國內高層會議,談自己的想法:“晉國向來是我們的仇人,我想,我們要是能得志,就不管什麼弭兵大會的宣誓了。所以,我打算把韓起和叔向抓起來,當我們楚國的看門人、內官首領,這樣肯定能羞辱晉國吧,哈哈哈哈哈哈。”

話音剛落,底下一片寂靜,接著是一片譁然。誰也沒想到,楚靈王向晉國求婚,原來為的是抓別人的上卿。所有人都知道這樣做不行,但卻不敢發言。薳啟強藝高人膽大,第一個開腔:“可以啊,咋不行呢?”,聽到這裡,楚靈王笑開了花,以為有戲,結果薳啟強接著說,“韓起手下有趙成、中行吳、魏舒、範鞅、智盈;叔向手下有祁午、張趯、籍談、女齊、樑丙、張骼、輔躒、苗賁皇,一個個都是國際型人才,老大要是想把我們這幫人都送到晉國大牢裡去當俘虜,這樣才覺得很得志,那就幹吧!%¥……&”

咦,楚靈王越聽越不對勁,心想,這哪兒是羞辱晉國,分明是在講楚國要被羞辱,臉唰地就紅了,趕緊打斷薳啟強繼續一張一合的嘴:“不穀之過也,大夫無辱。”我錯了,我錯了還不行嗎?你別再說了,別羞辱我啦。

對,這就是春秋時期的君王,即使別人用反諷的手法陰陽怪調地懟他,儘管面子掛不住,但他們完全不會發飆,而是連忙認錯。包括楚靈王這種諡號為“靈”,甚至國際名聲都是“暴虐”“無禮”的領導人。

試想一下,如果薳啟強這段話是說給秦始皇、漢武帝,甚至一直被評價為長者風範的漢文帝聽,他會得到什麼下場?即使他們沒有當場發作,下次,下下次,薳啟強也會因為左腳先進大殿而被叉出去治罪。

2.變著法誇一頓,先揚後抑

天下大統一、皇權加強後,想給皇帝提意見,除了晉武帝這樣的老實人領導老被手下懟怎麼辦?晉武帝:自己找臺階下唄,其他幾乎都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高危工作。最著名的納諫皇帝唐太宗,人們也要小心翼翼對待,鬥智鬥勇與君王周旋。


想當好老大,就要習慣“心裡苦”

《貞觀之治》唐太宗,馬躍飾

連和唐太宗聯手演繹了君臣和諧、善於納諫佳話的魏徵,在勸諫的時候,都要不斷抖機靈。比如,首先要多次重申,自己之所以提意見,是為了整個國家考慮,而不是個人名利。為此魏徵經常重複著名的良臣、社稷之臣的概念;其次表達方式要委婉,必須先揚後抑,彩虹屁先上一套,讓領導暈了頭,再表明是在他英明領導的光環之下,提出一點點小的建議,不是要他改錯,而是希望他完美;最後,引經據典,拿出歷史上同類負面事件說話,並且只舉例,不得出結論,而讓皇帝自己去思考,是不是要向那些反面教材致敬。

這樣一來,愛惜羽毛、一心想要幹得漂亮,和父兄比較身後名的唐太宗,總能慢慢咂摸出其中的道理。

這一套勸諫模式,在整個貞觀朝,都被諫官學去了。比如,曾經在前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的王珪,被收歸以後就深諳此道。


想當好老大,就要習慣“心裡苦”

被李世民收為己用的王珪

有一次,唐太宗請王珪吃飯,有個面生的美人在旁邊伺候。美人本來是廬江王李瑗家的歌姬,李瑗造反失敗後,她就充入後宮服侍了。王珪大概覺得奇怪,忍不住多瞄了幾眼,唐太宗見狀主動作介紹,一邊說一邊自居正義者批評:“這美人本來也不是廬江王的,而是路邊小攤販的老婆。廬江王見她漂亮,就殺了她男人,把她搶了過去。這樣的人不滅亡,還有天道王法嗎?”

王珪聽了,眉頭皺得老緊,起身離開坐席,問唐太宗:“陛下覺得廬江王搶這個婦人的手段對嗎?”


想當好老大,就要習慣“心裡苦”

花園請吃飯

唐太宗有點不耐煩,心想:我的觀點剛才不是擺出來了嗎?我說了他這樣的做法,怎麼能不滅亡,你還跑來問我,啥意思?

通常來說,皇帝都很不喜歡這種明知故問或看扁自己的人,被史書多加讚譽的明宣宗,大臣陳祚提議讓他看看《大學衍義》,明宣宗大怒,這書我早倒背如流了,你憑啥覺得我不學無術?當即讓陳祚蹲大牢,甚至全家都連坐五年。


想當好老大,就要習慣“心裡苦”

明宣宗小胖紙

當然,立志要做好皇帝的唐太宗不會這麼不講道理,還是耐著性子說:“殺別人強娶他老婆,這樣的問題你還問我是非對錯,你想說啥?”

王珪接著開始長篇大論,舉了春秋時的一個例子。說齊桓公滅了旁邊的郭國,進入郭國首都後,想總結一下歷史政治得失,就問父老鄉親們:“你們知道郭國為啥滅亡嗎?”

父老鄉親們也很有水平,回答說:“他知道分辨善善惡惡。”

齊桓公就奇怪了:“按你這麼說,他是個明君啊,怎麼會亡國?”

父老鄉親說:“我們老大啊,雖然知道善惡,但善的他不用,惡的他不去掉,所以,他就這樣亡了唄。”

王珪講完故事,開始回到現實:“陛下知道殺人而把他老婆據為己有是不對的,但卻在李瑗死後把這女人留在身邊,所以我覺得,陛下是認為這件事沒錯。如果陛下覺得這事錯了,那就完全是知惡不去惡了……”後面的一句,王珪沒有說出來,知惡不去惡,郭國可是亡國了喲。

這就是典型的,我給你舉同類例子,指出前人的錯誤,而光明的康莊大道也在你的選擇之間,你自己琢磨吧。

聽到這種既漲知識又委婉的勸諫,唐太宗當然不會生氣。儘管,這幫人手長得都管到自己媳婦兒上來了。


想當好老大,就要習慣“心裡苦”

好氣哦,但還是要微笑

不過,以往一向納諫的唐太宗,對王珪這次勸諫的處理結果居然是——“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其實這句話的先後順序完全應該倒過來,唐太宗雖然覺得王珪說得很對,但卻沒有把這個美人挪走。大概,當時倆人正處在“山無稜,天地和,乃敢與君絕”的熱戀期吧!

當然,這次沒有聽勸,大家也別對唐太宗表示失望,因為,作為皇帝雖然享受了常人可望不可即的待遇,但同時,他的一舉一動也都被全天下人放大監視著,想做個好皇帝的唐太宗實在是太苦了。

有一次唐太宗故意釣魚執法宇文士及,宇文士及拍了一頓馬屁,唐太宗正準備發飆說抓到佞臣了,宇文士及臨場反應迅速,說:“朝堂上那幫宰相和諫臣們經常當面不給陛下面子,弄得陛下手都不知道怎麼放,我有幸陪在陛下身邊,再不偶爾說點好聽的話讓你順順心,陛下當這個皇帝還有啥意思?”簡短一段話,道出了唐太宗虛心納諫期間的“寶寶心裡苦”。


想當好老大,就要習慣“心裡苦”

我是李二

所以,總而言之一句話,在縱橫交錯的職場裡,想給領導提意見,不是讓你橫衝直撞去測量領導的胸懷,而要先摸索清楚領導的脾性,再結合自身說話的藝術水平,才好張嘴。否則,沉默才是長壽之道。

想當好老大,就要習慣“心裡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