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得到忠實用戶和半個錘粉,我為何一開始就不看好羅永浩的專欄

得到app的各種產品,幾乎佔滿了我每天上下班通勤的2小時時間。

幾個月前,我驚奇的發現,羅永浩(老羅,表明簡稱是為了後文與羅振宇區分一下)在得到APP上預熱自己的專欄,並聲稱要做一年200期的音頻節目。對此,我並不看好,第一反正是,他哪有時間?果不其然,近日,老羅的節目下架了。

作為得到忠實用戶和半個錘粉,我為何一開始就不看好羅永浩的專欄

我是《羅輯思維》忠粉,在周圍的朋友裡也不是什麼祕密了,我口中經常能甩出幾個羅振宇(羅胖)的段子。我從第三季開始聽《羅輯思維》,各種狂刷之後,遇到第五季節目搬家,也順理成章的來到了得到APP聽節目,還買了古典老師的課程《超級個體》和《每天聽本書》產品,在APP中的消費超過500大洋,應該算合格粉絲了。我甚至在《奇葩說》中常常盼著羅胖發言,我想我一定是該吃藥了。

說起另外這位羅永浩,我開始並不是粉絲。在當年舌戰王自如的時候,我內心的聲音是幫著“劉翔”的,不過,看了錘子的發佈會,對smartisan的匠人精神肅然起敬,算是半個錘粉。雖然沒有搶到發佈會的相聲票,還是用流量第一時間看了《長談》的網絡版,以表忠心。

作為得到忠實用戶和半個錘粉,我為何一開始就不看好羅永浩的專欄

按照上面的邏輯,羅永浩在得到APP上開了專欄,我應該迫不及待去購買才對,但是我卻猶豫了。

首先,羅永浩哪來的時間?老羅自從創業以來,黑眼圈越來越重,儼然一副過勞的樣子。製作音頻節目需要耗費太大的經歷,寫稿子,錄音、後期,發佈哪一個環節不要個倆小時,對於一個創業企業家來說,時間太寶貴了。一期節目按5小時計算,一年200期,1000小時,那就是一個月的時間,對於老羅而言,太奢侈。與其他的專欄作者不同,那些人要麼是自媒體博主,要麼是研究性學者,每天的工作就是產出這些專業內容。

其次,是原創問題。當然,老羅可以很多環節抱出去,讓公司的員工來做,尤其是後期、發佈這些環節。不過最佔時間的其實是創作內容的過程。沒一期按節目10分鐘計算,至少要準備2500-3000字的。一個人當下所想,不出一個月一定會被掏空,需要持續的學習、研究和策劃。如果創作環節都交給別人來做,只是由老羅念出來,那還是不要訂閱了。

還有一點,就是風格問題。老羅作為“非著名相聲演員”,演講現場的感染力那是沒的說,不過錄音這種東西感覺會大打折扣。就好像明明喜歡搖滾,卻只能聽到CD版,或者明明是脫口秀演員,偏偏要去播新聞,這樣吸引力會大大下降。

作為得到忠實用戶和半個錘粉,我為何一開始就不看好羅永浩的專欄

從此分析,老羅在得到APP節目肯定做不長,這次的開專欄,也只能算錘子公司、得到APP和老羅的一次營銷吧。

反觀知識付費,或者內容付費,很多也都是這個套路。我們總希望聽到乾貨,提升自己,可曾想僅僅是當娛樂節目聽一聽,怎麼可能學到知識?你讓那些寒窗苦讀,習題過考,研究發文的人怎麼接受?要說這些內容解決的只不過是我們的恐慌吧,每天聽聽這些“有意義”的理論,覺得自己很充實而已,能提煉出談資的都算高手了,要真的解決問題,還是想多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