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

中原地區是我國古代先民開發比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諸侯各分天下的時代,誰掌握中原誰才能在各個諸侯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春秋時期,雄居南方的楚國雖然到楚莊王時成功問鼎中原,威震諸侯。但事實上,早在楚莊王之前的楚成王時期,楚國就已經開始為初步稱霸中原了。

"

中原地區是我國古代先民開發比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諸侯各分天下的時代,誰掌握中原誰才能在各個諸侯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春秋時期,雄居南方的楚國雖然到楚莊王時成功問鼎中原,威震諸侯。但事實上,早在楚莊王之前的楚成王時期,楚國就已經開始為初步稱霸中原了。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中原地區

楚成王之前,楚國經過楚武王、楚文王治理和經營,楚國已經在江漢地區站穩了腳根,並且還佔據整個南陽盆地,使其成為以後楚國進兵中原的前進基地。公元前672年楚文王死後,楚成王殺兄奪位。雖然楚成王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王位,但楚國能夠初步稱霸中原是離不開楚成王的計謀和手段的,正如歷史學家童書業所說:“不特莊王為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可見,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個殺兄奪權的楚成王。

"

中原地區是我國古代先民開發比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諸侯各分天下的時代,誰掌握中原誰才能在各個諸侯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春秋時期,雄居南方的楚國雖然到楚莊王時成功問鼎中原,威震諸侯。但事實上,早在楚莊王之前的楚成王時期,楚國就已經開始為初步稱霸中原了。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中原地區

楚成王之前,楚國經過楚武王、楚文王治理和經營,楚國已經在江漢地區站穩了腳根,並且還佔據整個南陽盆地,使其成為以後楚國進兵中原的前進基地。公元前672年楚文王死後,楚成王殺兄奪位。雖然楚成王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王位,但楚國能夠初步稱霸中原是離不開楚成王的計謀和手段的,正如歷史學家童書業所說:“不特莊王為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可見,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個殺兄奪權的楚成王。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成王

那麼,楚成王是如何帶領楚國稱雄中原的呢?

第一步:穩定後方夷越之地,為北上中原鞏固後方基礎

楚國身後乃夷越之地,在那時,湖南東北部及湘中、湘南都是古越族的居住之地。奪位的楚成王並不急於北上,而專注於整治這些夷越之地。總結下來,楚成王出兵越族地區,有以下三點原因:

1. 楚成王是以非正當手段奪得的王位,現在正是向各個諸侯國樹立良好形象的時候,即“結舊好於諸侯”,所以他不會冒然北上進攻。

2. 湘江、資江流域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與江漢地區很接近,且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資源,完全可以當作楚國北上的後方基地。

3. 夷越地區社會發展落後於楚國,社會組織鬆散,楚國完全有實力征服此地。因而,楚成王上位第一年就以“鎮撫夷越之亂”為藉口,揮兵南下,佔據了大量土地,擴大了楚國的疆域,為楚國北上中原鞏固了後方基礎。

"

中原地區是我國古代先民開發比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諸侯各分天下的時代,誰掌握中原誰才能在各個諸侯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春秋時期,雄居南方的楚國雖然到楚莊王時成功問鼎中原,威震諸侯。但事實上,早在楚莊王之前的楚成王時期,楚國就已經開始為初步稱霸中原了。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中原地區

楚成王之前,楚國經過楚武王、楚文王治理和經營,楚國已經在江漢地區站穩了腳根,並且還佔據整個南陽盆地,使其成為以後楚國進兵中原的前進基地。公元前672年楚文王死後,楚成王殺兄奪位。雖然楚成王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王位,但楚國能夠初步稱霸中原是離不開楚成王的計謀和手段的,正如歷史學家童書業所說:“不特莊王為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可見,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個殺兄奪權的楚成王。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成王

那麼,楚成王是如何帶領楚國稱雄中原的呢?

第一步:穩定後方夷越之地,為北上中原鞏固後方基礎

楚國身後乃夷越之地,在那時,湖南東北部及湘中、湘南都是古越族的居住之地。奪位的楚成王並不急於北上,而專注於整治這些夷越之地。總結下來,楚成王出兵越族地區,有以下三點原因:

1. 楚成王是以非正當手段奪得的王位,現在正是向各個諸侯國樹立良好形象的時候,即“結舊好於諸侯”,所以他不會冒然北上進攻。

2. 湘江、資江流域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與江漢地區很接近,且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資源,完全可以當作楚國北上的後方基地。

3. 夷越地區社會發展落後於楚國,社會組織鬆散,楚國完全有實力征服此地。因而,楚成王上位第一年就以“鎮撫夷越之亂”為藉口,揮兵南下,佔據了大量土地,擴大了楚國的疆域,為楚國北上中原鞏固了後方基礎。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文王時期的楚國

第二步:揮師北上,打破齊國獨霸中原的局面

穩定後方之後,楚成王終於可以放心北上。此時,中原霸主正是齊桓公治下的齊國。但是齊恆公霸業正盛,所以楚成王決定避其鋒芒,將自己北上的首要目標指向了鄭國。春秋時的鄭國,地處中原腹心,是九州中的“中州”,楚成王認為佔據此地將更有利於自己號召天下,正所謂“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拒中國”。所以楚成王先後於成王十三年(公元前659年)、成王十四年、成王十五年三次征討鄭國,鄭國也是越打越殘。

作為中原霸主的齊國不能坐視不管,畢竟鄭國是中原地區軍事要地,為保住鄭國這塊戰略要地,制止楚國的北進勢頭,齊恆公也早有打算。就在楚成王征討鄭國的這三年裡,齊恆公就與一些諸侯盟國計劃著如何幫助鄭國和如何對付楚國,他們的做法就是“奪楚援”、“剪楚黨”、“孤楚勢”,通過打擊與楚國結盟的國家來孤立楚國。楚成王三討鄭國後,齊恆公甚至組織了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組成的八國聯軍征討楚國的盟國蔡國,然後準備揮師問罪於楚。

面對這種情況,楚成王採取了非常明智的舉措:一方面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派屈完同齊方談判,爭取和平解決爭端。齊方經過權衡,最終也選擇和平處理問題,命令大軍退至召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對於齊國來說是體面的退兵,對楚國來說也毫髮未損,但是楚國能在齊國的地盤上狠揍鄭國後又全身而退,這可是大大提高了楚國的聲望和地位,而且還保存了爭霸實力,這也暗示著齊國獨霸中原的格局已經開始動搖。

"

中原地區是我國古代先民開發比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諸侯各分天下的時代,誰掌握中原誰才能在各個諸侯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春秋時期,雄居南方的楚國雖然到楚莊王時成功問鼎中原,威震諸侯。但事實上,早在楚莊王之前的楚成王時期,楚國就已經開始為初步稱霸中原了。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中原地區

楚成王之前,楚國經過楚武王、楚文王治理和經營,楚國已經在江漢地區站穩了腳根,並且還佔據整個南陽盆地,使其成為以後楚國進兵中原的前進基地。公元前672年楚文王死後,楚成王殺兄奪位。雖然楚成王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王位,但楚國能夠初步稱霸中原是離不開楚成王的計謀和手段的,正如歷史學家童書業所說:“不特莊王為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可見,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個殺兄奪權的楚成王。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成王

那麼,楚成王是如何帶領楚國稱雄中原的呢?

第一步:穩定後方夷越之地,為北上中原鞏固後方基礎

楚國身後乃夷越之地,在那時,湖南東北部及湘中、湘南都是古越族的居住之地。奪位的楚成王並不急於北上,而專注於整治這些夷越之地。總結下來,楚成王出兵越族地區,有以下三點原因:

1. 楚成王是以非正當手段奪得的王位,現在正是向各個諸侯國樹立良好形象的時候,即“結舊好於諸侯”,所以他不會冒然北上進攻。

2. 湘江、資江流域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與江漢地區很接近,且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資源,完全可以當作楚國北上的後方基地。

3. 夷越地區社會發展落後於楚國,社會組織鬆散,楚國完全有實力征服此地。因而,楚成王上位第一年就以“鎮撫夷越之亂”為藉口,揮兵南下,佔據了大量土地,擴大了楚國的疆域,為楚國北上中原鞏固了後方基礎。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文王時期的楚國

第二步:揮師北上,打破齊國獨霸中原的局面

穩定後方之後,楚成王終於可以放心北上。此時,中原霸主正是齊桓公治下的齊國。但是齊恆公霸業正盛,所以楚成王決定避其鋒芒,將自己北上的首要目標指向了鄭國。春秋時的鄭國,地處中原腹心,是九州中的“中州”,楚成王認為佔據此地將更有利於自己號召天下,正所謂“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拒中國”。所以楚成王先後於成王十三年(公元前659年)、成王十四年、成王十五年三次征討鄭國,鄭國也是越打越殘。

作為中原霸主的齊國不能坐視不管,畢竟鄭國是中原地區軍事要地,為保住鄭國這塊戰略要地,制止楚國的北進勢頭,齊恆公也早有打算。就在楚成王征討鄭國的這三年裡,齊恆公就與一些諸侯盟國計劃著如何幫助鄭國和如何對付楚國,他們的做法就是“奪楚援”、“剪楚黨”、“孤楚勢”,通過打擊與楚國結盟的國家來孤立楚國。楚成王三討鄭國後,齊恆公甚至組織了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組成的八國聯軍征討楚國的盟國蔡國,然後準備揮師問罪於楚。

面對這種情況,楚成王採取了非常明智的舉措:一方面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派屈完同齊方談判,爭取和平解決爭端。齊方經過權衡,最終也選擇和平處理問題,命令大軍退至召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對於齊國來說是體面的退兵,對楚國來說也毫髮未損,但是楚國能在齊國的地盤上狠揍鄭國後又全身而退,這可是大大提高了楚國的聲望和地位,而且還保存了爭霸實力,這也暗示著齊國獨霸中原的格局已經開始動搖。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春秋形勢圖

第三步:沒有與齊國直接交鋒,而是選擇迂迴牽制齊國

“召陵之盟”後,楚國在中原的發展勢頭稍減,楚成王決定量力而行,決定調轉兵鋒,不與齊國正面交鋒,而是與齊國遷回爭霸,他的迂迴爭霸計劃主要有以下三點:

1. 滅弦國:為了孤立楚國,齊國就同北方小諸侯國組成了自己的北方集團來抗衡楚國,弦國就是成員國之一。“召陵之盟”後次年的秋天,齊桓公因為立鄭國太子的事情與周惠王產生分歧,周惠王就唆使鄭文公背叛齊國。見到齊桓同盟內部出現了裂痕,楚成王乘此良機,於這一年(公元前655年)八月率軍一舉消滅了弦國。

2. 滅黃國滅英國:黃、英兩國都是小諸侯國,也都屬於齊恆公的北方集團,齊國是打算利用黃、英兩國對楚國形成前攻後堵之勢。

黃國本來是楚國的附屬國,但是當齊恆公霸業正盛時,黃投靠了齊。之後,黃國就徹底服從齊國指揮,甚至還配合齊軍夾擊楚軍,面對如此叛逆的身邊小國,楚成王早就想教訓它了。成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49年)冬,齊恆公霸業已不及當年,楚國出兵伐黃,第二年就消滅了黃國。隨後,楚國又於成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46年)消滅了小諸侯國英國。

3. 擊敗徐國:因為黃國在抵抗楚國的過程中,齊國也沒有派兵增援,無信於諸侯,逐漸導致齊國“諸侯日散,霸業日衰”。楚成王看到齊國勢力大不如前,公元前645年正月,楚國派兵討伐徐國。徐國是齊國的忠實屬國,而且有姻親關係。楚國希望通過征討徐國來進一步削弱齊國勢力。楚國討伐徐國兩月後,齊恆公不得不集結各諸侯國,討論救徐問題。雖然齊桓公也派遣將領率軍救徐,但是諸將根本無法擊退楚軍,於是齊恆公計劃進攻楚國的盟國——厲國,逼楚撤軍,這也暴露了齊國已經無力與楚國正面交鋒了。同年七月,齊曹聯軍出兵厲國,但令齊恆公頭疼的是,齊曹聯軍“伐厲”並不順利,雙方僵持不下,導致齊恆公面臨著東西兩線進退維谷的局面。

入冬後,宋、曹兩國又發生了矛盾,齊國的北方集團又出現了裂痕,楚國藉此機會一舉擊敗徐國。至此,齊恆公的中原霸業已是強弩之末。

"

中原地區是我國古代先民開發比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諸侯各分天下的時代,誰掌握中原誰才能在各個諸侯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春秋時期,雄居南方的楚國雖然到楚莊王時成功問鼎中原,威震諸侯。但事實上,早在楚莊王之前的楚成王時期,楚國就已經開始為初步稱霸中原了。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中原地區

楚成王之前,楚國經過楚武王、楚文王治理和經營,楚國已經在江漢地區站穩了腳根,並且還佔據整個南陽盆地,使其成為以後楚國進兵中原的前進基地。公元前672年楚文王死後,楚成王殺兄奪位。雖然楚成王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王位,但楚國能夠初步稱霸中原是離不開楚成王的計謀和手段的,正如歷史學家童書業所說:“不特莊王為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可見,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個殺兄奪權的楚成王。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成王

那麼,楚成王是如何帶領楚國稱雄中原的呢?

第一步:穩定後方夷越之地,為北上中原鞏固後方基礎

楚國身後乃夷越之地,在那時,湖南東北部及湘中、湘南都是古越族的居住之地。奪位的楚成王並不急於北上,而專注於整治這些夷越之地。總結下來,楚成王出兵越族地區,有以下三點原因:

1. 楚成王是以非正當手段奪得的王位,現在正是向各個諸侯國樹立良好形象的時候,即“結舊好於諸侯”,所以他不會冒然北上進攻。

2. 湘江、資江流域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與江漢地區很接近,且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資源,完全可以當作楚國北上的後方基地。

3. 夷越地區社會發展落後於楚國,社會組織鬆散,楚國完全有實力征服此地。因而,楚成王上位第一年就以“鎮撫夷越之亂”為藉口,揮兵南下,佔據了大量土地,擴大了楚國的疆域,為楚國北上中原鞏固了後方基礎。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文王時期的楚國

第二步:揮師北上,打破齊國獨霸中原的局面

穩定後方之後,楚成王終於可以放心北上。此時,中原霸主正是齊桓公治下的齊國。但是齊恆公霸業正盛,所以楚成王決定避其鋒芒,將自己北上的首要目標指向了鄭國。春秋時的鄭國,地處中原腹心,是九州中的“中州”,楚成王認為佔據此地將更有利於自己號召天下,正所謂“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拒中國”。所以楚成王先後於成王十三年(公元前659年)、成王十四年、成王十五年三次征討鄭國,鄭國也是越打越殘。

作為中原霸主的齊國不能坐視不管,畢竟鄭國是中原地區軍事要地,為保住鄭國這塊戰略要地,制止楚國的北進勢頭,齊恆公也早有打算。就在楚成王征討鄭國的這三年裡,齊恆公就與一些諸侯盟國計劃著如何幫助鄭國和如何對付楚國,他們的做法就是“奪楚援”、“剪楚黨”、“孤楚勢”,通過打擊與楚國結盟的國家來孤立楚國。楚成王三討鄭國後,齊恆公甚至組織了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組成的八國聯軍征討楚國的盟國蔡國,然後準備揮師問罪於楚。

面對這種情況,楚成王採取了非常明智的舉措:一方面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派屈完同齊方談判,爭取和平解決爭端。齊方經過權衡,最終也選擇和平處理問題,命令大軍退至召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對於齊國來說是體面的退兵,對楚國來說也毫髮未損,但是楚國能在齊國的地盤上狠揍鄭國後又全身而退,這可是大大提高了楚國的聲望和地位,而且還保存了爭霸實力,這也暗示著齊國獨霸中原的格局已經開始動搖。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春秋形勢圖

第三步:沒有與齊國直接交鋒,而是選擇迂迴牽制齊國

“召陵之盟”後,楚國在中原的發展勢頭稍減,楚成王決定量力而行,決定調轉兵鋒,不與齊國正面交鋒,而是與齊國遷回爭霸,他的迂迴爭霸計劃主要有以下三點:

1. 滅弦國:為了孤立楚國,齊國就同北方小諸侯國組成了自己的北方集團來抗衡楚國,弦國就是成員國之一。“召陵之盟”後次年的秋天,齊桓公因為立鄭國太子的事情與周惠王產生分歧,周惠王就唆使鄭文公背叛齊國。見到齊桓同盟內部出現了裂痕,楚成王乘此良機,於這一年(公元前655年)八月率軍一舉消滅了弦國。

2. 滅黃國滅英國:黃、英兩國都是小諸侯國,也都屬於齊恆公的北方集團,齊國是打算利用黃、英兩國對楚國形成前攻後堵之勢。

黃國本來是楚國的附屬國,但是當齊恆公霸業正盛時,黃投靠了齊。之後,黃國就徹底服從齊國指揮,甚至還配合齊軍夾擊楚軍,面對如此叛逆的身邊小國,楚成王早就想教訓它了。成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49年)冬,齊恆公霸業已不及當年,楚國出兵伐黃,第二年就消滅了黃國。隨後,楚國又於成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46年)消滅了小諸侯國英國。

3. 擊敗徐國:因為黃國在抵抗楚國的過程中,齊國也沒有派兵增援,無信於諸侯,逐漸導致齊國“諸侯日散,霸業日衰”。楚成王看到齊國勢力大不如前,公元前645年正月,楚國派兵討伐徐國。徐國是齊國的忠實屬國,而且有姻親關係。楚國希望通過征討徐國來進一步削弱齊國勢力。楚國討伐徐國兩月後,齊恆公不得不集結各諸侯國,討論救徐問題。雖然齊桓公也派遣將領率軍救徐,但是諸將根本無法擊退楚軍,於是齊恆公計劃進攻楚國的盟國——厲國,逼楚撤軍,這也暴露了齊國已經無力與楚國正面交鋒了。同年七月,齊曹聯軍出兵厲國,但令齊恆公頭疼的是,齊曹聯軍“伐厲”並不順利,雙方僵持不下,導致齊恆公面臨著東西兩線進退維谷的局面。

入冬後,宋、曹兩國又發生了矛盾,齊國的北方集團又出現了裂痕,楚國藉此機會一舉擊敗徐國。至此,齊恆公的中原霸業已是強弩之末。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齊桓公

第四步:征服宋國,問鼎中原

成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齊國內亂,以齊為首的中原北方集團也隨之解體。鄰近楚國的中原諸侯為求自保,又轉而順從楚國。現在,楚成王問鼎中原的最大對手就是宋國。

宋襄公因為平定齊國內亂而聲勢大漲,也打起了稱霸中原的主義。楚成王為了稱雄中原,採取利用對方矛盾、與多國結盟,孤立並打擊宋襄公的策略。成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冬,楚與齊、魯、陳、蔡、鄭五國結盟。通過這次盟會,楚國不但鞏固了陳、蔡、鄭等屬國的附屬地位,而且與齊、魯兩國達成了抑制宋國稱霸的默契。

成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39年)秋,各諸侯國國君在盂地會盟時,楚成王和宋襄公吵了起來,楚成王直接指使手下綁架了宋襄公。最終在魯國的調停下楚國才放的人,可是宋襄公在楚國身遭劫辱好幾個月,怨恨於心,圖謀報復。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夏,宋襄公以鄭伯朝楚為藉口出兵攻打鄭國,楚國也立馬派兵增援鄭國,從而引發了楚宋爭霸的關鍵戰役——泓水之戰

"

中原地區是我國古代先民開發比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諸侯各分天下的時代,誰掌握中原誰才能在各個諸侯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春秋時期,雄居南方的楚國雖然到楚莊王時成功問鼎中原,威震諸侯。但事實上,早在楚莊王之前的楚成王時期,楚國就已經開始為初步稱霸中原了。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中原地區

楚成王之前,楚國經過楚武王、楚文王治理和經營,楚國已經在江漢地區站穩了腳根,並且還佔據整個南陽盆地,使其成為以後楚國進兵中原的前進基地。公元前672年楚文王死後,楚成王殺兄奪位。雖然楚成王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王位,但楚國能夠初步稱霸中原是離不開楚成王的計謀和手段的,正如歷史學家童書業所說:“不特莊王為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可見,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個殺兄奪權的楚成王。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成王

那麼,楚成王是如何帶領楚國稱雄中原的呢?

第一步:穩定後方夷越之地,為北上中原鞏固後方基礎

楚國身後乃夷越之地,在那時,湖南東北部及湘中、湘南都是古越族的居住之地。奪位的楚成王並不急於北上,而專注於整治這些夷越之地。總結下來,楚成王出兵越族地區,有以下三點原因:

1. 楚成王是以非正當手段奪得的王位,現在正是向各個諸侯國樹立良好形象的時候,即“結舊好於諸侯”,所以他不會冒然北上進攻。

2. 湘江、資江流域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與江漢地區很接近,且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資源,完全可以當作楚國北上的後方基地。

3. 夷越地區社會發展落後於楚國,社會組織鬆散,楚國完全有實力征服此地。因而,楚成王上位第一年就以“鎮撫夷越之亂”為藉口,揮兵南下,佔據了大量土地,擴大了楚國的疆域,為楚國北上中原鞏固了後方基礎。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文王時期的楚國

第二步:揮師北上,打破齊國獨霸中原的局面

穩定後方之後,楚成王終於可以放心北上。此時,中原霸主正是齊桓公治下的齊國。但是齊恆公霸業正盛,所以楚成王決定避其鋒芒,將自己北上的首要目標指向了鄭國。春秋時的鄭國,地處中原腹心,是九州中的“中州”,楚成王認為佔據此地將更有利於自己號召天下,正所謂“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拒中國”。所以楚成王先後於成王十三年(公元前659年)、成王十四年、成王十五年三次征討鄭國,鄭國也是越打越殘。

作為中原霸主的齊國不能坐視不管,畢竟鄭國是中原地區軍事要地,為保住鄭國這塊戰略要地,制止楚國的北進勢頭,齊恆公也早有打算。就在楚成王征討鄭國的這三年裡,齊恆公就與一些諸侯盟國計劃著如何幫助鄭國和如何對付楚國,他們的做法就是“奪楚援”、“剪楚黨”、“孤楚勢”,通過打擊與楚國結盟的國家來孤立楚國。楚成王三討鄭國後,齊恆公甚至組織了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組成的八國聯軍征討楚國的盟國蔡國,然後準備揮師問罪於楚。

面對這種情況,楚成王採取了非常明智的舉措:一方面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派屈完同齊方談判,爭取和平解決爭端。齊方經過權衡,最終也選擇和平處理問題,命令大軍退至召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對於齊國來說是體面的退兵,對楚國來說也毫髮未損,但是楚國能在齊國的地盤上狠揍鄭國後又全身而退,這可是大大提高了楚國的聲望和地位,而且還保存了爭霸實力,這也暗示著齊國獨霸中原的格局已經開始動搖。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春秋形勢圖

第三步:沒有與齊國直接交鋒,而是選擇迂迴牽制齊國

“召陵之盟”後,楚國在中原的發展勢頭稍減,楚成王決定量力而行,決定調轉兵鋒,不與齊國正面交鋒,而是與齊國遷回爭霸,他的迂迴爭霸計劃主要有以下三點:

1. 滅弦國:為了孤立楚國,齊國就同北方小諸侯國組成了自己的北方集團來抗衡楚國,弦國就是成員國之一。“召陵之盟”後次年的秋天,齊桓公因為立鄭國太子的事情與周惠王產生分歧,周惠王就唆使鄭文公背叛齊國。見到齊桓同盟內部出現了裂痕,楚成王乘此良機,於這一年(公元前655年)八月率軍一舉消滅了弦國。

2. 滅黃國滅英國:黃、英兩國都是小諸侯國,也都屬於齊恆公的北方集團,齊國是打算利用黃、英兩國對楚國形成前攻後堵之勢。

黃國本來是楚國的附屬國,但是當齊恆公霸業正盛時,黃投靠了齊。之後,黃國就徹底服從齊國指揮,甚至還配合齊軍夾擊楚軍,面對如此叛逆的身邊小國,楚成王早就想教訓它了。成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49年)冬,齊恆公霸業已不及當年,楚國出兵伐黃,第二年就消滅了黃國。隨後,楚國又於成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46年)消滅了小諸侯國英國。

3. 擊敗徐國:因為黃國在抵抗楚國的過程中,齊國也沒有派兵增援,無信於諸侯,逐漸導致齊國“諸侯日散,霸業日衰”。楚成王看到齊國勢力大不如前,公元前645年正月,楚國派兵討伐徐國。徐國是齊國的忠實屬國,而且有姻親關係。楚國希望通過征討徐國來進一步削弱齊國勢力。楚國討伐徐國兩月後,齊恆公不得不集結各諸侯國,討論救徐問題。雖然齊桓公也派遣將領率軍救徐,但是諸將根本無法擊退楚軍,於是齊恆公計劃進攻楚國的盟國——厲國,逼楚撤軍,這也暴露了齊國已經無力與楚國正面交鋒了。同年七月,齊曹聯軍出兵厲國,但令齊恆公頭疼的是,齊曹聯軍“伐厲”並不順利,雙方僵持不下,導致齊恆公面臨著東西兩線進退維谷的局面。

入冬後,宋、曹兩國又發生了矛盾,齊國的北方集團又出現了裂痕,楚國藉此機會一舉擊敗徐國。至此,齊恆公的中原霸業已是強弩之末。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齊桓公

第四步:征服宋國,問鼎中原

成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齊國內亂,以齊為首的中原北方集團也隨之解體。鄰近楚國的中原諸侯為求自保,又轉而順從楚國。現在,楚成王問鼎中原的最大對手就是宋國。

宋襄公因為平定齊國內亂而聲勢大漲,也打起了稱霸中原的主義。楚成王為了稱雄中原,採取利用對方矛盾、與多國結盟,孤立並打擊宋襄公的策略。成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冬,楚與齊、魯、陳、蔡、鄭五國結盟。通過這次盟會,楚國不但鞏固了陳、蔡、鄭等屬國的附屬地位,而且與齊、魯兩國達成了抑制宋國稱霸的默契。

成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39年)秋,各諸侯國國君在盂地會盟時,楚成王和宋襄公吵了起來,楚成王直接指使手下綁架了宋襄公。最終在魯國的調停下楚國才放的人,可是宋襄公在楚國身遭劫辱好幾個月,怨恨於心,圖謀報復。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夏,宋襄公以鄭伯朝楚為藉口出兵攻打鄭國,楚國也立馬派兵增援鄭國,從而引發了楚宋爭霸的關鍵戰役——泓水之戰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泓水之戰

泓水一役,楚國大敗宋國後,楚成王繼續孤立宋國。楚國先是痛擊宋國盟友陳國,使其成為自己的附屬國,然後又幫助一直飽受宋國欺凌的頓國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一來,楚國的勢力已經逼到了宋國南境。在宋國的北邊,楚國還拉攏曹國,與衛國通婚,並利用魯與齊的矛盾幫助魯國進攻齊國,不斷向北擴大影響。此後,越來越多的諸侯國均先後臣服於楚。

成王三十九年(公元前633年)冬,楚國聯合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圍攻宋國都城,迫使宋國不得不從屬於楚國,此時齊國也迫於楚國的壓力而向楚屈服。楚也終於實現了“朝諸侯、長齊晉”的宿願,成為天下事實上的霸主。

"

中原地區是我國古代先民開發比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諸侯各分天下的時代,誰掌握中原誰才能在各個諸侯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春秋時期,雄居南方的楚國雖然到楚莊王時成功問鼎中原,威震諸侯。但事實上,早在楚莊王之前的楚成王時期,楚國就已經開始為初步稱霸中原了。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中原地區

楚成王之前,楚國經過楚武王、楚文王治理和經營,楚國已經在江漢地區站穩了腳根,並且還佔據整個南陽盆地,使其成為以後楚國進兵中原的前進基地。公元前672年楚文王死後,楚成王殺兄奪位。雖然楚成王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王位,但楚國能夠初步稱霸中原是離不開楚成王的計謀和手段的,正如歷史學家童書業所說:“不特莊王為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可見,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個殺兄奪權的楚成王。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成王

那麼,楚成王是如何帶領楚國稱雄中原的呢?

第一步:穩定後方夷越之地,為北上中原鞏固後方基礎

楚國身後乃夷越之地,在那時,湖南東北部及湘中、湘南都是古越族的居住之地。奪位的楚成王並不急於北上,而專注於整治這些夷越之地。總結下來,楚成王出兵越族地區,有以下三點原因:

1. 楚成王是以非正當手段奪得的王位,現在正是向各個諸侯國樹立良好形象的時候,即“結舊好於諸侯”,所以他不會冒然北上進攻。

2. 湘江、資江流域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與江漢地區很接近,且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資源,完全可以當作楚國北上的後方基地。

3. 夷越地區社會發展落後於楚國,社會組織鬆散,楚國完全有實力征服此地。因而,楚成王上位第一年就以“鎮撫夷越之亂”為藉口,揮兵南下,佔據了大量土地,擴大了楚國的疆域,為楚國北上中原鞏固了後方基礎。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楚文王時期的楚國

第二步:揮師北上,打破齊國獨霸中原的局面

穩定後方之後,楚成王終於可以放心北上。此時,中原霸主正是齊桓公治下的齊國。但是齊恆公霸業正盛,所以楚成王決定避其鋒芒,將自己北上的首要目標指向了鄭國。春秋時的鄭國,地處中原腹心,是九州中的“中州”,楚成王認為佔據此地將更有利於自己號召天下,正所謂“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拒中國”。所以楚成王先後於成王十三年(公元前659年)、成王十四年、成王十五年三次征討鄭國,鄭國也是越打越殘。

作為中原霸主的齊國不能坐視不管,畢竟鄭國是中原地區軍事要地,為保住鄭國這塊戰略要地,制止楚國的北進勢頭,齊恆公也早有打算。就在楚成王征討鄭國的這三年裡,齊恆公就與一些諸侯盟國計劃著如何幫助鄭國和如何對付楚國,他們的做法就是“奪楚援”、“剪楚黨”、“孤楚勢”,通過打擊與楚國結盟的國家來孤立楚國。楚成王三討鄭國後,齊恆公甚至組織了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組成的八國聯軍征討楚國的盟國蔡國,然後準備揮師問罪於楚。

面對這種情況,楚成王採取了非常明智的舉措:一方面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派屈完同齊方談判,爭取和平解決爭端。齊方經過權衡,最終也選擇和平處理問題,命令大軍退至召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對於齊國來說是體面的退兵,對楚國來說也毫髮未損,但是楚國能在齊國的地盤上狠揍鄭國後又全身而退,這可是大大提高了楚國的聲望和地位,而且還保存了爭霸實力,這也暗示著齊國獨霸中原的格局已經開始動搖。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春秋形勢圖

第三步:沒有與齊國直接交鋒,而是選擇迂迴牽制齊國

“召陵之盟”後,楚國在中原的發展勢頭稍減,楚成王決定量力而行,決定調轉兵鋒,不與齊國正面交鋒,而是與齊國遷回爭霸,他的迂迴爭霸計劃主要有以下三點:

1. 滅弦國:為了孤立楚國,齊國就同北方小諸侯國組成了自己的北方集團來抗衡楚國,弦國就是成員國之一。“召陵之盟”後次年的秋天,齊桓公因為立鄭國太子的事情與周惠王產生分歧,周惠王就唆使鄭文公背叛齊國。見到齊桓同盟內部出現了裂痕,楚成王乘此良機,於這一年(公元前655年)八月率軍一舉消滅了弦國。

2. 滅黃國滅英國:黃、英兩國都是小諸侯國,也都屬於齊恆公的北方集團,齊國是打算利用黃、英兩國對楚國形成前攻後堵之勢。

黃國本來是楚國的附屬國,但是當齊恆公霸業正盛時,黃投靠了齊。之後,黃國就徹底服從齊國指揮,甚至還配合齊軍夾擊楚軍,面對如此叛逆的身邊小國,楚成王早就想教訓它了。成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49年)冬,齊恆公霸業已不及當年,楚國出兵伐黃,第二年就消滅了黃國。隨後,楚國又於成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46年)消滅了小諸侯國英國。

3. 擊敗徐國:因為黃國在抵抗楚國的過程中,齊國也沒有派兵增援,無信於諸侯,逐漸導致齊國“諸侯日散,霸業日衰”。楚成王看到齊國勢力大不如前,公元前645年正月,楚國派兵討伐徐國。徐國是齊國的忠實屬國,而且有姻親關係。楚國希望通過征討徐國來進一步削弱齊國勢力。楚國討伐徐國兩月後,齊恆公不得不集結各諸侯國,討論救徐問題。雖然齊桓公也派遣將領率軍救徐,但是諸將根本無法擊退楚軍,於是齊恆公計劃進攻楚國的盟國——厲國,逼楚撤軍,這也暴露了齊國已經無力與楚國正面交鋒了。同年七月,齊曹聯軍出兵厲國,但令齊恆公頭疼的是,齊曹聯軍“伐厲”並不順利,雙方僵持不下,導致齊恆公面臨著東西兩線進退維谷的局面。

入冬後,宋、曹兩國又發生了矛盾,齊國的北方集團又出現了裂痕,楚國藉此機會一舉擊敗徐國。至此,齊恆公的中原霸業已是強弩之末。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齊桓公

第四步:征服宋國,問鼎中原

成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齊國內亂,以齊為首的中原北方集團也隨之解體。鄰近楚國的中原諸侯為求自保,又轉而順從楚國。現在,楚成王問鼎中原的最大對手就是宋國。

宋襄公因為平定齊國內亂而聲勢大漲,也打起了稱霸中原的主義。楚成王為了稱雄中原,採取利用對方矛盾、與多國結盟,孤立並打擊宋襄公的策略。成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冬,楚與齊、魯、陳、蔡、鄭五國結盟。通過這次盟會,楚國不但鞏固了陳、蔡、鄭等屬國的附屬地位,而且與齊、魯兩國達成了抑制宋國稱霸的默契。

成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39年)秋,各諸侯國國君在盂地會盟時,楚成王和宋襄公吵了起來,楚成王直接指使手下綁架了宋襄公。最終在魯國的調停下楚國才放的人,可是宋襄公在楚國身遭劫辱好幾個月,怨恨於心,圖謀報復。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夏,宋襄公以鄭伯朝楚為藉口出兵攻打鄭國,楚國也立馬派兵增援鄭國,從而引發了楚宋爭霸的關鍵戰役——泓水之戰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泓水之戰

泓水一役,楚國大敗宋國後,楚成王繼續孤立宋國。楚國先是痛擊宋國盟友陳國,使其成為自己的附屬國,然後又幫助一直飽受宋國欺凌的頓國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一來,楚國的勢力已經逼到了宋國南境。在宋國的北邊,楚國還拉攏曹國,與衛國通婚,並利用魯與齊的矛盾幫助魯國進攻齊國,不斷向北擴大影響。此後,越來越多的諸侯國均先後臣服於楚。

成王三十九年(公元前633年)冬,楚國聯合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圍攻宋國都城,迫使宋國不得不從屬於楚國,此時齊國也迫於楚國的壓力而向楚屈服。楚也終於實現了“朝諸侯、長齊晉”的宿願,成為天下事實上的霸主。

殺兄奪位的楚成王,誰也沒想到他會帶領楚國踩在齊的頭上問鼎中原

宋襄公

在楚莊王問鼎中原之前,楚成王就已經完成過了一次霸業。簡單回顧一下楚成王問鼎中原這一路,可見成王也非一般人也。其一,利用矛盾,乘敵之隙而攻之。楚在與齊爭霸過程中,利用鄭國叛齊之時滅掉弦國;利用宋曹鬧彆扭、齊國北方集團出現分裂之機擊敗徐國。其二,製造假象,誘敵入甕。宋襄公為了稱霸,但在當時,楚國實力已經強於宋國,可是楚成王為了擊敗宋襄公,對宋故作順從,迷惑宋襄公。凡此種種策略,對楚戰勝對方,稱霸中原,均起了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