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苗死亡原因,鵝苗疾病防治

傳染病 藥品 畜牧業 環境汙染 信陽養鵝一家人 2017-08-01

鵝蛋的藥用價值!鵝蛋的食療價值!真假鵝蛋怎麼辨別

鵝不吃食,拉出的屎是白的,是什麼病?

為什麼鵝的眼睛會紅腫,伴有粘狀物流出

現在季節還適合養鵝嗎

一、鵝生病有那些。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四季都可發生和流行,為雞、鴨、鵝等共患傳染病,死亡率較高。

鵝苗死亡原因,鵝苗疾病防治

1.病發症狀。最急性的不出現任何症狀便突然死亡。急性的表現為精神不好、羽毛粗亂、體溫升至43%以上、離群、閉眼縮頭呆立、兩翅下垂、不願意下水、減食或絕食、飲水量增加、下痢較嚴重、糞便灰黃色或綠色。從口、鼻中流出黏液,呼吸困難,有時曲頸於背後,橫臥在地上,興奮盤旋滾動。最後麻痺、虛脫而死。死亡率高達50%~80%。

2.防治方法。平時要搞好鵝的飼養管理,增強鵝的抗病能力。定期預防注射禽出敗菌苗,每年注射3~4次,每隻每次注射菌苗2毫升。發現此病時立即隔離。對廄舍要搞好清潔衛生,用5%生石灰或10%漂白粉對鵝舍和用具消毒。對病死鵝進行深埋無害化處理。對已與病鵝接觸過的鵝群,除消毒外要用抗菌素或磺胺類藥物進行3~5天的防疫性治療,再用菌苗接種。治療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體重每次內服0.2克。也可用20%磺胺二甲基嘧啶鈉注射液進行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用量0.5毫升,即每千克體重用0.1克,每天2次,連續注射2~3天。用青黴素每千克體重2萬單位肌肉注射,每12小時1次,直至病症消除。

二、小鵝瘟病。由小鵝瘟病毒引起雛鵝的急性傳染病。其特徵為急性滲出性腸炎,具有較高的傳染性,死亡率也較高。

1.病發症狀。以3~8日齡鵝最易感染。雛鵝臨床特徵精神萎頓、食慾廢絕、離群呆立、飲水增加、嗉囊膨大積有多量氣體和液體、鼻孔流黏性鼻涕、下痢嚴重、排黃色或綠色稀糞惡臭並混有氣泡。最後頭頸扭轉、抽搐、癱瘓、死亡。

2.防治方法。預防可用鵝瘟全毒尿囊液疫苗,給臨產蛋的母鵝皮下或肌肉注射100倍稀釋的疫苗0.1毫升,經15天后再注射未經稀釋的疫苗0.1毫升,經15天后產的蛋所孵出的雛鵝就有免疫力。對孵化場環境、用具等嚴格消毒。對沒有發病的鵝要用抗鵝瘟血清進行緊急預防注射,每隻雛鵝皮下注射0.5毫升。對種蛋也要保持清潔並用福爾馬林燻蒸消毒。治療可用抗小鵝瘟血清,每隻雛鵝用0.8毫升,可收到一定效果。其他藥物治療無效。

三、軟腳病。病因是飼料單一,尤其是礦物質、維生素D、鐵缺乏。

1.病發症狀。腳軟無力,不能行走,常用兩翅支撐身體行走。

2.防治。預防方法:多喂些青草,飼料中要有足夠的礦物質。治療可補給維生素A、D和魚肝油丸2~3粒,適當補給骨粉、貝粉等。

四、鵝流行性感冒。系急性傳染病,傳染快、死亡率高。多發生於1月齡小鵝,大鵝發病較少。氣候突變、嚴寒冬季最易發病。病徵是病鵝縮頭、瞌睡、臥伏、腳跛、怕冷。

1.臨床症狀。精神不振、消化不良、口鼻流黏液、呼吸困難、常發出"絲絲"聲、羽毛蓬亂、下痢。

2.防治;預防要摘好環境衛生,廄舍保持清潔乾燥,預告有暴風雨時不放牧。冬季為鵝防寒保溫。經常將蒜頭搗爛餵鵝,可預防感冒。治療可選用青黴素,每隻小鵝每次肌肉注射1萬~2萬單位,每天2次;也可用磺胺嘧啶片,第一次每隻小鵝口服半片(0.25克),以後每隔4小時服1/4片;也可用氯黴素,每隻小鵝肌肉注射12~15毫升,每天2次,連用2天可愈。

五、鵝的鴨瘟病。一般不會大面積流行,但在局部地區常見發生,小鵝尤為敏感。

1.病發症狀。精神不振、羽毛鬆亂、離群呆立、減食或絕食、糞便呈白色黏稠狀下痢、洩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腫、體溫升至41.5~42%。

2.防治。預防方法:搞好廄舍清潔衛生,保持乾燥,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抗病能力;杜絕健康鵝與病鵝的接觸。嚴禁到汙染地區下游放牧,對病鵝嚴格隔離、全面消毒。當前沒有特效藥物治療。

六、麴黴菌病。是鵝的常見黴菌病,雛鵝發病較多。常發生在陰雨、潮溼季節。

1.病發症狀。食慾減少、羽毛鬆亂、閉目縮頸、眼鼻流液、呼吸困難、喘氣、呼吸次數增加、口渴、體溫升高、後期下痢。

2.防治。預防方法:嚴禁喂發黴變質飼料,不準用發黴草墊。一切用具要嚴格消毒,廄舍要通風,防止有害氣體過量和潮溼。發病季節每隻雛鵝每日用制黴菌素2~3毫克,拌入飼料餵給,連用3天,有良好的預防效果。治療可用制黴菌素,每隻雛鵝每日3~5毫克,嚴重的酌增用量,灌服,連用3~5天。也可用1∶3000硫酸銅溶液飲水,成年鵝用膠管灌服3~5毫升,每日1次,連用3~5天。也可用碘1克、碘化鉀1.5克加蒸餾水1500毫升,加熱至25%,氣管內注射,每隻成鵝4~5毫升,當天配當天用。

七、絛蟲病。是鵝常見的寄生蟲病,幼鵝易感染,常導致消瘦而死亡。

1.病發症狀。15天至3月齡多發,病鵝消化不良、糞便稀薄呈青綠色後變灰白色混有孕卵節片。患鵝食慾不振、顯著口渴。幼鵝發育不良、極度消瘦、離群常在水邊蹲伏、有神經症狀、突然倒臥、起立困難、行走搖擺、失去平衡、常以尾部蹲坐、伸頸張口呈鐘擺狀搖頭,然後仰倒,以腳掌亂劃,肢掌麻痺、痙攣。成年鵝多呈無症狀經過。

2.防治。預防方法:隔離驅蟲,每年2次。要避免將帶蟲卵的糞便排到池塘中,以防再傳播。治療可用檳榔粉或片煎劑,每千克體重0.5~0.75克,投藥後10~15分鐘,即排蟲。服藥後5~30分鐘,如發現流涎和呼吸困難的,為中毒現象,應立即服用硫酸阿托品解毒,每千克體重0.1~0.25毫克皮下注射;也可用南瓜籽粉,每隻鵝20~50克,即用1千克南瓜籽加8千克水煮沸1小時,用藥液拌飼料喂服。

鵝苗疾病防治總結

一、加強環境消毒 選用多種成分的消毒藥物對舍內外的各種育雛舍、育雛架、用具和器皿等進行定期消毒,採用方式:噴霧、燻蒸、浸泡、加熱和煮沸等。養殖場進出口一定要設置消毒池。

選擇消毒液時,要選擇對人和雛鵝安全,對設備沒有腐蝕性、沒有毒性殘留的消毒液。妥善處理病死鵝只屍體。飲水要使用沒有汙染的水源,如自來水或井水。防止食物中毒,主要防止食入被農藥汙染和受潮發黴變質的飼料。

二、疫病控制 控制雛鵝死亡率,必須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對雛鵝一般要制定適合本場或本地區的科學免疫程序。

三、防止藥物中毒 在添加預防藥物時,藥物的用量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和獸醫醫囑,不能夠隨意加大使用量;藥物添加到鵝飼料中時必須保證攪拌均勻,否則局部飼料中藥物含量過高會導致中毒的發生;如果把藥物添加到飲水中則要求藥物能夠在水中充分溶解。

在使用田間地頭收集雜草作飼料時,不僅要注意其來源地在近期內沒有噴過農藥,防止農藥中毒;同時不要使用有毒植物飼餵雛鵝或在飼料中混入這些植物;同時不能因為節約而使用腐爛變質的青菜,以防止亞硝酸中毒;青貯飼料的使用要適量,不超過飼料總量的30%。

在養鵝育雛供暖期間雛鵝應儘早脫溫下水,切忌養到10多天後才下水。太晚下水必定溼毛,及時在溫暖的春、秋季也會導致感冒。雛鵝下水注意事項有如下幾點:

一、一般4-5日齡後就可選擇晴朗的天氣將雛鵝放在育雛室外的活動場地上運動,並讓雛鵝在淺水處自由下水、戲水,但切不可強迫將雛鵝趕入水中。

二、第一次下水時間不宜過長,當部分雛鵝戲水一段時間後,可緩慢將雛鵝趕到運動場上採食,然後趕入室內,1.5-2小時後,再將雛鵝放入運動場讓其自由戲水,重複上述過程。這樣,第一天重複上述3-5次下水過程,第二天就可以自行下水。

第一次下水應有專人看管,防止溼毛的雛鵝被淹死,對於個別全身溼毛的雛鵝應及時烘乾(夏天可在太陽下晒乾);對於少量腹部或背部部分溼毛的雛鵝不必烘乾。

養鵝生產中,防治鵝病是保障養鵝發展的重要問題。雛鵝抵抗力較弱,易感染各種疾病。現將雛鵝疾病多發原因分析如下:

一、疾病傳播因素 購進雛鵝時缺乏健康分級標準、鵝舍佈局與建造不合理,用具、飲水等不符合衛生標準,飼養人員技術水平不高,不重視疾病的預防和衛生消毒工作,致使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

二、疾病防制因素 新發病和中毒病增多,給防治工作帶來了難度。鵝用生物製品少,預防工作不到位,疾病逐漸多發。病原毒株不斷變異,造成防疫失敗。寄生蟲病的侵擾。

三、飼養管理因素

①飼養規模加大,管理水平跟不上 養殖方式向大批量、規模化、舍飼為主的方式轉變,但在管理上仍按幾十只鵝的方式進行,結果鵝舍溫度、溼度難以控制,密度過大,鵝發生啄癖;料槽、水槽不足,吃喝不均勻,生長不齊;墊料更換不及時,通風不好,引起呼吸道病和球蟲病等疾病;消毒不徹底,造成疫病發生和流行。

②飼料不合理 鵝喜素厭葷,既愛戲水、洗毛,又喜幹、厭溼,且耐寒怕熱,喜群居,喜歡鬆散、怕擁擠。但現在一些農戶的飼養往往很隨意,比如,有的採用肉仔雞料或蛋雞料或豬全料等餵鵝,這樣就會造成營養失衡(過剩或不足),從而引起疾病。有些養鵝戶自配飼料時,常將食鹽量加大,結果造成食鹽中毒。

鵝苗死亡原因,鵝苗疾病防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