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森:投資人就是一幫天天研究成功學的人

創業 馬雲 政治 財經 格上理財 2017-04-21

[摘要]:其實,投資人研究的是另外一套成功學。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

每天醒來,敲醒自己的不是鐘聲,而是夢想。

來,來,來,乾了這碗雞湯。

提到成功學,這和投資人的形象很不搭啊,投資人一向都是洞察人性,看透本質的。

其實,投資人研究的是另外一套成功學。我從大勢和人性兩個方面,來講下投資人的成功學。

一、大勢

“勢”是什麼?

1、跟黨走

我們可以把一個國家,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系統的運轉,完全是構建在政治和權利之上的。

很難想象,一個國家離開國防怎麼保證人民的安全,離開市場的制度怎麼進行商品的流通,離開司法誰來維護一定程度上的正義。

因此說,最宏觀的層面,肯定是國家的層面。就像當年,鄧小平決定改革開放,2001年中國加入WTO,成就了中國今天的繁榮。

我們沒辦法突破宏觀談微觀。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決定了很多東西,一般人都沒有能力跳出這個框。

如果風向變了,就意味著遊戲規則變了,整個生態系統運轉的邏輯都變了,以前的邊界就發生了變化,這裡面就有很多新的機遇。

所以,沒事多看新聞聯播,多點關心國家大事,才能從系統層面找到機會。

2、需求的變化(內在的,文化層面的,精神文明)

在我們爸媽的那一代,由於物質匱乏,被餓怕了,所以特別節儉,等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後,有種報復性的貪婪,什麼都求多。甚至有時候,把物質看得比人的健康還重要。比如說,和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長輩看到,那怕孩子吃不下了,還叫他吃完。

後來,由於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出現了“山西煤老闆”這個的詞,出現了炫富和仇富的現象,還有為了買一臺iPhone 去賣腎的。

我們看到能感覺到,整個社會,都變得非常浮躁。但是,這只是一個演變的過程。

隨著新生代,特別是80、90後進入社會,成為了消費的主力以後,對生活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一味求多。由以前的一種炫耀式的消費,一種對品質生活最原始的追求,內化為一種,對個人內在品質的追求。

去哪家咖啡廳,要看它是什麼品牌,格調和氛圍怎麼樣;選一個包,LV的都不要了,這個品牌太多人知道了,背起來,感覺到有點LOW,還是其他歐洲的小品牌好些等等。

因此,我們看到消費升級的背後,就是人們的需求改變了。

商家生產什麼,並不是由它自己決定的,而是由市場和需求決定的,如果一個東西沒有需求,那麼就不會有人買單,就沒辦法完成流通,投進入的錢,就收不回來。

我看到,在這個時代的節點,遍地都是機會。

3、技術的變革(外在的,物質層面的,物質文明)

1)在行業之內,必須站在行業的最前沿,對產業的上下游非常瞭解,有比較強的技術功底,能分辨技術發展的路徑。最幸運的事情,莫過於能遇上那個推動技術變革的創業者,辨別得出來,投得進去。

2)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做為一個資深的產業投資人,雖然因為信息比較對稱,有專業的知識作為判斷的支持,有比較多好處,但是,也往往會一葉障目,看不到行業之外的威脅。就像養馬的人,怎麼才能讓車子跑得更快呢?無非就是把馬養肥一點,把路修寬一些,很難想到發明蒸汽機。

二、人性

講到人性,就比較複雜了。我覺得,應該包括情感、性格、觀念、思維方式等多個方面。

在分析一個案子時,我除了去研究行業的規模有多大,是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如果是增量市場,增長的速度有多快以外,我主要看創始人的天花板在哪裡。

這一切能從創始人的背景,認知當中找到答案,這些“定數”埋在基因裡,運氣裡,也藏在他的言行與精神狀態中。

他們會經歷一系列可以預見的、連續的和符合邏輯的變化,當然這些改變也有可能是突發的、並且可能是危機、關鍵事件或者其他生活轉化的結果。

那麼,這些“定數”是什麼呢?

1、百折不撓,永不放棄自己,追求目標的企業家精神

有記者問過馬雲,什麼是企業家精神?馬雲回答說,契而不捨,永不放棄。哪怕天底下,所以的人,都放棄了自己,但是自己不能放棄自己,輸了還不能服,不能接受失敗,不能接受認輸,就是要往前衝。在壓力下繼續接受壓力,為自己繼續奮鬥。

2、格局

未來的十年,他會站在什麼地方?行業的最頂層嗎?

這對他來說,是意淫,還是目標,是幻想,還是夢想。他敢不敢於認清現實,勇敢面對,並且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鬥。

3、商業意識

有的人,真的能空手套白狼,平地起高樓。

4、一雙看到未來的眼睛

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在尋找那些具備偉大特質的創業者,他們能看透行業的未來,時代的未來,他們是創業者——強調執行力和投資人——強調投的就是一種對未來的穿透力,的共同體。

真正看透了未來的人,他是有一種信仰的,他的意志無比的堅定。這不是一種盲目,但是看起來像一種帶著理性的盲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