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家書話團結 記新疆人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的創業逐夢路

創業 烙餅 財經 中國網 2017-06-09

本報記者 齊美煜

“這些年,如果沒有漢族兄弟的幫助,我在南昌什麼都幹不成,更不要說開餐廳當老闆了……”前不久,遠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的79歲老人阿卜拉江·庫萬汗收到了這樣一封信。信的字裡行間浸潤了感恩與思念、友愛與團結。

寫信人是她的四兒子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已在南昌創業打拼15年。獨在異鄉的阿卜杜拉憑藉一股吃苦耐勞的韌勁,從一名打工者成長為在南昌擁有11家店面、10個攤點、32名員工的老闆。面對來之不易的成功,阿卜杜拉總是將一份功勞歸結於幫過他的一群漢族兄弟。

6月6日上午,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記者來到位於南昌市西湖區廣場東路的新疆阿布拉江燒烤王餐廳,見到了這位勤勞、樸實的新疆漢子。伴著縷縷烤饢香味,阿卜杜拉向記者講起了他在南昌創業的流金歲月。

2002年9月,阿卜杜拉和妻子柔則·尼沙汗千里迢迢從新疆坐火車來到南昌賣葡萄。由於葡萄滯後到達目的地,沒有收入來源的阿卜杜拉夫婦愣是靠僅剩的40元錢過了三天:一個燒餅掰成兩份吃,睡按小時計費的床位。後來,好在滯後的320斤葡萄趕上了國慶假期,加上個個飽滿味甜,一售而空。從那以後,夫妻倆開始在南昌老火車站附近做起乾果生意。“當時,在老火車站賣東西的新疆人少。來往旅客看我大老遠從新疆來不容易,每次買東西都不還價、還多買,買完後還說‘謝謝’。要知道,在我們那付錢買東西是不用說‘謝謝’的。那一刻,我內心很溫暖,覺得來南昌來對了。”刨去日常開銷,一年下來,夫婦倆賺了大約4000元左右。對於祖祖輩輩都在地裡刨土的農民後代阿卜杜拉來說,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可是好景不長,南昌雨水多,生意不好做,溝通也不太順暢,擺攤經常受阻。有時一天,即使把老火車站、上海北路、中山路跑個遍,也掙不了幾個錢。為開闢新路,2006年,閒不住的阿卜杜拉將妻子留在南昌,獨自去周邊省市謀出路。一個偶然機會,在浙江蕭山,阿卜杜拉看著烙餅攤生意不錯,就心生向攤主河南大姐學習烙餅手藝的想法。“河南大姐很熱心,看我不容易,沒有任何保留,盡心盡力教我。”學成後的阿卜杜拉立刻回到南昌,和妻子支起小攤,賣起了烤玉米、雞蛋和烙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