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崇禎皇帝剛登基的時候,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明已是處於風雨飄搖之時。後金、農民軍、弗朗機人……各地的變亂忙得他焦頭爛額。崇禎二年的時候,後金更是給他上演了一出好戲:皇太極率領八旗,繞道蒙古,在長城上撕開一道口子,直接殺向了大明的心臟。那段時間,京師附近的明軍接連戰敗。彼時,那好似是八旗騎兵的馬蹄聲忽遠忽近,讓崇禎帝寢食難安。

就在這時,大名府(今河北邯鄲)的知府決定募兵勤王。與裝備精良的關寧鐵騎不同,乍一看上去,這支臨時招募的小部隊跟流民一樣落魄。而且在那一年,在他們還未趕到戰場之時,八旗軍隊便被守軍擊退,這支部隊的處子秀也就這樣草草收場。

不過令崇禎沒想到的是,這支民兵日後卻成為了明末的中堅力量之一:天雄軍。

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一、大明"趙子龍",勁旅根基

先來說說這位大名府知府。此人姓盧名象昇,萬曆28年(1600年)出生在江南水鄉常州。年輕時的他面容白淨、知書識禮,活脫脫一個秀才模樣。不過有著文弱書生般面龐的盧象昇,實際上卻孔武有力、膽識過人。外表清秀、武藝高強的他,看起來正恰似那常山趙子龍。他一邊讀書,一邊習武,年僅22歲就考中進士授戶部主事,隨後又遷任知府。

崇禎二年,京師危急。消息傳到盧象昇耳中時,他馬上在大名府募兵,想要入京去勤王、抵抗外敵入侵。因時間緊迫,他只能匆忙招募一萬餘民兵,便馬不停蹄地往北京奔去。趕至京城,滿兵已被擊退。即便如此,他的赤誠忠心還是給崇禎留下了深刻印象。

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第二年,京城一紙諭令,將盧象昇提拔為右參政兼副使,讓他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馬。盧象昇依照自己的治軍理念,將這三府的士兵重新訓練,形成了一支勁旅。由於該地在唐朝時屬天雄節度使管轄,後人便習慣性地把盧象昇統轄的部隊統稱為 "天雄軍"。

根據盧象昇自己所著的《盧象昇疏牘》裡面所記載,天雄軍是一支步兵與騎兵結合,注重使用弓弩、火器等遠程武器的部隊。他所訓練的騎兵身著鐵甲、配備長槍和火銃,既能遠程打擊、也能衝鋒陷陣。

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此外天雄軍最大的特點,在於其較為特殊的人員組成。由於天雄軍主要是在當地的民眾中招募而來,隊伍中很多士兵彼此都是同鄉、親人、朋友。縱觀明末各軍,其團隊凝聚力可稱一二。

二、臨危受命,反成支柱

崇禎六年,明朝的流民動亂愈演愈烈,官軍更是顧此失彼,和叛軍打得暈頭轉向。正當崇禎為此焦頭爛額時,他忽然想到了盧象昇。在過去幾年裡,盧象昇曾多次鎮壓叛亂,戰績可圈可點。於是盧象昇臨危受命,帶著天雄軍趕往京師郊區的西山,與叛軍交戰。

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盧象昇來到京師郊外,在其他幾路明軍的配合下,對叛軍一頓窮追猛打,把他們趕回西山上。隨後,盧象昇一直進攻,把敵人圍困到一個名叫冷水村的村子裡。又通過設伏,接連取勝,把敵人全部殲滅。成功平叛之後,天雄軍的威風也打了出來。

作戰時,盧象昇雖是個白麵儒將,卻往往身先士卒。在一次追擊敵軍的過程中,盧象昇的額頭被弓箭所傷。他竟當做沒事發生一樣,任憑鮮血流出,依舊提刀殺敵。自此之後,盧象昇在敵人之間多了個綽號,叫做"盧閻王"。叛軍見到他的天雄軍都會退避三舍。

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三、獲賜尚方寶劍,統領四方兵馬

由於盧象昇的英勇作戰,漢江附近的叛軍幾乎被消滅乾淨了,天雄軍也因此更受皇帝青睞。崇禎八年,朝廷派盧象昇和洪承疇分管東南和西北方向的剿匪軍務。過了不久之後,崇禎還賜給盧象昇尚方寶劍,在封建社會,這可是代表著皇帝本人的存在。崇禎對天雄軍和對盧象昇的器重,可見一斑。

有了皇上的器重,盧象昇也沒有掉以輕心。因為,眼前還有很多棘手的敵人需要對付。那一年,從汝州城、洛陽城接連傳來求援的信號,盧象昇帶領天雄軍星夜兼程,來到汝州城,眼前的景象讓他倒吸一口涼氣。原來,面對的敵人,正是明末讓官軍避之唯恐不及的高迎祥。

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崇禎六年(1633年),高迎祥和李自成領兵三十多萬,在汝州城下駐紮,他們軍隊的營帳綿延百里,頗有當年劉玄德伐吳時候的壯觀氣概。不過,天雄軍沒有被眼前的陣勢嚇倒。當敵軍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時候,他們利用強弩,射死了上千名鐵騎。當敵軍露出破綻的時候,盧象昇親率數千騎兵直搗中軍,殺得高迎祥和李自成不得不撤退。

盧象昇一不做二不休,咬著叛軍的尾巴來到確山,又一次把他們打得打敗。在這之前,許多官軍將領都命喪闖軍手下,明軍因此也對闖軍非常畏懼。但天雄軍卻把他們殺得丟盔棄甲,也不怪乎在民間被稱為明末三大軍。

擊敗闖軍之後,官軍士氣高漲。天雄軍又在滁州和各部友軍聯合,直接打散了高迎祥的部隊。眼看著這些敵人將被消滅,壞消息傳來。崇禎九年,已是改稱"清"的滿兵又一次闖入關內。崇禎再次委以重任,命象昇為宣大總督,率軍進駐京畿,整頓防衛。

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震懾住清軍之後,朝廷就讓天雄軍一直留在北邊,抵禦八旗。後來,崇禎封盧象昇為兵部尚書,號稱"總督天下援兵"。

四、最絢爛的謝幕:鉅鹿悲歌

若盧將軍真能"總督天下援兵",大明便也不至於亡於崇禎一朝了。精忠報國的盧象昇同明末許多悲劇一樣,死在了黨同伐異的派系鬥爭之下。

當時,明廷內部有部分高官主張與皇太極議和,這讓南征北戰的盧象昇非常不悅。他也因此遭到楊嗣昌、高起潛等人的排擠。在他們的阻撓下,盧象昇不僅辦事處處碰壁,還被屢屢抽走生力軍。就這樣,名義上統御天下的他,實際統帥的兵馬僅剩五千

崇禎十一年冬,距離盧象昇任兵部尚書僅過了一年。他帶領僅剩五千人的"天雄軍"來到河北鉅鹿,不幸落入八萬清軍主力的包圍圈。天雄軍不懼強敵,與八旗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無奈雙拳難敵四手,情況不容樂觀。

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這時,盧象昇突然想起高起潛,他領兵數萬,就駐紮在離鉅鹿僅僅五十里路遠的雞澤。於是他派出信使,向高起潛求援。但這個督軍太監對於自己的友軍,完全坐視不管,讓盧象昇發出的求援全都石沉大海。

孤立無助的天雄軍,只能圍繞在盧象昇身邊繼續奮戰。戰鬥從中午打到深夜,八旗付出慘烈的代價,天雄軍也打得彈盡糧絕,最終被清軍全部殲滅。盧象昇本人也在激戰中身中四箭,斬殺數十人之後力竭而死,年僅39歲。這支曾經力挽狂瀾的部隊和它的將領,就這樣在冷漠的友軍注目之下,血灑北國,於寒風冬雪中被埋葬。

明末凝聚力超強的軍隊,與敵戰至最後一人,援軍在不遠處看它覆滅

盧象昇和他的天雄軍,同戚家軍一樣,成為了大明輓歌的註腳。在數次自毀長城之後,崇禎帝也眼見著大明一步步走向崩塌。不過,明末的悲劇沒有再次上演。穿越寒風與大雪,盧象昇和他麾下將士們的愛國忠義情懷生生不息。感謝那些接過火把的近代先賢義士,沒有他們,我們何以能享受如今的平安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