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怪才”沈竑堅守崇明島十多年:喂烏小蟹喝“酸奶”,讓昂刺魚上“跑道”

“湖州怪才”沈竑堅守崇明島十多年:喂烏小蟹喝“酸奶”,讓昂刺魚上“跑道”

沈竑在田間查看生態養殖情況。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人物小傳

沈竑,浙江湖州人,生於1964年,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現任上海春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上海沐雨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合作社以“蝦稻鱉”共生共作的生態養殖模式聞名。2015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7年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湖州是一座有著商業基因的城市。追溯歷史,明朝傳奇巨賈沈萬三,和清末湖州絲綢商團代表張靜江等人都是湖州人;1927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指揮部就設在湖州會館……大上海是湖州商人最好的舞臺,沈竑則是新時代又一位在上海取得成功的“湖州怪才”。

沈竑經營的領域是農業水產養殖,大本營設在上海的崇明島。在這個提倡生態先行的時代,農業有機會成為新的熱門領域。至少,沈竑同意這個結論。

31歲破格晉升高工,培育出崇明首例人工蟹苗

沈竑是個怪才。1986年於浙江水產學院(現浙江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畢業後,他進入上海水產大學攻讀研究生,其間赴日本東京中央水產研究所從事研究。1989年,沈竑碩士畢業,被分配到國家海洋局東海環境監測中心。1995年,他以31歲的年紀破格晉升為高級工程師,同年被評為國家海洋局十大科技精英。就在事業前途似錦的時候,1997年,沈竑辭去國家海洋局的工作,下海了。

這裡有一個玄機。眾所周知,崇明島本是大閘蟹(中華絨螯蟹)蟹苗的起源地。但在當年,天然蟹苗繁殖不出來,全靠捕撈,價格昂貴。1995年,沈竑第一次登上崇明島,經過兩年研究,培育出了崇明首例人工蟹苗。這為崇明蟹養殖產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我們無從知道是不是湖商基因起了作用,沈竑非常果斷地作出下海的決定,受聘於崇明一家水產養殖實業公司。然而,就像很多經商者一樣,他在前期經歷過波折。由於經營不善,公司無法正常運轉。2004年,沈竑二度創業,在崇明豎新鎮流轉700畝土地,成立上海沐雨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自己掛帥擔任總經理。

讓天馬行空的科研想象力自由馳騁

創業是艱辛的。沈竑初到崇明島時,那裡沒有自來水、沒有有線電視、沒有空調和浴室,晚上所有娛樂活動就是守著一臺圖像模糊的電視機。三伏天關著房門熱得難以忍受,一開門無數蚊子又毫不留情地向你襲來;數九寒冬時,凜冽的北風透過門縫呼嘯而入。然而,對於醉心研究水產養殖的沈竑而言,這裡有著外行人無法理解的無窮樂趣,更可以讓他天馬行空的科研想象力自由馳騁。

崇明本地蟹舊稱“烏小蟹”,說的是螃蟹又黑又小。雖然品質不錯,但是品相難以得到市場認可。2005年,沈竑主持的“大規格河蟹養殖技術研究”項目立項,換句話說,就是給崇明蟹“喝酸奶增肥”——在幼蟹養殖期間,往蟹塘里加入三種微生物: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桿菌,結合種植水草,投放螺螄,增強蟹的腸胃功能,並且調節水質。目前,崇明本地蟹長到三四兩已不是新鮮事。

近年,沈竑又在崇明島林地間實驗“跑道養魚”。即,利用林地間天然存在的溝壑,將3%的林地溝系開挖建設成魚池,剩餘97%的林地溝系作為促進魚池水體淨化的涵養水體。在細長條的魚池中,安裝泵機,讓水體流動起來,魚在池中就如同在天然環境中一樣,需要“游泳健身”。而魚的排洩物則被循環出去,在涵養水體中分解。池中投放的不是一般的魚,而是高附加值的昂刺魚、羅非魚。這樣養出來的魚,肉質口感好於一般養殖魚,不僅市場認可,利潤也提高了。

他希望更多人回到鄉村投身農業

沈竑在崇明島創業20多年了。在崇明,他每天起得很早,有時會選擇在清晨閱讀充電。農業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它和我們的生活方式密切聯繫。沈竑希望更多人回到鄉村投身農業。因為,鄉村是生活的根本,而農業則是鄉村的根本。

沈竑的員工丁衛東年輕時是漁民,在“風口浪尖”上討生活,勉強養家餬口。現在,他在沈竑的春潤合作社打工六年,兩年前做起了家庭農場,年收入十幾萬元。在溝裡投養小龍蝦,給甲魚喂小魚,關鍵是錢掙得多了,日子過得好了,人也體面了。在合作社多年,丁衛東對“稻蝦鱉”生態鏈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不用農藥、化肥,避免影響水源,通過食物鏈達到生態平衡,這是對農民收入、水源生態、大眾健康都有益的事。”像丁衛東這樣的家庭農場還有五家,農場主年輕的30多歲,年紀大點的50多歲。

80後小陳是沈竑春潤合作社裡的骨幹,學的也是水產專業,幾年前由導師推薦到合作社工作,現在主要負責營銷。在村民眼裡,又會養甲魚、又會玩iPad的小陳代表了“現代農民”。而對於沈竑來說,現代農業模式的不斷嘗試、不斷推廣,正是他樂此不疲追求的理想所在。

作者:本報記者 沈竹士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