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禮的半乾旱草原風光,靠天賞飯吃的滑雪場,很多都建在了崇禮區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新發現!為何赤城崇禮無法“雨露均沾”

在河北張家口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雪友在崇禮滑雪時發現,明明兩地相鄰,可經常在赤城縣漫天雪花時,崇禮的雪卻往往“按兵不動”,令滑雪者失望不已。這究竟為何?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在中華大地橫臥千年的神奇生命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了。這條雕刻在造物主掌紋中的生命線上,有著太多的神奇與祕密。

氣候、地理因素造就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等降水量線是指: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內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接起來的線。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自大興安嶺西坡起,穿過鬆花江流域,沿西遼河上游、燕山山脈斜穿黃河河套,經黃河、長江上游和西北諸河流域,直抵雅魯藏布江河谷。以這條線為界,東南為受季風影響的半溼潤地區,西北為少受甚至不受季風影響的半乾旱地區。

崇禮的半乾旱草原風光,靠天賞飯吃的滑雪場,很多都建在了崇禮區

我們都知道,我國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特色,源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西南季風輸送的水汽,是我國境內降水的主要來源。

同時,由於我國陸地地勢自西向東可分為三大階梯:最高階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間階梯包括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等,海拔在2000米到3000米之間;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一線以東以及雲貴高原以東屬於第三階梯,海拔降到500米以下。

當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風長驅直入海拔500米以下的第三階梯後,橫亙在眼前的大興安嶺—呂梁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一線山脈的天然屏障使它們敗下陣來。與此同時,從西伯利亞趕來的冷空氣在穿過西北內陸後順勢南侵,與北上被阻的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風相遇相愛,帶來的豐沛降水滋養著大部分第三階梯的土地。

崇禮赤城“雨雪分界線”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就是造成崇禮赤城雨雪分配不均的原因。崇禮區位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西北面,也就是半乾旱地區;赤城縣位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東南面,是半溼潤地區。

崇禮的半乾旱草原風光,靠天賞飯吃的滑雪場,很多都建在了崇禮區

因此赤城縣往往春季雨水豐沛、夏季樹木蔥鬱、秋季天朗氣清、冬季大雪紛飛,一副欣欣向榮四季分明之景。崇禮這邊則更多的是半乾旱地區的景象,雖然樹木不長,但草卻生得也不錯。

崇禮的半乾旱草原風光,靠天賞飯吃的滑雪場,很多都建在了崇禮區

赤城的半溼潤山地樹木

崇禮的半乾旱草原風光,靠天賞飯吃的滑雪場,很多都建在了崇禮區

崇禮的半乾旱草原風光

值得玩味的是,靠天賞飯吃的滑雪場,很多都建在了崇禮區。而明明地理環境更具優勢的赤城這塊寶地,卻只有新雪國慧眼識得,並在此紮根立志建造一個居旅度假勝地。也許是因為扎堆聚居效應?這就得去問問這些滑雪場當初的選址決策者是怎麼想的了······

崇禮的半乾旱草原風光,靠天賞飯吃的滑雪場,很多都建在了崇禮區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衝突的“火線地帶”

氣候和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性,因此產生出不同的文明。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是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文明的地盤;而以南則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耕文明的天下。在華夏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中,兩種文明之間交火不斷。

崇禮的半乾旱草原風光,靠天賞飯吃的滑雪場,很多都建在了崇禮區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氣候變化,或出現劇烈擺動,中原地區多有大的震盪。而且,只要氣候變暖,就會導致農耕文明向北擴張;相反,氣候變冷就意味著遊牧民族全面南下。我國曆史上氣候曾發生冷暖的週期性波動,這導致400毫米等降水線也隨之波動,適農區和非適農區的邊界隨之移動,處於農牧交錯帶的土地價值也隨之變化,從而引起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替南推北進。

萬里長城修建的天然“標尺”

這仗一直打個沒完,邊疆的百姓還怎麼安居樂業?於是沿著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這根“天然標尺”建造起來的,又能拒敵防守、又能強勢進攻的長城就出現了,成為了華夏文明又一震撼全世界的奇蹟。

前面提到隨著氣候的往復變遷,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在相應南移或者北上。而處於小冰河時期的明朝,建立起來的長城緯度整整比秦漢長城南遷了2-3個緯度。

崇禮的半乾旱草原風光,靠天賞飯吃的滑雪場,很多都建在了崇禮區

400毫米等量降水線的神奇,其實都是自然科學在操縱牽引。而我們只要利用好這一神奇的生命線,遵照科學的法則行事,天時地利人和之際就是我們大放異彩之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