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石碑,韓國人覺得恥辱想毀而又不敢毀,只因上面刻著七個中國漢字

崇德皇帝 中國歷史 歷史 大史話 2017-07-28

在韓國首爾一個叫三田渡的地方,矗立著一塊有近400年曆史之久的石碑,碑面上由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撰,其中最顯眼的地方是七個篆體漢字,翻譯成現代文字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

一塊石碑,韓國人覺得恥辱想毀而又不敢毀,只因上面刻著七個中國漢字

異國他鄉,卻有一塊歌頌中國皇帝的功德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具體情況,還要從明末清初說起。

朝代之末往往會“內憂外患”,明朝也不例外。末期的明朝,“內憂”是日漸加劇的饑荒和四起的義軍,“外患”則是趁著中國內亂崛起的後金力量,也就是滿清的前身。

後金的興起對明朝構成了威脅,同是也將一個鄰國“拉下了水”,這個國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藩屬國——朝鮮。在明軍與後金交戰時,朝鮮軍隊也沒有閒著,他們多次組織從後方襲擾後金,給清軍造成了不少的傷害。

一塊石碑,韓國人覺得恥辱想毀而又不敢毀,只因上面刻著七個中國漢字

1636年,不堪其擾的皇太極終於下定了決心,率領大軍平定了朝鮮,迫使朝鮮俯首稱臣,這樣就一勞永逸的解決了朝鮮問題,清軍也能專心地跟明軍作戰了。

朝鮮剛剛被“拿下”時,國內還有殘餘勢力試圖反抗,為了從精神層面徹底擊垮這些人,皇太極勒令朝鮮仁祖國王為他立碑頌德。武力征服了一個國家,還讓這個國家為他叫好,這可以說是赤裸裸的羞辱。但是人在屋簷下,想要活命,也沒有別的辦法,最後朝鮮國王被迫修了一塊石碑,也就是開文提到的“大清皇帝功德碑”。

一塊石碑,韓國人覺得恥辱想毀而又不敢毀,只因上面刻著七個中國漢字

據史料記載,“大清皇帝功德碑”上面的內容全都由皇太極提供,朝鮮方只是負責“謄寫”。不僅如此,皇太極還為此碑立了一個規矩,就是清朝官員要定期巡視這塊石碑,朝鮮國王也要定期去祭拜這塊石碑,並且見了這塊石碑必須要三拜九叩行大禮。

一塊石碑,韓國人覺得恥辱想毀而又不敢毀,只因上面刻著七個中國漢字

石碑在朝鮮樹立了200多年,朝鮮國王也奉旨遵行了200多年,直到甲午戰爭清朝被日本戰敗,朝鮮親日派主政朝野,他們趁機推到了這塊功德碑。後來由於多種原因又多次復立,直到1983年被韓國方下令當做珍貴資料保護起來,用以讓後人銘記這段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