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陳秀蘭 不完美媽媽 徐州 文化 人民日報 2019-06-25

這是陳秀蘭的一天:清晨6點,她做好了早飯,叫孫子劉寶朝起床。半個小時後,她和孫子坐上了兒媳的人力三輪車,晃盪5公里,到達鎮裡的公交站臺。7點10分,祖孫倆登上農公班線,1個小時車程,到達13公里外的徐州鼓樓區四道街站臺。8點10分,孫子和同學們一起,跨入徐州市牌樓培智學校校門。一直到下午放學,8個小時裡,陳秀蘭大部分時間,都是靜靜的坐在校門口沿街商戶門口臺階上。午飯時間裡,她會到附近一家快餐店,點上1.5元米飯和2元的包菜的“固定套餐”。下午4點20分,她在校門口接走孫子,坐上返程的公交,到達鎮裡,再坐上兒媳的三輪車,傍晚6點左右回家。

陳秀蘭今年80歲,除了週末,這樣的“一天”,她已經重複了6年。“孫子一定要有文化”,這是陳秀蘭堅持的理由,寒來暑往,風霜雨雪,“守望孫子放學”的陳秀蘭,已成了學校門口一道特殊的風景。孫子劉寶朝因有智力障礙,出生後就是由陳秀蘭撫養至今。6年前,陳秀蘭四處帶孫子求學,如今孩子已經14歲了,歲月不斷在老人臉上刻下皺紋,可是老人卻說,“他沒有長大,我不敢老去”。

小巷“風景”:

守望孫子放學的八旬奶奶

徐州市牌樓培智學校是一所區屬公辦特殊教育學校。學校面積不大,門頭很小的校門前,有一條50多米長的狹窄巷子。巷子一側是四道街地下道,另一側林立著多家商戶。

多年來,在巷口“守望孫子放學的老奶奶”,已成了這處僻靜處所裡一道特殊的風景。陳秀蘭待的最多的地方,是一家美髮店門旁的臺階,因為這裡沒有擺放戶外店招,4平方米左右的空間相對寬敞。

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陳秀蘭每天就這樣等著孫子放學

儘管已經過去了6年時間,陳秀蘭還是對自己“佔臺階”的行為覺得內疚,她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人家是正常做生意,我老是坐在門口,不太好”。遇到美髮店顧客較多的時候,陳秀蘭會起身在小巷裡來回散步——她想盡量不引起顧客的注意。美髮店的店員早已熟悉了這名老人,一名店員告訴記者,美髮店和附近幾家店從沒有介意過老人的存在,相反各家店老闆都曾囑咐過,天熱或者天冷,要請老人到店內驅寒避暑。老人常常是被熱情的店員拉進店,時間久了,遇到雨雪天,老人也會自己推開門,不過她也有了自己的默契——顧客多的時候,老人會悄悄的離開。

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陳秀蘭都在巷子裡安靜的坐著。午飯時間裡,她會到附近一家快餐店,打上一份1.5元的米飯和2元包菜的“固定套餐”。快餐店店員告訴記者,他們屢次要免費給老人打點葷菜,每一次都被拒絕了,老人總是說“我從不吃葷菜的”。無奈之下,店員只能往老人碗裡多盛一點菜。也常有商戶和附近市民邀請老人過去吃飯,每次老人都婉言拒絕了,老人告訴記者“我不想給大家添麻煩”。

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陳秀蘭跟別人在聊天

時間久了,很多人知道了老人的家庭,兒媳、孫子都有智力障礙,全家的經濟來源,是靠兒子擺渡船。孫子從出生就是由老人帶大,為了讓孫子求學,老人每天要往返30多公里接送。“太不容易了”,很多受訪人都說,老人是這條巷子裡的風景,感動了無數人。

坎坷求學路:

“孫子一定要有文化”

陳秀蘭家在銅山茅村鎮季山村,她本應有一個不錯的晚年。雖然老伴早在27年前就過世,可是4個女兒、兩個兒子都成了家。兒女們也還算孝順,操勞了大半輩子,她原本可以安享晚年。

陳秀蘭的辛勞是從小兒子成家開始的。與另外5個子女不同,小兒子沒有上過一天學,又沒有一技之長,家裡本就貧寒,他的親事一直是個難題。後來,在媒人介紹下,小兒子終於成了家,不過兒媳婦有智力障礙。

一年後,孫子劉寶朝出生,陳秀蘭很疼愛這個孩子,因為小兒子特殊的家庭,孫子一出生就是由她撫養。劉寶朝5歲前,還像正常的孩子,可是快到入學年齡了,家人發現他說話越來越差,帶到醫院很快被確診為智力障礙,經醫療機構鑑定為二級智力殘疾。

陳秀蘭覺得自己虧欠小兒子家太多。她告訴記者,5個子女都上過學,只有小兒子因為當年實在負擔不起“20元”的學費,沒進過學校。她覺得小兒子如今坎坷的生活,都是因為“沒有文化”埋下的,儘管孫子有智力障礙,陳秀蘭還是決定“孫子一定要有文化”。

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祖孫倆

在孫子長到6歲,陳秀蘭就開始為他上學奔走。可是,她走遍銅山區、賈汪區,都沒有普通小學願意接收孩子。每一次她到校央求,學校負責人都會拒絕,並建議她送孩子到特殊教育學校。陳秀蘭又開始四處打聽,直到有人告訴她,18公里外的鼓樓區,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算起來,這是離得最近的學校。

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跟同學合影(中間濃眉露白牙者是劉寶朝)

陳秀蘭是在2013年帶著孫子找到了徐州市牌樓培智學校。校長張延珍當時還是副校長、一二年級語文老師,她還記得老人找來的情景。張延珍告訴記者,學校隸屬於鼓樓教育局,生源地只在鼓樓區,劉寶朝並不符合當時學校接收條件。“我們看了孩子,覺得他的基本素質很不錯,恰巧當時班級還有名額”,張延珍還坦陳,當時他們得知老人為了孫子上學,已經獨自奔走了一年多時間,“我們確實被老人行動感動了”。

就這樣,劉寶朝被學校破格接收。因為不是寄宿制學校,陳秀蘭也開始了6年的接送孩子上學之路。

6年的寒暑堅守:

“他沒長大,我不敢老去”

在校門口坐8個小時,守候孫子放學,每天往返30多公里,除了雙休節假日,從不間斷。6年裡,寒來暑往、風霜雨雪,陳秀蘭就這樣堅持著。

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祖孫倆在等待回家的公交車

很多人奇怪,陳秀蘭為何上午送完孩子,不先回家休息,到下午再來接呢?她給出的理由簡單到讓人心疼——省錢。老人乘坐的是農公班線,每天來回車費6元,加上午飯的3.5元,她捨不得再增加一次往返的車費。

陳秀蘭平時很少跟人提及家庭情況。經常有人看她坐在校門口,會掏一點錢給她,老人大多會拒絕。她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兒子在生病前,家裡“還過得去”。

陳秀蘭的兒媳因為智力障礙,沒有勞動能力,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兒子做擺渡賺取的收入。陳秀蘭有尊老金,孫子有殘疾人補助,加上平時5個兒女的貼補,大部分時間裡,陳秀蘭覺得能夠維持。劉寶朝班主任張敏告訴記者,每次學校收取伙食費,陳秀蘭都是第一個交到老師手裡的。

經濟上的窘迫,是因為兒子突患重病。2017年,小兒子突患肺病,切除了部分肺葉,一年要住好幾次院。兒子治療期間,家庭已經沒有了固定收入。靠著其他兒女的接濟,家庭才勉強維持。

即便如此,陳秀蘭也沒有主動跟學校提起家庭變故,還是班主任張敏發現了情況。張敏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去年,她發現劉寶朝一段時間裡面色蠟黃,還特別的瘦。她找到陳秀蘭詢問孩子是不是生病了,陳秀蘭這才說,孩子父親生病,家裡開銷很大,已經捨不得花錢買菜了,孩子的營養沒有跟上。張敏聽了很難受,當場塞了幾百元到老人手中。她還把情況反映給學校,學校立刻免去了劉寶朝的伙食費(學校本來就不收取學雜費,只按成本價收取中午小飯桌費用)。

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劉寶朝在上課

家庭的變故,也一度威脅到劉寶朝的學業。孩子父親住院期間,陳秀蘭還要承擔大部分照料任務,家人都勸她讓劉寶朝輟學,既節省了開支,又分解了老人的精力。陳秀蘭堅決反對,她跟家人說,只要她還能動,孩子學業一天也不能中斷。

“孫子一定要有文化”,這成了陳秀蘭的執念。這兩年裡,因為兼顧兒子和孫子,她“老得特別快”,在學校門口很多市民、熟悉她的家長都覺得,老人這樣累下去,會把自己的身體拖垮。每一次面對大家的關心,陳秀蘭都會擼擼袖子,說自己身體很好,有時她還會拿出隨身攜帶的降壓藥,“我也不知道我的血壓高不高,就是有時頭暈時,會吃兩片,管用。”

“大姨,你這兩年臉上皺紋特別多,不能再這樣累下去了”,在校門口,有市民跟陳秀蘭聊天時這樣勸道。陳秀蘭抹了抹眼淚,“他(孫子)還沒長大,我不敢老去。”

孩子在回報:

“我捨不得放手”

張延珍是徐州市牌樓培智學校校長,在劉寶朝入學時,她擔任過班級生活語文科目老師。“學校一直在關注著這名校門口的老人”,張延珍說,從老人剛開始坐在校門口時,校方就勸她在傳達室休息,可是老人一開始就拒絕了,她說不能影響學校管理和教學秩序。

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多年來,學校一直通過聯絡社會愛心人士,為陳秀蘭家庭提供一些幫助。“前幾年,她一直拒絕接受捐助”,張延珍說,老人總說家裡“過得去”,學校也無法掌握她的家庭經濟狀況。去年學校得知老人家庭變故,已經免去了孩子的伙食費,學校已經聯絡社會力量,對老人家庭進行一些資助。

在班主任張敏看來,孩子的提高,是對老人最大的安慰。6年來,劉寶朝的點滴進步,都在回報著老人辛勤的付出。

牌樓培智學校現有112名學生,孩子入學時,會根據學習情況和生活勞動能力,分為ABC三組,A組是最好的,劉寶朝就分在A組。不過張敏也告訴記者,劉寶朝入學時,性格封閉,幾乎不開口說話。幾年時間裡,孩子進步非常大,如今孩子已經是學校裡表現最好的學生之一,寫字、畫畫、抄課文,多個學科都名列班級前茅。“寶朝最大的改變是性格,他現在不僅開朗愛說話,也敢於在同學、老師面前表現自己。”

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孫子的改變,也讓陳秀蘭覺得付出收到回報。“他現在回到家,吃完飯知道自己洗碗,我休息了,他就自己去掃地”,陳秀蘭說,孫子還學會了心疼別人。以前,每次接孩子放學,他總會到校門口小超市裡轉悠,時不時的要奶奶買點零食,自從父親生病後,孩子已經一年多沒進超市了。

根據學制,劉寶朝還有3年的義務教育階段,接下來,他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選擇5年的職業教育。校長張延珍表示,從孩子目前的表現來看,他完全可以掌握一定的生活和職業技能,今後能夠自己融入生活,獨自生活。

八旬奶奶6年每天等8小時接智殘孫放學:他不長大我不敢老

張延珍經常找陳秀蘭談話,她說的最多的詞是“放手”。張延珍告訴紫牛新聞記者,6年來,老人風裡來雨裡去,送孩子上下學,白天就枯坐校門口守候,這樣的場景換了誰都會心疼。學校勸不動老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儘快培養出孩子的自理能力。“現在寶朝已經能夠看懂站牌,具備了獨自乘坐公交車的能力”,張延珍說,她多次勸老人,試著讓孩子獨自上下學。不僅如此,張延珍還經常向老人描繪孩子將來的生活:繼續接受職業教育,掌握了一定技能,去洗車行、去餐館、去福利企業,“孩子會長大的,奶奶要相信他,慢慢放手”。

“放手”對陳秀蘭並不容易,多年來,她已經習慣站在孫子身後。當初她堅持“孫子一定要有文化”,孩子如今的進步,成了她情感的寄託。“我捨不得放手,我還能活幾年,就要送他幾年,我想向別人證明,讓他上學,是我做的最正確的決定。”

(來源:紫牛新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