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

1

超市裡,一位媽媽帶著年幼的孩子站在貨架前,正專心挑選。不遠處,兩個十來歲的男孩,一個坐在購物車裡,另一個推著他,跑步衝刺。沒防住,推車重重地撞在年幼孩子的後背上。孩子撲在貨架上,物品散落一地。

幼童猝不及防,痛得哇哇大哭,撞人的男孩則一聲不吭,就準備推車掉頭。幼童的媽媽攔住他們,讓他們道歉。這時,旁觀者中走出一位老太太,不滿地說:“他們還是孩子呀,你這麼不依不饒幹什麼?”

幼童的媽媽被這個邏輯驚呆了:“他們的身高已經跟我持平,體重一看就超過我不少,這麼快的速度撞過來,撞到我這麼小的孩子,難道不需要道歉?”

“你這個人真是的,跟孩子計較什麼,還有沒有素質?”老太太反而厲聲呵斥,氣勢十足。

"

1

超市裡,一位媽媽帶著年幼的孩子站在貨架前,正專心挑選。不遠處,兩個十來歲的男孩,一個坐在購物車裡,另一個推著他,跑步衝刺。沒防住,推車重重地撞在年幼孩子的後背上。孩子撲在貨架上,物品散落一地。

幼童猝不及防,痛得哇哇大哭,撞人的男孩則一聲不吭,就準備推車掉頭。幼童的媽媽攔住他們,讓他們道歉。這時,旁觀者中走出一位老太太,不滿地說:“他們還是孩子呀,你這麼不依不饒幹什麼?”

幼童的媽媽被這個邏輯驚呆了:“他們的身高已經跟我持平,體重一看就超過我不少,這麼快的速度撞過來,撞到我這麼小的孩子,難道不需要道歉?”

“你這個人真是的,跟孩子計較什麼,還有沒有素質?”老太太反而厲聲呵斥,氣勢十足。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你講理,她撒潑,溝通眼見是不可能達成的。圍觀者看不下去了,有人站出來幫腔,老太太依然強勢護短,就是不讓“肇事”的孩子道歉。後來見有人拿出手機要拍,她才一邊蠻橫,一邊拉著孩子迅速“逃逸”。

舉起手機的人們還沒來得及拍下“乾貨”,鬧劇就匆匆結束了。

有人義憤填膺,問幼童的媽媽,為什麼不追上去狠狠罵回去。有人搖頭感嘆:“你脾氣太軟了,照這麼下去,以後孩子不知道還得受多少欺負!”

看得出,年輕的媽媽對這橫遭的一幕是氣憤的,可她依然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壓制著情緒。她說:“我不能因為她不講理,就把我變成一個潑婦,還讓孩子有樣學樣。

"

1

超市裡,一位媽媽帶著年幼的孩子站在貨架前,正專心挑選。不遠處,兩個十來歲的男孩,一個坐在購物車裡,另一個推著他,跑步衝刺。沒防住,推車重重地撞在年幼孩子的後背上。孩子撲在貨架上,物品散落一地。

幼童猝不及防,痛得哇哇大哭,撞人的男孩則一聲不吭,就準備推車掉頭。幼童的媽媽攔住他們,讓他們道歉。這時,旁觀者中走出一位老太太,不滿地說:“他們還是孩子呀,你這麼不依不饒幹什麼?”

幼童的媽媽被這個邏輯驚呆了:“他們的身高已經跟我持平,體重一看就超過我不少,這麼快的速度撞過來,撞到我這麼小的孩子,難道不需要道歉?”

“你這個人真是的,跟孩子計較什麼,還有沒有素質?”老太太反而厲聲呵斥,氣勢十足。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你講理,她撒潑,溝通眼見是不可能達成的。圍觀者看不下去了,有人站出來幫腔,老太太依然強勢護短,就是不讓“肇事”的孩子道歉。後來見有人拿出手機要拍,她才一邊蠻橫,一邊拉著孩子迅速“逃逸”。

舉起手機的人們還沒來得及拍下“乾貨”,鬧劇就匆匆結束了。

有人義憤填膺,問幼童的媽媽,為什麼不追上去狠狠罵回去。有人搖頭感嘆:“你脾氣太軟了,照這麼下去,以後孩子不知道還得受多少欺負!”

看得出,年輕的媽媽對這橫遭的一幕是氣憤的,可她依然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壓制著情緒。她說:“我不能因為她不講理,就把我變成一個潑婦,還讓孩子有樣學樣。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2

俗話說“吃虧是福”,俗話也說,“佔小便宜吃大虧”。這些至理名言我們耳熟能詳,但真遇到事兒,尤其涉及孩子時,還能控制情緒,能理智,著實不易。

這鬧劇結束得這麼迅速,一半原因就在於這位媽媽的“弱”,得理還饒人。同樣的遭遇,換個脾氣暴點兒的,說不定就大打出手了。

秀才遇到“兵”的事兒,並不新鮮。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遭遇蠻橫和不公。不主動惹事不代表不會遇到事,遇事而不怕事,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全身而退,有個公平公正的結果。

孩子會遇到熊孩子,大人會遇到熊大人。

總有些時候,講道理解決不了簡單的問題,也有些時候,好像撒潑取鬧反而佔盡便宜。事有不公,我們該如何面對?

"

1

超市裡,一位媽媽帶著年幼的孩子站在貨架前,正專心挑選。不遠處,兩個十來歲的男孩,一個坐在購物車裡,另一個推著他,跑步衝刺。沒防住,推車重重地撞在年幼孩子的後背上。孩子撲在貨架上,物品散落一地。

幼童猝不及防,痛得哇哇大哭,撞人的男孩則一聲不吭,就準備推車掉頭。幼童的媽媽攔住他們,讓他們道歉。這時,旁觀者中走出一位老太太,不滿地說:“他們還是孩子呀,你這麼不依不饒幹什麼?”

幼童的媽媽被這個邏輯驚呆了:“他們的身高已經跟我持平,體重一看就超過我不少,這麼快的速度撞過來,撞到我這麼小的孩子,難道不需要道歉?”

“你這個人真是的,跟孩子計較什麼,還有沒有素質?”老太太反而厲聲呵斥,氣勢十足。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你講理,她撒潑,溝通眼見是不可能達成的。圍觀者看不下去了,有人站出來幫腔,老太太依然強勢護短,就是不讓“肇事”的孩子道歉。後來見有人拿出手機要拍,她才一邊蠻橫,一邊拉著孩子迅速“逃逸”。

舉起手機的人們還沒來得及拍下“乾貨”,鬧劇就匆匆結束了。

有人義憤填膺,問幼童的媽媽,為什麼不追上去狠狠罵回去。有人搖頭感嘆:“你脾氣太軟了,照這麼下去,以後孩子不知道還得受多少欺負!”

看得出,年輕的媽媽對這橫遭的一幕是氣憤的,可她依然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壓制著情緒。她說:“我不能因為她不講理,就把我變成一個潑婦,還讓孩子有樣學樣。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2

俗話說“吃虧是福”,俗話也說,“佔小便宜吃大虧”。這些至理名言我們耳熟能詳,但真遇到事兒,尤其涉及孩子時,還能控制情緒,能理智,著實不易。

這鬧劇結束得這麼迅速,一半原因就在於這位媽媽的“弱”,得理還饒人。同樣的遭遇,換個脾氣暴點兒的,說不定就大打出手了。

秀才遇到“兵”的事兒,並不新鮮。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遭遇蠻橫和不公。不主動惹事不代表不會遇到事,遇事而不怕事,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全身而退,有個公平公正的結果。

孩子會遇到熊孩子,大人會遇到熊大人。

總有些時候,講道理解決不了簡單的問題,也有些時候,好像撒潑取鬧反而佔盡便宜。事有不公,我們該如何面對?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馬可·奧勒留這位古羅馬皇帝,在他著名的《沉思錄》一書裡說:“讓別人的惡劣行為留在原地而不影響你,是你的義務。”

是的,即便尊貴如皇帝,也有諸多無可奈何之處。他的選擇,也只能如此。他的智慧,也是傾向於如此。

每件事都有各自的因由,細節各異,的確難有令人滿意的標準回答。而再優秀的答案,也無法保證每一次的結果都盡如人意。

即便再有影響力的人,也無法操控別人的表現。為人處世,我們真正能計較、能決定的,就是如何對待自己。

改變不了別人,但我們可以成全自己。這不是退縮和逃避。

如馬可·奧勒留所說:“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於我。”忍耐是比肆意痛苦,剋制是比放縱艱難,但對自己的限制,反而能成就智慧,成全真正的力量。

買了問題新車的西安女研究生,因為好說話而遭遇野蠻狡詐。“百無一用是書生”,面對不公,她只能坐在引擎蓋上學“潑婦”。可是,讀書人的撒潑,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處處都是一針見血的精闢道理。

正因為如此,一個小概率事件,最終滾雪球一般,演變出了巨大的影響力。

"

1

超市裡,一位媽媽帶著年幼的孩子站在貨架前,正專心挑選。不遠處,兩個十來歲的男孩,一個坐在購物車裡,另一個推著他,跑步衝刺。沒防住,推車重重地撞在年幼孩子的後背上。孩子撲在貨架上,物品散落一地。

幼童猝不及防,痛得哇哇大哭,撞人的男孩則一聲不吭,就準備推車掉頭。幼童的媽媽攔住他們,讓他們道歉。這時,旁觀者中走出一位老太太,不滿地說:“他們還是孩子呀,你這麼不依不饒幹什麼?”

幼童的媽媽被這個邏輯驚呆了:“他們的身高已經跟我持平,體重一看就超過我不少,這麼快的速度撞過來,撞到我這麼小的孩子,難道不需要道歉?”

“你這個人真是的,跟孩子計較什麼,還有沒有素質?”老太太反而厲聲呵斥,氣勢十足。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你講理,她撒潑,溝通眼見是不可能達成的。圍觀者看不下去了,有人站出來幫腔,老太太依然強勢護短,就是不讓“肇事”的孩子道歉。後來見有人拿出手機要拍,她才一邊蠻橫,一邊拉著孩子迅速“逃逸”。

舉起手機的人們還沒來得及拍下“乾貨”,鬧劇就匆匆結束了。

有人義憤填膺,問幼童的媽媽,為什麼不追上去狠狠罵回去。有人搖頭感嘆:“你脾氣太軟了,照這麼下去,以後孩子不知道還得受多少欺負!”

看得出,年輕的媽媽對這橫遭的一幕是氣憤的,可她依然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壓制著情緒。她說:“我不能因為她不講理,就把我變成一個潑婦,還讓孩子有樣學樣。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2

俗話說“吃虧是福”,俗話也說,“佔小便宜吃大虧”。這些至理名言我們耳熟能詳,但真遇到事兒,尤其涉及孩子時,還能控制情緒,能理智,著實不易。

這鬧劇結束得這麼迅速,一半原因就在於這位媽媽的“弱”,得理還饒人。同樣的遭遇,換個脾氣暴點兒的,說不定就大打出手了。

秀才遇到“兵”的事兒,並不新鮮。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遭遇蠻橫和不公。不主動惹事不代表不會遇到事,遇事而不怕事,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全身而退,有個公平公正的結果。

孩子會遇到熊孩子,大人會遇到熊大人。

總有些時候,講道理解決不了簡單的問題,也有些時候,好像撒潑取鬧反而佔盡便宜。事有不公,我們該如何面對?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馬可·奧勒留這位古羅馬皇帝,在他著名的《沉思錄》一書裡說:“讓別人的惡劣行為留在原地而不影響你,是你的義務。”

是的,即便尊貴如皇帝,也有諸多無可奈何之處。他的選擇,也只能如此。他的智慧,也是傾向於如此。

每件事都有各自的因由,細節各異,的確難有令人滿意的標準回答。而再優秀的答案,也無法保證每一次的結果都盡如人意。

即便再有影響力的人,也無法操控別人的表現。為人處世,我們真正能計較、能決定的,就是如何對待自己。

改變不了別人,但我們可以成全自己。這不是退縮和逃避。

如馬可·奧勒留所說:“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於我。”忍耐是比肆意痛苦,剋制是比放縱艱難,但對自己的限制,反而能成就智慧,成全真正的力量。

買了問題新車的西安女研究生,因為好說話而遭遇野蠻狡詐。“百無一用是書生”,面對不公,她只能坐在引擎蓋上學“潑婦”。可是,讀書人的撒潑,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處處都是一針見血的精闢道理。

正因為如此,一個小概率事件,最終滾雪球一般,演變出了巨大的影響力。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3

一個單槍匹馬的女性,幾乎撬動了一個行業的陰暗面。一場不堪的個人遭遇,反而成為促成行業進步,推進服務發展的有利契機。

從此以後,相關從業人員,或許再也不敢以貌取人,肆意欺詐好說話的讀書人了。

當時,如果女研究生被憤怒衝昏頭腦,忘形地謾罵詛咒,她的遭遇,一定掀不起這樣大的風浪,事情也很難得到妥善的解決。

以暴制暴不是好辦法,以德報怨也不是委曲求全。哪怕道路曲折,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依然能變成力量,幫助講道理的人獲得公正。

所以,每次想起在超市看到的那一幕,都忍不住意難平。比起轟轟烈烈的網紅事件,那不過是一場沒在網絡上留下什麼痕跡的小事。

可是,撞人的孩子為什麼不道歉?或者,如果老太太不一力護短,他們有沒有可能道歉?在那個堅決不肯認錯的時刻,他們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以及,被這樣教養的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

"

1

超市裡,一位媽媽帶著年幼的孩子站在貨架前,正專心挑選。不遠處,兩個十來歲的男孩,一個坐在購物車裡,另一個推著他,跑步衝刺。沒防住,推車重重地撞在年幼孩子的後背上。孩子撲在貨架上,物品散落一地。

幼童猝不及防,痛得哇哇大哭,撞人的男孩則一聲不吭,就準備推車掉頭。幼童的媽媽攔住他們,讓他們道歉。這時,旁觀者中走出一位老太太,不滿地說:“他們還是孩子呀,你這麼不依不饒幹什麼?”

幼童的媽媽被這個邏輯驚呆了:“他們的身高已經跟我持平,體重一看就超過我不少,這麼快的速度撞過來,撞到我這麼小的孩子,難道不需要道歉?”

“你這個人真是的,跟孩子計較什麼,還有沒有素質?”老太太反而厲聲呵斥,氣勢十足。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你講理,她撒潑,溝通眼見是不可能達成的。圍觀者看不下去了,有人站出來幫腔,老太太依然強勢護短,就是不讓“肇事”的孩子道歉。後來見有人拿出手機要拍,她才一邊蠻橫,一邊拉著孩子迅速“逃逸”。

舉起手機的人們還沒來得及拍下“乾貨”,鬧劇就匆匆結束了。

有人義憤填膺,問幼童的媽媽,為什麼不追上去狠狠罵回去。有人搖頭感嘆:“你脾氣太軟了,照這麼下去,以後孩子不知道還得受多少欺負!”

看得出,年輕的媽媽對這橫遭的一幕是氣憤的,可她依然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壓制著情緒。她說:“我不能因為她不講理,就把我變成一個潑婦,還讓孩子有樣學樣。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2

俗話說“吃虧是福”,俗話也說,“佔小便宜吃大虧”。這些至理名言我們耳熟能詳,但真遇到事兒,尤其涉及孩子時,還能控制情緒,能理智,著實不易。

這鬧劇結束得這麼迅速,一半原因就在於這位媽媽的“弱”,得理還饒人。同樣的遭遇,換個脾氣暴點兒的,說不定就大打出手了。

秀才遇到“兵”的事兒,並不新鮮。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遭遇蠻橫和不公。不主動惹事不代表不會遇到事,遇事而不怕事,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全身而退,有個公平公正的結果。

孩子會遇到熊孩子,大人會遇到熊大人。

總有些時候,講道理解決不了簡單的問題,也有些時候,好像撒潑取鬧反而佔盡便宜。事有不公,我們該如何面對?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馬可·奧勒留這位古羅馬皇帝,在他著名的《沉思錄》一書裡說:“讓別人的惡劣行為留在原地而不影響你,是你的義務。”

是的,即便尊貴如皇帝,也有諸多無可奈何之處。他的選擇,也只能如此。他的智慧,也是傾向於如此。

每件事都有各自的因由,細節各異,的確難有令人滿意的標準回答。而再優秀的答案,也無法保證每一次的結果都盡如人意。

即便再有影響力的人,也無法操控別人的表現。為人處世,我們真正能計較、能決定的,就是如何對待自己。

改變不了別人,但我們可以成全自己。這不是退縮和逃避。

如馬可·奧勒留所說:“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於我。”忍耐是比肆意痛苦,剋制是比放縱艱難,但對自己的限制,反而能成就智慧,成全真正的力量。

買了問題新車的西安女研究生,因為好說話而遭遇野蠻狡詐。“百無一用是書生”,面對不公,她只能坐在引擎蓋上學“潑婦”。可是,讀書人的撒潑,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處處都是一針見血的精闢道理。

正因為如此,一個小概率事件,最終滾雪球一般,演變出了巨大的影響力。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3

一個單槍匹馬的女性,幾乎撬動了一個行業的陰暗面。一場不堪的個人遭遇,反而成為促成行業進步,推進服務發展的有利契機。

從此以後,相關從業人員,或許再也不敢以貌取人,肆意欺詐好說話的讀書人了。

當時,如果女研究生被憤怒衝昏頭腦,忘形地謾罵詛咒,她的遭遇,一定掀不起這樣大的風浪,事情也很難得到妥善的解決。

以暴制暴不是好辦法,以德報怨也不是委曲求全。哪怕道路曲折,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依然能變成力量,幫助講道理的人獲得公正。

所以,每次想起在超市看到的那一幕,都忍不住意難平。比起轟轟烈烈的網紅事件,那不過是一場沒在網絡上留下什麼痕跡的小事。

可是,撞人的孩子為什麼不道歉?或者,如果老太太不一力護短,他們有沒有可能道歉?在那個堅決不肯認錯的時刻,他們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以及,被這樣教養的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每個孩子起初都是一片純白,他們最重要的行為和性格養成渠道,就是親人。孩子是模仿著大人建立自我的。

他們經受過什麼樣的教育,接受過怎樣的獎懲,點點滴滴,都會融入他們的性情,塑造他們的心靈。孩子就是一面鏡子,至於是照見美好的美顏鏡,還是立顯原形的照妖鏡,責任在大人。

“還是孩子”“跟孩子計較什麼”,永遠不是任由孩子為所欲為的理由;沒造成嚴重後果,更不是可以理直氣壯不承擔的藉口。因為,每一個對社會造成危害的人,他們都曾是孩子。

而熊孩子的背後,總是站著不盡責的熊大人。

他們要麼一味溺愛,只要不是自家孩子吃虧,就無所謂對錯懲罰;要麼則是一味暴虐,對孩子非打即罵,把孩子培養得根本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正常相處。

感覺很強勢,其實都是逃避責任的懶惰。

他們哪怕天天刷手機,看新聞,也意識不到,自己一手打造出的熊孩子,可能遇到的後果。

"

1

超市裡,一位媽媽帶著年幼的孩子站在貨架前,正專心挑選。不遠處,兩個十來歲的男孩,一個坐在購物車裡,另一個推著他,跑步衝刺。沒防住,推車重重地撞在年幼孩子的後背上。孩子撲在貨架上,物品散落一地。

幼童猝不及防,痛得哇哇大哭,撞人的男孩則一聲不吭,就準備推車掉頭。幼童的媽媽攔住他們,讓他們道歉。這時,旁觀者中走出一位老太太,不滿地說:“他們還是孩子呀,你這麼不依不饒幹什麼?”

幼童的媽媽被這個邏輯驚呆了:“他們的身高已經跟我持平,體重一看就超過我不少,這麼快的速度撞過來,撞到我這麼小的孩子,難道不需要道歉?”

“你這個人真是的,跟孩子計較什麼,還有沒有素質?”老太太反而厲聲呵斥,氣勢十足。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你講理,她撒潑,溝通眼見是不可能達成的。圍觀者看不下去了,有人站出來幫腔,老太太依然強勢護短,就是不讓“肇事”的孩子道歉。後來見有人拿出手機要拍,她才一邊蠻橫,一邊拉著孩子迅速“逃逸”。

舉起手機的人們還沒來得及拍下“乾貨”,鬧劇就匆匆結束了。

有人義憤填膺,問幼童的媽媽,為什麼不追上去狠狠罵回去。有人搖頭感嘆:“你脾氣太軟了,照這麼下去,以後孩子不知道還得受多少欺負!”

看得出,年輕的媽媽對這橫遭的一幕是氣憤的,可她依然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壓制著情緒。她說:“我不能因為她不講理,就把我變成一個潑婦,還讓孩子有樣學樣。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2

俗話說“吃虧是福”,俗話也說,“佔小便宜吃大虧”。這些至理名言我們耳熟能詳,但真遇到事兒,尤其涉及孩子時,還能控制情緒,能理智,著實不易。

這鬧劇結束得這麼迅速,一半原因就在於這位媽媽的“弱”,得理還饒人。同樣的遭遇,換個脾氣暴點兒的,說不定就大打出手了。

秀才遇到“兵”的事兒,並不新鮮。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遭遇蠻橫和不公。不主動惹事不代表不會遇到事,遇事而不怕事,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全身而退,有個公平公正的結果。

孩子會遇到熊孩子,大人會遇到熊大人。

總有些時候,講道理解決不了簡單的問題,也有些時候,好像撒潑取鬧反而佔盡便宜。事有不公,我們該如何面對?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馬可·奧勒留這位古羅馬皇帝,在他著名的《沉思錄》一書裡說:“讓別人的惡劣行為留在原地而不影響你,是你的義務。”

是的,即便尊貴如皇帝,也有諸多無可奈何之處。他的選擇,也只能如此。他的智慧,也是傾向於如此。

每件事都有各自的因由,細節各異,的確難有令人滿意的標準回答。而再優秀的答案,也無法保證每一次的結果都盡如人意。

即便再有影響力的人,也無法操控別人的表現。為人處世,我們真正能計較、能決定的,就是如何對待自己。

改變不了別人,但我們可以成全自己。這不是退縮和逃避。

如馬可·奧勒留所說:“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於我。”忍耐是比肆意痛苦,剋制是比放縱艱難,但對自己的限制,反而能成就智慧,成全真正的力量。

買了問題新車的西安女研究生,因為好說話而遭遇野蠻狡詐。“百無一用是書生”,面對不公,她只能坐在引擎蓋上學“潑婦”。可是,讀書人的撒潑,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處處都是一針見血的精闢道理。

正因為如此,一個小概率事件,最終滾雪球一般,演變出了巨大的影響力。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3

一個單槍匹馬的女性,幾乎撬動了一個行業的陰暗面。一場不堪的個人遭遇,反而成為促成行業進步,推進服務發展的有利契機。

從此以後,相關從業人員,或許再也不敢以貌取人,肆意欺詐好說話的讀書人了。

當時,如果女研究生被憤怒衝昏頭腦,忘形地謾罵詛咒,她的遭遇,一定掀不起這樣大的風浪,事情也很難得到妥善的解決。

以暴制暴不是好辦法,以德報怨也不是委曲求全。哪怕道路曲折,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依然能變成力量,幫助講道理的人獲得公正。

所以,每次想起在超市看到的那一幕,都忍不住意難平。比起轟轟烈烈的網紅事件,那不過是一場沒在網絡上留下什麼痕跡的小事。

可是,撞人的孩子為什麼不道歉?或者,如果老太太不一力護短,他們有沒有可能道歉?在那個堅決不肯認錯的時刻,他們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以及,被這樣教養的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每個孩子起初都是一片純白,他們最重要的行為和性格養成渠道,就是親人。孩子是模仿著大人建立自我的。

他們經受過什麼樣的教育,接受過怎樣的獎懲,點點滴滴,都會融入他們的性情,塑造他們的心靈。孩子就是一面鏡子,至於是照見美好的美顏鏡,還是立顯原形的照妖鏡,責任在大人。

“還是孩子”“跟孩子計較什麼”,永遠不是任由孩子為所欲為的理由;沒造成嚴重後果,更不是可以理直氣壯不承擔的藉口。因為,每一個對社會造成危害的人,他們都曾是孩子。

而熊孩子的背後,總是站著不盡責的熊大人。

他們要麼一味溺愛,只要不是自家孩子吃虧,就無所謂對錯懲罰;要麼則是一味暴虐,對孩子非打即罵,把孩子培養得根本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正常相處。

感覺很強勢,其實都是逃避責任的懶惰。

他們哪怕天天刷手機,看新聞,也意識不到,自己一手打造出的熊孩子,可能遇到的後果。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4

成長的歷程不可逆轉,孩子身上攜帶的大人的烙印,卻會越來越深刻。

對孩子,誰也沒有底氣打包票,能為他承擔一切,所以,在孩子還仰仗你學習成長時,儘可能幫他擺正做人的根基。幾次小錯誤不正視,就有可能醞釀更大的犯錯可能。

但是,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彌補,不是所有的藉口,都能幫助解脫。有些岔路,一旦走錯,想回頭,很可能難於上青天。

所以很多時候,熊大人比熊孩子更有殺傷力,因為,他們不但不懂得擔當此刻,還在不遺餘力地傷害未來。

人雖然活在當下,卻總要走向未來,而命運,不會總像對待孩子那樣寬容。

內心有準則,處事才有方向和底線。

"

1

超市裡,一位媽媽帶著年幼的孩子站在貨架前,正專心挑選。不遠處,兩個十來歲的男孩,一個坐在購物車裡,另一個推著他,跑步衝刺。沒防住,推車重重地撞在年幼孩子的後背上。孩子撲在貨架上,物品散落一地。

幼童猝不及防,痛得哇哇大哭,撞人的男孩則一聲不吭,就準備推車掉頭。幼童的媽媽攔住他們,讓他們道歉。這時,旁觀者中走出一位老太太,不滿地說:“他們還是孩子呀,你這麼不依不饒幹什麼?”

幼童的媽媽被這個邏輯驚呆了:“他們的身高已經跟我持平,體重一看就超過我不少,這麼快的速度撞過來,撞到我這麼小的孩子,難道不需要道歉?”

“你這個人真是的,跟孩子計較什麼,還有沒有素質?”老太太反而厲聲呵斥,氣勢十足。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你講理,她撒潑,溝通眼見是不可能達成的。圍觀者看不下去了,有人站出來幫腔,老太太依然強勢護短,就是不讓“肇事”的孩子道歉。後來見有人拿出手機要拍,她才一邊蠻橫,一邊拉著孩子迅速“逃逸”。

舉起手機的人們還沒來得及拍下“乾貨”,鬧劇就匆匆結束了。

有人義憤填膺,問幼童的媽媽,為什麼不追上去狠狠罵回去。有人搖頭感嘆:“你脾氣太軟了,照這麼下去,以後孩子不知道還得受多少欺負!”

看得出,年輕的媽媽對這橫遭的一幕是氣憤的,可她依然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壓制著情緒。她說:“我不能因為她不講理,就把我變成一個潑婦,還讓孩子有樣學樣。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2

俗話說“吃虧是福”,俗話也說,“佔小便宜吃大虧”。這些至理名言我們耳熟能詳,但真遇到事兒,尤其涉及孩子時,還能控制情緒,能理智,著實不易。

這鬧劇結束得這麼迅速,一半原因就在於這位媽媽的“弱”,得理還饒人。同樣的遭遇,換個脾氣暴點兒的,說不定就大打出手了。

秀才遇到“兵”的事兒,並不新鮮。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遭遇蠻橫和不公。不主動惹事不代表不會遇到事,遇事而不怕事,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全身而退,有個公平公正的結果。

孩子會遇到熊孩子,大人會遇到熊大人。

總有些時候,講道理解決不了簡單的問題,也有些時候,好像撒潑取鬧反而佔盡便宜。事有不公,我們該如何面對?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馬可·奧勒留這位古羅馬皇帝,在他著名的《沉思錄》一書裡說:“讓別人的惡劣行為留在原地而不影響你,是你的義務。”

是的,即便尊貴如皇帝,也有諸多無可奈何之處。他的選擇,也只能如此。他的智慧,也是傾向於如此。

每件事都有各自的因由,細節各異,的確難有令人滿意的標準回答。而再優秀的答案,也無法保證每一次的結果都盡如人意。

即便再有影響力的人,也無法操控別人的表現。為人處世,我們真正能計較、能決定的,就是如何對待自己。

改變不了別人,但我們可以成全自己。這不是退縮和逃避。

如馬可·奧勒留所說:“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於我。”忍耐是比肆意痛苦,剋制是比放縱艱難,但對自己的限制,反而能成就智慧,成全真正的力量。

買了問題新車的西安女研究生,因為好說話而遭遇野蠻狡詐。“百無一用是書生”,面對不公,她只能坐在引擎蓋上學“潑婦”。可是,讀書人的撒潑,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處處都是一針見血的精闢道理。

正因為如此,一個小概率事件,最終滾雪球一般,演變出了巨大的影響力。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3

一個單槍匹馬的女性,幾乎撬動了一個行業的陰暗面。一場不堪的個人遭遇,反而成為促成行業進步,推進服務發展的有利契機。

從此以後,相關從業人員,或許再也不敢以貌取人,肆意欺詐好說話的讀書人了。

當時,如果女研究生被憤怒衝昏頭腦,忘形地謾罵詛咒,她的遭遇,一定掀不起這樣大的風浪,事情也很難得到妥善的解決。

以暴制暴不是好辦法,以德報怨也不是委曲求全。哪怕道路曲折,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依然能變成力量,幫助講道理的人獲得公正。

所以,每次想起在超市看到的那一幕,都忍不住意難平。比起轟轟烈烈的網紅事件,那不過是一場沒在網絡上留下什麼痕跡的小事。

可是,撞人的孩子為什麼不道歉?或者,如果老太太不一力護短,他們有沒有可能道歉?在那個堅決不肯認錯的時刻,他們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以及,被這樣教養的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每個孩子起初都是一片純白,他們最重要的行為和性格養成渠道,就是親人。孩子是模仿著大人建立自我的。

他們經受過什麼樣的教育,接受過怎樣的獎懲,點點滴滴,都會融入他們的性情,塑造他們的心靈。孩子就是一面鏡子,至於是照見美好的美顏鏡,還是立顯原形的照妖鏡,責任在大人。

“還是孩子”“跟孩子計較什麼”,永遠不是任由孩子為所欲為的理由;沒造成嚴重後果,更不是可以理直氣壯不承擔的藉口。因為,每一個對社會造成危害的人,他們都曾是孩子。

而熊孩子的背後,總是站著不盡責的熊大人。

他們要麼一味溺愛,只要不是自家孩子吃虧,就無所謂對錯懲罰;要麼則是一味暴虐,對孩子非打即罵,把孩子培養得根本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正常相處。

感覺很強勢,其實都是逃避責任的懶惰。

他們哪怕天天刷手機,看新聞,也意識不到,自己一手打造出的熊孩子,可能遇到的後果。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4

成長的歷程不可逆轉,孩子身上攜帶的大人的烙印,卻會越來越深刻。

對孩子,誰也沒有底氣打包票,能為他承擔一切,所以,在孩子還仰仗你學習成長時,儘可能幫他擺正做人的根基。幾次小錯誤不正視,就有可能醞釀更大的犯錯可能。

但是,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彌補,不是所有的藉口,都能幫助解脫。有些岔路,一旦走錯,想回頭,很可能難於上青天。

所以很多時候,熊大人比熊孩子更有殺傷力,因為,他們不但不懂得擔當此刻,還在不遺餘力地傷害未來。

人雖然活在當下,卻總要走向未來,而命運,不會總像對待孩子那樣寬容。

內心有準則,處事才有方向和底線。

《沉思錄》|皇帝也得慨嘆:若有不公,讓別人的惡劣留在原地


人攜帶著社會屬性,便註定不能肆意妄為。我們終其一生,都要與他人互通有無,合作共存。善於和自己相處、能與自己溝通交流,內心井然的人,才能真正知進退、懂分寸,找到與外界的人和事相依相存的平衡點。

有邊界的自由,才有真正的自在。

追名逐利,生存發展,知識、技能、資源……所有能幫助人得到現實利益的因素,都很重要。然而,要獲得人生更持久的能量來源,還是要化繁為簡,迴歸心靈,尋找並建立內心運轉的法則。

馬可·奧勒留說:“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活動的人,必然是不幸的。”

而有能力幸福的人生,都是警醒的。無論腳步多快,他們都會時常提醒自己,反觀內心,等等靈魂。等待,會幫你撥雲見日,看見美好。看得見美好,就有胸懷和底氣給予他人公正、寬容和體諒。

很多時候,這些品質就是對自己的呵護。內心的純粹和寧靜,是一種能帶來回饋的力量,成就自己,也影響他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