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油大王”新傳:湖北人陳九霖又在續寫神奇

陳久霖 投資 巴菲特 創業 支點雜誌 支點雜誌 2017-11-02

“中航油事件”之後,很多人又看走了眼,他們說,陳九霖這一次可能完蛋了。沒想到我又重新回到了央企的懷抱。當時,同樣有很多人說,陳九霖這一次可能就在這裡退休了,不會有什麼發展了。但是,2012年我選擇離開央企,轉型成為投資人,再次走出了一片天地。

《支點》記者 何輝

“航油大王”新傳:湖北人陳九霖又在續寫神奇

陳九霖

褚時健、孫宏斌、史玉柱、陳九霖,如果把這四位企業家排在一起,他們之間有什麼共通點?

答案是“都曾落過難,又都東山再起”。有網友將他們稱為“東山再起四英雄”

上月,“四英雄”之一的陳九霖,在參加北京大學湖北校友會咸寧行的活動間隙,接受了《支點》記者專訪。

現年56歲的陳九霖,原名陳久霖,湖北浠水人,他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

陳久霖最傳奇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那時,他接手處於持續虧損狀態的中航油,迅速幫助公司擺脫困局,公司淨資產增長了852倍,並在新加坡成功上市。陳久霖也被譽為“航油大王”,其稅後年薪高達2350萬元。

轉折發生在2004年。當年,中航油在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中出現5.5億美元的鉅額虧損,陳久霖本人遭到新加坡警方拘捕。兩年後,新加坡初等法院作出判決,判處陳久霖入獄服刑四年零三個月,原因是股東售股拯救公司和公司沒有向交易所呈報虧損。

陳久霖在新加坡服刑1035天后,於2009年1月20日刑滿出獄,從此改名陳九霖。次年,“地獄歸來”的陳九霖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時,已是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從央企到另一家央企,陳九霖用一種“曲線迴歸”的方式,再次展示了他的神奇。

2012年,陳九霖離開葛洲壩集團,創立了北京約瑟投資有限公司。從“打工皇帝”轉型投資人後,他的神奇故事依然在繼續:所投的第一個項目,不到5年退出時已實現20倍的回報。

與陳九霖的對話,便是從投資開始的。

不要誤解巴菲特

Q:您之前做實業很成功,現在轉行做投資依然很成功,祕訣是什麼?

陳九霖:不管是做實業,還是做投資,我最崇拜的偶像就是巴菲特。很多人對巴菲特有誤解,認為他只是“股神”,就是個炒股的。其實,我更願意把他看作是投資人和企業家,更願意從他由創業到發達的過程中取到真經。為此,我曾兩次前往美國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與巴菲特零距離面對面,還參觀了他的公司總部及其投資的數家公司。巴菲特有很多經典理念,但對我個人影響最深的有兩個,一是滾雪球,一是內部計分卡。

Q:滾雪球,是說不要總想著賺快錢,要積少成多嗎?

陳九霖:是的。中國人常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 無論多麼偉大的企業,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做大的。可是,當下不少人,心浮氣躁,只是盯住眼前利益,且大多隻看到三五年量的變化,卻忽視了十年及以上質的變化,甚至有些人指望今天結婚,明天就生個胖娃娃。我更推崇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注重企業內在價值長期持有,不管是做企業,還是做投資,都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厚積薄發。

Q:滾雪球相對比較好理解,您為什麼要強調內部計分卡呢?

陳九霖:內部計分卡是巴菲特的說法,我的理解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要有主見,要在自己的計分卡上不斷加分,而不是過多關注外人的評價。

拿我自己來說,當年在農村時,家裡一貧如洗,且只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我說要去考大學,很多人就說:“你看他那個樣,他能考上大學嗎?” 但是,我不僅考上了北京大學,最後又拿到了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中航油事件”之後,很多人又看走了眼,他們說,陳九霖這一次可能完蛋了。沒想到我又重新回到了央企的懷抱。當時,同樣有很多人說,陳九霖這一次可能就在這裡退休了,不會有什麼發展了。但是,2012年我選擇離開央企,轉型成為投資人,再次走出了一片天地。縱觀一路的經歷,正是因為我有主見,有屬於自己的“內部計分卡”,我才可以走到現在。

Q:但是,有時堅持自己的主見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陳九霖:建立內部計分卡,當然不只是要有好的心態,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眼光——看項目的眼光,這也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首先,我們需要具備充足的理論知識,例如,巴菲特在讀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後還要到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在師從著名投資學家格雷厄姆之後,又在格雷厄姆旗下工作了幾年,學習了充足的知識,打下了堅實基礎。其次,理論要變成實踐,不斷實踐才會有豐富的經歷,而經歷是另一種財富。到第三個階段,就形成了個人的直覺。有了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再看項目時,一眼就會看出這是不是個好項目。最後,到第四個階段,因為個人直覺有時會犯錯,所以我們要將個人直覺進化到法人直覺。法人直覺,就是說一個團隊對一個項目的判斷形成了共識。經過這樣的訓練,相信離成功就越來越近了。

看好六大投資領域

Q:這也就是說,如果您要投一個初創項目,更看重的其實是創業團隊而非項目本身。

陳九霖:我也投過幾個初創項目,比如投了一家以色列的數字貨幣公司。我的原則是投“人”。因為事情總是由人來做的,只有德才兼備的創業者,才有可能把一項事業做成功。具體來說,我投“人”主要看有沒有誠信、有沒有事業心、有沒有恆心,這三點其實也是企業家精神的內核。創業這條路不好走,是把自己理想轉化為現實的一種信念,需要有開拓進取、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也是商業的基礎和邏輯。

Q:除了投“人”,在未來您更看好哪些行業?

陳九霖:我主要關注六個領域,其實是兩大類,一類是我熟悉的領域,能源、節能環保和稀有礦業;另一類是新興產業,互聯網、大健康和教育文化傳媒。

Q:為什麼是這六個領域?

陳九霖:第一類三個領域其實是我最熟悉的行業,我在能源領域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對產業發展相當瞭解。當然,我會更青睞朝陽產業、代表未來趨勢的產業,比如清潔能源領域;另三個新興產業,是因為我看好它們在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前景,它們都是朝陽產業。以互聯網行業為例,儘管互聯網已誕生了幾十年,有人說它已經不算“新”產業了,但我認為未來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結合,特別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發明、新技術,依然很有前景。

Q:近幾年,國內投資界一直流行找“風口”,而幾乎所有的“風口”又與互聯網相關,您是不是也在找“風口”?

陳九霖:是不是“風口”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適應市場需求,要看市場佔有率的大小,如果市場佔用率太小,很容易被擠出市場。有些項目看似站在“風口”上,實際上風險也很大。比如當前非常火爆的共享單車,火得連顏色都不夠用了。但我預測未來該行業會進入春秋戰國時代,五彩繽紛將成為過去,最終可能只會剩下一兩種顏色,就如同互聯網叫車一樣。看事情要看到事物發展的邏輯,在互聯網行業,一般要做到市場前三名,否則發展空間不大。

商業的八條邏輯

Q:您一直在強調邏輯,在商業或企業發展過程,您認為什麼才是正確的邏輯?

陳九霖:對於我這樣一個“走過天堂、跨過地獄”的人來說,如果要用一個詞總結這一生,那就是“邏輯”這兩個字。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只要遵循了邏輯,往往就會事半功倍,易於成功。以我近30年來在國企和民企的經歷,我總結了8條商業的邏輯,分別為:成功的企業家必須是高尚的人;創業艱難靠韌性;要善用資本;企業管理和商業政策不能是空中樓閣;在模仿基礎上的改進也是創新;開放的年代應有國際眼光;做企業必須專注,企業家至少要精通一個領域;企業家必須博採眾長,企業家的人生應該五彩繽紛。

Q:這8條邏輯中,前7條都與企業緊密相關,但第8條卻談到了企業家的人生,這跟商業成功有關嗎?

陳九霖:我注意到,凡是成功的企業家,除了在商業上做到極致外,他們往往都還有精彩的人生,比如比爾·蓋茨的公益事業。商業只是企業家這一生的一種工具,企業家還應有更高的追求。比如,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微信名為“90後”,這一方面是與我的名字諧音,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擁有“90後”一般的陽光心態。

當然,這八條邏輯雖不足以涵蓋商業的方方面面,也不一定能對那些希望成為企業家或正在努力成為優秀企業家的創業者提供詳細具體的指導,但這八條邏輯,卻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商業的本質,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國家宏觀經濟政策。

Q:更好地理解國家宏觀經濟政策?

陳九霖:就以國家大力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例,它的邏輯是什麼?我認為,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目的,一是去產能,一是提升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從目前來看,改革的重心是去產能,並且已取得了積極成效,我認為未來的重點將是提升產品及服務的質量。實話說,中國在產品及服務的質量上面,的確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以我個人經歷為例,我經常在各地出差,一次某地政府邀請我去當地投資,他們的服務很熱情,安排了當地最好的酒店,但晚上我發現房間的隔壁就是空調機房,很吵,後來協調換了另一間房。我說這個例子並不是對地方政府有意見,而是說當前中國的很多服務還需繼續提升。

Q:但是,對有些企業特別對初創企業來講,他們並不是特別清楚,是否提升了產品質量就一定會有市場?

陳九霖:這其實說的是閉門造車的問題。這就要求企業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還要注意看到未來的趨勢,並做好“需求側的引導”。有一個故事很經典,說兩個人去非洲看到很多人沒穿鞋,一人說這是很大的商機,可以把鞋運到非洲來賣,另一人搖頭說,他們已習慣了不穿鞋,不會有商機。但是,很多商機就是從培養習慣開始的,比如現在非常火的移動支付,就是企業家硬生生地創造了需求,並引導消費者形成消費習慣。

Q:此次,您當選為北京大學湖北校友會副會長,有何感想?

陳九霖:能當選為副會長我非常高興,因為我是湖北人,作為北大湖北校友會的一員,當然希望能為家鄉的發展作更多貢獻。但是,校友會該怎樣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就需要有所創新。比如,此次北大湖北校友會與咸寧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宣傳推介、科技創新、項目引進、人才交流等方面全面加強合作,既引才又引資還引智,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