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民 劉朋輝」中國參與 “一帶一路”城市化建設:重要價值、競爭優勢與實施策略

城市規劃 經濟 投資 交通 金融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 2018-12-02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城市化(包括城鎮化)投資與建設,具有需求明確、發展空間巨大、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政治風險較小等特點,適合作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國政府可以鼓勵國內金融機構和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城市化投資與建設,尤其將城市基礎設施與產城融合作為主要業務領域,在把握“一帶一路”大市場、實現有效產能合作的同時,顯著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改善其社會福利。

一、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城市化投資和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當前全球的城市化進程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城市化則是全球城市化進程的火車頭,發展空間最大。

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公佈的數據,“一帶一路”沿線65國平均城市化率為44.5%,處於全球較低水平。其中,南亞、中亞和東盟十國的平均城市化率分別為33.5%、40.6%和48.4%,皆低於我國的56.8%。即使是城市化水平較高的中東歐(62.7%)和西亞(65.5%),距離高收入國家81.4%的城市化水平仍有顯著差距。相關研究表明,城市化率在30%—70%之間正是處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因此,“一帶一路”沿線絕大部分國家的城市化建設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城市化投資將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產生強大的推動力。換言之,這些國家的政府對於城市化投資,也具有明確而且強烈的需求。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城市化投資和建設,在贏得巨大市場空間的同時,還將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真實貢獻。同時,城市化的相關投資,往往能夠直接提升人民的福利水平,政治上阻力較小,即使出現政權更迭,在“選民政治”的大環境下,城市化項目也不易遭遇阻礙,能夠持續進行。因此,從創造經濟收益、降低投資風險等因素來看,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城市化投資和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二、中國企業在城市化建設方面具有顯著的國際競爭優勢

城市化建設需要規劃能力、技術實力和產能動力共同協作完成,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這三方面均有明顯的欠缺。即使是發達國家,儘管他們在規劃能力和技術實力方面可能具有某些優勢,但是他們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就完成了城市化,因而相關的產能動力已經大幅退化。我國三十多年來城市化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高速推進,使得國內企業在城市化建設的規劃、技術和產能三者結合方面擁有了顯著的國際競爭優勢。同時,城市化建設的複雜性、先進性和綜合性導致技術壁壘的存在,相比一般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化項目在保養和運營方面往往需要依託技術提供方,從而擁有更長遠、更可觀的商業回報,對我國企業的投資吸引力更大。因此,在“一帶一路”的城市化投資和建設當中,我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整體實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依託規劃和技術收穫良好的商業回報。

三、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城市化投資和建設的實施策略

1.將城市基礎設施與產城融合作為“一帶一路”城市化建設的重點方向

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城市化的投資和建設可以從城市基礎設施和產城融合兩個方面開展。

城市化所涉及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除去一般的基建項目(如交通、能源基礎設施),還包括城市規劃、水網循環、綠色生態、景觀建設、智慧城市和地下管廊等諸多方面。城市規劃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藍圖,可以讓城市的發展事半功倍,投資規模小、收效巨大並能開拓更多投資空間;水網循環建設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需要大規模資金和產能涉足其中;綠色生態建設在各個國家的需求均待滿足;景觀建設具有經濟效益潛力,同時也是各國人民互相瞭解的窗口;智慧城市建設將促進一個城市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提升城市運轉效率,全面促進城市管理、商業運作、節能環保與社會和諧,是未來城市化的朝陽產業和高端產業;地下管廊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存在工程重複建設、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所需投資規模巨大。中國企業在上述各類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方面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完全可以和全球的優秀企業同臺競技並開展合作。

產城融合,強調了產業空間與居住空間的融合,就業與生活的融合。一方面,城市的多元功能可以提供產業發展所需的多種服務業及相關人才,從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城市產業鏈的延伸將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城市,形成強大的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的持續發展。通過產業與城市的一體化,能夠避免出現只有產業沒有城市的“孤島”和沒有產業支撐的“空心”城市,建設以人為本、富有活力的繁榮城市,這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在產城融合建設中所伴隨的商業中心與住宅投資,往往成為高收益項目,吸引資本投入從而“促進資金融通”;而教育醫療領域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為商業投資和公益慈善兩種模式,形成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效結合。

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產城融合的建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在國內培育起來的產業優勢和建設經驗,在微觀上創造良好的經濟回報和社會效益,降低對外投資風險;在宏觀上可以通過高水準的“國際產能合作”,打造“一帶一路”產業鏈,促進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上移。

2. 城市化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

針對“一帶一路”國家中的經濟龍頭地區,鑑於其人口密度高、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工業基礎較好,城市化建設將以打造現代化大城市為戰略方向,以改善城市生活環境、發展城市經濟與促進產城融合為具體實施目標。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可以著重於提升城市生活質量和促進經濟增長——建設道路交通、能源供應、地下管廊、水網循環、景觀建設和智慧城市;投資商業地產(直接投資或注資當地企業)改善工作條件和提升商業活動品質;提供醫療設備、技術服務並投資建設醫院;提供教育設備、技術服務並投資建設學校。對於存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脫節的地區,則大力推動產城融合:在缺乏城市化的工業區建設商業地產、住宅、景觀,配備教育醫療資源,實現“產中有城”;在缺乏工業化的城市建設產業園區實現“城中有產”。通過這樣的城市化建設,一方面大幅提升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並激發消費能力,另一方面幫助當地勞動密集型、自然資源密集型的產業逐步融入“一帶一路”市場中,幫助其穩定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分工地位,提升其產業國際競爭力,同時與我國的產業發展形成良好的配合。

對於經濟發展優勢不顯著的“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或者存在滯後城市化現象的國家,由於其工業化發展落後、人口密度小或者工業人口匱乏,以發展小城鎮為目的的“城鎮化”投資和建設更為可行。因為小城鎮發展起點較低、體量較小,投資方將會有更多主導權,可塑性強,投資風險小。通過合理有效的城鎮規劃,可以讓城鎮化效果事半功倍,基於城鎮化經濟發展帶來的回報也會較高。對於人員稀疏的地區,城鎮化建設可有效降低交通和信息傳輸成本,為當地帶來經濟發展潛力;對於工業人口匱乏的落後農業地區,城鎮化可以為當地人民打開工業化窗口,在提供物質交易平臺和服務來改善民生的同時,激發當地現代化需求。

“一帶一路”城鎮化建設同已有大城市對接,一方面能夠有效利用大城市具備的產業基礎和人口資源,借大城市相對穩定的產業和市場,降低城鎮化風險;另一方面通過與大城市的錯位發展,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生活工作需求。而對於某些城鎮,若能依託特殊的地理方位和文化底蘊,其城鎮化建設還可以模仿中國的特色小鎮方式——有效利用城鎮優勢資源,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佈局和文化氛圍,與城市化交相輝映。

(劉東民,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室主任、副研究員;劉朋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室研究助理。本文來源於《清華金融評論》2018年第9期。)

歡迎關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微信公眾號,請微信搜索“iwepcass”或“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發文章不代表作者所在機構的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