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監獄退休民警難忘成昆精神:“它一直激勵我前行”'

"

71歲監獄退休民警難忘當年修建成昆鐵路的經歷

“成昆精神一直激勵我前行”

"

71歲監獄退休民警難忘當年修建成昆鐵路的經歷

“成昆精神一直激勵我前行”

71歲監獄退休民警難忘成昆精神:“它一直激勵我前行”

何紹清正在撰寫一篇評論文章

"

71歲監獄退休民警難忘當年修建成昆鐵路的經歷

“成昆精神一直激勵我前行”

71歲監獄退休民警難忘成昆精神:“它一直激勵我前行”

何紹清正在撰寫一篇評論文章

71歲監獄退休民警難忘成昆精神:“它一直激勵我前行”

熱愛法律的何紹清多次參加法律專業進修班學習

本報全媒體記者 趙文 見習記者 趙紫荊 文/圖

成昆鐵路,北起成都,南到昆明。從1958年開始修建,到1970年全線竣工運營,成昆鐵路鑄就了中國乃至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神話。

有一群人叫鐵道兵,有一種精神叫成昆。當年參與修建成昆鐵路的鐵道兵何紹清,將熱愛祖國、敢於吃苦、敢於奉獻、敢於犧牲的成昆精神融入了他的血液中。轉業後,他投身監獄工作,教育改造罪犯;退休後,他熱情難退,又開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

71歲的監獄退休民警何紹清的退休生活很繁忙,記者來到他家時,他正在寫一篇評論文章,信箋紙上的鋼筆字跡力透紙背,書桌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摞書籍資料。他說:“人就是要保持學習的勁頭,時代一直在變化,你一天不學,就要落後。”

這樣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得益於何紹清豐富的人生經歷。幾十年間,他有過農民、鐵道兵、監獄管教幹事、管教科科長、法律工作者等多個身份。在這些身份中,讓何紹清最難以忘懷的,就是“鐵道兵”。

16歲入伍修建成昆線隧道

1964年,我國開展了三線建設。當年12月,16歲的何紹清應徵入伍,被分配到原鐵道兵10師47團25連,開始為修建成昆鐵路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何紹清所在的部隊主要負責修建成昆線沙灣至土墳包段的大橋灣1號隧道和土墳包2號隧道。“到部隊報到後還沒法馬上開始修隧道,因為沒有路。所以頭半年,我們都在修公路。”何紹清回憶,修隧道的地方在山上,和山下的公路有著半個小時的腳程距離,中途地形崎嶇,有些地方坡度可達90度。如果不修路,修建隧道所需的機器和材料根本運輸不進去。“我們就紮營在山下的公路邊,每天早上6點半開始,晚上10點半收工,大家心裡都想著快點修好鐵路。”何紹清當時乾的最多的活就是在大渡河邊把船上的河沙卸下來。“一天下來,褲子就沒有乾的時候。”由於時間緊,任務重,他和戰友們5分鐘就得卸空一艘船,為了趕時間,他很多時候都踩到河裡去卸河沙。一天下來,褲子一直都是溼的,分不清有多少是因為河水,有多少是因為汗水。

條件艱苦卻從沒退縮

前半年時間裡,因為機器還沒有到位,所以修建隧道的工作全靠人力。何紹清回憶,有個班負責的是通隧道,機器還沒有到位時,他們班每天就在隧道里用錘子砸石頭。“每天下午出來的時候,渾身都是黑黢黢的,只看得到兩個眼珠子在轉。”何紹清忍不住笑起來,可笑著笑著,他用兩手抹了一把臉,半晌才繼續說:“有一天,他們沒能出來。一整個班,12個人,都埋在裡面了。”

在當時技術不成熟的條件下,塌方是最常見也最危險的事故。何紹清告訴記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新訓時的指導員,他是個非常優秀的人,理論和實踐方面都讓人相當敬佩。但在隧道里,一塊大石頭砸在胸口,人就沒了。”“我的一名老鄉徐文科,也是犍為縣人。他才入伍9個月,就因為塌方沒了。比我大不了多少,還沒成家。”何紹清抹了下眼睛,深深地嘆了口氣。

16歲的何紹清是當時整個連隊年齡最小的兵,但卻不是唯一的新兵。為了成昆鐵路的順利修建,原鐵道兵擴編人數至18萬人,“我們連老兵很少,基本上都是新兵。有個班13個人,除了班長和副班長,只有1個人是老兵,其餘10個人全是新兵。”雖然條件艱苦,事故頻發,但是這些新兵們心裡從沒有過畏懼,也從沒有過退縮。“當時就想著咱們做的事是在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哪想到自己呢。”何紹清說。

翻字典看懂複雜說明書

等到公路修好,所需機器都運輸進來後,何紹清開始正式參與隧道的修建工作。何紹清所在的連隊是機建連,主要負責操縱機器來進行隧道工作,他先後被分配到空氣壓縮機班和管道班工作。那些複雜精密的機器對只讀過高小和幾年夜校的何紹清來說,困難程度不言而喻。“邊學邊做嘛,都是新學的。”何紹清擺擺手說得很輕鬆,但當時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只有他自己知道。“我剛到連隊時,和文盲差不多。”何紹清說,“是我的副班長教會了我翻字典,我每天晚上一有空就用字典學習認字。”就這樣,無數個挑燈夜讀的努力,讓何紹清不但能夠準確理解機器操作的複雜說明書,還成為了後來寫文章的一把好手。

而這種在鐵道兵時期產生的學習精神,在何紹清身上一直延續了下去。

1969年,何紹清退伍,去往五馬坪勞改支隊(現嘉州監獄)工作。“剛開始,不知道怎麼管教犯人。只能學,邊做事邊觀察其他幹部怎麼做。”

帶著這樣的想法,何紹清很快熟悉了工作。1979年9月,一名犯人越獄逃往新鄉市。何紹清隻身一人前往河南,輾轉15天,在當地公安民警的協助下將該名犯人成功抓獲。在回四川的火車上,何紹清苦口婆心地開解他,為了讓小夥子對自己放下防備,敞開心扉,何紹清做了一個決定,給他鬆開了手銬。這個決定是冒著風險的,因為何紹清知道眼前的這個人曾經是個慣偷,因為盜竊罪被判刑後,屢次越獄,這已經是他第三次越獄了。“你還很年輕,沒有必要放棄自己。回去後好好改造,出來後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你還是可以過上好日子的。”一天一夜的火車之行,何紹清從盜竊的危害講到對未來的展望,又給他細細講解法律知識。下了火車後,小夥子終於心甘情願伸出手被銬上手銬。

何紹清說,“1992年,我在街上遇見他了,他出獄後幹上了蹬三輪的活,小夥子後來蓋了房子結了婚,還生了兩個孩子。”何紹清語帶笑意:“有些犯人,只是需要一個機會。”

退休後繼續活躍在法庭上

2000年,由於身體原因,何紹清從單位病退。養好身體之後,何紹清沒有閒著,他掛職律師事務所,開始作為法律工作者活躍在法庭上。退休之後“轉戰”法律行業並不是突發奇想,早在1987年,何紹清就去南開大學研究所主辦的天津法學進修學院學習了法制心理函授專業,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法學方面的知識。“從那以後,我發現自己對法學很感興趣。有了法律意識後,我發現身邊有一些基層執法者的法律素養還不夠,所以我就想去從事法律行業。”何紹清告訴記者,1995年,他在中國政法大學完成了法律專業進修班學習後,還參加了司法考試,自此開始涉水法律行業,十幾年間,他辦理了上千件案件。

從2015年起,何紹清漸漸開始不接業務,到目前為止,他手中還有一個尚未執行的案子。這個案子拖了很久,但何紹清一直沒有放棄,一直在為這個案子奔波,因為這是他辦理的最後一個案子,他決心要等到一個結果。“法律可不簡單,得時刻保持學習,不能鬆懈。法律法規每一年都在更新變化,不學習就要鬧笑話。”何紹清認真地說,雖然他已經沒有再接觸訴訟業務,但他還是保持著關注法律法規更新動態的習慣。

堅持到底,從不停止前進步伐,是何紹清的人生哲學,也是他曾經作為鐵道兵留在身上的成昆精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