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成吉思汗 嫩江 蒙古 金朝 大話哈爾濱 大話哈爾濱 2017-10-15

作者:雪狼刀風 ,陳文龍,1967年出生,黑龍江省大慶市人。高級經濟師、攝影師、戶外旅行者。從事教育管理工作近三十年,研究主要方向為遠東近代史、中俄關系史和中東鐵路歷史。黑龍江省哈爾濱歷史研究會會員,搜狐網大話哈爾濱專欄作家。近年來自費考察中東鐵路,並在《中國文化遺產》、《中國國家地理》、《鐵道知識》、《中國地名》、《華夏地理》、《環球人文地理》、《黑龍江史志》、《北國旅遊》、《哈爾濱史志》、《黑龍江日報》、《吉林日報》和《大慶日報》等雜誌報刊以及網易、新浪、搜狐、鳳凰網和中國國家地理等國家主流網站,發表了大量有關中東鐵路歷史建築現狀調查的文字和圖片。


從月亮小鎮柴河,向西越過大興安嶺平緩的西坡,就進入了被翦伯贊先生稱為 “中國歷史的後院”——呼倫貝爾大草原。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每過數百年就要上演一場遊牧民族與定居民族激烈的對抗。當強大的草原部落,從呼倫貝爾高原走下來,奔向南面農耕地帶。中國歷史大變動的序幕就拉開了。在草原上仰望藍天上翱翔的雄鷹,會激發橫刀立馬,彎弓射鵰的豪情壯志。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開創之初僅在斡難河(今鄂嫩河,即俄羅斯境內石勒喀河上游)、額爾古納河狹小的區域遊牧,勢力很小,經常被其他部落攻擊,生存極其困難。幾次被驅趕的走投無路,只得遠走貝加爾湖北部。當成吉思汗擊敗塔塔部跨過克魯倫河、呼倫湖,佔據了整個蒙古高原水草最豐盛的呼倫貝爾草原。一個叫世界矚目的英雄誕生了!

蒙古族崛起於有“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搖籃”之稱的呼倫貝爾草原,這裡的水、草、牧畜和人力,為成吉思汗提供了雄厚的戰爭物質基礎,牧民們很快鍛鍊成驍勇剽悍的蒙古騎士。兵強馬壯的遊牧騎士,在呼倫貝爾草原進行的數次鏖戰,均獲得全勝。高原上各部落之間四分五裂,互相攻伐的歷史結束了,統一的草原帝國屹立在蒙古高原上。下圖是呼倫貝爾草原。

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逐草而居,居無定所”是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戰爭更是其生產方式的一種。成吉思汗縱橫呼倫貝爾草原,統一蒙古高原後,會加快征服的腳步,追逐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利用金內部政局不穩之機,在克魯倫河誓師出兵攻打金國。明代宋濂著的元史記載:“二月,帝自將南伐,敗金將定薛於野狐嶺,取大水濼、豐利等縣。金復築烏沙堡。秋七月,命遮別攻烏沙堡及烏月營,拔之。八月,帝及金師戰於宣平之會河川,敗之。九月,拔德興府,居庸關守將遁去。遮別遂入關,抵中都。”

蒙古騎兵捲起的疾風,即將橫掃歐亞大陸,令人膽寒的戰爭開始了!

成吉思汗為徹底切斷金之後援,於是“分兵三道:命皇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為右軍,循太行而南”,攻取平陽、太原、代、武等20餘州而還;“皇弟哈撒兒及斡陳那顏、拙赤?、薄剎為左軍,遵海而東,取薊州、平、灤、遼西諸郡而還”;“帝與皇子拖雷為中軍,取等郡。覆命木華黎攻密州。是歲,河北郡縣盡拔”。草原著名射箭手哲別直搗金國東京(今遼陽)。蒙古三路大軍幾乎侵掠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而中都和真定(今河北正定縣)等城還被金國人守護著。

經過幾年的血腥戰爭,金國退縮在黃河——淮河一線的狹小區域。成吉思汗確沒有乘勝滅亡金國,主力部隊轉向西面,開始了對西域各國的討伐。歷史上一直有個疑問?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高原,佔據呼倫貝爾草原後,為何沒有越過大興安嶺山脈,掠取近在咫尺的嫩江流域?而在幾乎滅亡金國的時候,確轉向西方了?那麼金國的大後方,女真人起家的黑龍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為何沒有遭到成吉思汗鐵騎的進攻?

嫩江西岸平原屬於松遼平原的一部分,是大興安嶺山脈山前傾斜平原,地形起伏和緩,呈帶狀由北向南延伸,由河谷平原、階地、下溼甸子地、漫崗以及渾圓的殘丘組成,因溼潤的季風於此被在大興安嶺所阻擋,降水量較多,河網密集,水量豐沛,有些地域有沼澤、溼地生成。土壤以肥沃的黑土為主,在河谷平原多為肥沃的草甸土、沼澤土,草甸植被廣闊,長勢繁茂,產草量高,是良好的牧場。下圖是大興安嶺山脈。

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大興安嶺東南坡,嫩江流域的齊齊哈爾——肇源一線,目前是一片莊稼地和無數的城鎮、村莊。然而一千年前這片金國的統治地,人煙稀少,茫茫草原,水草肥美。按常理奪取這片草原是最理想,也是最便捷的。而歷史上蒙古人,藉助金國西北部邊界突厥人汪古部的讓道,順利越過長城,進攻河北、山西和河南,佔有淮河以北的金國土地,與南宋隔江對峙。然後又轉向西面,進攻西域各國。那蒙古鐵騎為什麼不先攻佔離自己最近的嫩江流域,利用比呼倫貝爾更好的草原養育自己?對以後東征西討不是更加有利嗎?

對於成吉思汗是否越過大興安嶺,掠取嫩江流域?歷史並無明確記載。只是近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的歷史愛好者提出零散的說法:大致是說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後,進攻嫩江流域,遭到女真人的激烈抵抗。蒙古人遂轉向西面和南面。

女真人建立金國不久,立刻面臨新崛起的蒙古人的挑戰。金國為了防禦蒙古遊牧民族騎兵南下,在中國的北方修築長城。大約於金太宗天會(公元1123年)年間開始修築,至金章宗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前後竣工,歷時70餘年。 金長城共有兩條。一條起於大興安嶺北麓,由根河向西,穿過呼倫貝爾草原,到達蒙古人民共和國肯特省德爾蓋爾汗山以北沼澤地帶。另一條自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起,沿興安嶺經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向西入漠北,至錫林郭勒盟後,再向西南沿著陰山延伸,止於包頭市東黃河北岸。從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開始,沿大興安嶺走向的金長城界壕邊堡,分為東北路、臨橫路、西北路和西南路。

有一年我去阿爾山,無意間在鄉間小路迷路,最後順著滔滔水聲,發現一座殘破的土城,上面註明“小城子古城”,是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城子古城為遼金時代古城遺址,位於龍江縣濟沁河鄉東北溝村,北距金代東北路界壕邊堡11公里。在金長城內側,有許多防衛用的小城。而眼前一座土城廢墟,既是《金史》中所稱的邊堡,今堡內漢族居民稱邊堡為“古城”、“土城子”。爬上小城子城牆,可以看出四角角樓的土堆高出城牆許多。我問了一位閒逛的老鄉,她說土城內住幾十戶人家,並說已經住不下了。土牆上不時有三三兩兩的人人走動,昔日的軍事要塞已變成小城子農民休閒散步的場所。

據說,這樣的古城在內蒙古和黑龍江還有很多。離開小城子古城不遠,前面是一條河流,一堵堵黑壓壓像牆一樣的山巒橫亙面前,這就是巍巍興安嶺。非正史斷斷續續的記錄:成吉思汗征服呼倫貝爾草原後,立刻進攻嫩江流域了。而一道繼萬里長城之後,中華民族創造的又一建築奇觀,金界壕邊堡阻擋住了騎兵的疾風。當身著重甲的蒙古騎士,從雅魯河、綽爾河谷地翻越興安嶺後,下坡是高聳的金界壕。界壕壘依託河口、山崗等地勢修築,平坦之地修築主牆築,然後在其南側挖上內壕,修起副牆,在其北側挖上外壕。整個壕體寬已逾50米。蒙古騎兵旋風般襲來,無論怎樣騰空跳躍、翻牆過塹勢必登天還難。 下圖是東北路金長城小城子古城。

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金代大興安嶺東,金長城各要塞附近駐紮的女真部落較中原女真人還算強悍,還有臣服女真人的其它民族,如契丹人、渤海人和突厥人,最為可怕是還有一部分在蒙古草原互相征伐中的失敗者,他們越過興安嶺,投向大金國。其中烏古部和迪烈部,他們是最早被安置在金國的大後方龐葛城地區。《金史·地理志上》載:“烏古迪烈統軍司,後升為招討司,與蒲與路近。”烏古迪烈地應在克東古城以西,嫩江西部地區。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蒙古弘吉剌惕及其屬豁羅剌思部,出沒於金國的臨潢路,騷擾金國邊境。因此,金章宗完顏璟命宗浩佩虎符率萬人戍泰州,徵弘吉剌惕部。弘吉剌惕部所屬6部在首領忒裡虎率領下,舉部降金。金國將弘吉剌惕部所屬一支納仁汗部遷徙到金國內地的鬆嫩兩河交匯處駐牧。

成吉思汗對興安嶺東發起進攻時,金國北部邊疆居住著以女真人為主體的眾多民族。如烏古、迪烈、朵兒邊(杜爾伯特)、黃頭女真(錫伯族)等部落及契丹突鞠部遣民。而史載,女真人“善騎射”,“好漁獵”,“俗勇悍,喜戰鬥,耐飢渴苦辛,善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不用舟楫,浮馬而渡”。為了適應森林、山地和江河以及冰雪嚴寒等自然環境,女真人磨練的和其它草原遊牧民族相比毫不遜色。古代的戰爭,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征戰,失敗者妻兒、財產全無,自身不戰死及被殺戮。當蒙古人向中原地帶的女真中央政權發出挑戰後,被農耕文明薰陶的軟弱的金王朝,進行了悲壯絕望的抵抗。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的《草原帝國》這樣描述了蒙金戰爭時期的女真人:“中國史書記載了女真人的無畏精神。以這種精神,最後一批女真人拼死抵抗,以至成吉思汗及其子窩闊臺對金國的征服耗費了25年時間。女真人這種絕望的英雄主義和忠誠常常令蒙古將軍們驚歎不已”。

成吉思汗在黃河流域進行的戰爭異常艱苦,勒內·格魯塞還寫道:“此外,像古老的女真人,儘管他們已經在平原區定居了一百年,但仍然保存著通古斯人的特點,他們血液中流淌著一種特有的元素——毅力,致使蒙古人在進攻不下的苦惱中,又添加了另外一種困難,那就是中國工程師的聰明才智與通古斯戰士的英勇氣概”。 而生活在大興安嶺東以及嫩江流域的女真人,比入主黃河、淮河流域的女真人,尚有一絲漁獵民族的氣息。還沒有像大宋那樣軟弱無力,任蒙古騎兵宰割。

進入中原農耕文明腹地的女真人尚有一絲勇悍,又憑藉從漢民族學來的築城防禦本領。“中國工程師的聰明才智”這樣的話透露了女真人掌握了築城技術。而金國東北路和上京路,有金長城如此偉大的軍事防禦體系,加上比中原女真人更加勇武的戰士。他們拼死抗擊蒙古兵,白山黑水磨礪的女真人阻擋住了高原衝下來的鐵騎。而零散的資料說,這次進攻是成吉思汗的叔父統帥的,成吉思汗本人以及蒙古部落其它著名將軍都沒來。蒙古征戰史,每一次重大戰役出征,不是成吉思汗本人,就是他著名的“四大戰將”木華黎、孛斡兒出、孛羅忽勒與赤老溫;或者是哈撒兒、哲別。而蒙古草原統一後越過大興安嶺森林第一次對外征服,僅僅是歷史默默無聞的人物,估計是成吉思汗試探性進攻,投入的人力不多,又遇到頑強的抵抗,蒙古大軍遂轉向中原。

幾番攻擊之後,蒙古人傷亡極大。面對堅固的金長城,還有頑強的女真戰士。也許蒙古人沿著雅魯河、綽爾河和洮兒河撤回草原。但是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高原勝利的鼓舞下,又剛被推為草原大 汗,蒙古鐵騎初次征討高原以外的區域,沒有掠取到興安嶺東嫩江的水草,據說部隊指揮者成吉思汗的叔父也戰死了。這樣殘酷的事實成吉思汗能撤回草原嗎?

試想一下歷史也許會有兩種結果:

1.蒙古人衝不開金界壕退回呼倫貝爾高原。

2.蒙古人戰勝女真人,越過界壕,奪取最好的水草地。

第一種情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不可能接受的,他勢必越過界壕;第二種情況,極有可能出現。那蒙古人必元氣大傷,或許嫩江的水草能使其短期恢復。但同女真人初戰損失巨大,蒙古鐵騎是否有勇氣把曠世的恐怖戰爭持續下去。而後縱橫歐亞大陸的旋風是否會在此刻嘎然而止?

勒內·格魯塞的《草原帝國》透露一點有價值的信息“而塔塔兒人居住地的東面,嫩江流域的索倫人則表示願意向成吉思汗稱臣納貢”。塔塔兒部是蒙古部的東鄰,他們遊牧在闊連海子(今呼倫湖)、捕魚海子(今貝爾湖)一帶的廣大草原。受金朝的統治。成吉思汗祖父時期,塔塔兒部伺機捉住了成吉思汗的祖父和伯祖父,交給金朝,被金朝釘到“木驢”上處死。於是更加深了蒙古部同塔塔兒部之間的仇恨。當成吉思汗逐漸強大起來後,塔塔兒部最終為成吉思汗所滅,此時發生在宋寧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格魯塞說塔塔兒人滅亡後,嫩江東部的索倫部就臣服成吉思汗了。《元史》記載“儘管塔塔兒人被消滅,但成吉思汗的敵人並沒有消亡。避難於外貝加爾地區巴爾虎(在貝加爾湖東南)的篾兒乞部國王伺機重新出山,向成吉思汗發起攻擊,但被成吉思汗打敗”。這就說塔塔人失敗後,蒙古人完全佔領呼倫貝爾草原,東面嫩江流域的部落也倒向成吉思汗。而此時成吉思汗還沒有統一蒙古草原,草原西部還有強悍的乃蠻、克烈部。距離公元1212蒙古大軍南下同女真人廝殺為時尚遠。

蒙古滅亡金國先攻取了西夏,滅宋先迂迴雲南的大理國,然後對金與宋成包圍態勢。蒙古人擅長的戰爭模式,難道他們在滅金戰爭中就不怕金國越過金長城,出擊呼倫貝爾草原,在蒙古人的後背給其致命一擊嗎?

按前面那位著名的法國曆史學家的說法。也許歷史上嫩江流域的蒙古以及其它部族,在成吉思汗滅亡塔塔人後,私下和蒙古人達成互不侵犯的協議。就像金國西北邊疆的突厥人汪古部一樣早已和蒙古人暗中勾結。但是他們在成吉思汗還沒有進攻金國時,表面上還服從於女真人。大興安嶺東坡下面的防守軍隊,成分很複雜,雖然長城後面曾是金朝在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金上京會寧府,是女真人的發源地。而在正隆二年(1157年)八月,海陵下令撤銷上京留守司衙門,罷上京稱號,只稱會寧府,派吏部郎中蕭彥良來會寧府督辦,毀掉了舊宮殿、宗廟、諸大族宅第及皇家寺院儲慶寺,接著把它夷為平地,聽任耕種,不留任何痕跡。此時的金國東北防務早已空虛,對於各個部族未公開的反叛行為,鑑於自身的實力,只能籠絡安撫為主。

成吉思汗試探性進攻嫩江流域,遭遇頑強抵抗,只能和嫩江流域部族達成協議。金長城暫時又安靜下來,也解除了成吉思汗的後顧之憂,直到他們第一次發動對金戰爭初期,也沒有越過大興安嶺下面的金長城。於是蒙古人放心的轉向西方和南面。其實真正擋住了蒙古騎士的腳步還是那座雄偉的金長城。蒙古人剛剛征服草原,他們全是騎兵,擅長在空曠的地帶作戰,對於被大小河流、稻田及溝渠切斷和淹沒了的土地,還沒有找到克服的有效辦法。他們還需要在以後的戰爭中,從中國或者穆斯林工匠那裡,學會使用攻城用的雲梯、火炮和弩箭等武器。而此時蒙古人對金長城還顯得無能為力。

蒙古人沒有大舉進攻嫩江流域,更為重要的兩個原因:一是蒙古人征服的既定目標;二是嫩江流域的地形特點及所處的地緣帶。

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勒內·格魯塞的《草原帝國》記述道:“蒙古人喜歡面向南方。根據這個方向,蒙古軍隊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翼,左翼在東部,最早由札剌兒人木華黎指揮;中翼的總指揮是八鄰族人納牙,……右翼則有阿魯刺部族人孛斡兒出任統領”。這樣的軍事地理方式也影響到蒙古人以後部族的劃分,現今草原上你會注意到有右旗左旗;前旗和後旗。如巴林右旗和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和左旗;烏拉特前旗和後旗。前後左右方向劃分,會是很多人迷惑,其實只要你面向南方,立刻會區別開右旗和左旗的方向性。蒙古人地理方向不是東南西北,而是按前後左右劃分。前面是南方;背後是北方;右面是西方;左面是東方。也就是當年成吉思汗征戰目標遺留下來的思維方式。

勒內·格魯塞還寫道:“蒙古人喜歡面向南方,這一點是和他們的征服目標相一致的。當他們面向南方時,首先要征服“左面”的中國,然後征服中部的突厥斯坦與伊朗東部,最後在征服位於“右面”的俄羅斯草原,左中右三面像扇子一樣展開”。

嫩江流域河網密佈,屬於河流草原和窪地,夏季經常洪水氾濫,冬季寒冷異常。主要是北方漁獵民族在此活動,而不是遊牧民族。隋朝時蒙古人的先祖之一南室韋,其居地在今嫩江中下游及其支流雅魯河一帶。《隋書·室韋傳》介紹南室韋的經濟情況時說:“氣候多寒,田收甚薄,無羊,少馬,多豬牛……其國無鐵,多貂。”《舊唐書·室韋傳》說:“剡木為犁,不加金刃,人牽以種,不解用牛。”唐朝中原地區農業發達,鐵製農具早在漢代就普遍使用,而嫩江流域還沒有金屬犁鏵和牛耕,加之氣候多寒,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所以“田獲甚褊”。而養牛、馬、豕、犬等畜牧飼養業在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衣食的主要來源。這些記載都表明嫩江流域的先民生產方式,是漁獵為主外加較原始的農業生產和畜牧業。

到了金代情況有所改觀。金初為擴大耕地面積將大量猛安謀克戶遷到黑龍江流域嫩江平原西部泰州屯種。天輔五年(1121年)除“摘諸猛安謀克戶民萵餘……屯種於泰州”外,又將收國年間遷移到寧江州的“拾得、查端、阿里徒歡、奚撻罕等四謀克,挈家族耕具,徙於泰州”。泰州就是今天的黑龍江省泰來塔子城,金代是金長城的總指揮部。而據《大金國志校證》記載,金朝建國前後,農業生產的地域逐漸擴大,到熙宗時就已相當廣闊,“自涑沫江之北,寧江之東北者,地方千餘里,戶口十餘萬……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 蒙古人統一草原後,還停留在“逐草而居”的遊牧思維模式下。他們在征服金國土地後,把大片農田毀掉,當放牧的草地。在這種思維慣性的影響下,蒙古人初次越過興安嶺後,發現嫩江流域的大片農田,他們失去了征服信心。而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東方是茫茫大海,沒有蒙古人要的草原和人口。蒙古人要草原放牧牛羊,要人口彌補戰爭減員。寒冷的嫩江流域,勇悍的女真人,祕密倒戈的部落。嫩江流域還沒有引起蒙古人足夠的征服慾望。各種因素綜合力促使蒙古人調轉馬頭向西、向南而去!嫩江只能等待這些“世界的征服者”們,在戰爭中學習如何攻克堅固的城牆;如何在河網田地間作戰。下圖是嫩江平原。

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建立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的拓跋鮮卑族,也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入住中原的少數民族。他們原來生活於大興安嶺北部的大鮮卑山,處於遊獵社會。因冬季漫長嚴寒,生存不宜,也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舉族南遷,走出山林,來到呼倫湖一帶,進入遊牧社會。《蒙古祕史·第1節》言“奉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馬闌勒渡過大湖而來,來到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合勒敦山紮營住下。”大湖即是中國第五湖泊——呼倫湖。祕史的開頭就說蒙古族也曾生活在大興安嶺之中,後來南遷到呼倫湖一帶遊牧,繼之西遷至肯特山、鄂嫩河流域。這也是一個歷史奇特的現象?森林養育出的民族,一旦強盛起來,不是向東走下興安嶺,而是向西走上蒙古高原。這不能不說大興安嶺的東坡,河流平原不適合遊牧民族繁衍生息;乾旱的蒙古高原,湖泊和河流沒有嶺東那麼氾濫,非常適合遊牧。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會永遠放棄征服嫩江流域嗎?不會的,這位征服歐亞大陸的君主,絕對不會放棄家門口的草原。他也不會相信嶺東的各部落會遵守一個不穩妥的協議,更不會允許背後的危險長期存在。

公元1213年秋,成吉思汗分兵三路向金國進軍。明代宋濂修的《元史》記載:“皇弟哈薩兒及斡陳那顏,拙赤得、薄剎為左軍,遵海而東,取薊州、平、灤、遼西諸郡而還。”僅僅說了攻取遼西就返回了。返回到那裡?是呼倫貝爾草原還是什麼地方?而《蒙古祕史》記載,金宣宗貞佑二年(公元1214),在蒙古軍強大攻勢壓力下,金國遣使求和,成吉思汗退出居庸關。然後命其弟哈薩爾沿海而進。這個說法和《元史》“遵海而東”一致。可後面的記述極為不同,成吉思汗指令“攻下大寧城,大寧城即降則至其彼廂,經女真之夫合訥處。夫合訥若思拒敵,則剿而捕之,彼若降,則經其邊上諸城,沿浯剌、訥浯等河而去,溯討浯兒河,越山歸大營中來。”根據這一命令,哈薩爾與主兒扯歹、阿勒赤、脫侖扯兒必四人率軍先去攻取金國遼西,這也和《元史》記錄一致。而“沿浯剌、訥浯等河而去,溯討浯兒河,越山歸大營中來。”確只在《蒙古祕史》裡面記載。浯剌、訥浯、討浯兒河是指松花江、嫩江、洮兒河。當時,在松花江、嫩江匯合處駐牧的主要是豁羅剌思部。哈薩兒諸將返回草原,除了佔有金國管轄的地域外,還要收復沿江蒙古各部。

而史料均無記載金上京路和駐守金長城的女真人如何抵抗?當時金國中央政權被蒙古人打的已經遷都南京(現今河南開封),中都(現今北京)陷落,河北、山西和山東廣大地區皆被蒙古人佔據,金國遼東地區紛紛反叛投靠蒙古人。當時東北的政局混亂,從《蒙兀爾史記`蒲鮮萬奴傳》可見一斑“時金主御下嚴刻,萬奴畏罪不自安,又聞東駕遷汴,不暇東顧,思乘間據地自擅”。蒲鮮萬奴在中國東北建立的國家——東夏國。他的國家最強盛也沒有到達嫩江流域,而且他們與蒙古之間達成友好關係,在蒙古沒有徵服金國和宋王朝之前,也是政治上暫時的妥協。

黑龍江的女真人被割裂在東北地區,已成一隅飛地孤懸在外。黑龍江省肇東籍作家湯士安老先生的又一部力作——《八里城演義》。小說反映了金末元初時候,我國東北一座美麗的小城“八里城”有位金陵公主,率兵救援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市阿城區南),而後統兵鎮守八里城,她率軍開荒屯田,幫助城民解困難,抵外侵、除內奸,使八里城出現一片昇平景象,最後蒙古兵來侵,她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而先考慮到全城百姓的安危,因而更加贏得民眾的愛戴的故事。故事說女將軍率兵救援上京會寧府,而不是救援金長城的城池,如泰來塔子城、齊齊哈爾土城子和龍江小城子等城。這部小說從一個側面,說明蒙古人是從後面殺過來的,耗費巨大的金長城失去防禦作用。蒙古人掠取了嫩江流域,儘管這樣的統治還極為不穩固,可成吉思汗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征服世界了!而演義出一位美麗女性臨危救國,有點《楊門女將》表達了人們美好願望的意思,也說明金國東北路和上京路已無可用良將了,加之金中央政權遠去河南,和中原王朝的陸路交通聯繫斷絕,處境更為危難,金朝覆亡已成定局,女真人心中必是恐懼異常。在蒙古人鐵騎的疾風襲來,又失去長城的依託,留在金源地的女真人真的屈服了嗎?

《蒙古祕史》說哈撒兒他們沿松花江、嫩江等河而去,逆流洮兒河,翻越大興安嶺返回蒙古草原。確無和女真人作戰的記錄。《金史·紇石烈德傳》:“貞祐二年,遷肇州防禦使。是歲,肇州升為武興軍節度,德為節度使宣撫司署都提控。肇州圍急,食且盡,有糧三百船在鴨子河,去州五里不能至。德乃浚濠增陴,築甬道導濠水屬之河。鑿陷馬阱,伏甲其傍以拒守,一日兵數接,士殊死戰。渠成,船至城下,兵食足,圍乃解。”這段史料說的“肇州圍急”時間是貞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214年。究竟是何人兵圍肇州城?應該是哈撒兒的蒙古兵圍肇州城。這樣看來哈撒兒他們僅僅收降了嫩江流域的蒙古部落,而沒有攻破女真人駐防的城池。《金史·忠義二·烏古論德升》記載公元1215年,宣宗遷都汴梁,召烏古論德升入朝,上言:“泰州殘破,東北路招討司猛安謀克人皆寓於肇州,凡徵調往復甚難。乞升肇州為節度使,以招討使兼之。置招討副使二員,分治泰州及宜春。”宣宗下召從之。這樣看來哈撒兒蒙古軍這次進攻,並沒有收服女真人,卻給他們重重的一擊,東北路防守長城的戰士都退縮於肇州,已經失去了攻擊能力,只能處於防守態勢。而早在幾年前同成吉思汗達成協議的嫩江蒙古各部,翻翻倒向蒙古。

公元1217年,叛離金國自立的女真大將蒲鮮萬奴率部北上攻取隆安府(今吉林農安),金守將遼東、上京等路宣撫使兼左副元帥蒲察移剌都棄城逃往開封。萬奴全力攻打上京(今黑龍江阿城之白城子)。上京行省太平逮捕元帥完顏承充,投降蒲鮮萬奴,上京陷落。金宗室完顏承充之女阿魯真,胡裡改路(路治在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的舊古城)猛安夾谷胡山之妻。上京失守後,阿魯真所在胡裡改城(在今黑龍江依蘭)變得孤立無援了,完顏阿魯真義無反顧地率軍頑強抗拒。這也許是流傳很廣的八里城公主的原型。萬奴幾次發動進攻,均未能攻克。於是他放棄攻城,向東進軍,進入易懶路(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速頻路(今遼寧丹東九連城地區)。六、七月間,改國號為東夏。蒲鮮萬奴建立東夏國時期,金朝在東北的統治已經崩潰。蒲鮮萬奴也無力正面抗擊蒙古人,於是臣服蒙古成為附屬國。

東夏國的疆土北面達到今天吉林農安以及黑龍江依蘭。這就是說當年嫩江流域蒙古以及其它部族臣服蒙古了。地方割據東夏國暫時同蒙古互相沒有采取軍事行動,雙方相安無事。成吉思汗同東北各少數民族部落以及東夏等地方割據,採取了妥協政策“擱置爭議,納貢即可”。蒙古鐵騎可以放心大膽的“征服世界”去了。遺留問題待他的後人去解決。

成吉思汗征服嫩江流域的謎團?

相關推薦

推薦中...